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音乐说课稿祖国歌(精选10篇)

小编: 温柔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中音乐说课稿祖国歌篇一

《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是选自人音版教材高中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这是一节鉴赏课,通过听赏音乐作品,理解音乐要素、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等知识,学生能够领会情感表达。

学生在鉴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扩充了知识储备,提高了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继续了解与探究音乐。

二、说学情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

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引导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乐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比欣赏,感受音乐各要素在音乐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知识与技能:聆听乐曲,运用音乐各要素进行编创。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欣赏乐曲,感受音乐各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作用。

难点是运用乐曲中的音乐各要素进行编创。

五、说教学用具

为了辅助课堂更好的展开,我采用以下的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上课伊始,我会用音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两首乐曲的异同问题,我会引导学生理解,由此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一遍乐曲《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并提问同学们这首乐曲的情绪怎样的,通过初听学生能够分析出乐曲的情绪是沉重的。随后我会向同学们介绍乐曲的作者、背景等的相关知识,辅助学生从宏观角度来整体的了解乐曲。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在这一环节我会针对学生身心的特点,利用层层深入的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作品曲式结构、体会情绪变化,并能够通过进一步分析音乐本体,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首先我会为同学们播放乐曲并提问,这首乐曲的曲式结构。通过聆听作品,学生可以发现作品可以分为三部曲式,接下来我会引领同学们分主题聆听,感受音乐的情绪变化,在反复聆听以后,学生会发现第一个音乐主题之间在情绪上呈现出了层层推进的形态,接下来我会提问同学们“这样的情绪变化你们是怎样听出来的呢?”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谱例,相信同学们可以捕捉到描述出节奏、力度、速度、歌词、曲调等方面的变化。

接下来,我会请同学们结合我的讲解想象第二音乐主题所展示的画面是什么。

由此就可以将音乐本体和情感表现进行一种有机地结合,使知识形成网络,学以致用。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的把握和体会,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创编旋律的方式来对本课进行巩固,随后我还会请同学们在小组之间进行自由的展示,最终选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在作业的设置上,我会请同学们课下可以寻找相似的音乐作品,并学习演奏。

高中音乐说课稿祖国歌篇二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音乐与生活》是今年高中课改音乐鉴赏教材广东版的第一单元。本单元由“生命之歌”、“情感之声”、“生活之音”、“自然之韵”四部分组成。单元中选择的音乐内容充分体现了音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生活之音”是本单元的第3节。

本节课承接了“生命之歌”中论证的“人们从诞生的那一刻起,音乐就陪伴着人生,见证着人生每一个神圣的仪式,伴随着人生每一段丰富的经历”,贯穿了“情感之声”中展现的“音乐是人内心世界(情感、意志、欲望)的表露,是人情感的抒发与宣泄,音乐美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来源于情感的力量”,所以,“生活之音”中选择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并始终伴随人类各种生活的音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同时,能感悟:“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进而激发学生构建自己的音乐生活的愿望。

本节内容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鉴赏作品都是运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生产劳动场景、活动为素材创作出来的精品佳作。

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感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作品的体裁、演奏、演唱的形式,了解钢琴组曲、合唱组曲和标题音乐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能够记录《打字机》、《盖邮戳》音乐的节奏;能够熟悉模唱《钟》、《赶摆路上》的音乐主题;能够从《永恒的水》观赏中得到启发,并积极参与尝试创作一首“纸乐”。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从音乐音响感知中得到和快乐,获得感悟与启发;能够思考作曲家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各类素材创作音乐作品;能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感悟“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的朴素哲理。

3、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以上制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在课堂表现上都是“善于听不愿说”,在表达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方面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因此,制定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本节课的作品鉴赏让学生感知音乐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体会两者相融共通的联系;感受音乐表现艺术的魅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思考作曲家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创作音乐作品;启发学生感知音乐的表现形式并作出一定的评价;尝试自行创作一首“纸乐”。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这是音乐教育重要的指导思想。因此,要坚持以聆听为主的教学原则。同时,也要紧紧围绕音乐鉴赏的本质,不能流于欣赏的简单的感性认知。在音乐鉴赏活动中不但要听辨音乐的变化,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了解音乐表现的方法手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的辨别力、表现力和理解力,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真正提高鉴赏音乐的能力,符合从感性—理性—感性的认知规律。

为此,我拟定了调查法、启发法、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法、联想法、想象法、演示法等授课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的操作中。具体的做法在后面的教学程序中我再细说。

三、说学法: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成为了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高效地参与学习,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我在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时,能够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运用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等学习方法,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建立一定的音乐思维空间,爱护并鼓励学生保留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其二、通过对比音乐的不同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和创造活动。其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包括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做到会提出问题、能分析问题、懂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享受学习的快乐过程。

此次说的是第3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聆听与鉴赏《打字机》、《盖邮戳》、《钟》和《永恒的水》。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进行。

(一)、课题引入:播放xx年春晚的《过年我当家》(玩的就是节奏)

作品通过艺术夸张,把我们日常当中的具体生活细节活动节奏化了,小到铅笔写字的摩擦声音,大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音,由此汇成一首热热闹闹的生活交响曲。

[设计意图]:通过音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去探究的好奇。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演示法)

(二)、讲授新课:

1、聆听两首乐曲,为它们设计标题并写出基本的节奏谱:《打字机》、《盖邮戳》

作品运用现实生活中“打字”和“盖邮戳”的劳动声音,加上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等表现要素的变化,把简单甚至单调的生活场景变的有声有色,充满了快乐的情趣。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体验“标题音乐”的特点,紧扣本节课“音乐与生活相融共通”的主题。(启发法、分析法、比较法、联想法、想象法)

2、课堂实践:尝试创作4小节“打蚊子”的节奏谱。(与蚊子的飞行动态相结合,时而快,时而慢,最后打死了蚊子。)

例如:2/4 x x| x |x · x |x— ||

[设计意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作曲家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各类素材创作音乐作品。启发他们认识该作品中,李斯特巧妙地运用了钢琴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多彩,弹奏技巧多样化的特点,来塑造、模拟“钟”的形象。强调作曲家的音乐创作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细微的观察与感悟。(启发法、分析法、比较法、联想法、想象法)

3、聆听谭盾《永恒的水》。要求学生思考:在观赏音乐中得到什么感悟与启发?

作品在xx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上首演大获成功,同时也引来乐评人各种观点的争论。作曲家使用了不同的打击乐器,利用其在不同媒介(在空气中、在水中)的传导下产生的不同的音响效果;把水在滴落、流淌、碰撞等状态中发出来的声响和奇妙的节奏感来营造奇特的视觉、听觉的享受。把我们身边最普通、最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通过声音和画面全新地展现给人们。

[设计意图]:再次强调作曲家的音乐创作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细微的观察与感悟。并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对该作品的评价和看法,培养他们独立见解,达到学会构建自己的音乐生活的目的。(启发法、分析法、比较法、联想法、想象法)

4、课堂实践:启发、引导学生从《永恒的水》中得到感悟,尝试用“纸”来创作一首“纸乐”。(视课堂教学实际时间而定,如若安排不下,就作为课后的作业,延续教学目标。)可以利用不同纸张的材质,通过揉、搓、撕、抖等手法制造出不同的音响区别,再运用音乐表现的要素进行整合。比一比谁的作品更能表现自己的意图,更能让广大同学接受。

5、课后拓展推荐:听赏保罗·怀特的《蚊子之舞》;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野蜂飞舞》。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的或者课后的反馈,达到迁移知识,延续创新的目的。完成教学的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调查法、启发法、合作法、分析法、比较法、联想法、想象法)

以上是我对《生活之音》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课标提出的以音乐为定位的依据,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实际出发,适度地进行学科综合与渗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审美意识的提高。

高中音乐说课稿祖国歌篇三

本课内容选自中师音乐专业班《音乐欣赏》课本下册第三章:浪漫乐派时期的作品欣赏。我认为本课的内容在外国音乐作品欣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为浪漫乐派时期的音乐欣赏在这本课本中不但从内容上是最多最丰富的,而且世界许多著名的作曲家的作品也大多在这个章节。而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作品又特别具有代表性,因为他的作品“在技术与风格上既继承了古典的传统,又能吸收新的发展成果”。同时《动物狂欢节》这个作品在小学音乐教材和中学音乐教材里都有,可见其重要性之所在。

二、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水平,明确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的区别;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小学音乐教学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三、重点及难点

1、重点是:欣赏《动物狂欢节》中的第十三曲《天鹅》及第十四曲《终曲》;

2、难点是:联系小学教学实际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设计;

四、学生情况分析

好学教育-专业,权威,高效,分享-打造国内领先的终身教育平台!

022班是二年级音乐班,这个班的学生认真,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一学年的音乐欣赏课,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欣赏知识和能力,对于《动物狂欢节》这样的'标题音乐作品他们还是有一定的理解力的,但是作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设计这样的知识和内容他们还是比较缺乏的。

高中音乐说课稿祖国歌篇四

1、教师动情的演唱,生动、有趣的讲解,各种各样的音乐乐器,为启发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发挥了主导作用。

2、“态度决定成败,细节铸就成功,创新意味辉煌。”这三句话,是我们教育者应该牢记的。孙老师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已体现出季老师的不懈努力和优良的音乐基本功。相信她今后会更出色。

高中音乐说课稿祖国歌篇五

听了王老师的《划船比赛》这节音乐课,我感受到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令我羡慕不以。王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本节课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导入巧妙,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材料运用得当,教态自然,语态亲切,教学基本功扎实,活动组织得当有效等。尤其是在节奏教学方面。

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既培养了学生专注聆听音乐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稳定的'节奏感。

(1)本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聆听歌曲范唱,并且在聆听的过程中听出口号是什么?这样培养了学生专注聆听音乐的能力,也初步解决了歌曲的难点节奏。

(2)在学生掌握难点节奏的基础上,让学生随音乐读节奏,并做划船动作,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教师又通过小游戏的方式,教师敲击黑板,学生填上缺少的节奏,让学生掌握了2/4拍的强弱规律。这个地方如果教师用大鼓敲击,最后作为赛龙舟的领头人,就更加有兴趣了。

(4)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分乐段让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各种节奏,在不知不觉中解决歌曲难点,为学好歌曲做铺垫。

高中音乐说课稿祖国歌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十送红军》。我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人音版七年级教材第十四册第三单元《长江两岸》,本单元主要是学习长江两岸的民歌,这是第一课时唱歌课。聆听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种类、风格《课程标准》从音乐学习的角度入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表现包括演奏和演唱两方面,其中对于演唱的的要求是: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并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确的反应。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能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作简单评价。聆听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种类、风格也是我们音乐探求的目的。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他们特别喜欢唱歌,愿意合作交流,能够大声的演唱歌曲。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认知、能力目标:能够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十送红军》;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级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高中音乐说课稿祖国歌篇七

听了柳老师的《音乐中的强与弱》后,让我受益匪浅。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律动为核心,以游戏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她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就对该课进行简单评议:

一、乐曲为主线,直击重点

1、柳芳老师播放两首歌曲《摇篮曲》《命运》,两首乐曲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找到乐曲的强弱,把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2、告诉学生:强f弱p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3、做游戏“小蜜蜂采蜜”;自己选乐器演奏分辨强弱关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

4、利用《山谷回音真好听》来巩固强弱关系

二、构思新颖,衔接巧妙、自如。

本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不流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整体性。

本课教师“小蜜蜂”采蜜的游,打击乐器的.演奏的戏为顺序。构思新颖,衔接自然,使教学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三、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在音乐课中学生除了唱,学生自己动手体现音乐创造性,例如:在掌握强弱关系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找一种喜欢的打击乐器来表现声音的强弱。体现了学生在探索中找到成就感。

然这节节课在构思上有其独到之处,同时也体现了奥尔夫教学特点,但我提几点个人的见解和看法,如:1、知识面可以多一点,在前一个游戏的时候学生已经掌握拉可以在扩张一下。2、游戏环节的时候同样的游戏次数不要太多两次就可以还要变些花样更好,3、击打乐器环节学生有点失去乐趣拉,两边后面一排的学生开始拉讲话。

高中音乐说课稿祖国歌篇八

舞蹈是艺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通过肢体动作和造型来表达生活内容、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表演艺术。学习舞蹈艺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情感。由于舞蹈具有艺术综合功能,因此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和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高中音乐课程中安排《音乐与舞蹈》的教学模块,旨在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

舞蹈是将音乐外化为一种可视形象的艺术,作为一门与音乐密切相关的表演艺术,舞蹈也以课内(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和课外(学校舞蹈队)两种形式一直参与于义务教育教学中,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观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学习、学校舞蹈队的训练和高中音乐课程中新开设的《音乐与舞蹈》模块中的舞蹈学习,三者之间在教学目标、内容、形式上都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学习是指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学习的内容,即将舞蹈学习与音乐学习有机结合,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学校舞蹈队中的舞蹈训练的内容较为专业且指向性明确,其学习的目的是加强一部分学生的舞蹈表演技能,要求能上台表演舞蹈节目或有助于升学,所以其学习的内容倾向于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排练完整的舞蹈节目。在高中音乐课程中开设的《音乐与舞蹈》模块,是供有一定基础或有舞蹈方面兴趣爱好的同学选择学习一门课程。在该模块的学习中,注重音乐与舞蹈学习的有机结合,在强调掌握舞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和舞蹈审美素养的提高。“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制约教学方法”,所以,弄清中小学教学中三种舞蹈学习范畴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是把握好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特色,很好地达成该模块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市谭老师执教的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藏族踢踏舞》一课,在参加由中国音乐教育协会舞蹈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舞蹈录像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该课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较好地把握了《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重点,突出了《音乐与舞蹈》模块舞蹈学习的特色,很好地实现了“藏族踢踏舞蹈”的教学目标,从谭老师的这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可窥视出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的特色,能带给我们该模块教学的启示。

首先我们来看看该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课标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要求,谭老师将该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方面:一是能初步掌握藏族踢踏舞的风格特点及了解藏族相关舞蹈文化;二是能初步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三是能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集中体现了课标对《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的要求,即通过学习,学生要掌握基本动作,提高舞蹈的鉴赏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

其次我们来看看该课的教学内容的安排。《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习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舞蹈鉴赏、舞蹈常识、舞蹈表演和舞蹈创编。笔者认为,这三方面内容也应该成为该模块教学中的三个基本点,也是其区别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学习以及学校舞蹈队舞蹈训练的主要特色。下面,我们逐一加以分析探讨。

内容一:基本技能的学习。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与舞蹈》模块学习通过《音乐与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参与教学中的表演及创作活动。所以,熟悉和掌握最基本的舞蹈语汇,是该模块教学中比例相对偏重的学习内容。谭老师在选择该课的舞蹈技能方面学习内容时,能够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教学需求,强调了技能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典型性和必要性。如,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的把握,藏族踢踏舞中最基本的踏法——“冈达”的了解,藏族踢踏舞蹈中最常用到的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摆步和摇步等基本步伐的学习,踏踏舞中最基本的退踏步和抬踏步等舞蹈组合的练习等等。同时,注重基本动作的学习与练习,不盲目追求专业化动作和提升技能技巧难度,并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对舞蹈的艺术表现上和对情绪情感的表达方面。

内容二:相关文化的渗透。《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将“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水平和激发学习兴趣”放在《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目标的首位。舞蹈鉴赏也是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民族民间的舞蹈文化,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提高舞蹈审美能力。所以,在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习过程中,舞蹈技能技巧的学习固然重要,而在学习中提高学生舞蹈鉴赏能力也应得到高度的重视。在谭老师的这堂课中,紧紧围绕该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渗透,以提高学生舞蹈鉴赏能力。如在课题的导入中,首先就是对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动律成因的探究,如,藏族舞蹈为什么上身松驰、前倾?为什么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为什么常用舞袖?等等。这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基本动作的要领,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该舞蹈的本质特点,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另外,在该课结束时,又通过视频欣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藏族的其它两个重要舞种弦子和锅庄,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积累藏族舞蹈的欣赏经验,提高其舞蹈审美水平。

内容三:动作组合的创编。《音乐与舞蹈》模块中的舞蹈创编,主要是根据舞蹈的节奏和情绪选配合适的音乐或根据音乐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舞蹈动作及队形。谭老师教学中舞蹈创编的体现主要在利用已学习的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根据音乐创编出相适应的舞蹈动作和队形。创编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凸显高中学生舞蹈学习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课标的教学要求。

最后我们来看看教学方法的运用。谭老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习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大胆地运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在教学中注重舞蹈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充分突出了《音乐与舞蹈》模块在教学上的特色。

其一,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日本教育专家佐藤正夫在《教学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是被动接受,还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现代教学中的焦点,也是培养人的核心问题。这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谭老师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核心教学理念,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地合作与探究学习活动中。在大多数常规的舞蹈学习中,老师们主要采取“模仿”学习的方式,即老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学习。而谭老师的教学基本上是采取“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基本技能”的学习中,许多基本动作的学习都是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完成。如在学习“退踏步”与“抬踏步”时,老师要求学生用先前所学的一些基本踏法来组合一个舞步,踏出“xxx”这个节奏型,并且要求它的强弱规律为“弱—强—很强”,然后老师再从学生设计的动作中,提取出退踏步和抬踏步进行教学。在最后的“创编”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合作创编,最后又将各小组创编的动作组合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舞蹈组合表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课堂上的相互交流研讨,更增强了学生对舞蹈艺术的选择、判断和分析理解能力。

其二,教学中强调舞蹈与音乐的有机融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处理好音乐与舞蹈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即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是塑造舞蹈艺术形象的内在的核心因素,舞蹈形象所需的速度、力度、节奏和旋律在时间与空间中展开,构成了舞蹈艺术的基本表现过程与方式。谭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践行了课标中的教学建议。在踢踏舞基本舞步的学习时,教师就是从舞步的节奏“xxxx”、“xxx”切入教学,先让学生观察老师的踏法,听辨舞步的节奏及强弱规律,教师再分析舞步的强弱规律并导入基本舞步的学习。另外,在教学中,谭老师极少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机械数拍的方式进行舞步的练习,而是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我的家乡日喀则》的音乐贯穿课堂的始终。特别是在创编舞蹈的环节,更是让音乐循环播放,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练习舞步,创编舞蹈,反复感受音乐,也有助于理解舞蹈的内涵,更好地表现出舞蹈的风格与情感。

《音乐与舞蹈》模块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教学方式上无现成的模式可循,又由于其课程目标定位和学习人群的特殊性,此门课程的教学更需要老师们在认真学习课标,深刻领会课标要义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中如何体现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如何把握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如何将舞蹈鉴赏、表演、编创有机结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解决好师资问题等等,都还有待于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为之共同努力。

高中音乐说课稿祖国歌篇九

今天听了芮老师的一节音乐课。虽然她是位新老师,但这节课上很好地展示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根底,给我留有深刻的印象。

《雨花石》这节课的难点是在学生能运用正确的方式及情感演唱歌曲;歌曲中倚音的运用。课堂上学生的心被教师预设的情景抓住了,被环环紧扣的`环节迷住了,被音乐作品震撼了,这就是教学艺术的魅力,也是音乐自身的魅力和歌声的魅力。但是在指导学生演唱时没有把握住学生轻声唱的原则,在聆听录音范唱时学生都能跟着唱,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聆听习惯。建议老师组织学生安静听、仔细听、认真地听。

在歌曲开始教师的讲述过长,影响了孩子们的高涨情绪,建议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他们认真读歌词,理解歌词大意后淡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自然的渗透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浅显的点滴点评。

高中音乐说课稿祖国歌篇十

《飘逸的南国风》 是高一音乐鉴赏必修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根据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以及“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任何文化都是属于民族的,本民族音乐文化是音乐文化中的“母语”。而本节课中的南方地区民歌是母语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婉转、细腻、抒情的旋律,含蓄的歌词都给我们以美的感受,美的传承。在前面几节课分别欣赏了西北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收尾课,因而除了在感受体验南方民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同时也要在小结“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的基础上,探究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学生音乐双基较薄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比较片面,特别是对民歌知识了解甚少。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民族音乐,但学生对音乐充满好奇与热情,喜欢唱歌并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通过对几首南方民歌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的感受与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抒情、细腻的风格特征,运用讨论、体验法、图象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了解民歌的音乐特征同时自主参于各项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能感知歌曲的情绪、表演形式及不同的音乐风格,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力和理解力。

学唱过程中,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对比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究,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重点】聆听、演唱三首民歌,感受、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难点】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更为主动的达到本节课的目标,我将使用图片展示法、小组合作法、体验法贯穿整个教学,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与体验,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避免枯燥的说教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歌曲,使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让学生能主动的学习,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思想感情,通过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需要调动不同特性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情绪正常,在歌曲分类环节、分析歌曲调式的旋律、结构、演唱特点、伴奏特点等环节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互动集中在学生自己演唱演奏的环节中,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作品,情绪得以调动。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视频音乐作品三首南方民歌进行欣赏,请学生探究以下问题:

1、是我国的哪个省,知道哪些景点和民歌。

2、比较三首民歌的音乐风格谈谈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是怎样的?

3、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哪些音乐要素上?

云南: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少数民族云集。民歌特别丰富并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设计意图:直接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学习。通过对云南民歌的聆听,加深学生对云南民歌风格的印象,为新课民歌的风格对比做好铺垫的作用,通过我声情并茂地示范演唱导入,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从听辨引进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分析探究南方山歌的风格特征

(1)首先播放《弥渡山歌》的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音乐风格。

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歌词用了比兴的手法,暗示着爱情的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旋律由三部分组成:起-平-落。起即引腔,这种长音在南方民歌中常见。

(2)介绍云南弥渡,欣赏云南风景图片。

弥渡地处滇西高原。北部有云岭和怒山,南部有哀牢山和无量山,加上相距不远的大理石林和洱海,可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正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所以也是蕴藏民歌的大好地方。

南诏铁柱置于弥渡县城西约6公里的铁柱庙内,欲称天尊柱,现存大殿建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悬挂“威镇昆弥”金匾。大殿达三阁五殿,建筑规模巨大,是弥渡县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

(3)播放配套课件中《脚夫调》的视频材料。

问题:南北方山歌的区别。

(4)再次播放《弥渡山歌》的音频,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特点:起—平—落。

(5)教师带领学生学唱《弥渡山歌》的引腔的主体部分,引导学生感受山歌节奏较自由的旋律和起伏较大的特点。

(6)在完整演唱《弥渡山歌》后,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调式特点,并与《脚夫调》进行对比,对比南、北方的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学生通过画面深入体会环境对民歌风格形成的影响。

2、欣赏浙江民歌《对鸟》

(1)音频mp3播放课件中《对鸟》,引导学生感受其音乐风格和讨论提问。

问题:

作品《对鸟》运用那种民族调式和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2)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的特点,范唱并指导学生尝试用方言演唱几句,引导学生分析和感受其旋律与当地方言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唱作品第一部分的谱子并分析旋律进行特点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并进一步探索民歌风格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同时探索民歌与方言之间的关系)

3、欣赏湖北民歌《幸福歌》

1、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其热烈欢快的情绪及歌曲的时代特点。

2、播放课件中在音乐会上演唱《幸福歌》的视频音乐,引导学生探索民歌的发展。

3、师生合作共同演唱《幸福歌》,进一步体验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设计意图:探索民歌发展的时代特点及民歌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体验和表现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环节三:拓展与探究

因为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歌,在其内容、音调、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民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2、我进行点评。

(1)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歌词内容、节奏、旋律、调式、结构、演唱形式、伴奏乐器等因素上。

(2)影响民歌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多为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条件、风俗习惯、语言特点、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审美观念等因素。

(3)同一民族的民歌,由于分布地区的不同,在音乐风格上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该民族的民歌会受到当地音乐文化的影响,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相交融,最终造成音乐风格发生变化的结果。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三首南方民歌的欣赏,了解了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特征。并对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做了初步的探究。我国民歌浩如烟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所以,课后请同学们找几首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欣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