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呼吸读后感(优质7篇)

小编: GZ才子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呼吸读后感篇一

教书,对人生对教学也曾经有过热血澎湃的畅想和向往。想让自己的课堂不一样,想让自己的学生不一其中样,想让自己的人生也不一样,可是到如今自己和其他教师还是一样。(倒不是说其他老师有什么不好)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不断地思索为什么想过的那么多到现在还是这样,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读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可以看到其中列举的很多教学中的现象和事例:为了帮助同学看病而迟到的团支书和几位女同学;抓到偷同学手表的学生;卫生区几片落叶被扣分……作为教师我们都曾经历过,碰到这样的事情时我们也思考过、迷惘过、……甚至有时我们也会觉得它就象四季交替,刮风下雨一样的自然,如何改变这样的现象,它背后隐藏着学生的、教学的、管理上的什么样的不足。我就没想过那么多,有的时候甚至为了节省时间而敷衍结束。读了李老师的书,给我的收获不仅仅是在文章中介绍的很多好的很成功的经验或是做法。更多的是一种启迪、一种思考、一种指引。

关于人生――起点上的终点思考。

关于自己――不要象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不要象一般的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如果我们和一般的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朝九晚五,一样的春种秋收,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这就象是工厂流水线,同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合格的都是相同的,不合格的都是次品。我想可以和别人有些不同,不一定是标新立异,有一个点与别人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就可以。李老师在文章中就这样说“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只能“在其位,谋其政”而已,但仅仅如此,肯定只能成为一般的人。我必须除此之外,种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里,常常意外地长处个性的花,特别的草,尽管大不了多少粮食,往往能给你意外的收获。我的“自留地”是什么?如何耕种这块地?很多问题随着思绪的流动而明晰起来,那样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人生因为这样的思索变得神圣而另人向往!

关于教学――一切的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关于管理――学生,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

文章中这样一句话我感同身受“学校有许多规章制度,但针对学生的条款大多是以“不准”和“禁止”开头的。我想这是我们中国校园的特色吧,不准这禁止那,而且我们习惯与制定规章制度,作为管理者,最关注的是学生是否严格执行了这些“规定”,执行了是学生的本分,不执行就是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轻则是一通教育谈话,重则扣了班级考评的分。不经意间就能发现学生是有多重角色的:班级里和班级外不一样,校园里和校园外不一样。为什么?很简单,班级里有班级的规定校园里有校园里的规定,这些都有检查,都关系个人和班级的评比。社会上没有这些规定,也没有人去检查。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告诉我们:“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也只有学生把规定演化为自己的自觉的习惯时,才达到了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

关于管理――教师,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管理的最高境界不在教育,而在企业。《掌握人性的管理》一书,作者是美国一家优秀的化妆品公司的老板玛丽凯,她在书中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我们也提倡“人文管理”可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又有多少。前几日在网上看到了这段话:“生活在老师们中间,经常会听到老师们对学校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学校总是变着法的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就是要管理老师,把老师管的死死的,不让你有自由的时间,不让你偷懒,要你对工作认真负责,要对学生负责,要对学校负责;学校只考虑学校利益,不考虑老师的利益,老师生病的时候,女教师怀孕、生宝宝的时候,老师家庭负担很重的时候,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还要被扣掉考勤奖;老师的工作量总是太高,每周要上十几节课,还要辅导学生自习、批改作业,甚至还要家访、做学生思想工作,这些却没有计入工作量;老师的精神压力太大,校长怎么不想办法缓解,总是怪老师没尽力没做好。

呼吸读后感篇二

《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保罗・卡拉尼什,一个神经外科医生的生死之作。保罗用自己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记录下人面对死亡时,到底在面对什么。作者平静的文字,一度让我感受不到死亡的悲伤和恐惧。

阅读的过程中倾佩保罗为寻找「什么让人生有意义」,从人体生物学,到文学与哲学,最后弃文从医,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难怪他的朋友会说,保罗放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可是,这样一个正处自己事业巅峰的人,却被告知患上了癌症。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因为「道德责任」,保罗一度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并顺利完成住院医生的毕业。

保罗是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病人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的.人。在自己确诊得了癌症后,就劝妻子在自己死后一定要再婚。我也为保罗写给在自己患病期间出生的女儿的话所动容:“在你到来之前的岁月,我对这种欢乐一无所知。”

保罗最后选择安详地去世,而不是成为一个躺在床上,靠呼吸机生活的人,我想,因为这样的生活,不是保罗所追求的人生意义吧。

这是一本每个活着的人都应该读一读的书。

呼吸读后感篇三

作者简介:保罗・卡拉尼什曾经是一位神经外科医生,也是一名作家。他成长在亚利桑那州的金曼,取得了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以及人体生物学的学士学位。其后于剑桥大学取得了科学医药历史与哲学的研究硕士学位。还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医学院毕业,并在那里加入了“alphaomegaalpha国家医学荣誉协会”。他回到斯坦福,完成神经外科住院医生培训,并进行神经科学的博士后研究项目,其间获得了美国神经外科学会研究领域的最高奖。20xx年3月,保罗不幸去世。但他的生命在那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中得以延续,其中包括他的妻子露西和女儿伊丽莎白・阿卡迪亚。

好句好段摘抄:

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的火焰,我也会用来照亮你眼前的路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

共赴永恒生命!

书中的保罗是个无比坦诚的讲述者。他讲述意气风发的年轻时代,在文学中探寻人生的意义;讲述自己为了更进一步去感受生死,弃文从医。而中国一位文字同样具有震撼力的作家鲁迅,曾经在大时代背景下选择了弃医从文。鲁迅先生认为,医只能医身体,文则可以医灵魂。保罗的经历其实和鲁迅是不谋而合的。从医之后,他拼杀在与死神对抗的第一线,面对垂危的病人,用手术刀力挽狂澜。当然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而正是这样的时刻,令他明白医者的职责,有时不是去挽救病人的生命,而是做一个领路人,引导病人和家属,度过人生中的艰难时刻,以后还可以创造新生活。自己被确诊绝症,也是他的无可奈何。医生和病人的双重身份,大概让他更自觉地承担起引渡自己的责任。他也曾经历愤怒和恐惧,却不为消极的情绪所恼,而是敞开心扉,对亲朋好友展示自己的眼泪,坦诚面临的困境,接受别人的帮助。我想这种毫不避讳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勇敢坚强,让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还能毫不懈怠地去完成梦想,甚至承担起保护所爱之人的责任。

读后感:这本书看的很快,看书的作者是一个很厉害的神经外科医生,但他先是在名校取得英语文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在不断追寻生命的真谛又转头去了医学。对于一个医生真的是看惯了生离死别,但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真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面对死亡真的很淡定,但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去世,也面临着迷茫,因为他不清楚还剩下多少时间。所以也无法去计划他剩余的时间。

能够在自己面临死亡时,还能够想起自己曾经的梦想,并不断的去坚持。坚持完成了这样一本书,一个与病魔斗争的医生。看着这本说更让自己觉得医生的伟大。他们付出的辛苦。有时候可能觉得医生比较冷漠,但是正是因为他们的冷静,不感情用事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作者在自己病重后又从新回到了手术台上,我不清楚他是真的因为热爱还是为了给家人留下更多的保障。无论是那种原因都觉得他是坚强的。一边帮助别人战胜病魔,一边自己切身的与病魔做斗争。最后还留给我们这样一本与病魔做斗争的书。想想能够好好的活着,为什么不拼尽全力去活呢?为了自己的人生,为了守护的家人。如果自己每天没有努力,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现在感到自己应该更坚强些。生活没有容易,看你能够更多的去努力和坚持。守护自己想要守护的一切。

《呼吸》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呼吸读后感篇四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看了,我被吸引住了,“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一个无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对待。决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孩子。这样对孩子不公平,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和缺点。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成绩不好,又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说实话,这些学生很让老师头疼,有时候像“你还上吗?赶快回家吧﹗”之类的气话也会用在这些学生身上,书中有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

呼吸读后感篇五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被吸引到了,因为从小经历过生死离别的我非常了解生命总是无常。它不会出现在你有任何准备的时刻,去年也经历过家中老人的病故,从发现病情到突然离开,也只有两三个月的功夫。

那段时间我经常往返于家和医院的路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刻,如此的对病魔以及医院如此恐惧,那里的医生对待生死如此淡然,那里的病人对待健康如此的谨慎,总是感觉到沉重的脚步以及疲惫、倦怠、无助的各色表情。

因为亲历亲人的离世,包括刚开始的怀疑、确认、自我抗争、期冀奇迹的出现、接受命运、放下无谓的抗争、臣服,这一路走来有多少煎熬,也许只有当事人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即便是我们家属也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是跟着情绪起伏。

很多人对之前健康不在意不呵护,到发现生命无多的时候,他们都较之以前对生活态度有了非常大转变。在同病房有个病人在之前的生活中饮食无度,抽烟喝酒,情绪化非常严重,自负骄傲,不懂得呵护自己的健康。在生病期间,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遵照医嘱,按时作息,心境也变得非常柔软,亲朋好友说的话非常容易就让他落下泪来。所以,我想起了下面这段话。

弟子问老师:“你能谈谈人类的奇怪之处吗?”老师答道:“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仿佛自己从来不会死亡,直到临死前,却又仿佛从未活过。”

看到这本书,更加确认了我对待生死的态度。不知死,焉知生。只有真正面临过死亡或亲历家人的死亡,才能感受到我们来到世界上需要面对的功课。这门功课谁也无法逃避,或早或晚。也许早点面对也是好事,能让自己更加珍惜时间,珍惜当下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保罗.卡拉尼是一位天才神经外科医师,他在1977年生于亚利桑那州,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后于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在就任医生期间,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奋斗了多年的他即将抵达人生巅峰,却忽然被诊断出患有晚期肺癌,在37岁告别妻子和女儿,离开人世。

作者从双重视角分析了自己作为医生以及患者不同的心态,以及不同的抉择,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像其他所有的癌症晚期患者一样,保罗.卡拉尼同样也经历了,接受了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的一个心路历程。也正是由于他不能确定余生还有多久?开始带着探索生命意义的疑问去真正的思考自己的人生。

当他感觉到命运的大手紧紧的钳住他的喉咙,他从沮丧到开始反抗。并且重新站起来去面对这门功课,反倒激发出他更强大的动力,去完成最想完成的事。他耳边想起艾玛的声音:你必须想清楚什么对你最重要。可是如果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将无法弄清楚生命本身存在的意义。

其实,时间是把双刃剑,不仅仅是癌症病人如此,作为我们普通人同样如此,你可以选择一件件事,非常忙碌的完成你清单上所有的事情,也可以选择慢慢走,好好想,只是作为癌症晚期患者的保罗.卡拉尼,已经意识到癌症的残酷了。它不只限制了你的时间,也限制了你的精力,能挤进一天里做完的事情大不如前。所以,他选择后者,好好的去度过余生的每一天,而有些日子,也只能是撑着。

想清楚自己最热爱的事情,还是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后,他又重新返回了手术室。即使他身患绝症,身体衰竭,但是他却更加清醒的活着。每个人迟早要对局限低头。大多数的雄心壮志不是达成了就是放弃了,在保罗生命的最后关头,我们看到了一个足够强大而且清醒的人。

他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臣服于命运的安排。返回工作岗位,正视自己和妻子的关系,选择生育自己的宝宝,即便明白这个婴儿对他来说就是短暂的相逢。也勇敢的去尝试和面对,这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主义。婴儿带给他的是其他任何东西(名利)所不能带给他的喜悦和自足。让他更感动于生命的丰富内涵。

最后保罗告诉妻子露西:“我准备好了。他的意思是:准备好撤除呼吸辅助设备,准备好注射吗啡,准备好去世了。”看到这段话,莫名的心安。听过见过很多死亡的方式,但是很少有人如此淡定坦然的面对自己的死亡。盲目的乐观,和绝望的放弃一样,都带有焦躁不安的气息。而保罗带给我的震撼却是笃定而充满力量的。

我们的身体从小到大就是一个不断的演化过程,在生与死的循环中,体验着不同的人生历程。人体组成细胞有60兆个,小肠细胞只有一天的寿命,胃的细胞有2-3天,神经细胞为4-6周,血液中的红细胞,肝细胞为5个月,血管的内皮细胞为6个月。人的体内,不断从细胞死亡然后生成,进而让我们有了生命。在细胞的生死循环中,我们应创造出生命价值,才不枉来世一遭。很多人临终遗憾最多的不关乎金钱和名利,而大部分是没有机会去了解和做真正的自己。李开复在写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中也提到了自己患病期间的所思所想以及人生感受,得到了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启迪。《换个活法: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中有这样一句话特别有警示意义:“人生难以掌握,措手不及,莫待变化才清醒这一生,你最后悔的是什么?”所以,提早去校准自己的生命主轴线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你是不停往前冲的人,请暂时的停下脚步,再度思考清楚你的目的地。

只有当你知道生命的意义时,你才能有一个豁达的面对死亡的态度。死亡无可避免总会到来,我们无法预料会是哪一天,所以更要努力过好每一天,趁生之欢愉,与时间同行,共赴一个丰盛的人生。

呼吸读后感篇六

教书10年,对人生对教学也曾经有过热血澎湃的畅想和向往。想让自己的课堂不一样,想让自己的学生不一其中样,想让自己的人生也不一样,可是到如今自己和其他教师还是一样。(倒不是说其他老师有什么不好)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不断地思索为什么想过的那么多到现在还是这样,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读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可以看到其中列举的很多教学中的现象和事例:为了帮助同学看病而迟到的团支书和几位女同学;抓到偷同学手表的学生;卫生区几片落叶被扣分……作为教师我们都曾经历过,碰到这样的事情时我们也思考过、迷惘过、……甚至有时我们也会觉得它就象四季交替,刮风下雨一样的自然,如何改变这样的现象,它背后隐藏着学生的、教学的、管理上的什么样的不足。我就没想过那么多,有的时候甚至为了节省时间而敷衍结束。读了李老师的书,给我的收获不仅仅是在文章中介绍的很多好的很成功的经验或是做法。更多的是一种启迪、一种思考、一种指引。

关于人生——起点上的终点思考。

关于自己——不要象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不要象一般的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如果我们和一般的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朝九晚五,一样的春种秋收,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这就象是工厂流水线,同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合格的都是相同的,不合格的都是次品。我想可以和别人有些不同,不一定是标新立异,有一个点与别人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就可以。李老师在文章中就这样说“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只能“在其位,谋其政”而已,但仅仅如此,肯定只能成为一般的人。我必须除此之外,种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里,常常意外地长处个性的花,特别的草,尽管大不了多少粮食,往往能给你意外的收获。我的“自留地”是什么?如何耕种这块地?很多问题随着思绪的流动而明晰起来,那样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人生因为这样的思索变得神圣而另人向往!

关于教学——一切的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关于管理——学生,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

文章中这样一句话我感同身受“学校有许多规章制度,但针对学生的条款大多是以“不准”和“禁止”开头的。我想这是我们中国校园的特色吧,不准这禁止那,而且我们习惯与制定规章制度,作为管理者,最关注的是学生是否严格执行了这些“规定”,执行了是学生的本分,不执行就是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轻则是一通教育谈话,重则扣了班级考评的分。不经意间就能发现学生是有多重角色的:班级里和班级外不一样,校园里和校园外不一样。为什么?很简单,班级里有班级的规定校园里有校园里的规定,这些都有检查,都关系个人和班级的评比。社会上没有这些规定,也没有人去检查。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告诉我们:“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也只有学生把规定演化为自己的自觉的习惯时,才达到了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

关于管理——教师,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管理的最高境界不在教育,而在企业。《掌握人性的管理》一书,作者是美国一家优秀的化妆品公司的老板玛丽凯,她在书中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我们也提倡“人文管理”可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又有多少。前几日在网上看到了这段话:“生活在老师们中间,经常会听到老师们对学校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学校总是变着法的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就是要管理老师,把老师管的死死的,不让你有自由的时间,不让你偷懒,要你对工作认真负责,要对学生负责,要对学校负责;学校只考虑学校利益,不考虑老师的利益,老师生病的时候,女教师怀孕、生宝宝的时候,老师家庭负担很重的时候,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还要被扣掉考勤奖;老师的工作量总是太高,每周要上十几节课,还要辅导学生自习、批改作业,甚至还要家访、做学生思想工作,这些却没有计入工作量;老师的精神压力太大,校长怎么不想办法缓解,总是怪老师没尽力没做好。

呼吸读后感篇七

没怎么写过书评,但不管是一个正经的书评还是一个不正经的书评,似乎都应该说明两件事,一是这本书讲了什么,二是这本书有哪些好的地方。

第一件事按照惯常的方式可以这样讲: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十七岁的、生活在罗马尼亚的德国同性恋少年在乌克兰劳动营生活五年的经历。从题材层面上而言,看点有如下:一是书里描述了一个在历史上几乎隐形的群体,奥斯维辛集中营几乎成为了人类罪恶的象征,与之相比,乌克兰劳动营几乎是没有什么人关注的,更可况它是因为“胜利者苏联为了重建被战争破坏的国家”才产生的。二是少年的同性恋身份,少年因为怕被警察和家人发现自己是同性恋,所以主动选择进入劳动营。三是绝对的游离,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国家把我当罪犯囚禁,家人把我当耻辱放逐”。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没有生活空间的人,是一个被社会和家庭流放的人。

我的个人感觉是,从第一点来看,小说太集中于生活细节而缺少宏阔的历史背景,从第二点来看,小说中同性恋身份和劳动营生活并没有太多的重叠,因为劳动营中的人都是因饥饿而无性的人,小说也并不太多涉及身份认同的问题。小说中真正关注的不如说是第三点,也就是绝对的游离以及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要如何主动创造生存空间。

第二件事按照惯常的方式很难讲,因为这不是一个书的`问题,而是一个作者和读者的问题。

赫塔·米勒是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家,或许这本书还不是风格最明显的一部。个人风格是没有办法用一二三点来描述的,所以摘录几段:

“泥土是可以做手脚的,要是花点心思,沙子甚至草都可以。水自己就会做手脚,它吞噬一切,之后又马上闭合。空气更是早已被做过手脚,因为人们根本看不见它。除了雪,所有一切都会替我保密的,特鲁迪·佩里坎说。厚厚的积雪要负主要责任。虽然它好像知道自己身处何方,像在家一样熟门熟路,落在我们城里,可却立刻成了俄国人的帮凶。因为雪出卖了我,我才在这儿的。”

“他被我们的憔悴所包围,但却没有彻头彻尾地被水泥所欺骗。他必须要安慰我们,我们也在充分利用他,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哪里有人给地毯拍打灰尘,那里的和平应该是可靠的。”

“夜晚来临。大家都干完活回来了。所有人都爬进了饥饿里。当一个饥饿的人看着其他饥饿的人时,饥饿就是一个床架。但这是一种错觉。我的体会是,饥饿爬进了我们的身体。我们才是饥饿的床架。我们所有人都在闭着眼睛想象吃饭。我们整夜都在给饥饿喂食。我们把它喂的肥肥的,要齐铲高了。”

“仅在虱子一物上就有三种不同的乡愁:头虱、毡虱和衣虱。”

阅读中很大一部分的乐趣是来自于这种新奇的视角以及它对固执经验的挑衅,但在享受着这种乐趣的时候我也有种不安感,矛盾在于此:书是有开头和结尾的,这种乐趣分布在书里,就像葡萄干分布在面包里,苦难的劳动营生活会随着书的结束而结束,而我阅读的乐趣也会随着书的结束而结束。前者让我阅读的时候感到不适,后者让我阅读的时候感到快乐,而两者掺杂在一起,就成为了愧疚。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这种阅读的经验正好是主人公经验的反面,也就是说,作为读者的我不是劳动营里的囚犯,而是施暴的管理者。

这种错配我相信并不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而是作者风格的副产品。但似乎在我读过的小说中,很少会有这种奇异感。很难想象这样一部小说:文本的经验与阅读的经验截然相反。换一种更为清晰的表述:我在读a的时候,我体会到的却是非a。

以上是关于作者风格的部分,但没有表现出来的风格,只有体会出来的风格,所以即便是在论述作者的部分,也无法去除我的个人经验。

从经验的角度来讲,一本书的意义在于:读过书之后的我相比较读过书之前的我所改变的部分。也就是说,只有从这本书对我的介入这一角度,我才能论述这本书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