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乱读后感(实用5篇)

小编: 温柔雨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讽刺乱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读了一本讽刺小说,那就是在清代远近闻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相反,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场就是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亲人花一点钱都不肯,充分得体现出严监生爱钱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家里没钱,就去放牛。但他喜欢读书,所以每天赚的钱都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了县内的名人,许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他讨厌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官员为了钱和权力,不顾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和严监生的下场一样。这些现实的事情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爱钱如命。

《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感触万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讽刺乱读后感篇二

暑假里读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洪汛涛爷爷创作的一篇童话故事――《神笔马良》,这篇故事神奇而有意义。它讲述的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马良,特别喜欢画画,但因家里穷没有笔、没有纸。于是,到山上打柴时,用树枝,在沙地上学着描飞鸟;在河边割草时,他就用草根蘸河水,在岸石上学着描游鱼;在家时,就用木炭在窑洞的壁上,把白天描过的东西一件件再画一遍。就这样,年复一年,他的诚心感动了一位白胡子老神仙,老神仙送给他一支神笔。马良得到神笔后,不为自己谋利,而是造福百姓,为民除害。然而,财主、官员、画师等坏人知道了神笔的存在,便处心积虑地想将神笔占为己有,处处陷害马良,马良一次次逃脱追捕,并借机把坏人淹没在大海里。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触颇多。马良在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家庭如此贫穷的情况下,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拥有一只画笔,画自己想画的东西。凭借他的勤奋、诚心,最终梦想得以实现。在他拥有一支无所不能的神笔后,没有助纣为虐,而是把神笔用在了该用的地方,不管什么情况下,他始终保持自己内心的纯净、善良、正直,这是最让我佩服的地方。

我也要像马良一样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要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画许多学习用品,给大人们画许多劳动工具,给山区画一条通往城市的大路,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让大人们轻松的劳作,让山区的特产能运到世界各地。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干旱地区送上一场大雨,让万物重新复苏,给洪涝地区画上千条渠道,把肆虐的洪水引入大海,让人们不再受天灾之苦。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要让祖国到处都是青山绿水,让沙尘暴望而生畏,让暴风雨落荒而逃,让沙漠变成绿色,把我们的祖国变的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妈妈也经常教育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谨记妈妈的教诲,等我长大后,也想成为马良那样的人,为国家做贡献,为社会谋福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讽刺乱读后感篇三

论《格列佛游记》中“马”的讽刺意义

在这个假期里,我阅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长篇小说《格列佛游记》。故事的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的游记经历为主线,描述了一个船长游历四国的有趣故事。

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是个富有冒险精神的人。他对未知的事物充满着好奇与期待。勇敢的他选择开始他的冒险之旅。他为人友善,这也是为什么他总是大难不死的缘故。他广交好友,他的性格和脾气也让他人对他的印象极为良好。但当然,他的出行十分危险也是这样一个原因,才让他在游历各国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所以严格来说,这个冒险家是个不折不扣的勇敢的人。

本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赏析。第一部分就是我们俗称的“小人国”,小人国的特点人尽皆知,所有的国民都是十分小。但他们十分团结也一致对外。而“大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对格列佛的意义则不然。他整天处于被人玩的状态中,一刻不得闲。这样的节奏和被鸟虫欺负的日子让他实在受不了。第三次他来到了飞行岛,这一次的经历与前两次不同,这一次他主要获得的并非更多感悟而是知识,很多名人对他的帮助很大。最后就是慧骃国的第四次出行。也就是我们着重探讨的慧骃国的“马”文化。这个国家可谓是格列佛的理想国,这个国家满足格列佛对美好国家的一切想往,并且这个国家对他也开始慢慢接受,比如“从那时起,他就会加倍努力来指导我学习他们的语言。不管去哪都带上我,还要求所有客人都对我彬彬有礼,因为他私底下告诉我这样我会高兴。”马是这个国家的代名词,当然,也是自由的象征。而这个“马”的出现恰恰是对当时英国人的讽刺。通过描写马统治者的高尚和大气,来反衬出当时的人的道德的沦丧。他渴望到这样一个环境之中,也是在说他对英国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可以看出当时的英国是让人失望的,尤其是对作者而言,慧骃国才可以称得上是理想国家,而自己的国家却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发展。

所以整部作品就在讽刺英国政府中写作完毕,也能看出,作者本身是热爱自己国家的,只是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变得更好。

讽刺乱读后感篇四

物象的直观表现烘托出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悲惨身世的感念。我们知道,艾青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被寄养在一位贫苦的农妇家中,直到5岁才回到自己家中,这使他从小就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苦生活并把自己的命运同农民联系在一起。因而,当他在这天清晨,透过监狱的窗口看到了漫天的大雪,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家乡,也想起了曾经用自己的乳汁哺育过他而今已埋进了“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的保姆--大堰河。这些意象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融入了诗人的情与感,经过艾青的主观再创造,使我们读起他的诗,感受到艾青笔下的意象描写已经不是单纯的写实了。

采用丰富多彩的意象表现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抒发深沉忧郁的感情,使抒情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充分体现了艾青独到的艺术特色。五四启蒙时代的郭沫若,他的诗也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某一形象抒发感情,但他的诗中所表现的自然景物,表现的意象,大都被人化和神化了,借以直抒胸臆地表现自我感情。这与艾青将意象与情与感交融、主观与客观有机结合的表现手法是不同的。与艾青同一时代的臧克家,他的诗执着于现实,取材于现实,他比较注重以客观的准确意象代替主观情绪的直接发泄,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具体可感的画面构成意象时,更倾向于单纯写实。

艾青诗歌意象的外延丰富多彩是与其的深刻相一致的。同样是写太阳、春天、黎明、夜晚,同样是写某一具体可感的事物,艾青能够赋予它深刻的思想内容,从而使其诗歌在艺术与思想内容方面形成了有机的统一。例如在《雪落在中国是土地上》这首诗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阴冷、凄怆的气氛和意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接下来用拟人的手法写道:“风,/象一个太悲哀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象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这里的“风”和“雪”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又是对当时惨遭战乱的现实作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为诗篇后面倾诉心曲,抒发忧国忧民的深情作了铺垫。再如《乞丐》一诗,为了表现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流离失所至于沦为乞丐的惨状,对乞丐的神态和一些特征性的动作做了细致的刻画:“在北方乞丐用固执的眼/凝视着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我们从这些意象中可以感受到乞丐那种饥饿的痛苦和渴求食物的欲望,同时使我们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后的旧中国黑暗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讽刺乱读后感篇五

《手绢上的花田》是安房直子的作品,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叫良夫的邮递员把一封写着“菊屋酒店收“的信送到目的地时,认识了一位菊屋里的老奶奶,知道了老奶奶收藏的一个酒壶的秘密:酒壶里会出来五个小人——菊酒的精灵,爸爸妈妈带着三个孩子一家五口在手绢上种菊花,还会用菊花来造菊酒。

后来老奶奶为了去找儿子,就叫良夫为她保管好酒壶,还告诉他要记住两件事:

第一,造酒的情况(小人的事)不能让任何人看见,连自己的妻子也不能让看见;

第二,绝对不许用菊酒来赚钱。如果打破约定就会出大事,会给良夫带来不幸。后来良夫取了新娘后却违背了和老奶奶的约定,结果良夫和妻子最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到了小人的世界。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觉得良夫由原来是一个正直的人变成了一个不能坚守秘密、违背诺言的人,也就是说他的诚信破坏了,由于事物和环境的影响,可以使人格改变;而良夫的妻子是由于一个“贪”字,不断地追求金钱和物质的享受,往往很多事情都得不到满足,使之造成了人生的不幸。

所以我们要坚守诚信,对自己对社会要有责任感,不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做到无愧于心,知足常乐也!

《手绢上的花田》高三必读书目读后感6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