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说勤奋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5篇)

小编: 雨中梧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说勤奋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小组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白文体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

3.自由轻声读文一遍,感觉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点?

(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告诉我们有关勤奋方面的道理;通过司马光、童第周两个具体的勤奋事例来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

4.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专门说明道理的说理文章。作者围绕“勤奋”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论自己的观点。因此,从题目着眼,一看到这“谈”字就知道它的文章类型。

5.你能将题目在不变换主题的情况下,换一种说法吗?(《论勤奋》《谈勤奋》)

6.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己练读——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作者所主张的观点是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注意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

(6)补充:你还知道哪些成功者是通过勤奋成才的?

3.齐读第一段。

4.当堂背诵第一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末:第二笔横比第一笔短。

“基”上面的“其”里面是两横,撇、捺伸展开来。

5.钢笔描红。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   )  悄(   )   社(    )    梁(    )   渡(    )

末(   )  稍(   )   杜(    )    粱(    )   度(    )

说勤奋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说勤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中的第十五课.因为第6课《徐悲鸿励志学画》与本课,还有后面的十六课《李时珍夜宿山寺》,这三篇课文有相似之处,都讲述了勤奋成材的故事,所以我把他们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在学完第六课后就来学这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议论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无论天资聪明的还是基础较差的,通过勤奋都能成功.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这篇课文用的词句非常有讲究,我觉得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好好品味这些词语.比如说,作者写"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他在举例的时候就注意写司马光小时侯,长大了分别是怎么勤奋的来体现他的一生勤奋.课文中的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难点,所以我让他们在找出童第周与司马光的不同之处以后,再来感悟这句话.要让学生懂得无论天资聪明的还是基础较差的,通过勤奋都能成功,学生的理解可能只会就事论事,所以我让他们读课外书去了解名人勤奋成材的故事,使说明这个道理更有说服力,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渴望成材,并为之努力的欲望.

二,教学目标:

能够抓住"一遍又一遍""毫不气馁"等关键词读好课文,读出人物勤奋的品质.

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论点,重点学习课文2,3小节,懂得无论天资聪明的还是基础较差的,通过勤奋都能成功.

介绍课外搜集到的名人勤奋的故事,从中受到教育或启发.

能提出一个自己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活动】精彩三分钟:有话悄悄说

规则:组织学生以一臂的距离排成几队,教师给每队第一位同学看纸条上写的一句名人名言,然后让他们以说悄悄话的方式依次传给后面的学生,比比哪队传得快,传得准确.

要求:参与者认真听,听清楚,悄悄说,说准确;

观看者认真观察参与者的表情,动作,猜测他们的心理活动.

活动程序:

有话悄悄说: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爱迪生)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

让旁观者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想到的.

导入课文学习:

这几句名言谈论的都是什么话题

(二)抓重点词学第二小节

1,同学们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吗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可以看出司马光从小就聪明过人)

2,从小就聪明过人的司马光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1)快速阅读第二节,划出写他成就的句子(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2)请注意老师的用词,我为什么说他取得的是成就 请你仔细研究划出的这个句子,从哪些字词中能感受到司马光的成就巨大(19年,终于,著名,巨著)

(3)介绍编写的艰辛:为了编写《资治通鉴》,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他们阅读了几百本史书.据说,这部书写成的时候,原稿足足堆了两间屋子.由于这本书的材料丰富,考证严格,再加上文字精炼生动,所以成为我国史学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他为后来的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资治通鉴》的编写很不容易,是司马光汗水和心血的结晶)

4,交流:

小时侯,别人玩的时候他仍然读书.(谈谈"滚瓜烂熟"的意思 他怎么做到的 小结:是啊,他读了无数遍,这就是勤奋!)

读好这句话

长大后用"警枕"自励自勉("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是警示,提醒的意思.小结:司马光用警枕来提醒自己挤出时间来读书写作,这就是勤奋,是勤奋让他完成了《资治通鉴》,是勤奋使他成为流芳百世的名人.

如果可以穿越与司马光对话,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故事,读出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三)用比较法自主学习第三小节

刚才我们一起抓住重点词语感受了司马光通过勤奋实现理想,获得成功的故事,老师想请自己学习童第周的故事,也想刚才那样,抓住一些词语,比比他和司马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还有哪些不同点 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由四人小小组长组织好,每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再总结你们一个小组的观点,待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假如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有什么问题值得大家一起研究的,那你们先做上记号或写下来,待会儿也可以交流.

相同点:

都很勤奋,而且一生勤奋(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理解"毫不气馁","急起直追",读好这些句子)

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他成就的巨大 教师可以补充介绍青蛙卵剥离手术的艰难完成情况)

他们都很珍惜时间(假如学生感悟不出: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教师小结: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我觉得: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

不同点:

司马光是古人,童第周是现代人(作者为什么举这样的例子,想说明什么

他们研究的学问不同

童第周很注意复习方法,说明勤奋并不是死读书,不吃不喝不睡觉的人并不一定就能成功,勤奋的除了抓紧时间还得注意学习方法.

司马光的成功又说明了什么道理 你能用咱们游戏时说的名言来说明吗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所以说,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不能忘记----.只有----才能----,才能-----.

(四),课外拓展

说勤奋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说勤奋》是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先具体写司马光小时侯勤奋学习,后写司马光长大后勤奋写作,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重在说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第四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从中受到教育。而教学难点:理解句子“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的意思。

教学本课,我以匡衡的“凿壁借光”的故事引入新课,通过学生对“勤奋”的理解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回顾具体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对勤奋的含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使说理的文章更感性化,学生对学习文章的兴趣也会更浓。

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学生自读结束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在学习第一段中,重点是引导学生先理解文章的中心句:“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再反复地朗读这些句子,加以强调,深化认识。这样,教学的重点得以强化,难点得以层层的突破。对于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司马光取得了什么成就?这个成就是怎么取得的?引导学生用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圈圈、点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研读后,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司马光取得成就的过程中,对《资治通鉴》作些介绍。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从童第周的故事中领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

给学生适度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诵读、感受、理解、欣赏课文,从两个故事中感悟到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再回顾全文,进行总结,初步了解说理文章的“总—分—总”的写法。最后进一步展开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查找关于勤奋的名人名言,摘抄下来作为座右铭鼓励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并再一次查找勤奋成才的名人事迹,从中受到启发。从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形成大语文观。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品析词句、自主探究、比较学习等方法,使学生读懂一个人不论聪慧或愚笨,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学生通过认真读书、查找资料来理解“勤奋”的真正含义。

1、品词析句法

精读第二自然段中,重点引导学生感悟:(1)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2)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引导感悟第一段文字时,让学生查词典理解“滚瓜烂熟”的意思,然后导问:“司马光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呢?”引出“一遍又一遍”即无数遍地高声朗读,一直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对第二段文字,从“警枕”一词入手。先引导学生借助字典查一查“警”字在“警枕”一词中的含义,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如果睡觉的时候枕着一个圆圆的木头会是一种什么感受,进而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用“警枕”挤出睡觉的时间读书写作,这就是勤奋呀!是勤奋使他完成了《资治通鉴》的编写,是勤奋使他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司马光从小就聪明过人,可他一直非常勤奋,从他的故事中我们还能感悟到什么?引导交流,并在交流中使学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显现出不凡的天资,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编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童第周的故事,可以抓住“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名列前茅”等体会他的勤奋好学。

2、比较法

童第周和司马光的天资明显不同,学习时可采用比较法学习,指导学生把童第周和司马光作对比,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同,从而深刻领会“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和“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最后再指导学生回味诵读,读出感受。还有可以通过句式的比较加深理解、感悟。

3、读悟法

新课标十分重视朗读的训练,朗读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方法,苏教版的语言优美,富有人文性,本文故事感人,整篇文章条理性强,应该让学生多读,在思考中读,在交流中读,在感悟后读。特别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要反复读,在学了司马光、童第周勤奋的例子后再读,总结时再读。这样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使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4、自主合作学习探究法

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不强求统一,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说勤奋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语文是一们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苏教版小语第七册《说勤奋》一课,以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位人物的事例说明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并且告诫人们“只有一生勤奋”“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学习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勤奋”的美好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接受课文的观点,以受到深刻的教育。

一、         感悟中铭记

在教学中,注意在教学生学习课文语言的同时,让学生记住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话,明白人生真谛,激发学习的原动力。

《说勤奋》的第一自然段中这样的一句话:“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并付之实践,将会受益终生。在教学中,能用“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与书上的第三句话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勤奋”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学生理解之后,鼓励学生以“自勉”的形式进行摘记。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用整颗心在书写。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摘记自勉,以“我要记”、“我有用”代替了“要我抄”的任务,将一粒粒“成功的花种”播在学生的心田。

二、         朗读中内化

《说勤奋》的第二、三自然段,讲的是司马光和童第周因“勤奋”而取得“成就”的事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将表现他们勤奋努力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再读一读。然后启发学生:你觉得这些句子该怎么读?在读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从朗读中体会到,“司马光真用功呀!”“童第周真有志气!”等等学生深有感触,从心底里自然流露出对两位人物“勤奋”努力的佩服之情。

三、         阅读中延伸

语文的外延与整个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阅读课外书,是拓展与延伸语文学习渠道的重要方面。学习了《说勤奋》这一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名人故事丛书”,让学生去读一读有关司马光、童第周的其它故事,让学生在感悟课文后,进入全方位的体味,从自我探索中实现教育的延续。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勤奋)

此文转载

说勤奋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两课时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己练读——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

3、齐读第一段。

4、当堂背诵第一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钢笔描红。

六、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背诵第一段。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悄社梁渡

末稍杜粱度

学习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五、总结课文:(略)

六、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题3、4两题。

13、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成《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

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