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数加法和减法设计意图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优质5篇)

小编: 雁落霞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数加法和减法设计意图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

生:喜欢!

师:其实在比赛过程中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课件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第一轮录像]

师: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第一轮中国队的劳丽诗、李婷获得了53.40分,意大利的哈特利、海曼斯获得了49.80分。

生:中国队比分高一些。

师:不错,那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

师板书:53.40-49.80=

师:计算这道题用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怎样摆竖式?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课件继续播放第二轮比赛画面)

师: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第二轮比赛中国队获得58.20分,意大利队获得49.20分。

生2:中国队的比分又比意大利队的比分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生2: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3: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4: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一样吗?竖式该怎样写?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该怎样解答。

生汇报:

58.20

-49.20

9.00

53.40

+58.20

111.60

49.80

+49.20

99.00

投影展示学生计算方法。

师:大家算得都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对位?

生1:为了相同数位对齐。

生2:……

师:“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计算结果末尾有0,是否可以把0去掉?为什么?(生讨论)

……

生1:把0去掉,因为这些0都在小数末尾。

生2: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

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看来大家学的都不错。那上面的计算结果还可以怎样写?

(生试做)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八”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练习八”第2题。

3、作业:练习八第3题。

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教师运用回放录像与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地欣赏中国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珠联璧合的完美发挥,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小数加法和减法设计意图篇二

老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本节课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实际,根据新课程解决问题和计算相结合的特点设计的,力争做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有机统一。

(根据以上的设计思路,对教材、学生作以下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以前较熟悉的整数加减法和三下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及起家一步学习的需要,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也是小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依据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情景,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意验算检验,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为位数不够时的小数加减法。

一)、课前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很喜欢体育活动,也知道不少的体育名人,中国跳水队也是家喻户晓,所以本节课围绕着奥运会女子3米板的决赛展开。

二)、初步尝试小数加减法

通过郭晶晶、吴敏霞、帕卡林娜三人的得分,能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1.这里的得分数据来源于2008年奥运会的成绩,修理又不同于原数据。通过对课本数据的分析,发现课本的数据虽为二位小数,但百分位均为“0”,这样的数据虽然更具真实性,但出现本节课中,加减法的实质还是停留在三下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也不会存在“对位”问题,所以我对数据进行了处理,虽然这样有“伪生活”的嫌疑,但在非正式化的表达中,这样的数据更真实。

2.感受加减法的算理算法。

郭晶晶的二轮后得分计算实际还是停留在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上,所以在这节课上不作过多的停留。

吴敏霞的得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涉及到对位问题,由于大多数的学生知道整数要和整数相加,因此,引导学生去根据小数的意义对位计算是一个重点,并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

3.三个人的二轮后总得分得出后就能进行比较,而后引出被减数位数不够的小数减法,这是这节课的难点。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要求学生用加法验算,体现验算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而后的“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减少错误”实质就是算法。

4.通过6题的练习,学生对小数的加减法已基本掌握,这时适时地对一般方法进行小结。

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些想法,回顾这节课,觉得自己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过于仓促,在课堂中,如何把学生的思维作为“挖掘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让课堂不仅是学生知识的源泉,更是学生发挥个性的舞台,这是我的的思考,我觉得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专业素质。

小数加法和减法设计意图篇三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学习新课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 0.4 2 13.4600

2.填空.

3.375千克=( )克 7.81千克=( )克

4.075千克=( )克 3.4千克=( )克

3.口算.

2.引入.

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

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两个小队的千克数合并成一个数.

板书:3.935+4.075

提问:竖式怎样写?(学生可能会说出小数点对齐)

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整数加法怎样计算?(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板书:

那么小数加法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板书:

启发学生想,得数7.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反馈:完成120页“做一做”.

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

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议论的基础上,明确:

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不同的地方,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

2.学习例2.

引导学生把例2与例1对比,说明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两个小队采集的和,及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计算.

学生算出:

如果用小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算出,并说出算理.

提问: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馈:完成122页“做一做”,提示验算方法.

订正时要说明计算法则及验算方法.

3.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填空.(投影)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 ).

阅读课本法则.

(三)巩固反馈(投影)

1 8.35+4.65 21.37-8.37

(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

2 16.74+5.238 3.4-0.56

(突出位数不同,怎样对位.)

3 6.42-4.2 8.3+10.17

(位数不同,数字特殊,易按整数凑整法计算而忽略了法则,要及时纠正.)

4.10-4.8 25-4.37

(突出难点,从整数里减去一个小数.)

5.指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新课分为两部分.

小数加法和减法设计意图篇四

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

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

概念由学生归纳、概括、提炼;

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揭示。从而达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有机统一。围绕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从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问导入,探究应用中教师精问、巧问,生成追问等方面来体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超市购物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购物单寻找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48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生答

师:其实在比赛过程中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课件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第一轮录像]

师: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生答。

师:不错,那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答

师板书:-=

师:计算这道题用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怎样摆竖式?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课件继续播放第二轮比赛画面)师: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生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答

4: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一样吗?竖式该怎样写?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该怎样解答。

生汇报:

生1:我算的是“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用减法计算,列式:-=

生2: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

+

情景导入二:

(2)师: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经常能够用到小数,哪些同学有过购物经验?

师:非常好,大家都有买东西的经验。在购物过程中,我们不但会遇到小数,还会遇到小数的计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

师:希望大家开动脑筋,大胆猜想,看谁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发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二、新授铺垫

1、小黑板出示:笔记本3元4角讲义夹4元7角5分一本笔记本和一个讲义夹共多少钱?

2、根据生回答板书:8元1角5分

3、提问你是怎样算到的?

4、把这三个数据化成用“元”作单位分别是多少?(板书:元元元)

5、根据这三个数据,你可以得出哪些数学算式?

板书:+=(元)=(元)=(元)

6、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特点吗?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它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有没有相同之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三、探索新知

1、探索加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你能用列竖式的方法得到+=吗?

学生尝试在自备本上列竖式。两名学生板演。

你是怎样列的?在列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板书: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探索减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刚才通过自己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再蒜,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请同学们试着列列这道题,看看怎样列结果才能等于。

学生尝试列竖式。一名学生板演。

你是如何列的?有没有不同的列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化简的探索

=这道直接请学生起来说怎样列,老师板演。

提问:列竖式计算的结果是,我们算的对吗?为什么?

那你觉得在横式上写哪个比较简便?

小结:所以有时我们计算的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4、比较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然后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

四、巩固练习1、48页练一练第1题

运用刚才学的,四大组进行比赛,看哪一大组做的又对又快。四人板演。

全体校对。2、48页练一练第2题

看谁的眼睛亮,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小黑板出示)

你们觉得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能化简的要化简。

3、练习八1-3题

4、归纳总结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一样,都有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小数加法和减法设计意图篇五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学习新课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0.4213.4600

2.填空.

3.375千克=()克7.81千克=()克

4.075千克=()克3.4千克=()克

3.口算.

0.4+0.32.5-1.41.28+1.214.6-3.2

8.75-3.744.5+5.5456+344125-25

2.引入.

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

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两个小队的千克数合并成一个数.

板书:3.935+4.075

提问:竖式怎样写?(学生可能会说出小数点对齐)

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整数加法怎样计算?(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板书:

那么小数加法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板书:

启发学生想,得数7.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反馈:完成120页“做一做”.

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

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议论的基础上,明确:

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不同的地方,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

2.学习例2.

引导学生把例2与例1对比,说明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两个小队采集的和,及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计算.

学生算出:

如果用小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算出,并说出算理.

提问: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馈:完成122页“做一做”,提示验算方法.

订正时要说明计算法则及验算方法.

3.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填空.(投影)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也就是),再按照()法则进行计算,最后().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

阅读课本法则.

(三)巩固反馈(投影)

18.35+4.6521.37-8.37

(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

216.74+5.2383.4-0.56

(突出位数不同,怎样对位.)

36.42-4.28.3+10.17

(位数不同,数字特殊,易按整数凑整法计算而忽略了法则,要及时纠正.)

4.10-4.825-4.37

(突出难点,从整数里减去一个小数.)

5.指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新课分为两部分.

《小数加法和减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