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钱学森的读后感(大全9篇)

小编: LZ文人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钱学森的读后感篇一

《钱学森传》我花了大概五天的空余时间读完的,钱老一生最令我感动的是他的爱国热情!最令我佩服的是刻苦专研的精神!最令我敬佩的是他一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祖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由于钱学森回国,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20xx年10月31日,钱老安详的去了,虽然钱老离开了我们,但钱老留下的宝贵科学文化遗产,钱老的精神却永远的留给了中国和留在了人们的心中,钱老一生的经历也会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

正如《钱学森传》所描述的,钱老一生都是勤奋刻苦的。钱老最崇拜的两人是列宁和爱因斯坦,上中学的时候他还为此特意买了本相对论书来研究,一页一页的翻,虽然不是太懂,却一直不放弃的专研着,后来还专门选了相对论这门选修课,为后来的物理学方面举得的巨大成就买下了伏笔。虽然是一件小小事,却展示出了一个科学家所具备的专研精神。也告诉我们,要把一件事做得成功,要的不仅仅是最初的兴趣,还有长此以往坚持不懈的专研精神!

钱学森在全球的科学家地位都是极高的,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

美国海军次长丹金贝尔曾评价说:无论在哪里,钱学森都值五个师,宁可枪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而伟大的主席却评论说:美国人把钱学森当成5个师,在我看来,对我们说来钱学森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美国火箭专家克拉克则评价说:zhong共的归国学人当中,无人重要性能出钱学森其右。

钱学森一生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归根结底,正是源于钱学森勤奋努力刻苦专研和绝不放弃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回到现实,回到我们的生活,具备这样精神的又有多少?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精神的缺乏?是懒惰,是贪图享乐,是安于现状,是不思进取......

读《钱学森传》,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强壮自己的队伍中:多读书,读好书!

钱学森的读后感篇二

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幅好画,能陶冶性情,一本好书,能打动人心,受益终身。读了《钱学森传》,我感触颇多,心情激荡不已。

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师从气体动力学一代宗师冯。卡门,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并成为喷射推进实验室的创室人之一。与导师冯。卡门共同创立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5年回国,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与钱伟长、钱三强被周总理合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2009年10月逝世于北京。

同许多伟人一样,钱老也留下了许多经典话语,让人印象深刻!他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20年,20年里,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美国给了他很高的荣誉。然而,钱老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依然放弃一切决定回国。时任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声称“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对他实施监视拘禁。1955年10月,经过周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怀抱。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钱老的颁奖词,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回应“钱学森之问”,中组部、教育部于2009年起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依然忠贞爱国,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拼搏精神,勤勤肯肯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钱学森的读后感篇三

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幅好画,能陶冶性情,一本好书,能打动人心,受益终身。读了钱学森传,我感触颇多,心情激荡不已。

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师从气体动力学一代宗师冯.卡门,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并成为喷射推进实验室的创室人之一。与导师冯.卡门共同创立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5年回国,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与钱伟长、钱三强被周合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2009年10月逝世于北京。

同许多伟人一样,钱老也留下了许多经典话语,让人印象深刻!他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20年,20年里,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美国给了他很高的荣誉。然而,钱老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依然放弃一切决定回国。时任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声称“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对他实施监视拘禁。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怀抱。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钱老的颁奖词,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引起上至国务院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回应“钱学森之问”,中组部、教育部于2009年起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依然忠贞爱国,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拼搏精神,勤勤肯肯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钱学森的读后感篇四

一位不平凡的爱国人士,冲破了美国给他的困难和威胁,投入了祖国的怀抱;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用辛勤的汗水创造的中国科学的伟大成果;一个平凡的名字,却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轰动。

他,就是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奠基人”:钱学森!而看了《钱学森传》这一部电影后,我的心中泛起了深深的感动。

在美国,已获得巨大成就的钱学森决定放弃一切,回到自己的祖国。美国却想尽一切办法阻挠钱学森,因为一切的工程都装在钱学森的头脑里。坚强的钱学森不肯向美国低头,坚持要回到祖国去。美国竟然将他关在拘留所里,压迫他不许回国。1955年9月,在钱学森的坚持下,在中国人民有力地证据前面,美国不得不同意钱学森回国。同年10月8日,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短短的时间内,钱学森领导着中国的科技人员废寝忘食的工作,终于发射了属于中国的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以及爆炸了属于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又过了几年,在钱学森的努力下,终于制造好了“两弹一星”,并且成功了!所有科技人员爆发出了欢呼,钱学森的嘴角也漾起了丝丝笑容。其实他拳拳报国之心是那么开心与自豪!

可钱学森98岁那一年逝世了,全中国人民响起了一片揪心般的哭声……

钱学森的爱国情怀是如此强烈!他宁可放弃在美国锦衣玉食的生活,也不肯放弃自己最亲最爱的祖国,他在心中刻上了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应该为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花朵要绽放出自己的芳香与活力才能体现出自己生命的价值;树木要透露出自己的挺拔与粗壮才能体现出自己生命的价值;露珠要折射太阳的光辉才能体现出自己生命的价值……作为一个中国人,需要为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才能体现出自己生命的价值!钱学森就是如此,他用自己的努力,智慧与才华创建了祖国的科学技术。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马蒂”钱学森就是如此,在美国不顾自己的名誉,明知回到祖国会失去很多很多,可是钱学森的心中只有祖国的事业,他只想着如何为祖国贡献,却从未想过自己在祖国的名誉。

钱学森的一生如一盏台灯,为人们照亮了科技之路;他的一生如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滋润着枯黄的科技之土;他的一生如一束暖暖的阳光,温暖了科技的一切!

是钱学森,让中国的科技大大提升;是钱学森,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报效祖国。从而获得中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钱学森的读后感篇五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赴美数载春秋,仍不忘忧国,强国重器,必有学森。

——题记

乱世前夕,一位才子在江南小城呱呱坠地了。这个孩子从小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显得与其他孩子与众不同。并被专收“神童”的杭州第二小学录取。青年时,他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那时,中国陷入了亡国危机,日本发动了淞沪会战。这时,钱学森目睹了人民的疾苦与军队的软弱,为了使中国空防强大起来,他放弃了在交大的铁路研究,领取了庚子赔款留学金,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开启了传奇的一生。

在美国,这个青年承受着歧视,冷眼,怀疑的压力,功克着一门门深奥费解的课程。三年过后,他终于从一个羞涩懵懂的学者蜕变成一个满腹学识的教授。

当他整理好大包的学术论文与技术文件准备回国时,海关竟将他扣押了,美国怎么会让这样一个高端人才流失呢?美国政府强行阻止这位科学家离开,他们诬陷他,虐待他。最后,在中国强有力的'辩护下,他终于与家人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归祖国后,他便投入到建设新中国国防事业的洪流中,面对有限的资源,落后的技术,恶劣的环境,他毫不畏惧,率领中国的科技人员克坚攻难,最终先后在祖国大地上爆炸了“两弹”,发射了“一星”,从此让中国改头换面,屹立在亚洲的东方。他所做的这一切印证了一个真理:贫穷虽然能限制了想象,但绝不会限制劳动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拼搏精神!

他就是一代功臣——钱学森。这个曾被称作“值五个师”的人,在他心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传奇与典范。

钱学森的读后感篇六

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幅好画,能陶冶性情,一本好书,能打动人心,受益终身。读了《钱学森传》,我感触颇多,心情激荡不已。

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师从气体动力学一代宗师冯.卡门,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并成为喷射推进实验室的创室人之一。与导师冯.卡门共同创立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5年回国,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与钱伟长、钱三强被周总理合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2009年10月逝世于北京。

同许多伟人一样,钱老也留下了许多经典话语,让人印象深刻!他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20年,20年里,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美国给了他很高的荣誉。然而,钱老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依然放弃一切决定回国。时任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声称“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对他实施监视拘禁。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怀抱。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钱老的颁奖词,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回应“钱学森之问”,中组部、教育部于2009年起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依然忠贞爱国,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拼搏精神,勤勤肯肯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钱学森的读后感篇七

今天,我读了《钱学森传》这本书。这本书讲述钱学森作为一名中国人时刻想着报效祖国的故事让我深受感染。

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文中钱学森学业有成,却时刻想着报效祖国,冲破层层阻碍,终于实现愿望的感人事迹,让我永远记住——“我是中国人!”

新中国那时刚刚成立,战事不断,积贫积弱,经济落后,内外交困。为求发展也曾走出一批留学生。可他们大都留恋国外的优越生活,不肯回来。钱学森由于学习优秀,受到美国方面的重用,并有着极好的待遇,可他还是不顾劝阻,回到了我们祖国,他为什么要回来呀?因为他是中国人,他爱自己的.祖国,为了祖国的富强昌盛,所以他义无返顾的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时刻提醒我“我是中国人!”

正是有了钱学森这样的人,才有了我们今天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正是有了像钱学森这样有一腔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我们的国家才有进步。这是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学习的好榜样!黑眼睛,黄皮肤告诉人们——“我们是中国人!”

当我读到钱学森受了监视、软禁时,不禁感到了悲伤,感受到了钱学森在异国他乡遇到困难时的无助。可是,当我读到钱学森说:“祖国现在很穷,需要我们——中华儿女去创造。我是中国人,我们应该回去!”时,人仿佛看到了他坚定刚毅的眼神,听到了他铿锵有力的声音!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我也要像钱学森一样为了祖国的发展而努力,好好学习,掌握知识,时刻心怀报国之志。要学习他百折不回的精神,永示言败!

钱学森的读后感篇八

读了《钱学森传》后,我知道了钱学森是中国的火箭专家、导弹专家、“航天之父”和“导弹之父”而且还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者,是“两弹一星”功勋奖攻获得者。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

他刻苦求学名校,留学美国,36岁成为终身教授,5年被囚终归国。他克服各种困难,无怨无悔奠定祖国航天事业。

回国后,钱学森马上投身到研制导弹中,那时的中国导弹事业是一片空白。在苏联研究人员,被调走后,研究陷入了困境,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的第一颗导弹终于总装圆满成功。

钱学森对我国航天事业的贡献世人皆知,钱学森的民族气节亦让人感动,在钱老无数的光环,近乎完人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他勤奋好学民,踏实严谨,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应该看到他为了祖国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还要看他热爱艺术,趣味高雅的情操,这正是我们现代的年轻人的缺少和值得反思的。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看到一个逐步壮大的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去的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环境依然忠贞爱国,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拼搏精神,勤勤肯肯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钱学森的读后感篇九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钱学森》,它令我感慨万分。

刚刚36岁的钱学森在美国已经被聘为终身教授,参与机密的导弹研究工作。身处美国的钱学森时时刻刻都不忘记祖国。1949年10月1日,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很高兴。就在此时,钱学森决定:返回自己的祖国,用自己的专长改变中国人的命运。回国的工作一切已经准备好了,可是美国政府阻扰了回国计划。突然,钱学森又被无理由拘捕,受着无休止的折磨,可钱学森就是不向美国政府低头。最后,在正直人士们的强烈抗议下,终于,美国被迫释放了钱学森,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被聘为终身教授,权力、名誉、金钱都有了,这是多少年轻人的梦想。可是钱学森呢?却放弃了这一切,一定要返回自己的祖国,为祖国做出贡献。看看钱学森的回国计划,一波三折,受到折磨,但就是不向美国政府低头。

后来,钱学森获得了”两弹一星“的功勋,为祖国的.导弹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人们感谢钱学森对祖国的巨大贡献,但更赞扬他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