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优秀5篇)

小编: 影墨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朝花夕拾读后感篇一

迟到后,便在学桌上刻下了“早”字来激励自己,警示自己从此不再迟到。读了《父亲

的病》后我觉得,鲁迅刻下的“早”不仅是惜时的早,更是提示国人:事事都要早,思

想、技术、科技、国力,都应该争先于他人,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富强。也许医治

鲁迅父亲的病在当今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在那个时候,却让鲁迅东奔西走四处求医,最

终鲁父还难逃一死。表面上看,是当时医生水平的低下,但实质上应归咎于医学的落后

,导致鲁父病程拖延,最终撒手人寰,留下鲁迅“父亲!!!”“父亲!!!”一声声

悲哀的呼唤。不禁叫人潸然泪下。

从这篇文章中,我懂得要相信科学,不要迷信。

文中,鲁迅的父亲因为过于迷信中医,相信那些根本好不了的偏方,而不相信科学

,让西医诊治,虽然现在中医是我们得以大国粹,但前提是它是由科学可依,就算没科

学所依,至少不像文中那些“名医”所说的那么神。

同时由此让我联想到当时中国的落后,不仅仅是医学技术的低人一等,在思想观念上、

综合国力上又何尝不是是固步自封呢?在欧洲人经过工业革命进入了机械的时代,中国

却盛行女人“裹足”、“巫医不分”,延续了千年的封建思想、迷信意识,使中国人难

以走出落后的泥沼。再追溯到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我

们中国人都扮演着被侵略的角色,“东亚病夫”在中国人的心里留下了沉痛的烙印。但

中国人不甘落后。于是,便有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

旧世界旧思想宣战;之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指引了光明的道路;进

过不懈的努力,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鲁迅前辈,真的是一个很难得的人。对于他的文学功底,不是我最钦佩的;而他那大无

畏的精神和满怀为国的火红的心,是令我崇敬的。鲁迅前辈也是人,然而他不甘做一个

平常的人,他不愿在沉默中死去,而愿意在沉默中爆发。他像一道雷鸣闪电,炸醒了沉

睡的人们,震惊了后人的我们。

《朝花夕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朝花夕拾读后感篇二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纷扰中寻出一点空闲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

朝花夕拾读后感篇三

一定都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那么大家是否都有所感悟呢?今天我就来谈谈我对“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浅见。

文章从头到尾,都透露着他的伟大、无私。使我们都不禁为藤野先生的有教无类而喝彩。

这篇文章看似是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的留学生活,事实上还夹杂着些许鲁迅对旧中国的看法与个人情感。与鲁迅一同留学的清国留学生,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杀害,竟与日本人一同喝彩;鲁迅成绩进步,同学却因为嫉妒而诬陷他作弊,甚至给他发了劝诫信。

鲁迅终于意识到了国人麻木的灵魂与别国对祖国的歧视,是无法通过医术来改变的,这里的一切都深深刺激着鲁迅的每一根神经,于是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将满腔热血寄托在了他笔下的每一个文字当中。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面对旧中国的腐败,却无能为力的自责,我们无不为他的爱国精神所折服。

拜读此文,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灰色的年代,看到了鲁迅那些日本同学们鄙夷的目光,感受到了鲁迅内心那份愤恨与惆怅。唯一能给全文带来一丝暖色调的,便只有和蔼可亲的藤野老师了,是他,对鲁迅的关照,给文章注入了一丝暖流。

我想,正是因为藤野老师那一视同仁,无微不至的关怀,才让他成为了鲁迅口中“最使他感激的老师”吧。

通读此文,我对于藤野老师的无私与鲁迅强烈的爱国情怀感同身受。身处和平年代,我们无需背井离乡,更无需弃笔从戎,唯有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位良师益友。

朝花夕拾读后感篇四

《朝花夕拾》这本书中写的是鲁迅回忆,他儿时到童年的事情。整本书一共有十章。前面八篇关于的是童年时期的,后两篇是青年时期。鲁迅对范爱农与藤野先生有很深的怀念。同样相反,他对琐记中的衍太太的怨恨!整本书是鲁迅,都是以孩童的角度写的。这这本书也是在批判封建社会和旧的社会制度!在这本书中写的都是他的快乐的时间。

朝花夕拾读后感篇五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