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助与育人心得体会(大全5篇)

小编: 雅蕊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资助与育人心得体会篇一

第一段:

资助育人,是指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上,通过赠送资金、物资、服务等方式,对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关心与帮助,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在过去的工作中,我曾见证过许多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甚至因此而辍学。因此,我深刻体会到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资助育人一定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段:

资助育人工作从基础教育延伸到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我曾经的一位学生便是在得到政府的资助之后,继续完成了大学学业,并顺利就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职业人士。事实表明,资助育人不只是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了学习问题,更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希望。

第三段:

为了更好地推进资助育人工作,我们不仅需要认真地做好学生的精准识别工作,同时也要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通过家长的参与和财政的支持,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和呵护,更能够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从而更加自信和坚强地走完学生时代。

第四段:

此外,为了确保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教育部门和社会专业组织应该调动社会的力量,团结各方面资源,共同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持续开展。个人或者企业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等方式来支持贫困学生的成长,也可以组织慈善活动来帮助更多的孩子。全社会应当加强对资助育人工作的宣传,通过各种渠道让更多的人知道资助育人的重要性。

第五段:

最后,我想说的是,资助育人是一项充满温情与爱心的工作。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与发展,更关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圆梦未来!感谢所有关注和支持资助育人的人们,谢谢你们的付出!

资助与育人心得体会篇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然而,让我们触动最多的还是那些从擦肩而过的贫困孩子,他们究竟是如何获得教育机会的呢?很多时候,资助育人的项目当中,我们会看到在资助对象中没有自己,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心酸、但是和为贵,让我们看看资助育人对于我们来说都有哪些心得体会。

首先,资助育人不仅是一种责任与爱心的体现,更是一种自我修养的体现。资助育人并不意味着要把大笔的资金投入,而是在自己经济状况许可的范围内给予穷困学子一些小小的帮助。资助育人更多的是一个人情的体现,在资助育人当中,可以感受到爱心的传递和生命的感动。每一次资助育人的行动,都可以让我们的内心感到愉悦与满足,让我们的道德理念变得更加健全。

其次,资助育人需要我们执行和坚持。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会去资助育人,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赞美?或许我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最后能够完成我们自己的初衷和资助育人的最终目标,需要我们坚定自己的想法。因为维持一个资助育人计划,不仅需要原始资金的规划和调配,也需要些许的关注与维护。在资助育人申请和资助育人实行方面。我们要保持耐性和一颗充满感恩和爱心的心。

第三,针对资助育人项目的具体情况,我们需要灵活处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资助育人并不仅仅是提供资金就可以了,还有很多方面要考虑。比如:资助育人是给予单个贫困家庭还是单个穷困学生,两个层次的资助方式前者的资助内容一般包含生活物资和申请公益机构的帮扶项目。而后者的资助目标往往针对的是学杂费、书籍等硬性支出。还有就是资助育人资金的和流程的处理方式等等。

第四,资助育人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将抱负和行动结合起来。资助育人是我们的行动,我们的梦想也是需要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的。假如资助育人计划得到实施,更多有资助育人从事社会公益的人都应该将行动付诸行动,更加灵活地去评估和执行资助育人作为我们的一个前行动力量,并将其推向社会务实地推进到现实中。

最后,资助育人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的延续与传递。我们要将这种价值观传给更多的人。让大家相信,对于穷困孩子来说,我们的资助可能是他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也许通过我们资助下的他们,他们之后会在某一个领域创造出来他们令人惊叹的价值观和产生影响力。这样的价值观的传承会让我们构筑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总之,资助育人让我们探寻了解一个社会,同时也使我们成长为一个更加坚强、更加健康的人,不光是在资助他人的角度来讲,同时也在社会与个人的价值观修炼和追求。在资助育人这件事情上,我们始终要朴实无华,将心比心,让人们在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更加真诚。这才是资助育人的价值所在。

资助与育人心得体会篇三

x月x日,我校组织全体师生和家长一起在学校听了一场让人感动的演讲。这次演讲是x老师主讲的,她的演讲深深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家长,老师和学生。x老师从感恩父母,感恩老师两个方面演讲的。这是一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讲座。一边听讲座,我们一边哭,x老师的演讲如同给我们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礼,唤醒了我们沉睡已久的感恩之心。

首先是感恩父母,世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用切实行动去报恩。“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人也应有尽孝之念,莫等到欲尽孝而亲不在,终留下人生的一大遗撼,要想将来不后悔莫及,从现在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回报也不一定非的是物质上的回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从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无尽的爱与祝福。或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给予了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不要再认为父母是理所当然帮我们做任何事情的,他们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出国留学已经是足够的伟大,且将我们养育成人,不求回报,默默的为我们付出,学会感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孝顺父母!

再次我们要感恩老师,尊重老师。我们每学一点知识,每得到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老师不仅赐予我们知识,还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尊重老师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具体行动中。x老师在讲演中有好几个互动过程,其中一个让是让班主任老师站到演讲台上,问学生爱不爱他们的老师,同学们一口同声说爱,x老师说,爱你的老师就去拥抱你的老师,我们大家一起冲上去拥抱班主任,嘴里还说着,“谢谢老师,老师您辛苦了”,此时我的心中既是幸福又是快乐,与老师拥抱的那一刻,是心灵的碰撞,是心灵的交流,每个学生都泪流满面,表达着对老师的感激和尊重之情。

最后我们要感谢学校给了这次机会,有这么好的演讲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能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无比珍贵,更能让我们的精神变得无比崇高!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粒美好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快乐的生活。

资助育人感恩教育心得2

“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时间将会变得更美好。”不管何时、何处、何事,都可以看见爱与感恩。听完老师的演讲后,大家纷纷流下泪,我受益匪浅,懂得了感恩。

在生活中,在学习中,无论是谁,都十分心我。我不得不感恩。感恩像天边的彩虹缤纷;向红红的晚霞艳丽;像火热的太阳热情。

老师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一位母亲为了自己的女儿可以从烧伤中治好病,请求医生治好自己的女儿。她忍着痛,让医生把自己大腿上内部的皮肤割下来,给了女儿。听完这个故事,大家纷纷掉下眼泪。

每当父母唠叨:“做完作业吗?快去洗澡”。每当老师严厉地说:“作业马马虎虎地写,不可以养成这个坏习惯”。每当同学说:“这次分数低没系,下次努力。”我就觉得:哼!为什么听你们。现在我错了,大家时时刻刻心着我。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是春蚕,是蜡烛,更是我们的恩人。母亲像夏天的冰块,同学更是学习中的好伙伴、好帮手。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假如一个人感恩也不知晓,那么他必定拥有一颗冷酷无情的心。

资助育人感恩教育心得3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情感行为,这种情感和行为包含着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回报祖国、珍爱生命、追求和谐等伦理价值。一颗颗感恩的心,组合成社会的良心、善心与爱心。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健康和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基本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历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思想,鲁迅先生则要求人民要“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康的学生,让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品德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一个心存感激的人,往往就是最快乐的人。在感恩的氛围中,人们面对很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环境里,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事情从容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气氛中,我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一颗阳光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和同学,从而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首先,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学会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巴尔扎克说:“骄傲的人,很少感恩,因为他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已得到他应得的一切”。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尤其是部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自我中心意识,使他们很容易形成“成皆由我,败皆由人”的思维习惯,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努力,而看不到别人的付出。因此,要有意识地逐步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在看到自己努力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养成谦虚进取的心态,由此知道感恩、学会感恩。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权责意识。如卢梭所言“当舒适地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感觉不到乐趣”。当外来的帮助和关怀成为习惯时,人便容易变得漠然。在日常生活中,师长们更多的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责”,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师生关系、长幼关系中理应享有的“权”,亦即忽略了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孩子因没有付出的体验,久而久之,老师、父母的付出在孩子眼里就会变得理所当然了。长此以往,又何谈对师长的体谅和感恩呢?因此,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权责观。师长在付出努力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看到和感觉到,让他们理解师长的艰辛与付出,进而要求他们也要尽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逐步让他们在享受拥有的同时懂得回报,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加强和改进学生感恩教育,提高实效性。要使感恩意识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成为他们的品德中的组成部分,无疑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熏陶,找到正确的学校途径。

要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学校的本质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身边的实例教育学生,要触及学生的灵魂。要防止感恩教育平淡化、平凡化以及过分理论化,收不到实际效果。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如此。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共识,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谢学生的配合和帮忙、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邻里的互助和照顾……学生从老师日常生活的点滴言行中,最能够学会知恩和感恩。

资助育人感恩教育心得4

前几天,收到了一张卡片,是从美国寄来的。字迹依稀认识,是一个毕业生。至今她还记着我这个仅仅教过她两年的小学老师,还在追忆我对她的关怀和爱护。

教书多年,有一种奇怪的现象。

有些孩子你无论如何对ta掏心掏肺地好,生活上无微不至关心,学习上勤勤恳恳帮助,看到一点儿进步,马上给予肯定,恨不能把ta脆弱幼小的心灵捧在掌心,细心呵护到无以复加。但是,ta永远都不会念你的好,而只会抱怨家长,抱怨学校,抱怨老师。

回到那些捧在手上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小宝贝身边,我们发现,老师之所以如此小心翼翼,用心良苦,多半是因为这些孩子本身就问题很大,可能是学习能力差,成绩弱,需要帮扶;或许是情商低,与同学间小大矛盾不断,需要老师不断疏导,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

而孩子之所以出现这些状况,多半是因为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受损,感恩别人付出的能力失常。每天各种不满意不高兴不乐意,倒霉伤心加委屈,“凭什么”堆积如山,也就不难解释了。

可不是?现代社会,有很多成人,尽管已经功成名就,事业有成,但是他们却仍然不懂什么叫幸福,感受不到快乐,很难发自内心地开心起来。当他们是孩子的时候,估计感受幸福的能力就非常有限。

如何让孩子拥有更容易感受到幸福的能力?如何让孩子能体会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幸福和快乐?这是孩子将来长大后能否获得幸福感,能否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满足的关键。

教会孩子学会感恩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让孩子多为别人付出。在带过的班级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为集体付出的越多,就越热爱集体,然后又会付出越多。一定要多给孩子机会让他为别人做事情。为家人,为朋友,为集体,都可以。不要嫌孩子手笨,容易闹出别的事儿,或者怕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就什么都不让他干。那样只会助长孩子的懒惰与自私。在家里,多做家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做家务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平时所学实践起来,促进孩子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逢年过节,让孩子动手给朋友、老师、父母做贺卡,写几句感恩的话;有时间的话,可以每天晚上睡前有一个“感恩时刻”,回顾一天,父母和孩子交流,自己今天想感恩的人和事。遇到孩子想不通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予正向引导,让孩子多去看看别人好的方面,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西方国家的宗教教育代替了他们的德育,教堂就是最大的德育课堂。他们在吃饭之前,都要双手紧握,默默感恩一番才开动,这是一种多好的教育方式。中国人不信上帝,但也不妨在吃饭前,让孩子大声把感谢的话语送给做饭的人。尤其有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家庭,父母更要注意自身对老人的感恩和尊敬,身教胜过一切语言。

教会孩子善良。善良是一种最起码的品质。在路上遇到乞丐,不管是不是真乞丐,都应该让孩子对他们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给他们一块钱,同时还可以借机引导孩子,长大为改善贫困人员的生活境遇,做出努力。不要逞强帮别人,力所能及即可。

物质上不要过度满足孩子的欲望。有的孩子想要什么,家长就买什么,这是很可怕的,让孩子觉得只要我想要就应该拥有,把一些获得都当做理所当然。有一次,一个孩子衣服丢了,跟老师说:“那件衣服5000多呢,您必须给我找到。”从孩子的语气就可以想见这个孩子有多么不懂事,怎么可能指望他感恩?而家长又为什么要给孩子买这么贵的衣服?这种无限满足孩子欲望的做法,已经培养了孩子骄奢的习惯,其行为不就是结果吗?孩子想要任何温饱以外的东西,比如玩具等,都应该让他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家长可以给孩子设定各种闯关方式,让孩子在耐心付出努力和时间的同时,感受一切来之不易,并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

资助与育人心得体会篇四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非常感谢学校和社会给予我的资助与支持,这些资助为我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并且让我对于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接受资助教育,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资助育人的重要性,得以更好地理解这种育人方式的内涵,并相信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资助育人一定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第二段:对资助育人的认识与了解

资助育人,是一种通过资金转移和学费减免等方式,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帮助他们成长,推动社会的公平与发展的教育模式。这种育人方式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化解贫穷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让更多人获得教育公平的机会,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第三段:资助育人对于学生的意义

作为接受资助育人的学生,我们得到的是不仅是金钱上的帮助,还有一种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支持。这种支持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更让我们充满勇气和信心继续学业,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愿景。同时,资助育人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来自社会的这份帮助,更加努力地努力学习,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期望自己将来也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段:资助育人对于社会的意义

资助育人是社会助推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整个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广泛而深远地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让每个人都有了接受高素质教育的机会。人们的视野与认知也随之扩展,社会公平的口号也在逐步实现。资助育人更是让教育与社会、实践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学生更多地接触一线社会事物,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第五段:资助育人的未来

资助育人是教育公平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模式,它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支持。在未来,我们应该在资助育人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资源,逐步推进和优化这种育人方式。未来,我们的国家应很快整合社会资源和教育投入,进一步扩大资助的范围和覆盖率,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孩子接受高素质的教育,从而进一步增加社会和平发展的力量和活力。

结尾:

通过参与资助育人的实践,我确实感受到了教育和社会的重要性,看到了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巨大力量。我深受感动,并希望未来更多的机构和社会人士能够支持有贫困家庭的孩子,实现其中的价值和使命,助力社会有序与繁荣。

资助与育人心得体会篇五

x月x日,我校组织全体师生和家长一起在学校听了一场让人感动的演讲。这次演讲是x老师主讲的,她的演讲深深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家长,老师和学生。x老师从感恩父母,感恩老师两个方面演讲的。这是一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讲座。一边听讲座,我们一边哭,x老师的演讲如同给我们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礼,唤醒了我们沉睡已久的感恩之心。

首先是感恩父母,世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用切实行动去报恩。“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人也应有尽孝之念,莫等到欲尽孝而亲不在,终留下人生的一大遗撼,要想将来不后悔莫及,从现在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回报也不一定非的是物质上的回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从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无尽的爱与祝福。或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给予了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不要再认为父母是理所当然帮我们做任何事情的,他们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出国留学已经是足够的伟大,且将我们养育成人,不求回报,默默的为我们付出,学会感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孝顺父母!

再次我们要感恩老师,尊重老师。我们每学一点知识,每得到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老师不仅赐予我们知识,还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尊重老师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具体行动中。x老师在讲演中有好几个互动过程,其中一个让是让班主任老师站到演讲台上,问学生爱不爱他们的老师,同学们一口同声说爱,x老师说,爱你的老师就去拥抱你的老师,我们大家一起冲上去拥抱班主任,嘴里还说着,“谢谢老师,老师您辛苦了”,此时我的心中既是幸福又是快乐,与老师拥抱的那一刻,是心灵的碰撞,是心灵的交流,每个学生都泪流满面,表达着对老师的感激和尊重之情。

最后我们要感谢学校给了这次机会,有这么好的演讲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能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无比珍贵,更能让我们的精神变得无比崇高!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粒美好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快乐的生活。

“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时间将会变得更美好。”不管何时、何处、何事,都可以看见爱与感恩。听完老师的演讲后,大家纷纷流下泪,我受益匪浅,懂得了感恩。

在生活中,在学习中,无论是谁,都十分心我。我不得不感恩。感恩像天边的彩虹缤纷;向红红的晚霞艳丽;像火热的太阳热情。

老师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一位母亲为了自己的女儿可以从烧伤中治好病,请求医生治好自己的女儿。她忍着痛,让医生把自己大腿上内部的皮肤割下来,给了女儿。听完这个故事,大家纷纷掉下眼泪。

每当父母唠叨:“做完作业吗?快去洗澡”。每当老师严厉地说:“作业马马虎虎地写,不可以养成这个坏习惯”。每当同学说:“这次分数低没系,下次努力。”我就觉得:哼!为什么听你们。现在我错了,大家时时刻刻心着我。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是春蚕,是蜡烛,更是我们的恩人。母亲像夏天的冰块,同学更是学习中的好伙伴、好帮手。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假如一个人感恩也不知晓,那么他必定拥有一颗冷酷无情的心。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情感行为,这种情感和行为包含着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回报祖国、珍爱生命、追求和谐等伦理价值。一颗颗感恩的心,组合成社会的良心、善心与爱心。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健康和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基本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历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思想,鲁迅先生则要求人民要“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康的学生,让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品德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一个心存感激的人,往往就是最快乐的人。在感恩的氛围中,人们面对很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环境里,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事情从容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气氛中,我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一颗阳光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和同学,从而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首先,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学会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巴尔扎克说:“骄傲的人,很少感恩,因为他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已得到他应得的一切”。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尤其是部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自我中心意识,使他们很容易形成“成皆由我,败皆由人”的思维习惯,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努力,而看不到别人的付出。因此,要有意识地逐步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在看到自己努力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养成谦虚进取的心态,由此知道感恩、学会感恩。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权责意识。如卢梭所言“当舒适地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感觉不到乐趣”。当外来的帮助和关怀成为习惯时,人便容易变得漠然。在日常生活中,师长们更多的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责”,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师生关系、长幼关系中理应享有的“权”,亦即忽略了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孩子因没有付出的体验,久而久之,老师、父母的付出在孩子眼里就会变得理所当然了。长此以往,又何谈对师长的体谅和感恩呢?因此,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权责观。师长在付出努力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看到和感觉到,让他们理解师长的艰辛与付出,进而要求他们也要尽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逐步让他们在享受拥有的同时懂得回报,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加强和改进学生感恩教育,提高实效性。要使感恩意识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成为他们的品德中的组成部分,无疑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熏陶,找到正确的学校途径。

要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学校的本质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身边的实例教育学生,要触及学生的灵魂。要防止感恩教育平淡化、平凡化以及过分理论化,收不到实际效果。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如此。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共识,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谢学生的配合和帮忙、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邻里的互助和照顾……学生从老师日常生活的点滴言行中,最能够学会知恩和感恩。

前几天,收到了一张卡片,是从美国寄来的。字迹依稀认识,是一个毕业生。至今她还记着我这个仅仅教过她两年的小学老师,还在追忆我对她的关怀和爱护。

教书多年,有一种奇怪的现象。

有些孩子你无论如何对ta掏心掏肺地好,生活上无微不至关心,学习上勤勤恳恳帮助,看到一点儿进步,马上给予肯定,恨不能把ta脆弱幼小的心灵捧在掌心,细心呵护到无以复加。但是,ta永远都不会念你的好,而只会抱怨家长,抱怨学校,抱怨老师。

回到那些捧在手上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小宝贝身边,我们发现,老师之所以如此小心翼翼,用心良苦,多半是因为这些孩子本身就问题很大,可能是学习能力差,成绩弱,需要帮扶;或许是情商低,与同学间小大矛盾不断,需要老师不断疏导,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

而孩子之所以出现这些状况,多半是因为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受损,感恩别人付出的能力失常。每天各种不满意不高兴不乐意,倒霉伤心加委屈,“凭什么”堆积如山,也就不难解释了。

可不是?现代社会,有很多成人,尽管已经功成名就,事业有成,但是他们却仍然不懂什么叫幸福,感受不到快乐,很难发自内心地开心起来。当他们是孩子的时候,估计感受幸福的能力就非常有限。

如何让孩子拥有更容易感受到幸福的能力?如何让孩子能体会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幸福和快乐?这是孩子将来长大后能否获得幸福感,能否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满足的关键。

教会孩子学会感恩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让孩子多为别人付出。在带过的班级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为集体付出的越多,就越热爱集体,然后又会付出越多。一定要多给孩子机会让他为别人做事情。为家人,为朋友,为集体,都可以。不要嫌孩子手笨,容易闹出别的事儿,或者怕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就什么都不让他干。那样只会助长孩子的懒惰与自私。在家里,多做家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做家务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平时所学实践起来,促进孩子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逢年过节,让孩子动手给朋友、老师、父母做贺卡,写几句感恩的话;有时间的话,可以每天晚上睡前有一个“感恩时刻”,回顾一天,父母和孩子交流,自己今天想感恩的人和事。遇到孩子想不通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予正向引导,让孩子多去看看别人好的方面,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西方国家的宗教教育代替了他们的德育,教堂就是最大的德育课堂。他们在吃饭之前,都要双手紧握,默默感恩一番才开动,这是一种多好的教育方式。中国人不信上帝,但也不妨在吃饭前,让孩子大声把感谢的话语送给做饭的人。尤其有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家庭,父母更要注意自身对老人的感恩和尊敬,身教胜过一切语言。

教会孩子善良。善良是一种最起码的品质。在路上遇到乞丐,不管是不是真乞丐,都应该让孩子对他们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给他们一块钱,同时还可以借机引导孩子,长大为改善贫困人员的生活境遇,做出努力。不要逞强帮别人,力所能及即可。

物质上不要过度满足孩子的欲望。有的孩子想要什么,家长就买什么,这是很可怕的,让孩子觉得只要我想要就应该拥有,把一些获得都当做理所当然。有一次,一个孩子衣服丢了,跟老师说:“那件衣服5000多呢,您必须给我找到。”从孩子的语气就可以想见这个孩子有多么不懂事,怎么可能指望他感恩?而家长又为什么要给孩子买这么贵的衣服?这种无限满足孩子欲望的做法,已经培养了孩子骄奢的习惯,其行为不就是结果吗?孩子想要任何温饱以外的东西,比如玩具等,都应该让他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家长可以给孩子设定各种闯关方式,让孩子在耐心付出努力和时间的同时,感受一切来之不易,并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情感行为,这种情感和行为包含着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回报祖国、珍爱生命、追求和谐等伦理价值。一颗颗感恩的心,组合成社会的良心、善心与爱心。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健康和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基本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历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思想,鲁迅先生则要求人民要“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康的学生,让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品德高尚的人.

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一颗阳光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和同学,从而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首先,要循循善诱,引导大学生学会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巴尔扎克说:“骄傲的人,很少感恩,因为他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已得到他应得的一切”。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尤其是部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自我中心意识,使他们很容易形成“成皆由我,败皆由人”的思维习惯,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努力,而看不到别人的付出。

因此,要有意识地逐步引导大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在看到自己努力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养成谦虚进取的心态,由此知道感恩、学会感恩。并要让他们感觉到这样的良性循环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生活的美好!更多的是中华美德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