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辈子的老师心得体会(实用5篇)

小编: 紫薇儿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一辈子的老师心得体会篇一

11月11日下午,我有幸听了于漪老师的报告,81岁的高龄,确是丝毫不含糊的语言。作为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听着于老师的报告,真的是深受启发。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我读书时候的校训,我想这句话用在于老师身上丝毫不为过。

学高为师,在于老师的侃侃而谈中,我们很清楚有一条主线,那就是学习。于老师说教师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时代也已经过去,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使“一桶水”不断的净化,变成源头活水,使学生喝的都是甘露。一位名师,高龄81,但依然把学习当成是生命中的主旋律。依然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让我感到惭愧。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才要不断学习,在教学中不断积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同时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

身正为范,如果说不断学习是主线,那么“你选择了教师,就选择的高尚。”这句话就是另一条主线。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要发扬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人民教师,始终牢记教师的神圣职责。于漪老师的报告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震撼。

我愿意以于漪老师为榜样,跟于漪老师学做教师。让于漪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时时激励着我,鞭策着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努力,不断反省,不断前行。上好每一节课,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把爱心奉献给学生。

做一辈子的老师心得体会篇二

心想,在于老师心中,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一首歌。

于漪老师说,爱,是教育的全部。

于漪老师还说,做了一辈子教师,却越来越感觉到的是一辈子在学做教师。

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听着于老师讲述自己一生的教育,心中不禁汗颜。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已经不错,总是埋怨教师的心酸和辛苦,总是抱怨学生的调皮和笨拙,而一个老人却说自己的一生在学做教师。这样的反差究竟来自于何处?这是我在心中不停追问自己的问题。

突然再次看到梁衡评价居里夫人的那句话:"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行,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永恒的美丽。"

我想,于老师或许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

我想,她首要的或许是真。

于老师经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陶行知老先生所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然于老师也正是用自己的实践来诠释这句话。于老师并不是所谓的"科班"出身,但凭借着为人师的一份良心,为了教给学生更好的有用的东西,自己不断学习,探求知识的真谛,寻找真实有效的教法,不搞花架子,不学花名堂。这份执着不就是一份对知识的真切渴求,不就是对学生的真心付出吗!最后,于老师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明白,"真"其实永远在追求之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就会有着不同的教育。正是这份明了,让于老师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的所知竟是如此的短浅,自己需要学的竟然是许多许多。我想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老师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感悟。

其次,于老师一直在追求着善。

我们总说,真和善总是很难融合,我们有句俗语叫做善意的谎言印证着二者的难以统一。但在于老师身上二者有着高度的统一。因为于老师已经洞悉了真和善其实是相对的概念。从她的很多的故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信息。比如,对于学生,于老师当严则严,这是真,但永远给学生改正的机会,并不辞辛苦地帮助学生改掉自己的缺点。给他们以宽容,不放弃,不鄙弃。用爱来感化每一个学生,这足以融化金石的爱就是善的集中体现。而正是严中有爱,从而达到了真和善的完美统一。

美并不存在与具体的事物或结果之中,她往往在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呈现,她更多的是在追求真和善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于老师把教育当作自己一生可以做的是来做,并认真去做,用一颗爱心关注学生,用一双慧眼关注教育,用责任之心感受社会。

于漪老师就是用这样的真和善呈现着教育的美,用真和善诠释着教育这首歌,也许有心酸,甚至泪水,但在一条河的转弯之处,欢乐在缓缓地流着。

做一辈子的老师心得体会篇三

近日来,全中国的人民无一不为一个名字而震撼——张莉丽。她是一位和我们一样,普通的人民教师。教师被人们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园丁等等。但是我要说,她是这个时代——现实社会的英雄。

张丽莉事迹在感动中国的同时,也给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感动,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我也是一名教师,我要向张丽莉老师学习,学习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学习她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学习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崇高品格,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我们要学习张丽莉老师的爱生如子的奉献精神,张老师为了这个毕业班级失去了太多太多,就连当母亲的很常理的一件事,为了学生失去了,今后将是多大的遗憾。对比之下,我们只要比平时在多付出一点儿,我们身上都会闪耀着张老师的影子,让“爱学生”成为我们一种良好的习惯吧要向张丽莉老师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多,我想只有把自己的感受落实到工作中,将自己对张丽莉老师的崇敬之情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让一种好的心态伴随着我,让我的朴素人生也能焕发出它应有的光辉!师”的义举正是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心系学生、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的最好诠释,在她身上印证了平凡中的非凡,普通中的崇高,为广大教师树立了榜样。

我们要向“最美教师”学习:一是至善大爱的精神。最美教师,

美在大爱。这种爱就是把学生真正放在自己的心里。二是甘于奉献高

度负责的精神。最美教师,美在责任。

我很平凡,我很普通,我是人民教师。我不平凡,我不普通,

张莉丽老师教会我——无私的爱可以战胜一切。

做一辈子的老师心得体会篇四

当我为自己不入流的文字难登大雅之堂,痛恨自己知识浅陋,当我为世俗杂务缠绕,借文字发泄,迫切地想在自己设计的文字围城中力求突破与无力逃遁,心虚地向现实低头时,当我一再强调,否定自以为是,而私下里晾晒自己小得不能再小的清高自尊心,不能自拔时,叶静老师向我走来。

接到老师的电话,我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岳西县有几个叶静,小镇上有几个叶静,大一点,安徽安庆有几个叶静?岳西网络上或是论坛上有叫“叶静”的网友吗?想了半天,还是不相信这是真的。(也难怪有的网友以为是谁打错了电话,而错过和叶老师交流的机会。)

这是真的。同样幸运的还有六0后的长亭,开心龙,昌山,春晓大别山,各位长兄文友,再加上七零后的朱珠,163和我,更值得隆重介绍的是,茶痴(正好今天在安庆日报上读到一篇文友写他的文章)文痴钱局长,小说家张白雨先生。我们笑称自己是“米粉”(米蓝卡fans.其实我们更是百分百的“静粉”,连米老师钱老师都是,他们的到来让我等觉得,列入叶老师的“黑名单”倍感荣幸。

聚会总是美好的,163记录了精华。不多说。

想像着才思敏捷大多情况下总是年轻人连在一起的,和散文家叶老师在一起,你错了。难怪他写出那些脍炙人口,芳香四溢的文字。

叶老师的低调让我们受宠若惊加上过份激动。我是第一个到的。和老师的手握在一起才蓦然惊醒,叶老师真实地站在我的面前。五分钟之后就发现和他的亲切程度不亚于一起“水”的网友,一起“摄”的色友。

那天老师的“愚钝”(“鱼炖”)已申请专利,他对后辈或是我等小辈的关心爱护已在20xx年阳春三月申请了专利号。

“我和人喝酒,就得喝干,不管多少,三分之一也好,四分之三也好,满杯也好!干!”豪爽!

席间,叶老师拿着酒瓶盖对我们平静地说:中了,一台电脑。

相信他的诚实,相信他的忠厚,相信他的质朴,相信他的善良,却忘了这是另一个场合-----朋友聚会。朋友之间气氛要的是放松和交流,友爱和谐。每个人都相信又有一大幸运在等着我们。也是叶老师带来的,当所有人验证后,他接着说:中了,没错,下面有备注,电脑,火柴盒大小。不好分,我一个人要算着。叶老师的慧诘让我们开心许久。

因为感受着大师级的关爱,我们分外珍惜这次相逢,上次和老师相见是在明堂山酒店大厅,他嘴中不停地说:不能喝,胃不行。文友一句“痛并快乐着”又让他一饮而尽。文字的相聚是读安庆晚报上的《皴》还有在岳西网上的《一块铁》等篇章。

老师盛情不只是餐桌前的精言妙语,更给我们带来了最实惠的礼物,是散发着芳香的《秋天里的单音节》这本书,因为只有朱珠学姐和我两位女性,我们势在必得。叶老师带的六本书,这下着实让老师伤脑筋,比写文章时苦恼百倍。到处书落谁家了?我现在还不十分清楚,看着老师拿笔写下“敬赠”和“指正”,我心一紧一颤,老师谦卑让我汗颜,却让我怎么饶恕不了自己对文字曾有的态度。我心里只觉得这是老师照顾我们文学爱好者可怜的自尊。可是老师虔诚地留下这难得的墨宝。

这珍贵礼物的封面是我们每个岳西人熟悉的村庄,房前的梨树,屋后的竹林,屋顶上清晰可见的烟囱,小河上简易的竹筏,和上空自由飞翔的鹭鸶。说实话,只读了史小溪老师写的序言和老师自己写的后记,迫不及待地想要写些什么。因为这不是书评。

散文因为每个人文化程度,生活阶层,学识底蕴,思想境界及写作态度的不同而风格迥异。总体的“内容广博,结构精巧,语言雅丽”都是我的缺陷,从一开始我就讳忌嫉妒她的完美,这种纯文学的精髓,不是我们这些制造“网络方便面”的人能一时半伙读懂的,“思想性与审美观是必须用心细细感受才能获得艺术快感的。”史老师说的对,了解老师多年不懈地耕耘,如今春华秋实。带领我们这些家乡的晚辈一起“探索和追寻那些被人们淡忘的物事以及这些物事包裹着某种意义”,也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老师用苦良心,我们明了。

当我们余兴未了,有人提议去老师府邸去欣赏桃花源的风光,叶老师的好友张老师道出天机“孩子上学,请勿打扰”,“月假有事。”是呀,这才是真实的为人夫为人父的叶老师。

在文学这片热土上,有叶静这位良师,我们更有信心“爱得起。”叶静老师是了解我们苦衷的,用一首流行歌来形容最为恰当:

因为爱着你的爱,梦着你的梦,因为苦着你的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痛苦着你的痛苦,幸福着你的幸福。祝福着你的祝福。

这里的“你”不是爱情而是文学,文字,文章。

用老师自己的话来诠释:我们很难诗意地生活在红尘俗世之中,但是我们可以怀着爱的激情去迎接每一个窗口上泛起成熟的苹果色的早晨!

痛并快乐着是一种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乃至有成就的作家,自己才能诠注的幸福。我将不再用文字抱怨世事不公,无书可读,无病呻吟,这是对文字的亵渎。愿自己象也能老师一样,厚积薄发,坚持不懈。

心在梦就在,绚丽灿烂的“烟花”,也许崩发开放会有时吧,但愿吧。

写到这里,我似乎又听见叶老师的欢声笑语,看见他举杯痛饮的潇洒模样。想像着李白“对影成三人”的落寞,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无奈,哪有这样幸福淋漓酣畅!与老师相识的幸福收藏在我的内心深处开花,无时不在回味。

做一辈子的老师心得体会篇五

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