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驿路梨花教案一等奖(汇总6篇)

小编: 念青松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驿路梨花教案一等奖篇一

彭荆风《驿路梨花》中的哈尼小姑娘,她们无疑是受到了军人的感染,将雷锋精神放在了自己的身上,代替军人们照顾小茅屋。其实,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只不过意义上不同罢了。是雷锋精神让她们甘愿献出自己的时间来照顾小茅屋。

我们都是雷锋精神的传人,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在《驿路梨花》中大部分描写的是哈尼小姑娘身上的雷锋精神,却没看到真正让哈尼小姑娘继承雷锋精神的人军人。《牛岔街》的作者也是彭荆风,但这篇写的人物不是哈尼小姑娘了,而且军人。

《第六个纪念章》里的佧佤人民同样传承了雷锋精神。1952年冬天,部队刚进佧佤山,由于他们对村子不够熟悉,封闭的也不够严密,所以使敌人逃走了,然后他们立刻开始了战斗。在战斗过程中,赵保才连长的小腿不幸挨了子弹,因为害怕打扰到佧佤人,他硬撑着在树下坐了一晚。但当时正在下雨,夜里又凉,雨水很快浸湿了棉衣,身上也越来越冷。后来,旁边竹楼里的佧佤人出来了,他们在确定赵保才连长是保护他们的军人后,才把赵保才连长接进竹楼里,他们还帮连长上了药,并且悉心照料连长,使连长及时得到医治,好了起来。佧佤人的做法不也是雷锋精神的传承吗?他们知道连长不是抢他们东西的坏人,便尽心尽力的去帮助连长,并且不求回报。

他们都传承了雷锋精神,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雷锋人物,例如拾金不昧的人、团结一致的人、维护集体荣誉的人、热爱劳动的人、乐于助人的人等,这些不都是雷锋人物吗?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罢了。

雷锋他那流淌着无私奉献的血液将撒遍祖国各地,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在新世纪的建设中,我们也将谱写一曲曲壮丽的雷锋之歌!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驿路梨花教案一等奖篇二

这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中学时学过的一篇短短的散文就很完美地解答了这个问题。这篇散文就是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当年老师是怎么给我们讲解《驿路梨花》的呢?――“通过记叙我国云南省哀牢山中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相互关怀崇高的道德风尚。”

这样解释有错么?没错,但这决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我从小到大从来不是一个好学生,绝非那种在课堂上就能吸收老师微言大义的有心人,所以在当初语文老师讲《驿路梨花》时,少年懵懂的我对这文章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共鸣和感动,甚至我记不起当时是在偷偷看武侠小说还是在跟同位儿臭贫。在多年以后,我看了很多书、经历了许多事,思考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接受了很多宗教思想,突然有一天,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这篇课文,《驿路梨花》。天呐,我蓦然发现这篇散文把我逐渐成形的人生观阐释得太形象、太富于诗意了!

我把《驿路梨花》原文附在后边,详细内容请你自己细看吧。文中的山路就是这个世界,赶路的旅人就是我们。我们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只是匆匆的过客。我们从降生的那一刻起,直到我们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创造价值之前,一直在享受其他人建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这就如同《驿路梨花》中享受茅屋中的免费食宿的“我们”。

在向社会索取之后,我们还有责任回报,补充茅屋中的粮食、水、干草,对茅屋进行修葺,使以后的过路行人能都享受到方便。实现这样的良性循环,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驿路梨花教案一等奖篇三

大山深处,古驿道边,红红的笼火映着满天皎洁的梨花,那幽远的芬芳随风飘向天涯……每一朵花,都好像哈尼姑娘纯真的笑颜,那是从心底开出的最真最美的花。无论是谁,不由得你不陶醉在这真与美之中。

人们很少有不喜欢花的,因为无论大小,颜色如何变化,每一种花都有它美丽的地方,而没有一种花会引起人的恶感。所以,像蝴蝶一样,花成为人们心中普遍的美的象征。如果要形容一种事物的美丽,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像花一样”。但美往往不能长久,花儿总要凋零,自然界中花的美丽总是在开谢中不断轮回,而不能成为心目中记忆的永恒。于是,我们常常为春去花落而叹息,对这自然的规律无可奈何。

在匆匆的一生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受到各种困难的搅扰,大到失去了信心希望,小到走错了路。在这种时候,茫然看着身边来去的人潮,仿佛天地间只剩下了自己,那一刻的孤独与仿徨,是任何痛苦都难以比拟的。在这个时刻,一声轻柔的问讯,一个理解的微笑,乃至一个关切的.眼神,都会使心灵变得踏实,世界仿佛一下子明亮起来,就像有无数的鲜花在开放,这一雪中送炭的真诚的关怀,并不需要很多,只要有一丝来自心灵深处的温暖,就足以融化所有困难与凄凉的坚冰。

这才是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她化身为问讯、微笑和眼神,她开在每一颗至真至纯的心灵里,任凭风吹雨打,永开不败,永不凋零。

驿路梨花教案一等奖篇四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简析:

《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通过语文基本实践逐渐加深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贯穿于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主线。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并着重培养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第三册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记叙文的一些特点,提高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本课则是学习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及作者的巧妙构思的重要课文。

初二上期的学生对记叙文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全面的掌握,对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我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本课我准备分二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积累词语,培养语感;了解背景,体会感情;整体感知,理清脉络。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学习写作技巧,揭示文章主题。

二、下面,我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和文章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3、德育目标

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当然,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总是传授知识易,培养能力难。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难点: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术,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本课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且要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语言优美,适于朗读,所以我准备采用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饱含深情地朗读中体悟文章的美。

诚然,如果只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要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绝非易事。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通过相应的画面及音响效果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叙述的情境中去,接受美的熏陶。

三、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鼓励他们运用比较法、朗读法、小组协作法等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质疑、讨论解决疑难问题;通过联想、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进一步的延伸。

我们知道,“教是指导学,为了学,服务学”,具体教学活动中我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育思想与技术的整合,我决定通过以下四个教学环节来体现。

教学步骤设计:

(一)、创设情境,温故知新

我们知道,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升华。心理学表明,当视听感官并用时,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因此,我将首先出示一组优美的多媒体画面,伴以舒缓的音乐,请学生用自已的语言复述课文。这样设计会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较好地将上一课时与本课时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定向学习,研习课文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果,只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三分之一。阅读课文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纳入正确的学习轨道。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研讨问题:

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人物及所做好事。从“我”和老余的视觉角度来看,人物以什么次序出现?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和迁延为序,人物又会以什么次序出现?通过比较,体会课文顺序的优越性。

3、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体会写“梨花”的作用。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都是针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精心设计的`,因其侧重点各有不同,所以它们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又因其均围绕本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所以它们又存在着内容和逻辑上的联系。题1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本文记叙顺序,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课文顺叙、倒叙、插叙三序结合的优越性;正是有了课文安排的写作顺序,才能在文中巧妙设置三次悬念,引发两次误会,从而使文章依靠短短的篇幅,形成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引人入胜,题2的设计便是突出这一教学重点;小说的主人公未出场,但课文借洁白美丽的梨花赋予她以鲜明美好的形象,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花自然结合,题3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学习这种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说说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三)、理解标题,揭示主题

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通过分析上一环节的问题,学生不难理解它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的具体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把本来抽象的社会主义风尚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揭示出来。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出示一组含美丽的梨花、雷锋同志的头像和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的画面,同时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让学生借助画面将花、人、精神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歌声中陶冶情操,从而实现本堂课的德育目标。

(四)、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在本环节中,我借用教材第四题设置了一个辩论题目:梨花姐妹开旅店是利还是弊?让学生自愿选择观点展开自由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为雷锋精神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寻求继续传扬的方式,相应地培养学生用辩证观点、发展眼光看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四个环节,我充分利用视频媒体,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环环相扣,把教育理念与学科内容及现代教育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得到合理优化。

驿路梨花教案一等奖篇五

这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中学时学过的一篇短短的散文就很完美地解答了这个问题。这篇散文就是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当年老师是怎么给我们讲解《驿路梨花》的呢?dd“通过记叙我国云南省哀牢山中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相互关怀崇高的道德风尚。”

这样解释有错么?没错,但这决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我从小到大从来不是一个好学生,绝非那种在课堂上就能吸收老师微言大义的有心人,所以在当初语文老师讲《驿路梨花》时,少年懵懂的我对这文章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共鸣和感动,甚至我记不起当时是在偷偷看武侠小说还是在跟同位儿臭贫。在多年以后,我看了很多书、经历了许多事,思考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接受了很多宗教思想,突然有一天,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这篇课文,《驿路梨花》。天呐,我蓦然发现这篇散文把我逐渐成形的人生观阐释得太形象、太富于诗意了!

我把《驿路梨花》原文附在后边,详细内容请你自己细看吧。文中的山路就是这个世界,赶路的旅人就是我们。我们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只是匆匆的过客。我们从降生的那一刻起,直到我们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创造价值之前,一直在享受其他人建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这就如同《驿路梨花》中享受茅屋中的免费食宿的“我们”。在向社会索取之后,我们还有责任回报,补充茅屋中的粮食、水、干草,对茅屋进行修葺,使以后的`过路行人能都享受到方便。实现这样的良性循环,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彭荆风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教案一等奖篇六

一、通过略读课文来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顺序、插叙的叙述方法,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

三、体会课文讴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揭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正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的主题。

本文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文章梗概。能力的养成,需要略读实践,要求用5分钟时间略读,复述故事以及筛选主要内容。本文综合运用了顺序和倒叙的记叙顺序,要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分析插叙的作用。另外,小说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发生了两次误会,三次悬念,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作用效果。最后,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分析理解标题“驿路梨花”的妙处。这样,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了本文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揭示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

1课时。

一、学生利用参考书或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彭荆风及本文写作背景。

二、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略读课文,圈点勾画主要信息以及阅读体会。

同学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当我们到了一处偏远的地方游玩,就在我们玩得很尽兴,但却很疲乏和饥饿的时候,天已经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的时候,我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就是有一处休息的地方。刚才我们所说的这种情况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驿路梨花》中“我和老余”的遭遇就很相似,那么他们遭遇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了呢?下面我们就走进这篇课文。

任务与意图 略读课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概括本文有哪些人?做了什么事? 过程与方法 【学法指导1】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需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强迫自己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读完一篇文章,开始时阅读速度每分钟400字,以后逐步提高。

明确:“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所有为小茅屋做过好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任务与意图

理清小说的记叙顺序,综合运用了顺序和倒叙的记叙顺序。学习小说精巧的构思,通过设置两次误会、三个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过程与方法

作者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是否把答案一下子就告诉了我们?他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

这篇课文何以做到如此的生动,如此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呢? 明确:作者巧设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

两次误会:第一次是13和14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第二次是30―32段,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学法指导2】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

【学法指导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作用有三:1、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2、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

明确:

(1)插叙瑶族老人借住照料小茅屋。作用:写出小屋帮助很多行路人,意义重大。

(2)解放军建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

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任务与意图

找出文中三写梨花,分析梨花的象征含义,进而理解标题的妙处以及主题。

过程与方法

引入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分享交流:

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又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融为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补充:作者在西南边陲生活过多年,亲自感受到当地淳朴的民风,尽管这篇文章可能是加入了作者虚构的成分,但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这就是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以后,同学们也要学会观察生活、体味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作者在谈此文的写作时,曾满含深情地说:“云南边疆民风淳朴,尽管当地的人们没有把学雷锋的口号挂在嘴上,但他们却一向有助人为乐的好习俗,好客、热情、关心他人,我经常想起那里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当年曾住过的深山老林里只为方便他人的小茅像洁白的梨花开遍了神州大地。

分享学生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