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扫一室和扫天下有启发 扫一室与扫天下的教学设计(汇总5篇)

小编: FS文字使者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扫一室和扫天下有启发篇一

【1】本课是一篇说理文,通过讲陈蕃的故事说明了凡事要从小事做起,不可忽视小事的道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学生能以读文为基础,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联系自身实际感悟这一道理。根据课文内容及学情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设计:

1、整节课各个环节中始终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从开课时让学生说出、写出自己心目中的“小事”、“大事”到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对“大、小事”的感受等。旨在让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移情于课文,并将课文内涵及时内化升华。

2、采用了探究式阅读的学习方式。以“你认为陈蕃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引领全文,指引学生有目的地精读课文,并对重点语句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现了以人为本,以读为主的新课改理念。

3、采用灵活多样的对话方式进行互动学习。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后对文章大意有了各自独特的感受,这时为他们创设交流的平台,在平等的讨论,激烈的辩论中大家各抒己见,一方面对文章进行梳理,深化对文章的感悟,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4、拓展阅读,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在读完主题课文后及时地推荐学生阅读有关的文章及名言警句,扩大阅读量,丰富知识背景,同时培养良好的阅读意识及习惯,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2】《“扫一室”与“扫天下”》这篇课文讲的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打扫,是扫不了天下的。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导学生细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陈蕃生活懒散?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陈蕃说的话,认识他的思想根源: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是不必花心思,是举手之劳,日常之事,因而他还有点糊涂的得意。在理解课文第五自然段,我以读代讲,出示句子: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句子的反问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及意思。最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收获,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扫一室和扫天下有启发篇二

1.熟练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写作过程中语言的简洁,用词的精确,感受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

3.通过讨论、交流、辩论等方式明白“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感受“小事”的重要性。知道“只有勤扫‘一室’,才能‘扫天下’”“心存大志要从小事做起”的道理。

4.通过扩展阅读,深化课文主题,丰富知识背景。

二、教材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易懂。共有六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陈蕃的情况,突出了它的两个特点:心存大志及生活懒散;第二部分为2至5段,通过薛勤与陈蕃的一番对话阐明小小的屋子都不打扫是扫不了天下的道理;第三部分为第6段,写陈蕃的感悟。

课文以“扫一室”寓意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以“扫天下”寓意轰轰烈烈的伟业,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成就大事必然要从小事做起,一件小事完成的好坏往往影响到大事的成败,从这个角度上想,可以说事情本来就没有什么大事小事之分,只要是该做的就是大事,“轰轰烈烈的伟业”与“平凡小事”之间应该画等号,甚至很多时候小事大于大事,因为没有小事的一步步积累就无所谓大事。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小事的重要性。

三、设计意图与设计思路分析

第一步,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在导课时可以从单元主题入手,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大事和小事是什么?这里如果让学生直接回答,学生可能不知从何说起,老师可以利用课件出示一些事情,如:实现理想、考上好的大学、捡起路边的纸花……让学生按大事和小事进行分类,然后进行补充。这一环节为接下来的讨论埋下伏笔。

第二步,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检查完生字预习情况后,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使学生对课文结构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三步,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围绕“陈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展开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几个重点来品读讨论:

a讨论:陈蕃的志向是什么?理解“扫天下”的意思。

b辩论:“扫一室”是大事还是小事?

c通过前面的讨论辩论来体会“大事”与“小事”的关系。

第四步、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阅读“语文天地”中自读课文《少了一个马掌钉》,积累有关名言警句。

四、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容易理解,课文内涵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不让道理只停留在学生的嘴上,而是真正地指导学生的行为,我认为在教学本课时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实现理想、捡起地上的一片纸花、考上好大学、每天坚持锻炼身体20分钟、做好一次值日、写好一次作业)请大家将这些事情按大事小事分分类。

2.你心目中还有哪些事算大事,哪些是算小事呢?说一说,写一写。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自读课文,想一想陈蕃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认为陈蕃是一个怎样的人?

a当学生谈到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想一想陈蕃的志向是什么?算大事还是小事,理解“扫天下”的表层意思,并把它归到大事栏中,理解它的特殊含义。

b当学生提到,陈蕃生活很懒散,他的房间很乱时;

(1)引导学生抓住“肮脏”、“污浊”以及“着实”、“不禁”等词来体会陈蕃房间的乱,同时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炼与巧妙。

(2)提问:陈蕃为什么不打扫房间?学生找到陈蕃的话“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指导朗读)

(3)组织学生围绕“‘扫一室’到底是大事还是小事?”展开辩论,体会“扫一室”的特殊含义。

c你能给自己在开始时写好的“大事”“小事”再分分类吗?说说你的感受。(可以引用二年级学过的课文《特殊的考试》以及许多学生生活中的例子来说理。)

3.现在你想怎样劝劝陈蕃呢?

a学生先列发言提纲,之后交流。利用这个环节,让学生将“心存大志也不能忽视小事,要从小事做起”这一道理内化。

b我们来看看薛勤又是怎样劝说陈蕃的呢?学生读句子“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体会反问语气表达的力度。

(四)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1.快速阅读“语文天地”中的《少了一个马掌钉》,讲了一件什么事?谈谈读后的感受。

2.课件出示名言警句,联系生活实际讨论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深化主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五、课后作业

以“我和陈蕃”为题,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启发。

六、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说理文,通过讲陈蕃的故事说明了凡事要从小事做起,不可忽视小事的道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学生能以读文为基础,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联系自身实际感悟这一道理。根据课文内容及学情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设计:

1.整节课各个环节中始终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从开课时让学生说出、写出自己心目中的“小事”、“大事”到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对“大、小事”的感受等。旨在让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移情于课文,并将课文内涵及时内化升华。

2.采用了探究式阅读的学习方式。以“你认为陈蕃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引领全文,指引学生有目的地精读课文,并对重点语句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现了以人为本,以读为主的新课改理念。

3.采用灵活多样的对话方式进行互动学习。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后对文章大意有了各自独特的感受,这时为他们创设交流的平台,在平等的讨论,激烈的辩论中大家各抒己见,一方面对文章进行梳理,深化对文章的感悟,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4.拓展阅读,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在读完主题课文后及时地推荐学生阅读有关的文章及名言警句,扩大阅读量,丰富知识背景,同时培养良好的阅读意识及习惯,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扫一室和扫天下有启发篇三

教材简析:

《扫一室与扫天下》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间小小的书房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2、细读课文,理清层次,交流讨论,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3、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通过学习,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确,受到任何远大的目标都要从小事着手的教育。

教学重点:

1、交流讨论,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2、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教学准备:

与教学相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实现理想、捡起地上的一片纸花、考上好大学、每天坚持锻炼身体20分钟、做好一次值日、写好一次作业)请大家将这些事情按大事小事分分类。

2.你心目中还有哪些事算大事,哪些是算小事呢?说一说,写一写。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自读课文,想一想陈蕃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认为陈蕃是一个怎样的人?

3、再读读课文,你觉得陈蕃的屋子怎样?画出有关的句子。

4、你喜欢这样的读书环境吗?说说理由。

5、就是这样一间屋子,来客薛勤有什么反应?课文怎样写薛勤,找出有关的句子认真读读,体会一下。

相机出示句子: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

薛勤一进书房,吓了一跳。

(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陈蕃书房的肮脏,体会出他的懒散、不拘小节,同时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确)

6、你认为陈蕃不打扫屋子只专心读书对吗?可他却怎么认为?指导学生体会理直气壮得意,试着读出这几句话。

7、如果让你劝劝他,你会怎样说?拿起笔简单列一列你发言的提纲。(将写引入课堂,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悟理,在写中明理。)

8、全班交流。

9、和我们大家的观点一致,薛勤也认为陈蕃的做法欠妥,他是怎样劝诫的?指名生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句子: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这句话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吗?

10、如果你是陈蕃,你听了薛勤这句话会想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呢?在小组中交流一下。陈蕃到底是怎样做的呢?找课文答案或交流查找资料。

(陈蕃,东汉著名政治家,曾任太守、太尉、太傅等职,从政数十年,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被世人称为不畏强御陈仲举。

四、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出示名言警句,联系生活实际讨论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深化主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板书设计:扫一室与扫天下行小事立大志

扫一室和扫天下有启发篇四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懂得“要想做成大事,先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道理。

2.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读题设疑

先板书“扫一室”(师问:你是如何理解的?)

再师板书“扫天下”。屋子可以打扫,但是天下那么大……你又如何理解?

请看(板书双引号)“扫一室”“扫天下”。有疑问吗?

再看(板书“与”字)“扫一室”与“扫天下”又有什么疑问?

梳理质疑(两者的关系、为什么加双引号)……

(学生一边提问题,一边整理、板书,并且让学生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记下来)

过渡:俗话说“学贵有疑”,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是一种好习惯。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生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懂课文大意:(用四要素归纳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东汉时代,青年人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他父亲的朋友薛勤告诫他: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过渡:读了课文,我们也许已经解决了一些问题,也许还没有,又也许发现了更多新的问题。

三、精读感悟解疑明理

1、在解决更多的问题之前,刘老师找到几个词语:乱七八糟肮脏污浊

3、(投影)齐读。这是什么样一间屋子啊?让我们体会一下它的脏、乱、臭。个别读(读出它的脏、乱、臭),你觉得在读的时候应该强调哪些词语呢?(再读)这样的屋子确实太脏了,谁看了都会吓一跳,如果当你置身于这样一间屋子里的时候,你又会产生哪些疑问呢?来吧,爱干净的朋友们。

4、文中的薛勤都和你们有同样的感受以及问题:他对房子的主人说:“年轻人,怎么弄得这么乱呀?为什么不把屋子打扫干净呢?”(幻灯:着实吓一跳……说……)

5、读着读着,你觉得陈蕃是个怎样的人呀?其实陈蕃并非毫无优点,你有话想说吗?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读(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懒散……),句子中有个“但”字,假如换个词替代它,你会换哪个词?(可、可是、不过、然而、只是、没想到、不料……)(学生每换一个词,都让其放在句子上读读,看是否通顺,意思不变,体会体会表示转折的意思)

6、一个胸有大志、喜好读书的人为什么书房如此肮脏呢?面对缺点,开始他是怎么认为的?继续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8、有一个人名叫薛勤,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当薛勤看到眼前的这一切着实吓了一跳!多么好学却懒散的晚辈,心里既高兴又担忧,看看薛勤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在文中找出薛勤的心里话以及对陈蕃说的话,用波浪线划出。(投影:薛勤盯着陈蕃,反问道:“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反复读,发现句子特点,再改成陈述句对比读,体会反问句的语气)齐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汇报师板书)师:一个连小事都不愿意做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

9、这是薛勤对陈蕃用心良苦的一番劝诫,究竟薛勤的劝戒对陈蕃有用吗?齐读最后一段。学生读完后,师也读一次,故意把“沉思”读成“想了想”,刚才老师读的和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个好些?沉思什么意思?说明了薛勤的话对陈蕃确实有很大的触动,从而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那么会想些什么呢?会怎么做?(出示填空题)“薛勤走后,陈蕃久久地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百感交集,心想:。于是,他看见了满屋子的尘埃、蜘蛛网及地上、桌上的杂物,不由得脸上火辣辣的,他赶忙。”

过渡:此时此刻,我们应该对陈蕃有了新的认识了吧?想评价评价他吗?

10、学生汇报,师小结:对啊!从此以后,陈蕃改变了自己懒散的生活习惯,变得勤快、务实起来了。凡事从点点滴滴做起,后来他真的实现了他的少年梦想,成就了大事业。(出示介绍陈蕃的资料:陈蕃,东汉时期著名政治家,曾担任过太守、太尉、太傅等职。从政数十年,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被世人所称赞。)过渡:看来,陈蕃真的成就了他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如果当初他不做身边的平凡小事,就难以成就日后的大事业。

11、(口语练习)试想多年以后,当陈蕃和薛勤相遇的时候,陈蕃会说些什么?

四、回归课题,提升认识

1、现在我们回看标题,加了双引号的“扫一室”还只是指打扫房间吗?“扫天下”呢?(扫一室指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扫天下指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课题中的两个词语都隐含另一个意思,所以加了引号。

2、请用“如果不……就不能……;要想……就得……;只有……才……;”结合自己的认识说说你明白的道理。这既是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也是“扫一室”和“扫天下”的关系啊!

五、拓展延伸

总结:这篇课文对我的教育意义也很大,同时,让我想起了两句名言:春秋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三国刘备也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老师把这两句名言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用这两句名言时刻提醒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中的每一小步,这样才能跨越出人生中的一大步。(送给学生两副软笔书法的名言条幅挂在班级。)

[四年级上册《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扫一室和扫天下有启发篇五

《“扫一室”与“扫天下”》是北师大版教材四上第十一单元“小与大”的一篇课文。至于这篇课文的教法,考虑过一段时间,一直没找到自己很满意的方法。无奈教学时间逼近,只能先上了。

我认为学生对这篇课文中“小与大”的含义不能理解,按我平时对他们的了解,他们是很喜欢树立远大的理想的,他们可能并不能认为陈蕃的想法是错误的。于是我打算从“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含义入手,先明白“扫一室”在课文中是指打扫一间房间,“扫天下”是指扫除天下不平之事;再进而明白“扫一室”是指平平凡凡的小事,“扫天下”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再找找陈蕃是怎样看待这大事与小事的重要性,从而串起陈蕃书房的混乱,陈蕃辩解说的话,薛勤教育陈蕃说的话,让学生明白做大事要从做小事着手。

上课那天,我按照预定计划,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含义,再过渡到教学“陈蕃的认识”时,我用了这样的两句问话,没想到激起了意想不到的问题。我说:“‘扫一室’与‘扫天下’谁小谁大?”学生回答:“‘扫一室’小,‘扫天下’大。”“‘扫一室’与‘扫天下’谁轻谁重?”没想到,学生回答说:“‘扫一室’重要。”我又问了几个学生,回答相同。有的还从课文中找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来证明。也有一两个同学说一样重要。我随即简单做了调查,认为“扫一室”重要的较多,认为“一样重要”的寥寥无几。看来我之前的预设有误,大部分同学已经比较顺利掌握了文章的重难点,他们现在的问题是对陈蕃的思想认识还不够透彻,有些肤浅,同时又对“小与大”的认识出现了新的偏差。我只能调整教学思路了。

快速地思考片刻后,我决定先顺着大部分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巩固对做小事重要性的认识,再反戈一击,让他们自己明白做大事的重要性。于是,我说:“现在出现了两种看法。那我们就来辩论一下,双方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忙开了,在课文中又画又找。我也没闲着,赶紧再重新做预设,他们会最先找到什么,我要怎么引导学生认识到“陈蕃房间混乱不堪”是薛勤劝导他的起因,“陈蕃对自己的看法还有些糊涂的得意”是薛勤劝导他的主要原因。

我先请认为“扫一室”重要的一方发言。有同学找到“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来证明。我附和说:“言之有理。”学生面露喜色。“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一番回答,反问与陈述的互换练习完成!又有学生找到薛勤的想法,“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我同意说:“要从做小事开始,在小事中锻炼,积累经验。”学生得到我的肯定,更起劲了。又有学生找到第一段,“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机会到了!我一喜。“那他的书房乱到什么样子呢?”一番指导朗读,有学生大摇其头,房间怎么乱成这样。又一个教学点完成!“陈蕃对自己的行为怎样看呢?”“满不在乎,理直气壮,有些得意。”“读读看。”再指导朗读,学生明白了陈蕃认识的糊涂。又一个教学点完成!“谁来劝劝他?”从同学们回答中,听得出来,这次他们是真的明白了“做小事的重要性”。“想听听老师怎么劝他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我用了语文天地中荀子的话。因为有了课文的铺垫,学生很快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又一个教学点完成!

这时,早已按捺不住的反方说话了。“做大事,也很重要。光是扫一室,有什么出息。”“就是就是,书上也说他年少而有大志,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他们的话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思考。我开始转向了,“你们怎么看?”思考一阵,同学们也纷纷同意了。“那谁再来劝劝他?”很明显,学生的认识不再局限在“扫一室”与“扫天下”谁更重要了,而认识到两者的辩证关系了。又一个教学点完成!

我总结说:“薛勤的话引起了陈蕃的思考,觉得他说的话很有道理。长大后陈蕃成了一代名吏,被称为‘刚正不阿的陈蕃。’”学生的脸上也呈现出果然如此的神情。至此,全篇的教学顺利完成。我也暗暗吁了一口气,还真不能小瞧了这帮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