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优秀5篇)

小编: BW笔侠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伤仲永教案篇一

《伤仲永》重在一“伤”字。这一点,学生容易掌握。可是,它背后的含义,学生就不容易掌握了。帮助学生抓住它背后的含义,是学习本文的任务之一。“伤”字背后的含义是伤什么呢?要让学生思考。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借仲永而扩及古今一切放弃学习的人,其意在警醒。沈德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三十中评曰:“劝学之语,婉转切至。伤仲永,不独为仲永也。聪明弟子,宜悬为座右铭”学生通过学习此文,能感悟到此理,才是一大收获。

给仲永下评语

师:说说对仲永的评价。

生:仲永是个很聪明的神童。

生:仲永是个毫无成就的庸人。

生:仲永是个可怜的牺牲品。

师:下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请同学们拿出笔,先把评语写在纸上,看谁写得最棒。

生: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啊!你最终成了“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学习。

师:下得好!

生: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虽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生:仲永,你从一个智力超群的神童变成了碌碌无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没有成功。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你没有正确的学习观。你对学习缺乏理想,缺乏热情,缺乏毅力。你虽然“指物作诗立就”,可你成天跟着你的父亲写诗卖钱,这是缺乏理想;你不坚持学习,热衷于“环谒于邑人”,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没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没有毅力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生:仲永,你的最大错误就是你把自己当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奋,就是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岁,只要你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就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生:任何人,不论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学习,就会像仲永那样变成庸人。

师:那么,王安石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不是单单为了伤仲永一个人呢?

生:不是。是伤像仲永那样只靠天赋而放弃学习的人。

师:对。仲永的悲剧在于他放弃了学习。是谁造成了他的悲剧呢?

生:是他的父亲。

生:是他那个只知道赚钱,利欲熏心的父亲。

生:是他不懂教育的老爸剥夺了仲永受教育的权利,“不使学”,不让他学习。

师:仲永的父亲不懂教育的重要性,扼杀了人才。同学们想对仲永的父亲说点什么吗?那就把它写下来吧。当堂完成。(板书:给仲永父亲的一封信)

伤仲永教案篇二

以下为正文:

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本文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简介《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备课反思: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学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加上本段,学生学习有难度,但结合学生的成长教育极有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学生喜欢学习古文,尤其对情节有趣的文章更感兴趣。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教学/学习目标极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伤仲永教案篇三

本文详写叙事部分,略写议论部分。在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略写他才能衰退时期的情形。这样安排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无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为什么哀伤、哀怜?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但这不能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这全部责任都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有两点用意:第一,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理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逐渐衰退(“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至丧失殆尽(“泯然众人”),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用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作者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用不着多说了。

伤仲永教案篇四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借事说理,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一、导入

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思索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伤仲永》也是一篇关于天才的文章。

二、介绍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王安石的古诗)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第一遍,学生自由诵读,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找准停顿拿准语调读出语气

第二遍,指名读课文。

第三遍,学生齐读。

(2)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3)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伤仲永哀伤,感伤

父异焉。感到奇怪

邑人奇之。以…为奇,认为(他)是奇人

稍稍宾客其父纷纷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以…为利

四、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其原因是什么?

明确:(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原因: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受于人者不至也”,即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的观点,这是借事说理的方法。

五、齐读全文,学习了本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六、总结: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伤仲永教案篇五

1、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伤仲永》教案推荐。

3、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灵活适应《论语》中的有关知识。

1、教师讲一个“年级死囚犯,在临刑前咬下母亲半边耳朵”的故事。

2、讨论,年轻人的行为如何理解?

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课堂,集中注意力,进入课文学习,同时开发学生听话,分析能力,并能准确地把自己的感受口头表达出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教案推荐》。教师应以学生的看法为主。教师不作统一要求。

说明:此项设计是为了“课题的书写。加深了印象。

2、朗读课文,参考注意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内容梗概。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感知全文,掌握故事梗概,为下一步训练作铺垫。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疏通文章的障碍。为下步训练作准备。

1、课题中“伤”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为什么而“伤”?

2、方仲永的才能有和变化?

3、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此三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重点在对原文的理解与应用。

4、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

5、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说明:此二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时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1、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因为两文都涉及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2、结合课文,说说现实社会中与之类似或相反的现象。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让学生深刻灵活今后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说说学习《伤仲永》一文的感受。

1、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在朗读方面、断句、节奏、语气语调都有一定的难度。要加强朗读,力争在理性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体会,更要加强多种形式的朗读。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没有想象的这么好,特别是后进生更是半懂半不懂,遗憾的教学中应重点注意。

3、讨课题完成比预料的好,学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的语气进行劝说很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可加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