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案简案 杨氏之子教案(精选5篇)

小编: 雁落霞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杨氏之子教案简案篇一

教材解读: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但它以文言文的形式第一次出现在小学教材里,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质和量的保证。更何况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初步掌握读懂文言文的方法,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

理解句意,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题,认识文言文。

1、说说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许多同学都说不太好懂。于是,我告诉他们,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文言文”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2、再读课题,理解意思(“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二、借助拼音,读对文言文。

1、教师范读,向学生展示文言文的节奏美。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指名学生读,教师着重关注以下字的读音:惠 曰 禽 诣 为

4、师生合作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抑扬顿挫。

三、理解词句,读好文言文。(以学定教)

1、读了课文,你知道什么了?从哪里知道?

板块一:杨氏子很聪明。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重点理解“甚聪惠”。

指名读,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古文里的字一般都是一个字独立表达一个意思,可以将这样的字进行意思的扩展。例如:聪惠是聪明和智慧;家禽是指家里的鸟。把字的意思经过扩展后连成一句话,就译成了白话文。你很会学习。

板块二:杨氏子很有礼貌。

“为设果,果有杨梅。”谁招待谁?用什么招待?你是怎么知道的?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但是他的父亲不在,于是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是这个孩子招待孔君平。

古文惜墨如金,所以一般句子较短,我们可以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2、读了这课文,你知道的仅是这些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板块三: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生读,生生读,师生读,读懂意思。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范读、引读、对应译文读,读出情感。

孩子姓杨,孔君平借杨梅,就故意逗孩子玩的——“此是君家果。”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如果杨氏之子直接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比较读。

孩子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孩子的礼貌和幽默吗?多中形式读。

四、美读全文,引导学生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突出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五、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杨氏之子教案简案篇二

目标

1、能初步感知文言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3、能借助注释、插图,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感受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4、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教师准备:学习课标,通览教材、教参,细读文本,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预设教学活动。准备《世说新语》书籍。

师:我说上句,你们来接下句:言必行——行必果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师:真不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天行健,君子以----,地势坤,君子以--。同学们,发现我们刚才读的内容跟我们平时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生:古文比现代文简洁。像古诗一样凝练。故事有趣,但不好读。

师:是啊,刚才我们交流的这些语言就叫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的文章,不是日常语言,我们称之它为古文,它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如《孟子》《古文观止》等,学好古文能增长很多知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杨氏之子个别读齐读,课题是什么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一)检测预习情况:

师:恩,孺子可教也。昨天都对课文进行了预习?请借助拼音再读读课文,读准字音,待会检测生字预习情况。

师:这是本节课要求会读会写的生字,会读吗?

师:一起来!(课件出示生字:梁国、聪惠、诣、乃、曰、禽)生齐读生字

(二)朗读课文

师:“为”在这里表示的是“给,替”的意思,为设果的意思是,给客人摆上水果,我们在读多音字时,是根据它的意思来判断它的读音的,现在来读两遍。

师:对啊,这就是根据它的意思来辨析它的读音,一起再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

生自由练习读

(课件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对照大屏幕,看看你的停顿是否合适?再一起读读,体会体会。

生对照大屏幕练习朗读

师:谁想读读这篇课文啊?

生有感情地读

师:读得挺好的,老师听出来,你们都特别努力,如果重音啊,停顿啊,再鲜明一些,这味道就更足了,比如说这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生练习读此句

师:就是这种味道,谁还想读读?来,你来试试

生14: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一)回顾学法

(二)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同学们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有困难的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解决不了的,一会儿大家一起来看看。

2、汇报

“梁国杨氏子九岁。”谁来说?说错了没关系。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有个男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你也真聪明!谁还愿意再说一遍?或者重复一遍,或者说得更好?

生:梁国有位姓杨的,他的儿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他也是个聪惠的孩子!老师写“惠”,卧钩卧倒,要写好这个字,“心”字底要写大点。拿笔在书上写一个,大点啊!卧钩卧倒。两点要生动点。关键要写好心字底。

“惠”和“慧”在古代是一个意思。(板书“慧”)接着往下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你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父亲的儿子出来。

师:“乃”就是“就”。“父不在,乃呼儿出。”谁叫的?生:孔君平。

师:孔君平叫的吗?

生:我觉得第一种可能是妈妈见孔先生来拜访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不在家,她把孩子叫出来的。

师:学一学。

生:嗯,这样吧,先生,要不你见见我家的孩子吧,我家的孩子也很聪明的。

师:这是一种可能。妈妈还可能会说——哎!孩子,快出来!快出来!你孔叔叔来了,你先过来陪孔叔叔坐一坐。如果是佣人,譬如说,他一开门,一见孔先生忙说,对不起,孔先生,我家主人不在家。(以不同角色描述)孔君平问:“哎!他小孩在家吗?我就喜欢那小孩。”“在在。哎!快出来!快出来!孔先生来了!”我们知道古文十分简练,像这篇文章中它省略了一些叙述文字,这要靠思考和想象去补充。

师:再往下说。“为设果,果有杨梅”。什么意思?谁能用现代的话说一说,

生:孩子为孔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

师:对,不是一种水果,有几种,其中有杨梅。

生:一样。

师:孔君平跟他幽默一下。“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句话意思是什么?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可是你家的果子啊!”

师:这是你家的果子,明白啦?这话听清楚啦?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几句,你来试试。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们家的果子。”或者“这杨梅和你一个姓,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明白了吗?你呀,姓杨;杨梅呢,它也姓杨。两个“杨”是一个字。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果喽。清楚了吗?往下说。“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禽,先讲禽。

生:禽是家养的一种动物。

师:这里的“禽”不是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嘛。用今天的话来说——

生:最后一句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儿子听了这话回答说:“孔先生,您姓孔,孔雀也姓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鸟。”

师:“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过。

师:好的。既然读懂了,再朗读一遍吧。大声地读。(生读)

师:看谁记忆力超常,现在就会背了,站起来,勇敢试一试,考一考记忆力。个别背齐背诵

师: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你从哪儿看出这小孩“甚聪惠”?(板书:聪惠)

师:“聪惠”就是聪明。

生:我觉得这个杨氏之子不但很聪明,而且很乖。

师:好一个乖孩子!一个懂事的孩子!你讲得多明白!小孩又聪明又乖,

师:先看他聪明在哪儿?默读思考。(生默读)

师:知道了吧?请一个同学说。

生:他聪明在反应很快,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他马上想到了孔君平他的姓和孔雀这个动物,马上就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反应快”,是不是啊?反应快,而且立即就进行“反击”。这叫什么?生:会说。师:他的聪明还表现在哪里?生:还会听。

师:嗯,还会听。(板书:会听反应快会说)他是怎么会听的?从哪儿看出他是会听的`?

生:在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的时候,换了别人,可能会想:这不就是我们家的果子吗?这有什么可说的。可是他却从中听出了另有意思。

生:(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小孩的确是聪明过人,——会听,反应快,会说。下面老师想问一下,他乖在哪儿呢?生:“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很乖,很懂事,有教养。师:他乖在什么地方,说清楚。生:他很会招待客人。

师:还从哪里能看出这个小孩乖,有教养?这一点很难看出来,看出来了我一定给他掌声。

生:从第二句“乃呼儿出”。他看到父亲不在家,有人来了,自己出来招待客人。

师:嗯——年纪不大,很懂事。还从哪儿看出他乖?请说。

生:最后一句,他非常聪明,听出孔先生话里有话,如果他不懂礼貌,他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师:嗯,那他怎么说的?

生:他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从哪个词中看出他乖。生:从“未闻”。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要是不乖的话,他就直接说:“那孔雀也是‘姓’孔的,它也就是你家的鸟儿了!”加上“未闻”就有礼貌。

师:若来者非孔君平,而是李君平,你会怎样回答呢?李柳梅君平呢黄君平呢(黄河黄鹂等)

师:同学们都笑了,是不是在机智诙谐中既回答了问题,又不失委婉敬重,我们体会到了语言的精妙,这就是读书要读出里面的味道来。不要放走关键的字啊!抓住它,思考它,你的收获就很大。要好好读书,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走进课堂。读出味道来,才能体会出读书的乐趣。

师:让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其实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合的,没有标点的杨氏之子,谁敢尝试一下?生读。

真了不起,喜欢这篇小古文吗?它出自于《世说新语》

师:作者是南朝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咏雪》,还有许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慧的孩子,比如让梨的孔融。这些孩子长大以后都成了当地社会的上流人士,《世说新语》就是记载这些上流人士言谈趣事的小说,这样的小故事有两千多个,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里面有原文,有注释,还有译文,老师相信你们能读懂它们,也会喜欢它们。有时间的话出示两则小故事。

杨氏之子

聪惠

杨氏子--------

孔君平杨梅---------

孔雀

杨氏之子教案简案篇三

今天有幸聆听了吴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这节课,让我收获颇多。《杨氏之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拿杨氏子的姓开玩笑,而杨氏子以同样的方法予以回敬,表现杨氏子的“聪惠”。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通过“品析”,加上及时的朗读指导来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展示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我认为吴老师这节课努力做到了“五实”:教学功底扎实、课堂知识充实、情感体验丰实、课堂语言平实和教学效果真实。吴老师在课上风趣、幽默地和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凸显了自主式课堂的高效性。这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

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上课伊始,吴老师便和学生一起玩了两个游戏。第一个是以不同的语气、轻重、停顿来接读已学过的古文名句。如: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不仅复习旧知,而且营造出浓浓的古文味。第二个游戏是让学生区分古文中“我”“你”的称呼,像吾、尔、在下、阁下、小生、君、朕,并且让学生用这样的方式称呼自己。这样,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进行归类积累。

1、初读课文做到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吴老师在本堂课中引导学生读出三个层次,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由易到难,读出文言味道,为学生理解、感悟全文做准备。吴老师通过范读,让学生画出节奏线,然后再让学生下水一试,学生一下就掌握了读的要领,效果可见一斑。

2、品读课文做到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这个环节中吴老师抓住重点语句,精心指导朗读,真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吴老师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这个故事最精彩,最有趣的在哪?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识符自家禽。”吴老师抓住契机又问孩子:“你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杨氏子的话?”“杨氏之子”大家又是不约而同。“为什么?”大家无语了,在孩子看来,喜欢不一定要有理由,但是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刨根问底。吴老师一句巧妙的点拨:“杨氏子为什么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不说大象,熊猫呢?”一石掀起千层浪,孩子的话多了起来,课堂气氛活了起来。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出了杨氏的回答的绝妙。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在体会“应声大曰”时,王老师更是引导的巧妙。她和学生对话,并且面带微笑,伴随着动作,惟妙惟肖地说;“此是君家果。”学生对答不及时,吴老师笑着说应答不够及时,仅这又示范了一次,孩子这次迅速应答。吴老师又通过同桌对答,指明对话等形式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绝妙,孩子的敏捷。最妙是将“未闻”加上好还是去掉好进行对比,吴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同时出示一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

然后,吴老师又把句子放在语境中让大家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吴老师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接着吴老师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孩子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恰到好处,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学生却体会不到。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即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教学的有效性。

吴老师在课文学习之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来的是李君平,该怎样回答?”学生几乎是脱口而出,说明了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吴老师放手让孩子参考课文注释,自己学习课文内容。此时,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发挥,在全班汇报交流时,孩子读得越来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读懂了故事内容。这也很好的完成了“读懂文言文的句子,了解故事内容”这个学习目标。更值得一提的是,吴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还相继教给了学生两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理解这句时,学生回答正确后,老师追问“甚”这个字的理解,学生答曰课文有注释,老师点明这就是学习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并且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学习其他句子,灵活运用。再比如,学习“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时,老师问“谁为谁设果?你怎样知道的?”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这则文言小故事,而且还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有效完成。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不足之处表现在: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这样一个问题,我以为此环节设计多余,可删掉,把时间花在课外拓展《世说新语》上,给学生补充更多的课外知识,那这节课就更成功了。

杨氏之子教案简案篇四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理解古文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它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语言幽默,且浅显易懂,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但对于文言文,我们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何读通、读懂文言句子,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的对答之巧,进一步说,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上文言文,那是更加困难。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文章,去感悟文中人物的语言。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熟读到背诵。

2、借助书中的注释和工具书,

(1)、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情?

(2)、逐字逐句地理解课文。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文章主要讲了杨家小儿才()岁,是个()的孩子。有一天,孔君平来杨家()。父亲不在,()用()招待()。孔君平逗他说:“()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儿马上回答说:“没听说()是先生您家的`鸟呀!”

第一课时

一、揭题入学,解读文言

1、解释课题意思(生齐说并写下来)

2、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3、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或者文言文。

二、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往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2、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3、指名读第一句,进行朗读指导。

4、学生看着大屏幕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

5、生字词抽查。

1、抄写本课生字,并家听。

2、再读本课课文两遍。

第二课时

一、理解字词,读懂故事

同学们,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古文的方法,但是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还得借助于课后的注释。

1、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篇古文用现代的话说一说,谁先来说?

第一句:梁国有户姓杨的人家,孩子才九岁,很聪明。

(解释“梁国”:一个地方,在现代的河南商丘一带。板书“惠”字,指导书写。)

第二句: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

第四句: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氏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孔君平为什么要指着杨梅和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孔说这句话的用意是?第五句: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什么是“应声”?

“未闻”是什么意思?(“耳闻目睹”、“百闻不如一见”中的“闻”都是“听到”的意思。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2、串讲故事

二、合作交流,感受机智

1、为何杨氏之子不直接反驳“孔雀是夫子家禽”而要加上“未闻”二字。

2、比较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是夫子家禽?

3、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4、如果访问的不是孔君平,而是黄秋白,那杨氏之子该怎么回答了?

总结:是啊,杨氏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又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多巧妙的回答!

三、想象拓展感悟人物

(1)听到孩子的回答,孔君平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出示“写一写”)

(2)引读中心句

面对如此机智的回答,孔君平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

面对如此巧妙的回答,我们也不得不赞叹:梁国杨氏子,——。

四、总结学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古文,你能回忆一下我们都采用了哪些方法吗?师总结: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多读。

1、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对话的意思是:

(2)对话巧妙极了,巧妙在何处?

1、完成本课学评。

2、预习第11课。

10、杨氏之子

杨氏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甚聪惠

杨氏之子教案简案篇五

课文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

3、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韵。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请看大屏幕,认真听故事:(大屏幕)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同学们,听懂了这个故事吗?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学生谈感受)

看来你们都听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虽然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2、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中外流传的很多。我国古代就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认识这个聪慧的孩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3、请大家齐读课题。“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二、反复朗读,感悟添趣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吧。

生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同学们,你觉得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吗?生畅谈。白话文: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请一生先读。

3、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请看大屏幕。先听老师读好吗?谁愿意给老师点评。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4、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摇头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愿意这样试一试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

5、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

三、理解学文

1、《杨氏之子》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和词语手册学着去理解课文的意思。

2、逐句理解。

先看这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大屏幕)这句话讲的是?

预设: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dquo;看注释”,你真会学习。

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又一个重要的方*dquo;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板书联系上下文)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理解甚,惠与慧的比较。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抓住“诣”,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3)为设果,果有杨梅。

——为——设果,只有一种水果吗?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指——以示儿曰。

你怎么评价杨氏之子的回答。

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3、师: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师: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7、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预设:聪明懂礼貌幽默反应快

8、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9、课文朗读的吸引人,能不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背诵下来。

(借助动作背诵。)

10、比赛背诵课文。

四、升华感悟

1、这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真是不简单啊!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生: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师:充满关怀!

生: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语言的魅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敏锐的头脑去感悟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完成今天的家庭作业好吗?(看大屏幕)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五、总结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六、板书设计

9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预设:聪明懂礼貌幽默反应快

8、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9、课文朗读的吸引人,能不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背诵下来。

(借助动作背诵。)

10、比赛背诵课文。

四、升华感悟

1、这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真是不简单啊!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生: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师:充满关怀!

生: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语言的魅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敏锐的头脑去感悟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完成今天的家庭作业好吗?(看大屏幕)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五、总结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六、板书设计

9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