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日记的读后感 狂人日记读后感(模板8篇)

小编: 文轩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日记的读后感篇一

寒假期间,我看了一本《鲁迅专集》,其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学集《故事新编》等组成。

我对《呐喊》中一篇《狂人日记》影响非常深刻,它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和地位。鲁迅先生用讽刺手法对封建社会猛烈批判,他同情弱者,痛恨以强欺弱。书中描绘狂人是一位疯人他看到封建社会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他时时需要提防被他人吃掉,又担心他吃了别人的肉,过着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生活。

从疯人的跳跃的思维中我能看到可怕的封建社会,老百姓永远受上层社会的人欺压,过着痛苦的生活。想到我们现在过着多么幸福,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是多么幸运,我们应该感谢那些为了推翻封建社会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们,并且要学习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为崇高理想努力奋斗精神。

《狂人日记》是鲁迅所作,也是中国的第一本现代白话小说,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鲁迅用这部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确,《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我们从狂人的日记中,感受到的是充满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战取的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的时代思潮交响乐。

日记的读后感篇二

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了书,资料是这样的:虎皮猫怀上了故事主人公——笑猫的孩子,那时正是冬天,因为笑猫主人杜真子的妈妈不喜欢猫,所以它们只能在寒冷的洞穴中挨冻,马小跳几人送来了过冬的房子,这也是虎皮猫的产房。小猫们最终出生了,一共有四个,分别叫做“胖头”、“二丫”、“三宝”和“小可怜”。4只小猫中,“小可怜”最弱小,眼看日子一天天暖和,“小可怜”的身体慢慢好起来,可一场寒流突如其来,“小可怜”不幸去世了。

当看到结尾“生活就像一串珠子,是由悲、欢、离、合这样的珠子串起来的。小可怜走了,我们要尽快地从悲痛中走出来,因为生活还将继续下去”时,我已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在生活中,我们小孩不明白生活的艰辛,不明白世上还有人没有衣服穿而冻死,也没有多少人爱护小动物。

比如说有一次我和同学一齐回家,看见一个小女孩在欺负自我家的小狗,只见小狗围她转圈,她却一脚把它踢开,嘴里还说:“去死!”这时,我气愤极了,说道:“她怎样能这个样貌,小动物可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呀!”

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要保护小动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日记的读后感篇三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特色,使后来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天才。

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权力。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是“狂人臆想世界”。这个狂人臆想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序”中清楚地交待了: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眼里,却是这样情形: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人,便是我哥哥!

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符合逻辑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治疗年轻人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病例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以上是对《狂人日记》第一层解读,然而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假象,看到鲁迅以象征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批判枣在这里,我将它作为我第二层解读,即狂人“狂行下表层批判”。

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世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加之“疯”罪名枣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这是在《狂人日记》发表当时和以后,大多数评论者所解读出来共同结果。在这种解读中,出现了一个时代化批判对象:“传统礼教”——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着力批判对象。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他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此为自己批判焦点,是无可置疑,而且也确是鲁迅当时创作目,在作品中,也用狂人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另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弊害”。

正因为有了这种共同解读,《狂人日记》才被作为“五四”启蒙运动一个文学范本,通过它,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打起一面大旗:“救救孩子”!

然而一个文本在它被创作完成之后,便脱离了作者成为独立存在事物,因此在不同时代中,不同读者将会有不同解读出现。正如世纪末今天,在我眼中,《狂人日记》可以解读出第三层意义:这就是狂人“对人类深层批判”。

依然是通过“狂人视角”关照周围世界真相:敢于对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狂人,发现了人与人之间提防、倾轧、残杀,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扼止恶性循环: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眼光,面面相觑。……

于是狂人呼吁人类和睦相处:

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

然而:

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绝望之音。

对人类整体批判也许并非鲁迅创作时清醒本意,但狂人眼中常人世界却具有广阔共时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决不仅止于五四前中国国民而可以延伸到整个人类;其批判所指人类劣根性也不是仅仅消灭“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许它本就是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一个分子,永远无法消除,并将在最终导致人类自我毁灭。这征兆,我们在今天已经可以看出:可以将地球毁灭几千次核武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对地球污染、因人类道德沦丧爆发出来无法治愈世纪疾病“爱滋”……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这种难以根除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绝望,“救救孩子”呼声之后才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在他看来,这呼声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铁屋子里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痛苦。

日记的读后感篇四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杨红樱阿姨的《笑猫日记》,至今记忆犹新,它是儿童文学系列小说,于20xx年五月首次出版,截止到现在已有24本书出版。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清明节,笑猫一家来到墓地纪念小可怜,小可怜是除了二丫胖头三宝笑猫唬皮猫的另一只猫宝宝。她死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其他几只小猫都有不同的特点,而小可怜,生下来以后眼睛一直睁不开,一闻到太阳的味道,眼睛一下就睁开了。它们在纪念小可怜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只猫,不知为什么笑猫和虎皮猫都感觉那是小可怜,后来胖头、二丫、三宝也感觉自己看见了小可怜,而在三宝带着它主人过马路时,它主人的东西掉了,便在地上捡,这是绿灯亮了,一辆车向他们驶了过来。突然,一只猫往车的挡分玻璃上撞了过去,车子立刻停了,三宝和他的主人获救了。

这使虎皮猫和笑猫更加相信小可怜没死,而且小可怜有九条命。一次偶然的机会,笑猫和虎皮猫来到了仙桃村————虎皮猫以前敲钟的地方。

它们发现小可怜也经常在这里敲钟,村民们都把小可怜看成了虎皮猫。他们对小猫们很热情,甚至有一家收留了它们。因为最近仙桃村有几个恶人打算把钟占为己有,让游客们买票敲钟,还要将敲钟的猫打死。后来小可怜又来敲钟,结果被这几个恶人用枪打死了,但很快尸体又不见了。第二天下午,这里的游客和村民都知道了这件事,一起来到大钟旁等着,小可怜出现了,它敲了三声钟又离开了,几个恶人见状立即发誓再也不做伤天害理的事了。就这样笑猫和虎皮猫会到了翠湖公园,继续往常日子。

读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这之前,我根本没有想过亲情的意义,现在我明白了:亲情可以使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及人付出一切,哪怕是用生命去交换;在这之前,我不知道执着的力量。原来执着能感动这世界上所有的任何事物,是执着是原来冰冷的理想有了温度,是执着是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再仔细想想我,朋友有事请我帮忙,我要不就是不肯,要么就是随便弄弄,甚至借支笔我有时候都不肯。而小可怜,它明知道会失去一条性命,却还要冲上车去保护三宝和他的主人,他知道再去敲钟为人类祈福会死,却还是为了仙桃村的安宁、特色、美丽不被破坏为了空气不再充满铜钱味,为了仙桃村村民的生活不被打乱,为了给全世界的人祈福,它还是去了。我相信小可怜并不是因为自己有九条命才回来救三宝他们,来帮助仙桃村恢复往日的美丽。纵使一个人有千百条性命,我想那一刻他也不会毫不犹豫的冲上去。

这本书告诉了我真正为他人着想的是发自内心的、不求回报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帮助是应该的,如果你真的想报答那位在你遇到困难是无条件帮助你的人,就请学着他的样子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吧。

日记的读后感篇五

还原一个最真实的安妮,呈现一场最残酷的战争。

所有认为人类在无数次大灾难与迷失中会有尊严地挨下去的人,皆可以以安妮日记作为最有力的证明。

这本书以一个犹太小女孩的角度,为我们解析二战,不,为我们感受自己,感谢家人,充满信心,拥抱明天!就在这次大战中,安妮一家为了躲避战火,全家一齐逃到了一个密室中去,躲了起来,在这里,安妮兴奋过,伤心过,生气过,开心过,羞涩过,她为妈妈的偏心伤心过,为自己与皮特的聊天兴奋过,为凡。丹太太的愚蠢生气过,为大家对自己的态度无奈过,可是,她仍然是那个安妮,她也希望在听过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后改变自己,她努力了,但最后她发现,无论自己怎么改变,她始终无法满足所有人,她愿意做那个真实的安妮,那个周围全是批评的声音,惊愕的表情,嘲讽的面孔,不喜欢她的人!她自己也知道,这全是因为她不听好的一面的忠告,她也希望自己变得更完美,但是大家却都不相信她,以为她在变什么戏法,哦!真是太好笑了!

“我总是家里的小丑和淘气包,做错事总是要受到双倍的惩罚;不仅要受到父母的责骂,还要受到感情上的伤害。”我很能理解安妮,的确,世上怎么可能有令孩子百分百开心的父母呢?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我都是大家眼中的小丑,无论干什么,都不会有人相信我,他们就是这么偏心!

安妮是个好女孩,她敢做敢当,有勇气,有个性,有主见,她渴望的当父母的爱,不是因为她是他们的孩子,而是因为,她是安妮,她希望变得更优秀,她会更反省自己。她紧握理想,不让它失去,因为她坚信,终有一天,她的理想就会实现!

她就是她,一个真实的,有无数缺点但是很快乐的安妮!

日记的读后感篇六

回到家后,本人迫不及待的翻开了书,内容是这样的:虎皮猫怀上了故事主人公——笑猫的孩子,那时正是冬天,因为笑猫主人杜真子的妈妈不喜欢猫,所以它们只能在寒冷的洞穴中挨冻,马小跳几人送来了过冬的房子,这也是虎皮猫的产房。小猫们终于出生了,一共有四个,分别叫做“胖头”、“二丫”、“三宝”和“小可怜”。4只小猫中,“小可怜”最弱小,眼看日子一天天暖和,“小可怜”的身体慢慢好起来,可一场寒流突如其来,“小可怜”不幸去世了。

当看到结尾“生活就像一串珠子,是由悲、欢、离、合这样的珠子串起来的。小可怜走了,我们要尽快地从悲痛中走出来,因为生活还将继续下去”时,本人已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在生活中,我们小孩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不知道世上还有人没有衣服穿而冻死,也没有多少人爱护小动物。

比如说有一次本人和同学一起回家,看见一个小女孩在欺负自己家的小狗,只见小狗围她转圈,她却一脚把它踢开,嘴里还说:“去死!”这时,本人气愤极了,说道:“她怎么能这个样子,小动物可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呀!”

看了这本书,本人知道了一个道理:我们要保护小动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日记的读后感篇七

最近,我读了《笑猫日记——保姆狗的阴谋》这本书,读了之后对我很有启发《笑猫日记》是杨红樱的经典著作之一,本文的主人公是一只会笑的猫,只要读过《淘气包马小跳》的人差不多应该知道这只猫是马小跳的表妹杜真子最喜欢的猫。这只猫的感情都是通过笑来表达。寒假里女儿买了二三十本书,其中也包括我推荐给她的美国作家罗拉的《小木屋的故事》,本打算与她一起以该套书为主题各写一篇读后感的,目的是拓展她的阅读范围,让她能接触到更多的不同作家、不同类型的作品。不想,她反过来说服我:妈妈,我更希望你跟我一起看《笑猫日记》,希望你看了后能走进我的心扉,能理解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小动物,为什么会那么喜欢杨红缨、郑渊洁、伍美珍、郁雨君的作品。看着女儿期待的眼神,我捧起她推荐给我的《笑猫日记之蓝色的兔耳朵草》试着阅读起来。

杨红樱的书女儿有一整套,她可以反复地看完又看,里面可爱又淘气的马小跳、成语王子丁文涛等人物我也已耳熟能详了,但像今天这样那么认真的阅读还是第一次。

认真地看完《蓝色的兔耳朵草》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故事讲述了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笑猫历尽艰难险阻为耳聋的虎皮猫寻找治病的良方,故事虽然简单,甚至可以说有点老套,但是语言轻松幽默,深入浅出,不经意间就在故事里学习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我们都想做能”同甘共苦“的朋友,但事实上,有的朋友能‘同甘’却不能‘共苦’,有的朋友能‘共苦’却不能‘同甘’。你我之间的关系,就属于第二种。你总是在快乐和幸福的时候忘记我,在遇到麻烦和不开心的时候想起我。这只能说明我才是你真正的朋友。”故事里还有许多美不胜收的语句,例如:山中,一会儿晴,一会儿阴,一会儿雨。秋雨好比神奇的染料,把树叶都染成了彩叶,有红叶、黄叶、紫叶,还有的树叶,正面是绿的,背面却是红的,还附生着白白的茸毛。如果说春天的山是百花装点的,夏天的山是绿荫装点的,冬天的山是冰雪装点的,那么秋天的山便是由浓艳的彩叶来装点的。还有:山中忽晴忽雨,十里不同天,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如红葡萄酒,山林醉了,尽显浓艳的秋色。

细细品味这本书后,余兴未了。在网上查阅了一下关于

杨红樱等作家的写作风格:她不是站着和孩子们对话,而是坐下来和孩子倾心交谈的。她的作品符合孩子的阅读心理,她说“孩子天性中会有很多向往的东西,要给他们向往的空间。不能总是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要求、解决孩子的问题。”

日记的读后感篇八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一首歌。昨天,我阅读了一本叫,《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书让我印象深刻。雷锋,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有着助人为乐得好品质,值得我们去做一个精神高尚得人。

雷锋叔叔是大家都认识的,他从一位普通的士兵转变成一个不平凡的人,人们经常说:“雷锋行路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叔叔的身高只有1米54,却成了几百万人民解放军的排头兵;体重不足50千克,激起中国人民心灵深处的层层浪花。雷锋叔叔的精神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雷锋是个孤儿,在党的关心下参加了解放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那时他有两百元的积蓄,入伍后他把一百元捐给了公社;当辽阳发水灾时,他又把剩下的一百元捐给了灾区。平时自己省吃俭用,袜子坏了也舍不得买新的,补了又补再穿。我不由地想起平时的自己,和雷锋叔叔比起来,我真的好惭愧。

雷锋的人生虽然短暂,仅仅22年,但带给我们的精神却是永垂不朽的,诗人臧克家曾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雷锋便是这样的人。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大家从未将他忘却,对他的称颂赞扬从不曾停止过,他的“傻子”精神也随着时代的更迭,被有心人传递着。在每年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这个节目中,我们能够发现,那些不同行业的普通人,用不同的故事演绎同一个精神: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他们用行动传递信念:雷锋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更是随时代一起成长的生命体。他从未曾远离,人人可以靠拢、可以亲近。

雷锋短促的一生,闪烁着夺目的共产主义光芒。在他日常生活中,处处表现了高贵品质。他把“专门利人,毫不利已”看作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在平凡的劳动中,处处表现了英雄本色。

身为祖国未来栋梁的80,90,甚至00后们,除了高喊向雷锋学习的口号外,还是应该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雷锋精神的支持的,要知道,学雷锋并不是要轰轰烈烈地干出一件大事,更多的是平凡人做平凡事。要是我们能够统一思想,坚定信仰,把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等精神融入到生活,工作中,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那么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国家也将变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