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长计划心得体会(大全5篇)

小编: 紫衣梦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学长计划心得体会篇一

高中生活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生需要面对种种挑战和考验,需要不断学习、成长和进步。而在这个过程中,学长导航计划的出现,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助力。下面,我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为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学长导航计划中的体会和心得。

一、认真听取学长的经验分享

在学长导航计划中,我认真聆听了学长们的经验分享,并且认真思考了他们在高中学习期间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通过学长们的分享,我了解到高中不同于初中,在学业上需要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也学习到了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如何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等等。

二、参加学长的课外活动

除了认真聆听学长们的经验分享之外,我还积极参加了学长们的课外活动。例如学长们组织的游园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而且让我更好地了解了社会,增强了自我认知,同时也锻炼了我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从而让我更好地适应了高中的学习和生活。

三、互相交流学习

学长导航计划中的学长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是我们身边的优秀学长。他们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帮助,但是我们也可以给他们带去些什么,让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在学长导航计划中,我和学长们建立了良好的互动机制,通过互动交流,我们一起探讨了如何化解学习困难、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提升自信等等问题,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四、落实所学知识

在学长导航计划结束之后,我不仅仅是收获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我将所学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按照学长们的经验,制定出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并针对不同科目制定了不同的学习策略。同时,我也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成绩。

五、回馈社会

在学长导航计划结束之后,我不仅仅感受到了学长们的关爱和帮助,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回馈社会。同时我也通过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分享了学长导航计划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帮助更多的学弟学妹们顺利度过高中的学习生涯。

总之,学长导航计划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非常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不仅仅可以学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如何成为一个自由、独立、有主见的人。我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在高中的学习生涯中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

学长计划心得体会篇二

高中深谙“三年看成败”的道理,学业任务繁重,生活压力倍增。而在这一重要阶段,有一项能帮你有效掌控学习生活的秘诀,那就是学长导航计划。在这个计划中,你可以瞄准你的目标,了解你应该做的,怎样去做,以及如何纠正错误。在我看来,学长导航计划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学习方式,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制定计划的重要性

计划是无处不在的,尤其是在高中这个众多考验的阶段。制定学长导航计划是一个考试通过和成功完成学业的重要步骤之一。由于计划是有意识的,时常为成功铺路,学生可以优化每一天工作的效率,避免时间、激励和应付压力的浪费。通过制定计划,可以更好地利用课堂时间,及时完成作业,同时抽出时间结交好朋友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段:如何制定计划

首先,你要明确你的目标。这个目标应当明确通向成功的途径,并且适合你的能力和兴趣。然后,分析你需要完成的任务,并在你的时间表和日历中列出这些任务。为了保证任务和计划的合适性,你可能需要利用几个简单的工具来帮助你判断你的时间实际花费在哪里,以及如何将活动分配给更有效和合适的时间段,从而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和精力。

第四段:如何执行计划

制定一个计划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并不是所有的计划都能成功,这 取决于你是否能按照计划执行。通过执行计划,对于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都可以有更好的掌控。在执行计划方面,以下几条原则很重要:首先,时间是公平的,没有走得太快或慢的时间,但是时间的价值是相对而言的。其次,计划是锚定执行过程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时间规划和相应的空间安排是至关重要的。最后,在执行计划之前,你可以进行简单的规划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你的使命和执行策略。

第五段:总结

在高中阶段,学习和生活压力山大,要能够良好的规划和执行计划显得尤为重要。学长导航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操作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确立清晰的目标,提高效率,实现自己心中理想的未来。如今学长导航计划已变得更具普遍性,应用范围广泛,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耐心和坚持去执行,再加上一点灵活性,定会收获不少。

学长计划心得体会篇三

摘要:音乐艺术属于与听觉有关的感性活动,只有出于审美目的,寻找与人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相适应的音乐作品,并与之发生直接的感性接触,人与音乐才构成审美关系,音乐审美有自身的特点,也有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反映了音乐发展的内部原因,也体现着音乐审美标准的现实基础。

关键词:音乐审美条件状态规律

“审美”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审美是对艺术鉴赏的感性活动的命名,它包括对所有感性样式(美的、不美的和反美的样式)的艺术品的鉴赏。而狭义的审美则仅仅指对美的艺术品的鉴赏。(下文的“审美”一词在狭义范围内使用)。

一、人与音乐的审美关系

人与音乐可以发生功用关系和审美关系。在功用关系中,人是功用主体,音乐是功用对象或工具,人的活动目的在音乐之外。人通过音乐达到音乐之外的目的,就像人利用桥梁由此岸抵达彼岸一样,在这种关系中,音乐像桥梁一样,本身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而在审美关系中,人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对象,人的活动目的就是从音乐本身得到精神性的感性满足。

人们创造音乐,并不是为了让音乐成为一般语言,成为可以替代的工具,而是要通过音乐将审美理想感性化,成为可以直观的美;欣赏音乐,也并不是要追踪它说了什么,不是要越过它去寻找它背后的东西,而是要欣赏音乐本身的感情丰富和有序之美。

二、音乐审美的条件

只有出于审美目的,寻找与人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相适应的音乐作品,并与之发生直接的感性接触,人与音乐才构成审美关系,人才是音乐的审美主体,音乐才是人的审美对象。

(1)以审美为目的

如上所述,假如人们是出于认识或其他功利目的对待音乐,那么即便与音乐发生感性关系,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审美。因此,要与音乐发生审美关系,首先必须出于审美目的选择音乐。

(2)具备审美能力

出于审美的目的对待音乐,还应当具备审美能力。马克思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所谓“音乐的耳朵”,指的就是具备音乐审美能力的耳朵。人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教育或培养的结果。不同人接受不同的音乐文化的教育、熏陶,或在相同的音乐文化圈内接受的教育和熏陶不同,音乐的审美能力及趣味也就不同。不同人有不同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

(3)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

由于人的审美能力和趣味不同,因此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才可能与之发生审美关系。如果选择自己的审美能力把握不了的作品,那么听到的就只有音响而没有音乐。音乐的审美对象没有生成,人也就不是审美主体。如果选择太简单的作品,人们的兴趣不大,那么也就产生不了充分的审美愉悦。如果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作品,那几乎没有什么审美愉悦可言。

(4)感性接触

即便有了审美目的和审美能力,也有了合适的音乐作品,假如人和音乐没有发生感性接触,那么仍然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审美。音乐审美只能在人与音乐发生直接感性关系的'过程中进行,过程结束审美也就停止了。感性过程结束之后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是审美引起的,但那已不是审美本身,不是审美的一个阶段。

三、音乐审美的状态

出于审美目的,在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趣味的作品并与之发生直接的感性接触的过程中,人成为音乐的审美主体,处于真正的审美状态。这种状态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非批判性

音乐审美不是理性的活动,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并不对审美对象发问,也不寻求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既没有分析,也没有判断,音乐审美过程并不是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解剖的过程。因为音乐的生命是整体的,是不可分割的。音乐生命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音乐耳朵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生命,而理性分析的解剖刀是找不到这种生命的。

(2)非意志性

真正的音乐审美只能发生在人与自己喜爱的作品之间。因此,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并不需要强迫自己,不需要毅力的帮助。假如不是这样,假如人们不得不竭力排除自己分散注意力的可能努力使自己进入审美状态,那么整个倾听过程就没有愉悦可言,就根本谈不上审美。

(3)非自我意识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正在审美,那么你恰恰已经不在审美中了,就在你那样意识的时候你已经游离出审美过程了。真正的审美是忘我的,人们沉浸在音乐中完全被音乐所吸引,在与音乐的交流中达到人乐融合、人乐合一的境界,这也是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在此过程中主体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和感受。

四、音乐审美的规律

音乐审美有自身的特点,也有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反映了音乐发展的内部原因,也体现着音乐审美标准的现实基础。

(1)审美饱和与音乐发展

当人们出于审美目的连续、反复地听一部音乐作品,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感到厌烦,这就是审美饱和现象。当审美饱和发生后,人们就必然会提出新的审美要求,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作曲家就会创作出新作品,或出现新风格新流派,音乐也就发展了。另外应该看到,作曲家本身是音乐消费者,而且是最大的音乐消费者,因为他们拥有的能力使他们比“普通音乐耳朵”更能入木三分地理解音乐。这意味着对一部或一种音乐作品的审美,他们比“普通音乐耳朵”更快达到审美饱和,当审美饱和产生,作曲家就会力求创作新的作品。音乐创作的信条之一是“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这里也反映了人们追求新鲜美的普遍性,其中也说明了审美饱和的作用。

(2)美的不可比性与审美等价原理

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美,不同的美不可比高下,或者说,比高下没有意义。例如,西方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不同,各有各的美,二者不可比。同样是古典音乐,莫扎特的音乐与贝多芬的音乐也各有各的审美特点,二者也不可比(注意:“不可比”仅指不比中高下,即审美价值上不可比)。当然,假如在创作上一个作品是成熟的而另一个是不成熟的,虽然二者采用不同的风格写法也还是可以比较,并且得出成熟作品比不成熟作品好的结论。“美的不可比性”并不能为不成熟的作品提供辩护。

由于人的审美能力和趣味不同,人们的音乐选择也不同。但是,只要能够各取所需、两相适宜,就都能获得审美满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审美是等价的。就审美活动而言,不能用一种活动方式为标准,去衡量其他活动方式,例如不能用音乐厅方式的标准去衡量媒体方式。就审美对象而言,也不能用一种音乐标准去衡量其他音乐,例如不能用传统音乐的标准去衡量现代音乐或流行音乐。

那么,是否音乐及音乐审美就完全是相对的、不可比的呢?不是。在另一些参照关系下,将有另一些情形。例如,当我们从音乐作品结构形态的角度看,能看到作品有复杂和简单的区别。显然,交响音乐复杂,通俗音乐简单。按一般进化论来说,复杂事物高级,简单事物低级(这里的高低没有褒贬之意),那么交响音乐就是提高文化形态的事物,通俗音乐则是低文化形态的事物。从作品把握能力上说,能把握交响音乐的人,更能把握通俗音乐;而反过来。能把握通俗音乐的人,却未必能把握交响音乐。当然,从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上看,交响音乐文化与通俗音乐文化各有各的复杂性,二者难以比较。音乐文化发展决策者必须考虑以上各种情况,以便制定有利于各种音乐平衡发展的策略和具体方针政策。合理的决策应该是有利于多元发展、顾及各种审美需要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贤,《衡曲麈谭》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

[2]麦琼,中西音乐审美方式的差异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01期

[3]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学长计划心得体会篇四

在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省注重发挥自己的特色,以传统的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在多年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我省城乡小学绝大部分开设了劳动课,教师、教研员基本配齐,骨干教师队伍也基本形成。下面仅就我们的工作谈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上好劳动课的保证

从我省这十多年小学劳动课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学劳动课,既然做为一门正式课程,理应抓实抓好,但实际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哪里的领导认识了、重视了,哪里劳动课的局面就好些,不然就差些。比如:哈尔滨市有个专门的班子设在市教委,专抓劳动课,并实行“一票否决制”,这就改变了劳动课被“挤、占、串”的现象,使开课率连续6年保持三个100%;大庆市也有个专门的班子设在市教委,专抓劳动课,结果是校校建立了劳动基地,保证了劳动课的场所;牡丹江市立新小学之所以连续38年狠抓劳动课不放,该校小农园盛开38年不败,是因为历届校长对劳动课都有正确的'认识;绥化市农村欢喜岭小学,多年来一直重视在劳动课中突出素质教育,配备3名专职劳动课教师,其中一名是省先进教师,使该校在“农科教”三结合的创建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召开了全省劳动课现场会,其经验在全省推广。我省小学劳动课开展的之所以很有生机和活力,是因为省教委有专人亲自抓。在国家颁布的《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省教委制定了《关于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全省中小学把上好劳动课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这个文件制约全省各小学必须按课程计划,开满、开好小学劳动课。文件特别强调农村小学要建设好劳动教育基地,以为当地经济服务,培养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民。还强调城市小学凡有条件的也都要开创劳动基地,结合自己的特点,摸索出一套成型的小学劳动教育经验。

二、培训师资,是上好小学劳动课的关键

教师的素质及业务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省小学劳动课教师的配备、提高经过了一个艰苦的历程,目前已初见成效。我们第一步是争取配齐;第二步是力争配优。层层培训与省里培训相结合,在各地市逐渐形成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经选拨评出省级优秀教师,并授以“最佳教师”称号。这就起到典型引路稳定“师心”的作用。

哈尔滨在这方面总结了“三落实一提高”的经验。一落实人员编制,二落实评优晋职的政策,三落实培训规划,突出劳动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牡丹江市立新小学,重视劳动课师资的配备,全校有5名专职教师,有4名技术专业人员负责小农园、小农场的全年管理。全校班主任教师都上劳动课,教自编教材,全校教师都参加劳动课的师资培训工作,这样大大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省里每年举办一次省骨干教师和各级教研员的培训会,重点解决教材和大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并负责总结交流劳动课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同时举办课堂教学观摩和赛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深受广大第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欢迎,一致认为这样的培训实实在在,学了就能用,及时又解渴。灵活多样的培训,我省层层都在坚持举办。通过“滚雪球”似的培训,既达到了全员提高,又培养和锻炼了各级骨干教师队伍;既活跃了学术研究气氛,又增强了学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既提高了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的业务素质,又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三、创建基地,是上好劳动课的必要条件

劳动课的特点,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创建劳动基地,使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全面落实劳动课的教学任务。诸多因素说明,劳动基地需要创建,需要多种形式,城乡有别,各具特色。哈尔滨市小学劳动基地有三种类型:一是建设综合劳动教室;二是在校办企业中创办学工中心;三是依靠区场联营,共建学农中心。牡丹江市火炬小学地处市中心,但校舍很大,既有专用的劳动教室,又有小农园、小林园,还有校办印刷厂,他们创造性地解决了学工学农基地。该校的经验我们在全省推广。目前,我省城市小学已有近1/2的学校建立了劳动基地,并以学校劳动基地、社会公益劳动基地、家庭劳动基地等形式,全面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目的。农村小学以“农科教”三结合,建设了以“三田一园”为标志的劳动基地。在劳动基地里,学生们参加种、管、收的全过程,学会实验和管理,成为传播新技术的二传手和脱贫致富的骨干。有的学校还结合本地的实际,自编实用技术和乡土教材,使学生加深了对家乡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经济科技发展前景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坚定了安心务农的信心。

四、对上好劳动课的几点思考

如何解决小学劳动课与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农业常识课、活动课、美术课、手工制作课、泥塑课等内容上的重复。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2、关于课堂教学由于教材的因素,使得劳动课课堂教学无章法,随意性很大。有人认为劳动就是干活、劳动就是教育、劳动就是出产品。应该研究一个比较明确的劳动课课堂教学结构框架,给各地劳动课教学建造一个基本模式,使教师和教研员对教学有个基本的遵循,知道什么样的课,像一节劳动课,而不是其他课。

3、关于评估劳动课大纲规定四方面内容,有课内和课外,如何评估有难度,应该进行研究。

4、关于管理由于劳动课是既老又新的一门课程,存在着重视、忽视等诸多因素,造成大家都来管教学的局面,这样就容易出现齐抓共管和齐抓不管的不正常现象。这个问题应该协调好,不然会发展不平衡。

学长计划心得体会篇五

教法创新,既是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创新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而对于特别容易遭受“偏见”和“冷遇”的政治课来说,以教法的创新增进课堂魅力,提高教学效果就尤为必要。近年来,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除了运用传统的教法,还尽量灵活地运用各种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创新教法。通过“反例正用”“反话正说”“反面假设”让学生从反面归纳,推导出正确结论的“反证法”,就是其中一种。

一、“反例正用”,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克服其思维惰性

“老面孔”的政治课,遭受学生的“冷面孔”是很难避免的。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抵制的、被动的接受状态而毫无积极性,很容易“游离”于课堂之外,整个课堂缺乏互动,气氛沉闷,效率低下。更严重的是,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政治课失去兴趣,学生的听课状态反过来又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以致形成恶性循环。精心选用学生普遍感兴趣又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社会热点话题,让学生共同讨论、自主探究,课堂面貌会焕然一新,教学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如上“市场交易原则”时,我首先问学生:“说起火腿,大学知道最有名的是――”学生脱口而出:“双汇火腿!”“然而就是这名扬天下的‘双汇火腿’,今年却经历了一个特别凄凉的春天,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的思维马上兴奋了起来,有人还迅速说出了主要原因――“瘦肉精”**。然后我运用多媒体出示“瘦肉精”事件及其后果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经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分析,学生明确了主要是生产者不诚实、不道德的违法行为,败坏了“双汇火腿”的信誉和形象,除非了火腿市场活动的正常进行。由此,学生不仅对“市场经济的法制性”“企业的信誉、形象”等旧知识有了进一步认识,而且由生产者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导致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生产者自身利益难实现、行业遭受“株连”、经济遭遇沉重打击等反面结果,十分自然地推导出坚持诚实信用等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性。与老师“强加”给学生的知识相比,学生更相信经过自己探究论证得到的东西,并且印象深刻。

现在的中学生,信息来源广,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但有时看问题容易片面化,思维缺乏严密性,表达时经常会出偏差。如理解“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含义时,学生常常理解或表达为“意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如果仅对其进行正面纠正,往往是接受容易巩固难,过不了多久又会老毛病再犯。

后来,当学生再次出现这种情况时,我就干脆将错就错,说:“是啊,意识总是能指导我们成功地开展活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在政治课教学中,有些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思维的主动性、独立性严重不足,思维的方式比较单一,这种思维缺陷导致政治课的学习效果难以理想。因此,我经常有意识地鼓励、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甚至对立面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如讲关于“纸币的发行”问题时,我问学生:“既然纸币的优点很多,用处很大,那么国家是不是应该多印发一些纸币,让人民快速地富有起来?”这下一些学生乐了,“好啊,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更有钱了!”不过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时陷入了深思,他们觉得似乎不对,可又不知道道理何在。这时,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假如国家像企业生产商品一样,不断地印发纸币会怎么样”,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国家如果这么做,表面上的确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钱,而实际上必然带来市场供求不平衡、商品价格飞涨的混乱局面,人们的生活质量不但得不到改善,反面会因经济活动受到破坏而下降。由此明确了先前的假设是不能成立的,即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随意地滥发纸币。“那么,为了使纸币更‘值钱’是否发得得越少越好呢?”学生再次讨论后明白这也是不行的。这样,学生不但得到了正确的结论,而且有效地锻炼了思维。

要使“反证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真正取得满意的效果,我觉得以下几点是应值得注意的。

第一,反例的选用要有的放矢,注重实效。教学的一切过程、形式和手段都应该是服从、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的。不然,再丰富的材料,再吸引人的话题,也是华而不实、没有多大意义的。特别是不恰当的、不必要的反面材料的滥用,会产生负效应大于正效应的消极后果,这就得不偿失了。教师必须要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最贴切的素材。这样,才有可能水到渠成,自然推导出必然的正确结论,令学生深信不疑,达到知、情、信、行的有机统一。

第二,反论题的设置要能够触动学生思维的敏感点,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广度、深度及精神状态,极大地制约着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程度和质量。设置的反论题只有建立在学生一不定期的知识基础之上,触及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才能有效地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使其活跃起来并积极参与进去,逐步发现结论并达成共鸣、共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事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知识、信息及能力基础有比较面的了解。

第三,教师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使课堂不致于“脱轨”。一堂高质量的课既需要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也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灵活引导和对课堂总“方向盘”的有力掌控。为此,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指明思考、讨论的基本方向和特定要求,防止漫无边际发。其次,要有意识地给不同层面、类型的学生一定的表达机会,这样既提高了参与率,又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补充,有利于最终发现最佳、最完善的结论。再次,当学生出现思维堵塞而表达不出,或表达不出、表达不全时,都要给予适当的疏通和引导,如角度向更明确的问题转换,提示与答题有关的旧知识或相关背景,将较大问题分解细化为若干小问题,必要时甚至直接提示部分答案等。此外,对个别调皮学征的故意“唱反调”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可以运用反问、转问、引入小辩论等办法进行巧妙的处理,既使“别有用心”的学生心服口服,又使其他学生参与到位,一举而多得。当然,这需要教师有浓厚的教学功底和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