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读后感(精选5篇)

小编: GZ才子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篇一

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倾听他们的问题。著名哲学家贾德认为,“所有的孩子们都是天生的哲学家”。因为哲学家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有好奇心,所有的孩子们生来就有好奇心。很多很小的孩子眼神里面就闪着很多好奇的光芒,甚至在他们学会说话、学会走路之前他们就已经具有了天生的成为哲学家的可能。而他们学习说话的时候就会问一些可爱的问题,”为什么天上会有月亮?’’“为什么晚上会变黑?”爸爸妈妈这时候有可能会以“不知道”一带而过,或者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给孩子讲解。如果我们能向文中那样的讨论的方式,满足这种好奇心,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就能培养出他们的哲学素养。而如果他们丢掉自己生来就有的好奇心,就丢掉生来就具备当哲学家素质,可能就要通过一些学术性的语言和艰深的文字再学习哲学。

让自己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对话,保持一颗童心。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参杂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铁不成钢”的思想,在与孩子对话的时候,总难免会着急。加上我们的生活阅历比孩子多,总会觉得“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告诉你可以让你少走弯路,在与孩子对话的时候往往容易失去耐心,居高临下。作者是这样描述他与孩子的关系的:“与小孩的这种相处时丝毫不强求的――不强求实验者接受任何事物,不强求初学者接受教师的'意见,也不强求他们接受任何爱与关爱。”我想如果我们能够从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平等地与孩子对话,我们就能够做到这样的态度。

让自己爱上问题,养成问题意识,同时要找到问题的不同种的回答方式。在《与儿童的对话》这本书中,每一个主题,作者先设计一个问题跟孩子讨论,讨论结束之时作者也没有给孩子们答案。读后感・我们跟孩子交流问题的时候不能直接给出答案,因为这样做的话,就给孩子一种坏的习惯,他会认为大人才需要思考。作者在书中这样讲道:“即使在细心、再和善的父母和老师,为什么还是常常无法抓住儿童思考当中纯粹思索的刹那呢?为什么常常疑惑儿童居然会如此思考呢?也许是因为过于强调了儿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认知能力的发展,我们承认自然而然地认为孩子们的思想相当幼稚,需要不断发展才能达致承认的标准。然而,我们自以为不成熟的思想,也许恰好比我们在教育目的中预设的成人水准来得更开放、更深入。当我们利用发展过程中的假设理论去检视孩子所说的话时,不仅会忽略他们话语中重要的哲学成分,也会忽略孩子本身以及特么话语中或严肃或有趣味的观点。”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理所当然,这样就抹杀了我们对于问题的敏感程度。养成问题意识就要求我们拒绝理所当然,多问自己“为什么”。

作为父母,作为教师,捕捉孩子的哲学灵感,做孩子合格的哲学“同伴”,我有了更高的使命。一方面是广泛阅读高水平的哲学童书,丰富自己的哲学底蕴。另一方面,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讨论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给孩子更多的话语权,使他们能在课堂上做回自我,展示自己,提高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应该是我目前读过的书中最特别的,用问答形式表达书中要表达的内容,是我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位新“朋友”真的带给了我许多的惊喜。

这位新“朋友”提出的问题都是我想不到的,也是我十分想知道的,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我忘记一些事情,而不忘记另一些事情?地球还会转动多久等,这都是我想知道的,可却又是我提不出来的。或许,孩子的思维是人类永远捉摸不透的,就像曾经是小孩的我们一样,奶声奶气的提出一个个有趣的问题,经常让大人们无言以对。或许有的父母会很有耐心和时间,上网搜,然后告诉你非常科学的答案,但是,科学的答案,小孩未必听得懂。生活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有时候需要去变通一下,就和书中的专家一样,他们可以把原来乏味无趣的科学语言说的“人性化”一点,就是使原本味同嚼蜡的语言变得美味好听,你会很愿意去听、去学,就跟我一样。我对这书有一点不满意,就是他写的少了点儿,如果可以,我会愿意他能再写进去几个天真的问题、权威的回答。

当孩子,面对着充满学问,和蔼亲切的专家时,提出的是一个又一个天真的问题:当专家面对着充满童真,可爱灵气的小孩子对他提出的天真的问题时,回答的是一个又一个权威的答案。问题,答案,自古以来,人们在探索中成长,不断地提出问题,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聪明的问题、傻问题、好问题、简单的问题、深奥的问题——整个生命都充满了问题。在大千世界中,有无数的问题等着人们,当人们找到了一个问题的答案,又会有无数的问题涌了出来,活到老,学到老,问题,是永无止境的。人们永不枯竭的求知欲、探索问题时的执着专注、找到答案时的欣喜……最好的一面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景?已经包含其中。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篇三

马尔克斯曾说:“文字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它是水平和无限的,它永远不会到达某个地方,但是有时候,会经过朋友们的心灵。”每当认真读完一本书,我的内心都有太多的感触。而记录这些感触最合适的载体,那便是文字。

1、读书

《与儿童对话》,近日我怀着对美国哲学家马修斯万分崇敬的心情,读了《与儿童对话》这本书。书中记录了教师与孩子之间真实的对话,通过简单的问答帮助孩子建立逻辑性,通过平等的讨论保护孩子自由的思考,让孩子尽情地表达与感受,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常常以一个故事引出问题,几个孩子进行讨论,老师做出适当引导。

有时虽然马修斯很想提出新的方向,但如果当时孩子们讨论得正起劲,他也会尽量克制自己减少发言。最后,孩子们的发言会被记录然后写进故事,这一点充分尊重了孩子,也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重视。马修斯就这样将哲学与儿童联系起来,从这些幽默生动的故事中,我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道理,同时也能感受到马修斯对儿童的耐心与爱护,令人敬佩。

2、印象・

翻阅完整本书籍,很多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快乐”这一章节中,马修斯由一个故事引发问题,与孩子们讨论“花到底会不会快乐”。虽然短短半个小时的讨论并没有解决问题本身,但是在讨论过程中却有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且多样化的观点。的确是这样,在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中,往往过程重于结果,我们更需要肯定的是孩子们在过程中的付出与努力。最后,马修斯根据孩子们的讨论编写了故事的结局。大部分孩子都很满意,但是却有一个十岁半的孩子唐纳德明显不满意,并且提出了质疑。然而唐纳德并没有要求马修斯帮他解决问题,想要自己处理。这让马修斯很感动。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这样,要鼓励孩子的质疑精神,让孩子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大胆发问。无论故事如何完美,总会有不同的声音,或者基于不同角度的思考而引发的质疑,这很自然。我们应该尊重这种不同的声音。

在“欲望”这一章中,马修斯又提出了“植物是否有想法或欲望”的问题。这一次是拿两组课堂讨论做了对比。一组是在波士顿由二十位成人做的,一组是在苏格兰的爱丁堡由七位小学生完成的。事实证明,小孩子能比成人更自由地运用想象力。这一观点我十分认同,儿童拥有浩瀚的想象世界,也拥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而作为教师应该启发孩子的思考,并保护他们自由地想象。

“帆船”这一章特别有趣。文章中唐纳德和达波的辩论最是精彩。不仅趣言妙语不断,而且还能够出色地利用各种类比来反驳对方。没错,有时候孩子们的言谈总能不断带给我们惊喜。只要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用心与他们交流,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立场,他们的思想或许更加深入和开放。

3、感悟・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儿童有了更深的认识,正如马修斯所言:“我们与孩子应该彼此帮助。”我可以感受到马修斯对孩子的爱与尊重。与这些孩子的对话没有说教,没有灌输,更多的是平等的讨论与引导性的提问。他完全尊重孩子的意见,也鼓励他们接受提问,并且愿意自己去思考。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培养了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课堂对话,让我明白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尊重孩子,如何与孩子交流。不仅如此,还让我懂得与儿童对话应该耐心倾听,倾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倾听他们天真的表达,倾听他们奇特的想法。

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改变与孩子对谈的方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去发掘他们无穷的潜能,与之共同开创不可限量的未来。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篇四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这本书应该是我目前读过的书中最特别的,用问答形式表达书中要表达的内容,是我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位新“朋友”真的带给了我许多的惊喜。

这位新“朋友”提出的问题都是我想不到的,也是我十分想知道的,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我忘记一些事情,而不忘记另一些事情?地球还会转动多久等,这都是我想知道的,可却又是我提不出来的。或许,孩子的思维是人类永远捉摸不透的,就像曾经是小孩的我们一样,奶声奶气的提出一个个有趣的问题,经常让大人们无言以对。或许有的父母会很有耐心和时间,上网搜,然后告诉你非常科学的答案,但是,科学的答案,小孩未必听得懂。生活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有时候需要去变通一下,就和书中的专家一样,他们可以把原来乏味无趣的科学语言说的“人性化”一点,就是使原本味同嚼蜡的语言变得美味好听,你会很愿意去听、去学,就跟我一样。我对这书有一点不满意,就是他写的少了点儿,如果可以,我会愿意他能再写进去几个天真的问题、权威的回答。

当孩子,面对着充满学问,和蔼亲切的专家时,提出的是一个又一个天真的问题:当专家面对着充满童真,可爱灵气的小孩子对他提出的天真的问题时,回答的是一个又一个权威的答案。问题,答案,自古以来,人们在探索中成长,不断地提出问题,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聪明的问题、傻问题、好问题、简单的问题、深奥的问题——整个生命都充满了问题。在大千世界中,有无数的问题等着人们,当人们找到了一个问题的答案,又会有无数的问题涌了出来,活到老,学到老,问题,是永无止境的。人们永不枯竭的求知欲、探索问题时的执着专注、找到答案时的'欣喜……最好的一面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景?已经包含其中。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篇五

选这本书,有投机的成分,想借助简单的文字完成轻松的阅读,从而达到本周读书报告按时完成的目的!但想不到的是,这本经典的儿童读物却引发了我的兴趣,吸引着我一口气读完后才心满意足地放下!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的编者是德国人贝蒂娜·施蒂克尔,虽然他是因工作才得以和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了深刻的交流,并最终推动了此书的成型和出版,但无疑他的这些行动提供给孩子们包括我这样在很多方面无知的成年人认识世界的机会,并且是以一种轻松有趣、浅显易懂的方式。

孩子是最好的提问者,他们的小脑瓜里有无穷无尽、稀奇古怪的问题,大的、小的;简单的、复杂的;自身的、世界的。。。。。。我想每个做父母的都深受其害,或者有被问住了的困窘,查阅解决之的耗时,回答后孩子仍一脸懵懂的困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就像一个个思想小精灵,带动我们成人去思考和探究。我们做父母的可以做的是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修正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共记录了21个问题及业界顶尖人物的解答!在这本书里,我们既可以读到对固体物理学基础的一目了然的说明,又可以读到人类博爱这一重大问题的一个清晰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中简明扼要地了解:克劳斯·冯·克利青说不同原子组合方式使得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西蒙·佩雷斯解释居间调解是政治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战争和暴力与和平是政治的两面;约翰·波拉尼定义科学家就是讲述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有何关联的故事的人;丹尼尔·麦克法登认为贫穷和富裕除了碰运气,还受收入来源的影响;大江健三郎告诉孩子们必须上学,因为学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更深入了解自己及与他人交流,包括自然、科学、数学、体育、音乐等。书中问题及回答涉及涉及物理、化学、数学、经济学、生物学、医学、文学、艺术以及政治等领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站在科学的角度,以理性的方式、有趣的语言解读孩子们那一个个看似天真,却蕴理无穷的问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孩子,看起来是两个完全不搭界的群体,除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从孩子成长大的,孩子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我觉得两者其实内在有很多共性,比如:对事物的好奇心,对未知探求的热情、对事物奇思妙想的关联及乐此不疲的尝试和推倒重来!这些共性使得孩子成为天才的提问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专业领域的翘楚。有评论说:科学家实际上是长大了的孩子!也许这也是这本书能够得以面世的更深层次原因!

从这本书里,我还看到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世界精英们的极高的精神境界,面对孩子的问题,放下身段,从繁忙的研究中脱身出来,将目光从内部投向外部,用生动有趣又不乏逻辑的文字认真地一一回答,感受到童稚与成熟、高知与天真的完美融合!这也是我们为人父母可以从中学习并服务于孩子成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