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小编: 曼珠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案篇一

设计理念:

创造自主探究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研究性学习的境界,在不断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悟,寻找新的方法,自学自悟,自得其乐。

学习目标:

1、学会按提示缩写课文的有关段落。

2、通过质疑、读书、分析、讨论,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要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3、从课文出发,拓展阅读,掀起“三国演义热”。

探究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诱导参与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问:“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

2、交流:你对《三国演义》知多少?

(三国的名称、三国的主要人物、三国所处的位置等等)

3、(边演示课件边叙述)在一千七八百多年前,魏国的曹操打败了蜀国的刘

备,企图一鼓作气消灭东吴,一统天下。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

合起来,于是在赤壁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板书课题)

二、抓住关键,确立探究专题

1、师引导:“火攻是个好办法,可是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办法。”围绕

这个关键句你想提出几个问题?

专题1:火攻为什么是好办法?(定计)

专题2:火攻计划是怎么实施的?(用计)

三、组织引导,自主探究

1、选择一个研究专题,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反复自读课文,尝试自解。

2、在探究小组中,与自己的合作伙伴交流:你学懂了什么?  你又有什么新

发现、新疑问,做好记号,准备随机交流。

四、班内交流,互启互解

专题1:火攻为什么是好办法?(定计)

以下是两个研究专题的交流镜头:

生:曹军八十万,我军才三万,敌强我弱,不能硬拼。

生:曹操用铁索把船连起来了,不易疏散。所以火攻是个好办法。

生:曹操也有雄才大略,为什么要把船连起来?

生:曹操的兵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江,非坐船不可。

生:黄盖毕竟是员老将,他已经对敌我的形势进行了认真分析才定下火攻一

计的,太妙了!

……

缩写训练:

a、学习课后问题2的例句,掌握缩写的要求和方法。

b、熟读第3自然段,讨论这一段主要事件是什么?

c、尝试缩写

d、评议:意思是否准确,文字是否简洁。

专题2:火攻计划是怎样实施的?(用计)

生:黄盖先写了一封诈降信。听说周瑜又用了苦肉计,使曹操深信不疑。

师点拨: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具体内容是什么?

生略               

生:曹操是行事小心的人,但这时为什么喜欢得不得了?

生:曹操虽然是行事小心的人,但对拥有80万兵马的他来说免不了有一种轻

敌的心理。他想:周瑜投降应该是错不了的。(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曹操

的语言反复读,体会曹操得意洋洋的心情。)

师点拨:黄盖真的来投降吗?你从哪里读懂?

生:为了使火攻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东吴选择了一个东南风很急的日子进

攻。

师质疑:为什么要选个东南风很急的日子进攻?

生:(在黑板上边画图边讲解):曹军在北岸,东吴兵在南岸,选择东南风

很急的日子,正好可以趁风行船,火烧曹船。

生:风急浪大,曹军不容易看清。

生:火被大风一吹,会越烧越旺。

生:大火被风一吹,窜上岸去,使岸上的兵营也烧起来。

生:东吴军打得快,结束也快,真可谓“速战速决”。这是火攻计划得以成

功的又一关键。

师点拨:哪些语句写出船快?你能读好这些话吗?

生读略

五、指路点化,总结升华

师点拨:你级分析一下这场战争取胜的因素吗?

(生交流略)

六、拓展延伸,掀起“热点”

师:本文出现的人物中,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生(略)

师:如果你还想对其中的人物、情节了解得更透彻,课后请大家去阅读《三

国演义》并交流心得。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案篇二

拾起一把断戟,上面还残留着时间所赋予的青铜和血的气息。那种味道,经过历史的洗涤更显沧桑。杜牧一身青衣,恍若一个侠客。他手持断戟,轻轻抚摸着。仿佛能从断戟上找到曾经的故事。他抚过历史的沉沙,也揭开了那层迷雾。

杜牧站在江边,任风拂起他的发丝。遥望赤壁,好像又回到了东汉时期,又回到了那个刀光剑影的年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曹操周瑜大战赤壁,周瑜大败曹操。但,这场战争并没有划上休止符。一场恶战又在赤壁拉开帷幕。万剑齐发,几十条船在水中战争。正当曹操得意时,诸葛亮不紧不慢地在刘备手心写下“欲破曹军,需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上天在这时正好给了周瑜一阵东风:瞬时,曹军的船火焰四起,竹梗燃烧得愈加强烈,熊熊大火烧红了整个赤壁,也激昂了无数东吴战士的心。

但这场战争,并没有胜负。刀光剑影争夺下的只不过是半壁江山,又怎能算是成功呢?周瑜并不是所谓的胜利者,只是幸运者罢了。“唉,英雄!何为英雄?”杜牧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是啊,什么才是英雄,英雄是靠成败所论的吗?他不解。

其实,上天给周瑜的不只是一场东风,更是决定东吴命运的重要武器。若没有东风,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周瑜神色黯然,伤今世之哀。大乔小乔在铜雀台中,伴着梅花飘落,用古琴,琵琶弹出一曲离歌,用舞蹈舞出沉痛。更多的东吴人会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所以,周瑜并不是胜利者,而曹操也并不是失败者,只是曹操缺少一个机遇罢了。

杜牧从大江声中回过神来,他叹了口气,然后凝视天空:“谁能给我一场东风呢,谁能用一场东风去改变晚唐的命运呢?”杜牧对着天倾诉道。

怀念古时盛唐的繁荣,怀念三国的那场东风。感伤如今晚唐的颓唐。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案篇三

19、赤壁之战(第一课时教案)

1、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计策等词语的意思。

3、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课文主要意思。

4、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2、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改课文分段。

3、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

1、 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板书3万 80万)

2、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多媒体出示: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鱼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3、 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音,给每个小节标上记号。

2、仔细读每一小节,看看自己究竟知道了什么?

4、 检查自读情况

1、 问:通过读课文,那些人物在本书中出现了?他们能不能称得上是英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周瑜——统率三军、击溃曹军;黄盖——献计火攻,火烧曹营;曹操——骄傲自大,落荒而逃)

(投影出示: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

1、 敌众我寡、不宜久持、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绳索、木板等都是易燃之物

(投影出示: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1、曹操骄傲自大,盲目乐观 2、曹操深信黄盖的话

3、 黄盖的船伪装的好,使曹操不容易发觉其中有诈。

过渡:通过刚才的检查,可以看出同学们读书是比较认真的。下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一节一节的浏览一下,想一想,赤壁之站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5、指导分段

1、曹操率军欲灭东吴,周瑜调兵遣将。这应当是全文的起因部分。

2、黄盖献计,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敌船应是妙计歼敌的经过。

3、赤壁之战,曹军惨败,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应是结果部分。

归纳:

随机板书:

(起因1--2)          (经过3--10)            (结果11)

过渡:赤壁之站的结果是曹军惨败,周瑜大获全胜。那么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黄盖)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是整个战役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黄盖当时在信中提到这么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大家看:(投影出示)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6、我们看这句话:鸡蛋指的是谁?(周瑜的力量)

石头呢?(曹操的力量)

为什么说周瑜的力量是鸡蛋,曹操的力量是石头?

2、我们从谁的话中可以找到答案。(指名回答)分析黄盖的话:(指导朗读)。

所以周瑜认为火攻是个好办法,值得可行。事实也证明周瑜采纳黄盖的意见是正确的。所以周瑜也可以称得上是英雄。而黄盖的计策对周瑜来说真是及时雨,对曹操来讲真是一把利斧。通过以上的学习大家应该对全文有了比较深的了解。下面,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1、先来看一下,一首诗:

(投影出示:清明 (杜牧))              赤壁战歌

清明时节雨纷纷,      改后为:三国时期乱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曹操率军欲灭吴。 

借问酒家何处有,              黄盖献计用火攻, 

牧童遥指杏花村。              以小胜多定大局。

2、指导讲评。

7、综合总结

8、拓展延伸:

1、出示本校王保华老师的书法作品《赤壁怀古》,让学生鉴赏。

2、赠送此作品,教育学生更努力的学习知识,研究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

9、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

(起因1--2)          (经过3--10)            (结果11)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案篇四

一、导入段:赤壁赋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经典之一,是西晋末年文学家曹操写给好友周瑜的赞颂之辞。本篇赋通过对赤壁战役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悲壮情怀和对壮丽景色的赞美。阅读赤壁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与辉煌,也让我对人生和艺术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二、正文段一:赤壁赋通过精细的描写,展现了赤壁战役的雄伟场面和壮阔景色。作者运用诗意的语言,将壮丽的山水与英勇的战事相结合,创造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例如,“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用简练的文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同时也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美丽。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艺术创作的表现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正文段二:赤壁赋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充满着深邃的哲理和人生智慧。作者以战场为背景,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回顾。例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句诗意深长的言辞,让人不禁思索人生的意义和行进的方向。赤壁赋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生智慧的融合,给予了读者很多启示与思考,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智慧与哲理。

四、正文段三:赤壁赋展示了作者的独特情感和悲壮气息。曹操以一种稍带忧伤和追忆的口吻,描写赤壁战役的英勇壮丽。他对于友谊与战争的痛苦选择,以及曾经的壮志豪情的凋零,都表达出了深沉的情感。通过赤壁赋,我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悲壮气息,体味到东方哲人心灵的独特情感。这种情感唤起了我对于人生短暂和人类命运的沉思,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五、结尾段:赤壁赋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描绘赤壁战役和展示个人情感,折射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和人文精神。经过阅读赤壁赋,我对中国文化的辉煌与伟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相信,只有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内心的真实,才能像曹操一样,以个人之力推进历史的进步。只有将诗意与哲理融合,在思考中寻求真理,在艺术中追求卓越,才能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的升华。赤壁赋让我明白,只有与历史亲近、与艺术结缘,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实生活中的点滴,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案篇五

赤壁赋是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博大的胸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都对这篇赋作饶有感悟。读完《赤壁赋》后,我深感作者运用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和对时局发展的思考,同时也让我明白了生活的无常和自然的伟大。

赤壁赋深沉而凄美的意境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篇赋作以当时长江流域的一场著名水战为背景,通过对赤壁这一地域的描写,使整个赋作充满了烟雾缭绕、草木葱茏的氛围。其中“乃瞻江头江尾,采采两岸阴阳势接。其上下三十里,洞庭湖水鸣泝泝而北流入于江,此其中何山何水,皆出于洞庭也。”的描写,犹如一个画面,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江河湖泊的奔腾激荡。通过细腻的描写,作者让我感受到了战士们的英勇和沉重,使整篇赋作生动而深刻。

赤壁赋对诗人的壮志豪情和对时局发展的思考以及文人聚会文化进行了细腻的描绘。“众葛武侯,犹为脂膏之地;指挥可将,岂让许都之门哉!”这里,诗人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表达了对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蜀相刘备和他的参谋诸葛亮的赞美之情。通过对于刘备和诸葛亮的描写,赋作展现了诗人那种勇敢有为、心系国家的精神风貌。同时,赋作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勾勒出一幅世态炎凉的画面。通过以诗人对游戏的描写,可以看出当时士人游戏于琴棋书画之间,一方面是暂避战火纷争之地,另一方面又是讲求修养和素养的象征。

赤壁赋让我明白了生活的无常和自然的伟大。无论是刘备和诸葛亮的伟大和智慧,还是战争的紧迫和力量,都是瞬息万变的。在这个大背景下,人类的力量显得微小而渺茫,而自然的伟大则显得无法可及。诗人也以他独特的角度描绘了自然界,以波澜壮阔的江河湖海和翻腾旋转的风云雷电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感悟。赋作中“横波撼岸,怒色凌空;猛流贯空,惊起檝寇,使人以神骇矣。”的描写,让人们体会到江河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力量。同时,赋作中也融入了自然界的转变和无常,这正像是人生的写照。

《赤壁赋》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博大的胸怀,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与启示。它的赞美之情和对时局的思考,让我明白了勇敢和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诗人对自然的描绘,使我领悟到生活的无常和自然的伟大。人类固然还需要不断进取和奋斗,但也应该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学会敬畏和守望自然。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正如赤壁赋中所述,“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我们要学会顺应时代的变化,凭借坚韧的意志和智慧去冲破困境,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赤壁赋心得体会》一文,通过对赋作的深入研读和思考,表达了赋作所体现的意境、对时局的思考以及生活的感悟。正如赋作中所描述的一样,生命是短暂而无常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当下,运用自己的智慧拼搏前行,同时也要敬畏和体会自然的伟大,以此来拥抱生命的无限可能。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案篇六

电视问政是一种创新的政务信息公开方式,通过电视台邀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来回答民众提出的问题,实现了民意的直接表达和政府的回应。近期,电视问政节目赤壁心得体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在观看这期节目后,我深感电视问政赤壁给人留下了许多感悟和启示。本文将从节目内容、表达形式、互动环节、政策解读和民意回应等五个方面展开,探讨电视问政赤壁的心得体会。

首先,电视问政赤壁节目内容丰富多样,广泛关注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不仅涉及到健康、教育、环境等民生领域,还关注到了经济发展、交通安全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贴近人民群众的需求。通过将这些问题呈现在电视荧幕上,让广大观众能够了解到政府部门的解决方案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政府的公开透明化。

其次,电视问政赤壁在表达形式上更具吸引力,通过精心设计和统筹安排,使整个节目更加生动有趣。主持人在与政府官员对话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问深入,还能切实把握住了节目的节奏感和气氛。而政府官员的回答也较为通俗易懂,尽可能避免使用大量的行政术语,以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再次,电视问政赤壁节目设置了互动环节,让民众能够直接参与其中,进行提问和发表意见。这种形式不仅拉近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也为政府提供了更多关于人民需求和社会问题的真实反馈。通过多渠道的信息收集,政府部门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到民意和社情,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此外,电视问政赤壁还帮助观众更好地解读政策和规划,提升了政府部门的形象和权威性。政府官员在节目中详细阐述了政策的目的、实施过程和效果,使整个政策解读更加系统和全面。观众能够通过节目真实感受到政府部门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增强了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最后,电视问政赤壁充分回应了民众关切,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了明确的答复。政府官员的回答既直接明了,又能够分析问题本质,并给出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提高了政府回应问题的实效性,也为民众解决实际困难提供了参考和帮助。在不断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政府更加紧密地与民众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共同解决问题的合力。

总的来说,电视问政赤壁节目带给我许多心得和体会。通过精心设计的内容和形式,这一节目将政府与民众联系在了一起,实现了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政府官员在节目中的回答和政策解读,更加生动形象,减少了信息传递的障碍。而互动环节和民意回应更是拉近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实现了政府决策和民意表达的有效对接。相信电视问政赤壁的成功经验可以在其他地方得到借鉴和推广,进一步推动政府公开透明化,提升人民的满意度。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案篇七

作为一名教师,要擅于总结自己上过的课,有哪些不足和优势。今天我来分享一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大家一起来分享下。

经过多方面的查找资料,我渐渐被苏轼那种笑对人生的态度吸引,所以最终我将重点放在了通过品味词的豪放进而感受作者人格的豪放,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经过几年的教学感悟,我觉得对学生的教育应该落实到做人的态度上,否则就是韩愈所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在讲这首词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定风波》所以有关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别人对他的评价学生已通过下发的资料详细阅读了,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首先我通过豪放词的代表作引入,在朗诵中体会这首词的豪放。其次,抓住词的题目是地点加怀古,怀古词如何鉴赏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已详细讲过,所以就可以直接指出从观眼前之景,思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这三方面进行把握。

写景主要集中在上片,在鉴赏时一方面结合高考,讲写景句会出现的题型和解题方法。另一方面,把婉约派代表作《雨霖铃》中的写景句挑出来与苏轼豪放派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二者的区别.

下片中作者主要塑造了周瑜的英雄形象,用以自伤,流露出羡慕之情.从苏轼对周瑜的称呼郎和公瑾也能看出来,另外,从年龄、职务、外貌、际遇四个方面对比用一副对联总结: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这个时候,才把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引导的方向是积极。

首先,单就词论词。一方面,作者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这本身就是内心积极地一种表现。另外,作者在千古人物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看到了人的渺小,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情怀。

其次,结合同时期作品进行探讨。《赤壁赋》中作者虽然借客人之口道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可劝解友人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从“变”与“不变”两种角度去看待水与月,巧妙地消释了友人的悲哀。这其实也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结果,遇到烦恼时,换一个角度,原先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苏轼对人生忧患的化解,表现在词中就是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定风波》更是能体现出他坦荡达观的处世态度,上片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出一个履险如夷、泰然自处、任天而动的仙人形象。下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多么从容,多么豁达。

第三,向学生介绍苏轼的思想宏博开放,儒道释兼容并蓄,政治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人生修养上则以释道思想为主。当身处逆境时,佛老思想就成为他求得自我解脱的精神武器,由此而形成了一种随缘自适、淡泊无为、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第四,将苏轼的遭际与成就作对比。作者一生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可诗、词、文、绘画样样精通,其它方面也并非浅尝辄止,走到哪里都深受人民的爱戴。在密州,他第一次遭受贬斥时,为了捕蝗虫,抗旱灾,从早到晚奔忙在田间地头,亲身体验农民的疾苦。后来到徐州,为了抗洪排险,他整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最危险的地方出现,亲自指挥战斗。在杭州,杭州闹饥荒,有瘟疫,他自费购药,设置了医院还熬粥、煎药送给过往的行人。他的行动救了几千条命。还是在杭州,他疏浚六井,建筑长堤。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和信赖。甚至在被贬到海南的儋州生活窘迫的情况下,他仍然关心民生疾苦。这种品德实在可贵。

这样一个在人格上熠熠生辉的人物,欣赏他的词就是为了欣赏他的人格魅力!这也是我最想传达给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