最新端午节散文诗歌(优质5篇)

小编: 念青松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端午节散文诗歌篇一

端午节那天,在一朋友家,我闻到了栀子的花香。

她的香味,是那么的浓郁,沁入人心脾。

我见过很多种花,但是,没有哪一种花有栀子花这样的浓烈和芳香。

她洁白的花瓣,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是那么的清雅、娇嫩。

轻轻地靠近她,只是用鼻子嗅她,不舍得用满是老茧的手去碰触,害怕会碰伤了她。

我认为,花是有灵性的。眼前的这些栀子花,就像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带着精致的妩媚和羞涩,正以她别样的方式向我倾情地挥洒着她的绝世芳华。

轻轻地闻她的芬芳,热烈而痴迷。我的热烈里,满是爱的情感。但我的热情并没有丝毫的猥亵。我相信,她的美丽正是为欣赏她的人开的。如我,正是那个欣赏她的人。也许,朋友也是吧。

她是朋友的女人。好东西,应该好朋友共同分享。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剪下一根枝条,打算拿回家,扦插。即使看上去朋友还有些恋恋不舍。

朋友说:“够呛,大概插不活。”

“试试吧,”我说。

一路急匆匆,回到家,找来花盆,把她载上。浇好水,放在阴凉下,等着她生根,安家,开花。

端午节散文诗歌篇二

风吹醒梦。

捻着一株野生小麦,拜寺口斜坡上丛丛生长的芨芨、野麦正把贺兰山的绿色星星点点地铺展。焦灼的太阳把人暴晒着,把山脚下的戈壁暴晒着,也把野生小麦和芨芨草暴晒着。望着一侧山峰,心里盼一场雨的光临,眼里盼一座山的雄峻。没有雨的光临,百草焦渴;没有山的雄峻,百川难宁。

沿着山脚,起起伏伏的戈壁砾石散落、沟道纵横,偶尔从石头缝里蹦出的一棵树、一丛绿,蓦然让困倦的眼神绽放清醒。从拜寺口到插旗口,从天气沟到南庆沟,从驴子沟到北岔沟,沿山脚下不规则的庄稼地麦苗青青、玉米葱郁,一路盛开的沙枣花香把端午在外的行程熏香浸美。伸手抓花香,竟然是山庄,遍访荷与柳,却在山间走。麦苗、玉米、沙枣、村庄高低错落地依山相拥,沿路延伸,试图把贺兰山的等高线拉平取直,然后唤醒一起生长的憧憬。

净空里有风。

在山上,一辆车的动静就能扬起一场灰尘。一个人的声音就能穿透折叠的山峰。朝着可以延伸的地方行进,需要沿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火车印痕一路探寻。铁轨蜿蜒着山路、穿梭着山洞、曲折着沟谷,也随时升高降低每一次仰望俯视的视角。可以想到,没了火车行踪的铁轨打满了光阴的烙印,在能够伸展的想象中,可以摇摇晃晃地把几十年前的光景丢在沿线废弃的小站里,可以把含了幸茹了苦的生活倾洒在生锈了的铁轨上,也可以把指定的路线原封不动地凝聚到对面的山峦上。追踪沟谷间的火车遗痕,轰隆隆的声音只能从想象中呼啸而过了。有关蜿蜒前行的鸣笛和停运只能让留下来的站点渐远渐去,并把昔往的人头攒动抛远在光阴背后。没了火车穿行的铁轨是孤独的,没了火车出现的场景是黯然的,但是没了一座山的超拔雄峻却是残酷的。

站在马莲滩火车站旁,让人稍微有些安慰的是闯进视野的几只乌鸦和喜鹊。人走了,它们没走。它们没有什么利害瓜葛,也没有什么好坏选择的讲究。它们只要人不打扰,生息安宁就足够了。所有的野生动植物和它们一样,都希望安安静静、平平淡淡地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岩羊、马鹿、赤狐、黑鹳、猎隼……都有这样的想法。现在,马莲滩几乎没了人。老房子空了,临时工棚空了,路边的饭馆食堂也空了,只有偶尔经行的车辆勉强补入些生机与希望。人走了,鸟没有走。它们依然留守在山峦谷道间,用飞来奔去的翅膀重新丈量领地,也用乌黑的眼睛窥测四周乌黑的环境。因为它们的存在,一个小地方还依稀留存些记忆,也让人在鸟的身影里看见偶尔的过去,想象偶尔的欢愉。望着马莲滩,是人善意地给了鸟儿一块生境,还是鸟儿苦苦等待欲归的人们?它们嘎嘎不停地鸣叫响彻山谷,把一群又一群的鸟儿唤起,也把一串又一串走丢的路途重新拾回。对于一座山,只要有生命存在,就会有奇迹出现。一只鸟可以用微弱的翅膀把山唤醒,一棵树可以用倔强的挺立把山苏醒。山醒来,自然会欢腾,浮云会飘荡,就连大地深层的流水也会吟唱。

望一望山头,看一看废墟,很多人都在时过境迁中把过去忘却,也把曾经的言语变了又变。嘴长在人身上,话流在山风里,顺风听一听,听不出任何的名堂。面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情,有关的解释说明千奇百怪、千变万化。有关的、无关的,知情的、不知情的,亲历的、不亲历的……都在圆说着种种理由,仿佛有些事情、有些过去永远与自己没有干系。我听着对面几个人七嘴八舌地解释这解释那,丝毫听不出谁是这里的主人公,也听不出谁与这里有关系。但我眼前的一座山没了、一道岭没了、一沟水没了、一条路没了。这是谁干的?难道是山自己跑了,岭自己溜了,水自己淌了,路自己断了?所有能聆听到的东西不过是山风里夹杂着一粒沙尘,有时大有时小而已。想要找着其中的真相和奥秘,得要追寻一些跑远的人。在时间的消磨中,隐藏在人间的真相与奥秘大多都装在跑远的人身上。他们贼不兮兮的笑着就把很多事情轻而易举地办了,也把很多本不该他们拥有的东西拿走了,等有一天人们醒过来的时候,这些人早已跑得不知踪影,只留下一些不会说话的雀儿、鸦儿独自哀鸣。

山上无人,一片静谧。

从山上下来,又是夜了。

黄昏淹没了记忆,霓虹浮起了酒绿。穿行城市的时候,山峰的形状被夜色吞没,人间的是非被言语涂抹。谁关于谁不过是包了裹的故事,谁左右谁不过是追了去的嘘嘘。诺大的天空只有两颗星星,谁还想月亮被分成两半,让一半成为自己?除非有一片湖光,能用浮掠的影子晃动你的过去,再其他,都是开花不结果的叹息。

是啊,说那么多话有什么用呢?

不如静静的让风吹吹,让岩羊马鹿跑跑,让贺兰山浅浅的长长。等有一天刮黄风下暴雨降黑雪的时候,再看看有关的表情和判断吧。

山上下来又是夜,你能在夜色中看清谁是谁?你又能在端午的粽香中吃出什么味儿?

端午节散文诗歌篇三

有些不一样,有点趣味

本是红红火火的天气

今年却是细雨绵绵

原会在家乡沐着龙舟水

今年却在异乡叹息人生

刚出炉的粽子

裹着美味的稻香

溢出的则是

辛勤劳动的气息

江河上的龙舟赛

是一幅美丽又扣人心弦的画

即便人们分不出流下的是汗水,还是雨水

但永远是一年中最激奋、最具有意义的时刻

屈原一定想不到

在二千多年以后

人们竟会如何隆重的祭祀他

如果他还活着

一定不会让人们这样做

因为他是反对祭祀的代表

况且他也不想百姓如此的伤财

如果海子还活着

他一定会为端午节的美而感染

给美味的粽子,宏伟的龙舟赛

谱写更多的诗句

也许他并没有想到

人活着才是最具有价值的

才能超越一切事物的心灵

每个人都想在佳节时

找到一份心灵的归宿

情感就是一张拼图

是慢慢拼积起来的

不会因岁月的变换而褪色

不会因距离而散落

如艺术

之所以能成为人们欣赏的窗口

就是因为它永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端午节散文诗歌篇四

今年的端午节如期而至,家家户户都准备好艾青、菖蒿及时插在大门的两边。还将煮熟的粽子、饽饽子、蒜子,蒸熟的包子,油烫的油果子等用五个盘子装着放置饭桌上,按时放炮点香、端盘鞠躬祭拜,祝福本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端午节的习俗曾经是为了更好的纪念蒙冤受屈投江而亡的大诗人屈原,现在还引申为祈祷新年吉祥、事业兴旺、前程光明之意。并以雄黄浸白酒全家喝,或涂抹在太阳穴上,醒脑除菌、提气消炎。晚饭后以艾叶烧水洗澡,防蚊驱虫、祛痱润肤、清热解毒。

小时候家住农村,端午节前一、二天,我用禾刀到村中江、塘边割好艾青、菖蒿放进竹篮里,及时带回家,五月初五的上午把它们各一枝分别插在大门口的两端。母亲(或妹妹长大后)在前一天将粽叶、粽绳洗净凉干,以浸湿的糯米用粽叶、粽绳包成一个个生粽子放入锅里用水煮熟,然后又将生鸡蛋、蒜子放入锅中煮熟,还以糯米粉湿水搓成圆圆的油果子放进油锅中烫熟。包子一般是用面粉做好蒸熟或到街上包子店买几个就可以了。端午节那天,母亲用五个盘子分别装好放到饭桌上,待燃香放炮、举盘祭拜等敬神完毕,及时吩咐我们全家人同桌吃中饭,享用“五子”登桌和雄黄浸酒的美味。

现在家住县城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五子”上桌的种类也五花八门起来了。以前的粽子都是糯米做的,如今还有肉糯米粽、蛋糯米粽等。油果子也有圆形的,还有扁状的。蒜子一般是多子的,不能用独蒜子,象征着多子多福、后继有人。饽饽子,即鸡蛋,以前多是用水煮蛋,现在的人文化高,素质好,不信迷信,也可用茶蛋、咸蛋代替了。包子以前是纯面粉或米粉做的,现在也可用肉包子、糖包子了。

以前过端午节,都是母亲或妻子亲手包粽子,煮饽饽子、蒜子,烫油果子等。如今超市、小饭店都有买,不需要家人如此辛苦劳累了,出点钱就可以买到。艾青、菖蒿街上也有买,再不必自己亲自去割。因现在家人少,房子小,端午节中需要的用品数量也很少,但“五子”登桌,门口插艾青、菖蒿的习俗不能灭。尚发扬光大,愈演愈烈。

儿子今年回家过节了,我已经预备了“五子”中的四子,打算在端午节清早买点新鲜的包子,还购买了苹果、香蕉、葡萄、西瓜等。如果还像以前过节时只吃些粽子、鸡蛋、油果子等,也许显得太寒碜、太落伍了吧。当然也不宜提倡攀比和浪费现象,适当的改善生活还是必要的。有钱的人家购买的过节用品五花八门,样样齐全,但数量不多,因天热容易坏,且离街近,吃掉了可以再去买,方便得很。“五子”的种类现在有所改变,但大门口插艾青、菖蒿的习惯还是不能少,有的人家大门口水泥墙两者插不进去,就该罪放在地面上。也不可能用其他的东西替代吧。

现代医学证明:雄黄有毒,不可多食用,取少量浸酒喝,有杀菌消炎、清热解毒的作用。所以用白酒浸雄黄的村俗,已经消失了。但艾叶烧水洗澡的办法,现在有人仍会采用,确实能起到防蚊驱虫、祛痱润肤的作用。

每年的端午节皆是在夏天度过的,现在物质丰富,生活富裕。炎热的端午节中适当购些降温散热的饮料、啤酒、水果等放在冰箱里人人享用,比“五子”更有益身体。但“五子”登桌是旧规,不可取消,只能是少买点做个样子应付而已。

端午节散文诗歌篇五

说来很巧,我家乡所在的那个行政村的名字就叫“黄石”,这个名字很好很大,因为很远的地方有个城市也叫“黄石”,而天下叫“黄石”的地方或许很多。

我没在黄石文焕堂那个地方过端午节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端午节是乡亲们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过去乡亲们的端午节我很熟悉,现在他们的端午节是怎样过的,我也比较了解。

我十岁前的时候,农村的劳动生产还是吃“大锅饭”的集体出工形式,这样,农村的节日也便有了特殊的方式和氛围。那时候,乡亲们除了一年中的几个传统节日,几乎天天都在地里劳作,他们忙整地,忙播种,忙收割······他们那双劳动的手确实难得停下来,于是庆祝节日就成了他们“休闲”的最好方式。

眼看农历四月就要过去了,夏种夏耘的活儿也忙得差不多了。地里的豌豆蚕豆不见了,当地品种的油菜早就收了,田间地头坡上的麦子这时也熟了,一年中第一个丰收季节就这样来了,一个重要的节日端午节在人们的喜悦中也就来了。

刚刚进入农历五月,谈论端午节这个话题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快端午节了,我家女儿满姑这几天可能就会回来看我。”这是有女嫁出去的大娘大婶口头上常挂着的话。“端午节那天学校应该会放假,我家的春儿那天应该会回来得很早。”这是隔壁邻家老何常常说的话。即将到来的端午节让老乡们兴奋起来。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这个日子乡亲们都不会记错。五月五日这一天天还没大亮,乡亲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尤其是当家的大婶大娘们。我们家乡端午节这天有个习俗,清晨谁能第一个从井里挑回水做饭吃,谁家今年就更吉祥安康。没错,乡亲们的清泰平安意识是非常强的,于是,他们就都想第一个到井边去挑水。为了这第一担水,家中的妇女或男子可能都没能睡好安稳觉。

清晨,窗外还蒙蒙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听到外面的喧哗声了。端午这个时节正是芒种刚刚到来不久,清晨时候天气还比较凉爽,空气中带着一丝丝的花香——屋后山坡上的栀子花开了,它幽淡的香味四处流溢,让人心醉。屋场边不远的地方有口四方边沿的老井,井水不溢不降,水位常年保持在一定高度。井水总是那么清澈,因为水中生长着一种幽青的水藻。井边有人在对话,有放下扁担的声音,有桶子相撞的声音。五月端午第一桶水谁也不想错过啊。尽管大家都这样想,但这第一担水常被那个叫“许娥”的大婶挑走,因为她特别勤快。

为了庆祝节日,端午节这天,队长早就安排好了清晨要宰杀谁家的肥猪。我所在的村庄不是很大,人口七十个左右,但这个村庄是由三个小村庄组成的。我住的这个村子就叫文焕堂,另外两个分别叫廖家冲和豹子岩。

端午节这天的杀猪活动往往被主人安排得很早很早。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爱看村里节日这天的杀猪打鱼场面。天未大亮,外面正大厅门前人声喧哗。这时外面声音稍微小了一点,但一下子那待宰的肥猪就发出了尖叫的声音,接着猪的脖子部位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猪的声息渐渐小了,最后,那头大肥猪就被摆放在地上,一点动荡都没有了。在我的记忆里,乡村里的被宰杀的猪的嚎叫声往往都在几个传统节日响起,这种声音往往能起到使节日气氛更浓的渲染作用。说句实话,我并不是没有生命悲悯意识,但这动物既然改变不了“家猪”这一身份,那么它迟早挨宰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端午节的当天或是前一两天,有女婿的人家一定会得到女儿家的节日礼物。在路上或在村口,我们常常会在这样的日子里碰到给父母送礼的女儿女婿。在我们乡下,不管是谁家的亲戚,你的亲戚就是我的亲戚,大家见面了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我这个离开家乡多年的人至今都对那种温暖的乡情亲情感受很深。那时客人盛放礼品的东西都很传统,要么是一个挎包,要么是一个精致的竹制篮子。

送礼的女儿女婿们来到家门口,做父母的自然会喜出望外迎接他们。乡亲们都认为,嫁到外面的'女儿能在节日这天给父母送来丰厚礼物,这是他们莫大的荣耀面子。端午节的礼物基本上都是新鲜猪肉、黄糖和面条这几样东西,差别只是质量高低不同而已。其实,送端午礼的人除了女儿女婿,还有那些处了对象但还未结婚的青年男女们,他们更乐意在这时来送礼,因为这样的送礼行为更是一种对外宣示自己人生婚恋大事的最好时机。

端午节这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买上黄糖、面条这两样节日食品,加上村集体分发的猪肉和草鱼鲢鱼,乡亲们的节日生活就显得格外有喜感了。那个年代,不管哪个家庭都不可能天天吃鸡鸭鱼肉什么的,但节日的生活安排自然跟平时不一样。

端午节的早餐,每家每户都能吃上自己做的美味面条。面条是自家的土麦做的,条件好的家庭也会到街上买来好的精制面条。那时我们吃面不像现在这么简单方便普遍,什么原因呢?物质匮乏啊。

端午节的中午,我们村子同一姓氏的一大族人都会把自家的精美菜肴等东西端到大厅的长条桌上来,准备共同祭祀祖先。香烛的烟光和爆竹声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先贤们正在享用后人供奉的佳肴,这个时候,在场的人都不默不作声,心里一定想了很多很多。祭祀完祖先后,各家各户才把菜肴端回去,然后一起共进节日午餐。

端午节的前几天,乡亲们就会到田头地角山边挖些艾草,并把艾草洗净晒干。端午的前一天下午或端午这天的早上,各家各户还会到塘岸水边挖些菖蒲回来。到了端午这天,人们一大早就会扎一把新鲜的艾草挂在门楣上,据说这是为了避邪。其实,艾草里面含有某种杀菌物质,它发出某种特殊的清香,确实有驱蚊去秽的功效。

家庭妇女把艾草和菖蒲放在水中,然后把水煮沸。用这种配制好了的冷却下来的汤水洗澡,它的功效确实胜过现在广泛使用的沐浴露。不管乡亲们怎样使用艾草和菖蒲,这都反映了他们祈求生活平平安安的美好愿望。

节日这天哪家宰杀了庆祝节日的大肥猪,主人就会特意做好米豆腐,并在每碗米豆腐里配上几大块炒得焦黄而香味扑鼻的肥肉,再加上煮好的大块猪血。这样一大碗由米豆腐、猪肉和猪血组成的食品就成了送给别人的最好东西。每家每户都能得到主人送来的特别“礼物”,于是喜悦的气氛就这样在整个村庄里弥漫开了。

端午节时的太阳光已很强烈。洗过端午水,一年身子轻!小孩子这时的心已是痒痒的——他们都想从这一天开始就到大水塘里去自由自在地洗冷水澡。小孩子们吃过午饭约半小时后,就三五几个人约定到大池塘里去洗澡。小孩子到水塘里去洗澡,大人可不用担心,因为我老家门前那口大池塘历史以来都没发生过溺水身亡一类的安全事故,这也许是家族祖先们冥冥之中在护佑着整个村庄的原因吧。

农历五月,乡村里早晨的太阳光特别柔和特别灿烂,照得整个村子都亮堂堂的。乡亲们为端午节忙了一天,但他们都感到格外轻松,格外自由,格外舒心,因为他们平时内心里十分压抑的某种情绪在节日这天已经得到彻底释放。

过去乡下简朴的节日生活方式不知是从哪个年代哪个祖先开始的,反正,他们祖祖辈辈就这样爱上了它。据我了解,现在乡下的节日生活方式和气氛已经大变,就连过去一直沿用下来的节日祭祖活动已经不复存在,因为许多乡亲为了生活都已云散四方,端午时节他们根本就走不到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