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猫书籍 了不起的故宫读后感(精选5篇)

小编: QJ墨客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宫的猫书籍篇一

《了不起的故宫》是一套非常了不起值得收藏的优质图书,笔者对这套书简直是爱不释手、如获至宝。因为历史类书籍,往往都是比较严肃,活泼感不足,给人一种不太能够亲近的距离感,而此时绝非雷同,绝对是个性万千。

就笔者个人而言,对那些历史类书籍真是不太感冒,为啥呢?太难了,或者不容易理解。其实,这跟个人学习兴趣、学习方式或者有或多或少的一些联系。而入手这本书觉得,简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果真兴趣来了。

第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全书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宫里的稀世珍宝,下设“如果每天认识一样故宫宝贝、一间小屋里的秘密”等10个系列小故事。第二章皇帝是个玩具迷,下设“皇帝也喜欢看星星吗、不怕寒冷的暖手宝”等九个故事。第三章宝贝们的前生今世,包括“给宝贝建一座大房子、惊心动魄的国宝流浪之路”等6个故事。最后是“写给孩子的话”。这三个章层次感分明,从打出入手、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大中有小;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首尾呼应。首先,让读者对故宫珍宝有个大体的了解,粗略上了解一二,然后再细分,各个了解;最后,对那些精美物件的前世今生,展开典型分析、详略得当,简直是一本活灵活现的优质教科书。

这样简洁的介绍多么美妙,多么神奇,自然、便捷,的确写得好。可不幸的是,明朝末年,战火纷飞,皇宫里的人们根本没精力好好照顾《永乐大典》,结果其正本和副本也在这时神秘失踪了,没人能说清楚他们去了哪里。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永乐大典》竟然又“莫名其妙”的出现了。到了光绪年间,只剩下800多多册了。真是可惜,这套奇书,就这样被糟蹋了,真是让人绝对痛心。据本节最后介绍,《永乐大典》正本消失的真正原因,最终成为历史上的一桩未解之谜。而作者对小读者充满殷切期望,希望小读者们能破解历史之谜,这样的任务型驱动方式果然让人想读、角色感非常明晰。

综合来看,这本书从大框架、小细节相结合,遥相辉映、蓬荜生辉,一本值得青少年朋友细细阅读、慢慢回味的一本好书。

故宫的猫书籍篇二

乍一眼看到“海错图”字样,我以为是古人画错了的海洋图。其实,“海错”是中国古人对海底生物的统称。《清宫海错图》是古代名副其实的海洋动物档案,它记载着或奇形怪状、或家喻户晓的各种鱼类和一些古人想象出来的海洋动物。

这本书想象力丰富,极具创造性,充分表达了古人对海洋世界的向往。这本书画风夸张、用色大胆,放大了每种动物的特点,让其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让我们一起跟着《清宫海错图》开始一场有趣而神奇的大冒险吧。

海错图中有些动物是含有深刻寓意的。看那边,好家伙,眼睛冒着红光,背着一个墨绿色的形如簸箕的壳,有一米多长,最奇特的是竟有八足三尾。猜猜它是什么呢?那是三尾八足神龟。再看这边,来了一个“海和尚”。它顶着个光头,驼着背,黑黢黢的,四足布满深深的皱纹,人首鳖身,怎么看都觉得怪。这就是海错图中记载的棱皮龟,体型最大的海龟。因为龟可以长命百岁,象征着长寿,人们常将龟与鹤齐称,如“龟鹤延年”“龟鹤齐龄”,以此寄托对长寿的向往。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

这本书不仅介绍了各种海洋生物,还介绍了许多神话动物,记录了古人对海底世界的理解。虽然有些来自民间,但最主要是给皇帝看的。以前,连皇帝都不能详细准确地认识海洋生物,而现在,我们普通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博物馆、各种书籍了解海洋生物的科学知识。科技是多么神奇的力量啊!让我们一起去更广阔的世界遨游吧!

故宫的猫书籍篇三

你一定知道乾隆皇帝吧。你觉得乾隆皇帝见过大海吗?有人说他是皇帝,一定见过;有人说也不一定,那时候海离古人很遥远。皇帝虽执掌万里江山,却不一定能事事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他也渴望了解这神奇的大千世界,赏尽天下的奇珍异兽。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谁也不知道。但不管乾隆皇帝有没有真的见过大海,他对海洋可是了解很多呢!答案就在清代皇家珍藏的“海底总动员”——《海错图》。

“海错图”是什么呢?“海错”源自《尚书?禹贡》“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其实是古时候鱼类和水产的统称,《海错图》则是记载着海错的图谱,也是聂璜唯一存世的作品。我最近读的《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海错图》就是在《海错图》基础上重新编著的。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我便深深地被它吸引。读完以后,我更是爱不释手。这本书图文精美,简单易读,字里行间还洋溢着古色古香,难怪《海错图》被誉为乾隆皇帝的枕边书。乾隆皇帝还经常把这本书念给他的孩子们听,希望孩子们能学到更多自然知识,它也深受皇子皇孙的喜爱。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海错图》从《海错图》中甄选了四十种动物,有可以在水面滑翔的鹅毛鱼,有成双成对的比目鱼,还有闻名天下的神兽龙。有晶莹剔透的海月,有背着坚硬外壳的玳瑁,还有三尾八足的大神龟……除了这些海产品,我一看,还有好多奇特的海洋生物,别说有没有见过它们了,我连字都不认识!什么鲻鱼、鳓鱼、鼍、鼋……一窍不通,字典都快要翻破了!实在怀疑自己没文化。好在除了原图,书中还配了说明文字。

整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动物学知识融合在一起,不仅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更蕴含了古人对海底世界的探索以及融合神话传说事的丰富想象力。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海市蜃楼》。刚看到题目时,我想,这不是一种自然现象吗?为什么是海错呢?看了文章后,我明白了。古代人认为海市蜃楼是一种名为蜃的大蛤吐出的雾气所化而成。这真是奇妙的想象,我可真佩服那些脑洞大开的古人啊!

美人鱼是真实存在的吗?书中介绍的人鱼是一种形似人的鱼,它长着四只脚,叫声如婴儿啼哭。不禁让我想起了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里的女主人公小美人鱼。后来我才明白海里并没有美人鱼,我们说的美人鱼其实是儒艮。它们前肢鳍状,后肢退化,尾巴是扁平鳍状。时常用前肢拥抱幼仔,就像人抱着婴儿。

在《海错图》中,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待证实。原来是作者凭古书记载、实物写生和渔民口述来交叉印证,虽然和现代的真实情况有出入,但是在当时来说已经很牛了,仿佛为大家打开新世界大门,为人们鲜活的记录了时人对这些海洋生物的看法。

“一个一个梦飞出了天窗,一次一次想穿梭旧时光……带着光,跟我飞翔,感受风的速度在耳边呼啸远方……”从古至今,人生的意义在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从盘古开天地到后羿射日,从精卫填海到嫦娥奔月,从砖木取火到神农尝百草,人类因为有了好奇心,所以才有了梦想。因为有了梦想,所以才有了科技的快速飞跃。因为有了时代的飞跃,才有了我们如今的便捷生活。从平板电脑到智能手机,从灯泡到扫地机器人,从微信到人脸识别,人类,为了社会进步和生活,总是不断扩大活动的领域,去探索未知的一切事物。

这本书就像打开博物学这扇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伴随着我们上天、入地、探海,带着我们走进妙趣横生的博物学世界,保持我们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刺激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的好奇心。

故宫的猫书籍篇四

故宫里的博物学的作者是小海,书名又为清宫《海错图》,讲述了在古人眼中那些奇怪生物的样子。

在书中有着许许多多样子古怪,并且满口尖牙,而且性子极其凶的生物,就比如说书中的一种湾鳄,这种生物不仅仅是体型巨大,尖牙利齿,性情极其的凶狠残暴,还能够捕食鹿类等大型动物。

然而还有一种最为奇特的是一种叫鹅毛鱼的海洋生物,也叫飞鱼,它们体型狭长,背青腹白,两个胸鳍像张开的翅膀一样,所以又被称为文鳐,根据《山海经》中记载,文鳐鱼身鸟翼,苍纹白首,以夜飞,文鳐的出现,预示着天下庄稼会大丰收。

并且在书中还有两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分别是江豚和海豚,这两种动物还经常的会被人搞混,让人傻傻分不清,海逐有着长吻,身上有背鳍,但江豚却没有,脑袋是钝圆的。

江豚露出水面时总是嘴角仿佛含笑,憨厚可爱,在古人看来,江豚能够欲知风暴。由于风暴要来,气压会变低,江豚就会频繁地露出水面,就像是在迎风祷拜,渔民们称之为“拜风”。

并还有传说,说江豚是由懒妇所化,又称懒妇鱼,听说江豚油脂所做的灯油点燃后会忽明忽暗。在古人看来,如果是吃喝玩乐,那灯火灿烂明亮,如果学习劳作,纺纱织布时的灯火会昏暗不明,但这都是古人的心理作用。

书中有一种我们熟悉的动物,但是又奇怪动物,那就是鹿鲨,并且每当鹿鲨现身时,天气会说变就变,刚刚还风和日丽,随即刮起大风,海上会翻棋起几米高的大浪,出海的小渔船就如同牵线的木偶,任凭风浪摆弄,每到春夏交替之时,鹿鲨会选在大雾弥漫的清晨,逆着潮水游到海岸边,然后奋力跃出水面,企图跳到岸上,但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极其凶险,因为海边竖立着大大小小的礁石,稍不留意就会遍体鳞伤,甚至会搭上性命。

鹿鲨化鹿的时候,是最脆弱的时候,他们选择大雾弥漫的天气,到人迹罕至的海岸边登陆,据说,鹿鲨所化成的鹿会成群结队地在大海中穿行,长角的鹿的头上,顶着青草作为群鹿的口粮。

故宫里的博学是一本启蒙书,也是乾隆皇帝的枕边书,《海错图》画页钤有“乾隆御览之宝”“重华宫鉴藏宝”“石渠宝笈”等玺,可见其价值。

还有着《清宫兽谱》和《清宫鸟谱》两本,都为故宫出版,让人们也能了解这神奇的大千世界,赏尽天下的奇珍异兽。

故宫的猫书籍篇五

提起“海错”这个词,相信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是什么。其实“海错”是中国古代对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与海产品的简称。当初看到《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海错图》这本书时,一下子就被封面上的图案吸引了,有肚子鼓鼓的河豚,有长着“翅膀”的鹅毛鱼,有长得像小雨伞一样的?鱼……翻开书本,里面的内容也是精彩绝伦。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明末清初大名鼎鼎的画师聂璜先生。聂璜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还能够细致观察,实地亲测,推敲辨析,再加上画技娴熟,因此,他所绘制的《清宫海错图》能在当时脱颖而出。

《清宫海错图》所描绘的生物物种有三百余种,既有百姓常见、易见的生物,也有进贡用于御膳的珍贵种类,还有难见或是神话传说中的奇鱼、异鱼。对每一海洋生物的介绍,不仅具有科普的一方面,而且更注重人文知识的浸润。

古人爱吃鲈鱼,还留下了不少传世诗篇。鲈鱼此篇就引用了诗人李白《秋下荆门》一诗中的后一句:“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此地无银三百两,想吃鲈鱼的心思显露无疑。相比之下,范仲淹直截了当地写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我们再来瞧瞧平时常见的墨鱼在聂璜大师的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吧。“乌贼身有墨囊,形如算袋,有两触腕极长。遇风则‘下碇’。遇险境,喷出墨汁,逃之夭夭。”哇!这描绘得可真传神呀,把墨囊比作算袋,古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据说,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呢!乌贼又叫墨鱼,相传,秦始皇巡游到东海之滨时,看到河清海晏的盛景,一时兴起,大手一挥,一不小心把装有墨、砚的算袋抛入了海里。谁料,这些算袋入海后竟化成了乌贼。算袋化作乌贼后,其形未变,所以有一些渔民把乌贼叫做“墨斗鱼”。除了乌贼这些常见的物种,那些十分罕见的物种,或是在神话里的奇物,在《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海错图》都有详细的记载哦!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海错图》以标本式构图,尽可能地展现了海洋世界的丰富多彩,聂璜先生笔下的“海错”或憨萌可爱,或张扬凶恶,或丑陋夸张,无不让人印象深刻,他还用简洁、诙谐的语言,将画中生物的来龙去脉做了说明,既有说赞,又有考辨,读来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在了解海洋生物故事的同时,又有助于阅读和学习古文,还可以从博物学视角,从历史、民俗、动物、神话等方面,了解背后的神话传说、文化渊源、历史演变、地理环境及生活习性等。希望这本图书能成为我们打开博物学这扇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伴随我们上天、入地、探海,带我们走进妙趣横生的博物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