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去孔子篇读后感(通用8篇)

小编: 雁落霞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风流去孔子篇读后感篇一

有幸读了《孔子传记》,让我对孔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中华文化的代表,

民族精神的化身,

和谐社会的象征。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业绩是: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脉;整理典籍,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他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对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持续两千余年而不灭的伟大先哲之一。因此,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他宏毅坚韧的人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抱、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堪称我们民族精神的化身。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在这世事变幻无常,变革与创新并存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际关系。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空想的成分,但可以说,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理,向往和谐社会的象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需要,为孔子加上一个又一个神圣的光环,把他抬到吓人的高位;后世的一些理学家又不断地附会甚至扭曲他的学说,把他神化为高高在上、面目严峻的儒家教主。但从《论语》等早期文献中,我们看到的孔子,却是一个宽厚仁爱的长者,一个雍容大度的君子,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师,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先生。

——他是哲人,却充满了生活情趣,决非那种不食人间烟火,只知玄思默想的象牙塔中人。

——他是圣人,却是来自民间,由长期实践而博学多能,由平凡而超凡入圣,决非那种天生神圣、远离尘世的怪异角色。

——他是伟人,却是在教书育人、反思历史、传播文化的漫长经历中成就了空前的伟业,决非那种平民大众无法理解,只能顶礼膜拜的大人物。

这样的孔子,洋溢着人间气息,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的广博学识和伟大成就,后人固然难以企及,却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可以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他的言行举止,已经跨越千年历史,还将继续跨越时代,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让后人效法、学习,在点点滴滴的实践中逐步提升精神境界,提高文明水平。

不管历代统治者曾经给他多少头衔,我们记住的孔子,就是万世师表!

想想孔子的修己安民,为政者可以深长思之。

想想孔子的诲人不倦,为师者可以反躬自省。

想想孔子的见利思义,为商者可以扪心自问……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人间孔子”。他的形象,既是庄重祥和的,又是和善可亲的。这样的形象,既是历史人物孔子精神气质的外化,又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代表。他将随时激励我们,伴随我们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看完了孔子传记,让我觉得孔子是一个学者,一个教师,一个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正直社会活动家。承认这些并不会让孔子的思想趋于黯淡,反而找到了他的定位。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位真正的学者,教育家。他第一次系统的整理了周朝以来朝廷与民间的礼制文化精华的学者,是中国历史开拓性的人物。第一次把教师作为一个伟大的职业区分于“神职”或者“官职”,这一点西方的耶稣等人皆没有做到,因为他们不是学者,而是神职或者官职。他同时也是第一次把“正直”与“仁爱”这些文明社会构成的基础思想系统化的人。

风流去孔子篇读后感篇二

孔子,每当看到这两个字眼,我心中总会涌起深深敬佩之情。他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人民称为孔圣人,万世师表,即使到如今这发达的时代,孔子对我们的影响还是十分深远的,他的话语仍令我们受益匪浅。《孔子的故事》让我两次深刻地领会到孔子的思想。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在62岁时已带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险,但却曾未受到重用,但孔子却未因此而退缩,仍是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

“安贫乐道”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之间,他宁可承受贫穷的生活也不会放弃道义,他的高尚品德依旧深深打动首我们。然而孔子也并非完全不求富贵,只求道义,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才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人生之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任何知识都十分有兴趣,因此他博学多才。孔子不仅勤奋好学还十分谦虚。“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名句都是孔子授予我们宝贵的学习经验。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常常帮别人改正错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这都是孔子做人的准责,而我们做为华夏文明的继承者也应学习孔子的精神。

在《孔子的故事》中我学会待人善良,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引领我从一个幼稚的孩童成为一个明理的学生。孔子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孔子的故事》真是一本受益匪浅的书。

风流去孔子篇读后感篇三

孔子周游列国,大概从55岁开始,68岁时结束游历,共用了13年时间。然后,孔子回到故乡鲁国,致力于讲学着书,7年后,即孔子73岁时,与世长辞。

那么,在孔子长期的游历生涯中,有过开心的经历,也有过凶险的遭遇;有时被人欢迎,有时被人追杀,甚至“惶惶如丧家之犬”。可以说,孔子在游历中失去过很多,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未变。这种坚持,最终成就了孔子。

由此,我想,每一件事情的成功,无不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的代价。比如,明时的徐霞客,长年在外游历时,也遇到过强盗,并与之发生过殊死搏斗。但徐霞客并未因为游历途中会遇上坏人而停止游历;假如这样的话,我们今天或许就看不到《徐霞客游记》了。

所以,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一条路,并要把这条路走到底、走出光明来,就注定要承受未知的压力与煎熬。倘若你坚持住了,就会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倘若你坚持不住,中途放弃了,或许对你来说,一时可以轻松下来,但你在年老时,必会为之而痛悔。

因此,每每看到孔子周游列国时期的种种艰辛,我想,上天应该是公平的,你的成就往往与你承受的艰辛成正比。如果你连这些艰辛都不能够承受,上天又怎能放心把那样的辉煌交给你,又怎能放心交给你?一个人的财富,不仅仅是现有金钱数量的多少,抑或是可视化的物质,而应该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别人承受不住,你能够承受住,那么,你一定会出人头地,不过时间早晚而已。

任何人,都应该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成功的到来,在这过程中,努力地在你的梦想征程上前仆后继。孔子能,你也能,一定!

风流去孔子篇读后感篇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是孔子读书的名言。其实我很早就知道孔子这个人了,就是对他不够了解,只是学习过程中,一直没有学到这个人,眼看就要上六年级就要毕业,我还以为我再也学不到孔子的文章了,出乎意料的是6b23课学到了孔子这个人。

我们学到孔子的文章是《孔子游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孔子带弟子们支游赏泗水河畔迷人的景色,孔子借水谈志向。其实这篇文章表面写孔子和弟子游赏,实际是写孔子借水和弟子们谈怎样做人。其中,孔子说的话令我映象最深的是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民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这句话表达了四层意思。1、水仁厚无私;2、水温文尔雅;3、水百折不挠;4、水求真求善求美。这句话并不是孔子在正直赞美水,而是孔子借水的品质希望弟子们能做一个像水这样的人,做一个真君子。

通过我学这篇课文,我了解了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肖479)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从《两个小儿辩日》我知道了孔子是位待人平等的人。

通过学习《孔子游春》这篇课文知道了孔子是位富有智慧,善施教化的人,其中富有智慧我是从孔子带弟子们游玩,教育弟子们看出来的,他把自己想教的东西通过实践来表现出来,陆游有一首诗这样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想孔子也是这样想的,他想要在特殊的情况下,弟子们才会记得更牢。

真不愧说孔子是“千古圣人,万世师矣”呀!

风流去孔子篇读后感篇五

初读孔子时,我觉得他是一个平常而偏狭的道德说教者。后来读《论语》,觉得他是乱世中清醒的智者,是饱含人生智慧的思想导师。再后来读井上靖的《孔子》,在经历了一个由“圣”到“凡”又由“凡”到“圣”的过程后,孔子的形象终于立体起来dd一个生逢乱世、颠沛流离却不甘沉沦、孜孜以求的志士,一个宽厚博爱、推己及人、体恤民瘼、有教无类的仁人,一个集过去思想之大成,创立儒学并泽及后世的学者,一个面对乱世却保持着淡然心境的冷静的灵魂,一个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乐、好歌甚至好哭的多情人。

我读《孔子》,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孤独的力量,耳边回响着孔子对乱世发出的地动山摇般的呐喊。尽管井上先生只是淡淡地、不加修饰地把孔子的风貌与学说勾勒出来,却让我从时间的缝隙中似乎窥见了孔子波澜壮阔的生涯,那些淡然的心境和凝重的感叹,那些明慧的达观和温和的嘲讽。还有更深切的,几欲将我埋葬其中的执着和爱。

孔子认为自己生活的春秋时代是天下无道的时代,礼崩乐坏的渐积达到了“臣弑其君者有之,子杀其父者有之”的历史灾难的深渊;而他心向往之的则是尧舜之理想化的、有道的黄金时代,他的理想是要使现实政治回到过去时代的那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轨道上去。“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至梦不到他敬仰追慕的圣人周公,便为之感伤不已。

为此,他不得不以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刻意行动而“放逐”自我,一生穷途奔波并屡遭劫难。大司寇只不过是倏忽昙花一现而已,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漂泊中有蒙难匡蒲、彷徨与卫的经历,也有伐树于宋、绝粮陈蔡的遭遇,但孔子依然坚定执着,不改其道。“知其不可”是孔子对现实的明察、对人生的彻悟;“为之”则是孔子对现实的负责、对人生的热诚。孔子相信治理乱世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所以尽管随时都有艰难险阻,但也不能因之而懈怠退缩。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效果,但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必须坚持对理想的固执的态度。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不能成事,却可以成人。我想起加缪的《西绪福斯神话》。西绪福斯把石头推上山顶,又滚下来,如此反复,永无休止。也许更多的人会把西绪福斯的这种无功之劳看作人生苦役,然而,加缪却认为这种行动本身已隐藏着人生幸福。诚如鲁迅所说,在体育竞赛中那跑在最后却坚持始终的,正是人类的脊梁。

孔子与隐者不同。隐者是“无为”,而孔子是“为而无所求”。隐者以逃避来表达他们对时代的反抗,而孔子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以改良社会的行动诠释自己的立场,绝不轻视任何微小的努力。在居蔡游楚期间与隐者的遭遇中,无论是讥讽与奚落,还是同情的忠告,都未能使孔子放弃自己的理想;而为了理想他选择的是流放自己的命运。这既是身体意义上的四处奔波,更是精神意义上的学道不倦、乐以忘忧。知天命使得孔子在尽了一切努力之后,就是平静安然地接受那必然到来的最后结果,而不是耿耿于怀,患得患失。他闭上了专注世俗功利的眼睛,从而获得了坦荡快乐的人生。在孔子的一生中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甚至屡遭陷害和磨难。对此,孔子也曾产生过困惑和苦恼,但从来都不会绝望,而是看作天命对自己的考验,因此他仰首对天、坚忍痛苦。即使是在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时依然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态度,以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始终坚信“天下归仁”的至境必将到来,微小努力的积累会产生人类社会光辉的明天。

孔子立志救世,但终其一生,他却仅仅只有四、五年的时间是在政治舞台的中心,其他的时间则最多仅仅只是一个政治舞台的“边缘人”。尽管孔子充满“如有用我者,我其为东周乎”的自信,洋溢着“天生德于予”与“文不在兹乎”的历史使命感,也的确既具高远的理想亦具超常的政治才能,但却只能是有德而无位,这是孔子的悲剧。然而孔子却建立了一个阔大的精神境界,创立了一套与现实抗衡的学说,视富贵若浮云,过着一种无忧无惧、坦荡荡乐陶陶的生活,把悲剧变成了正剧。

孔子爱人,因此把“仁”作为伦理道德的核心。仁只是一种人与人彼此间痛痒相关、息息相通的心情,孔子安人,是为了让全人类过幸福生活所必须的人与人的关系,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孔子把“仁”区分为“大仁”和“小仁”:“小仁”是平民在生活中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而“大仁”则是教导政治家要拯救千千万万不幸的人民,企望一个凤鸟自由翱翔的升平的天地。而无论是“大仁”还是“小仁”,其核心都是对人类的爱。从始至终,孔子考虑的都是关于人的一切dd人的幸福或者不幸。在孔子看来,即使生活在乱世,每个人也都有获得幸福的权利,至少构筑一个“爱”的环境,让每一个生活于其中的人都觉得生命是有价值的,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以达到各得其所,各安其处的安顺和乐之境。

孔子强调个体人格的修养,这是让人受用自己生命价值的学说,人自己精神生活的质量就是他的精神本身的质量。因此,不息地充实自己,追求自我完善,以内在的质量屹立于人世,才能有种自满、自足的感觉,才能有一份博大包容的心境,才能真正享受人生。

但是,孔子的学说,决不止于独善其身的心性修养,个人修养的目的在兼善天下、造福人群。这是孔子真正伟大的地方。爱人就是把自身一己的人道修养推广开来,在每一个人身上加以实现,使每一个人都得到提高和升华,把人类从痛苦、不幸、矛盾和灾难的相克中拯救出来。他之所以对齐桓公主持缔结的葵丘盟约赞赏不已,是因为盟约使得黄河之水没有一次用于战争,也就使得千千万万无辜百姓免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孔子日日苦心焦虑、努力弘扬自己的主张,就是为着社会上遭受不幸的人越来越少,确保人起码的幸福。

孔子是爱人的,他以一个圣哲的胸怀表现出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珍惜,只要看见遭遇不幸者,就会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当他从朝廷回来得知马棚失火时,便急切问人而不是马,其对人类生命的关切溢于言表。而孔子最慎重的三件事dd“斋、乱、疾”,无一不与生命息息相关。正因为孔子的博爱,使其人格具有一种巨大的使人倾慕的力量。

孔子的人性爱是孔子最大的魅力。《孔子》的主人公蔫姜因为其宽阔的胸襟而一辈子离不开他。而孔子叱责子路、照拂颜回、不理子贡,其实都是孔子独特的爱的表达方式。孔子师徒相交情真意笃,言谈笑语坦荡无忌,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相濡以道而生死不悔。而这一切皆是以老师的人性爱作支撑的。

王国维说,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孔子即是如此,他对人类的永恒的爱是因为其人是一多情人。惟其能喜能怒、能哀能乐,故其七情备;惟其七情备,故足为万世师表。《孔子》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孔子,一个作为“人”的孔子。他的思想是深刻的、丰富的,他的经历是坎坷的、复杂的,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染指他的灵魂,他永远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他的言行是自然由其德性的流露,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其道理也并不酸腐偏激,只是随之自然,合乎人情。他爱乐,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对于美的事物竟有如此敏锐而深刻的会心。他是诗人,在他那深厚博大的心灵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迷人的诗意。郭沫若说,我们所见的孔子,是兼有康德与歌德那样的伟大的天才,圆满的人格,永远有生命的巨人。他把自己的个性发展到极度dd在深度如在广度。

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终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筑在明慧的悟性上的达观的人。这种达观产生了宽怀,使人能够带着宽容的嘲讽度其一生,逃开功名利禄的诱惑,而且终于使他接受命运给他的一切东西。这种达观也使他产生了自由的意识,放浪的爱好,与他的.傲骨和淡漠的态度。一个人只有具着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的乐趣。这是孔子,这是孔子的魅力。他爱人,他有着人情的温暖,他时刻想的是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把济世化民看作天赋的使命,怀才不遇而不慷慨悲歌,尽管他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刻意行动演出的一幕幕剧,没能真正打动他的同时代人,但他依然做一个称职的演员,即使是悲剧也演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是为我读《孔子》之后的一些感想。

风流去孔子篇读后感篇六

孔子对教学的热恋,让我无限的感动;孔子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我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孔圣人的境界,但我会从孔圣人哪儿得到教育,得到激励,走好教学之路的每一步。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推崇。

20xx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就必须依靠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主张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才会不断有所收获。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是说当有人向孔子提问题时,他并不是马上将答案告诉提问者,而是从问者的疑难处出发,从正反两面展开反诘,弄清问题的性质与内容,然后使提问者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自己找到合理的答案。

孔子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及重视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教学活动,体现着对个体的发现与尊重,强化了个体的自我主体精神和价值意识,增强了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自我人生实现的期待。因此,我们当教师的,要向孔子学当老师。

风流去孔子篇读后感篇七

看完《孔子》,感触颇多。

首先在封建社会,正直的知识分子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他们深受正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一开始都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是美好的人生道路并不都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走的。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许多文人无法自保,因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情结”是大众化情结,即民众情结。文人出生的士人,更多的是考虑下层社会的利益,有着儒家“天下归仁”的情怀,但他们却不能找到或不能遵从于官场的定律,因此常常受到非议和排挤,在这种仕途不顺的处境,这时候他们的人生选择也就有所区别,但又无外乎三种,一种是归隐田园山林。尘世太流俗、官场太黑暗,这是他们归隐的原因或者借口。他们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们要坚守知识分子的原则和良心,他们要守候自己高贵的精神家园。于是,他们选择了归隐。他们的代表有安贫乐道、“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的五柳先生。但是陶渊明等人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远离政治,憎恨政治这便是与儒家哲学相反的隐士哲学。

另一种则是无论顺境逆境,也无论在朝在野,都秉承着书生报国的基本信念。在他们看来,一个读书人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就体现在家国天下之中。书生报国,是一种人生使命,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精神支撑。这里先看看儒家先贤孔子,一开始孔子在鲁国为官,这也是孔子一生比较顺风顺水的时候,与鲁国政坛更善于权谋的季孙斯等权势相比,孔子这个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天真了点儿,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也是吃力不讨好,只好背井离乡在春秋列国之间流浪了14年,当时孔子还不是后世那样的国际巨星级的圣人大腕,衣食尚不得周全,所以流浪过程肯定狼狈不堪。但是过着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孔子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宣传自己的理念,希望社会能够恢复秩序(周礼),人们能够各自安守本分,社会物质比较丰富,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讲究同情心互相爱护(仁爱),也即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可以说像孔子这种知识分子并不少见,他们都想入世为官,身居要职,他们想为民请愿,为国出力,但他们几乎都是政治文盲。他们秉天而行的性格,只能让他们在政治纷争中步履维艰,进退维谷,他们不懂得左右逢源,于是处处碰壁。

在后世的儒家思想中,形成了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它提倡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求现实生活的人们面对生活的艰难和坎坷的时候,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诸如屈原的上下求索,李白的自信人生,苏轼的豪迈奔放,孔明的死而后已??都是这种思想的最好表现。它包含了孔子和隐士们的积极人生观,告诉我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不仅是一种心态,而且更是一种智慧,命运与机会常常青睐于那些积极乐观向上的人。同时它又摒弃了那种自暴自弃和不知道“退一步则海阔天空”的人的思想。其实这种思想才应该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拥有这种思想的知识分子心系国家,同时又不忘了明哲保身。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使远离朝野,退隐山林,仍然心系着天下黎民。

现在让我们把问题拉回现实,时代在变迁,古代的知识分子先进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在我们现代社会可能不管用。那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的我们,也可算是现代的知识分子了,那么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呢?是像周恩来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这个目标很可贵,但是太大了。让我们说点更实际的吧,我们现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毕业以后找一份好的工作,但是我们现在的学习就仅仅是为了以后的工作吗?这听起来会很悲哀,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大学的课程为什么还要那么多,我们直接学我们的专业课不久行了嘛。不是的,看一下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在学马克思,在学近代史,在学??的原因。一门优秀的课程,不止是在让我们学知识,更是在塑造我们的人格。大学不是技校,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一门专业,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我们不能再拘泥书本,而是要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才会不再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与非大学生区别开来,才不愧为一名大学生!

你的专业是什么,只要你在这个领域确实学有所成,你就一定能利用你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也许我们只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但我们一样可以在学习中了解、喜欢、热爱这个专业,一样可以让它成为你成功的桥梁!

所以我们要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大学四年,一晃即过。记得有个师兄跟我说,他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大赛是很不屑的,他说现在突变因素很多,你现在所规划好的人生道路可能跟你以后真正的人生相差很大。但是我想问的是,你现在都不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你又怎么去走好它呢?规划好自己的人生,选好自己的目标,然后向着这个目标前进,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风流去孔子篇读后感篇八

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的人,肯定都会情不自禁地对孔子发出深深的感叹,深深地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圣人”,也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这么一位杰出的人物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是因为他能够谦虚好学。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也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孔子的一生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孔子进入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进行的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从庙里陈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举行仪式时伴奏的音乐,样样都要找人问个究竟。活动结束后,他还拉住别人的衣袖,继续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他这样做,曾被看不起。有人说:“谁说这个年轻人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了说;“不懂就要问,这就是礼啊!”有些人就报着这样的心态,去虚心地向别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这些人取得了好成绩时,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增长知识的机会。孔子的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使我这个与他相隔两千五百年的女孩受到了深刻的启迪。

我觉得我还远远做的不够,我这个人有自以为是,每当取得了好成绩的是时候,我就会沾沾自喜,当听到同学的阵阵赞赏之后,我整个人就像施了魔法似的,整个人飘飘欲仙,导致我在考试中因藐视试卷的难度而成绩下滑了,从孔老夫子的'身上,我懂得了要真正学到的一点东西,那就是必须抱着虚心的态度,骄傲自满永远是学习中最大的障碍。孔子的谦虚好学将成为我前进方向的指路明灯。伟大的作家安徒生曾经说过:“有了一些小成绩就不求上进,这完全不符合我的性格。攀登上一个阶梯这固然很好,只要还有力气,那就意味着自己必须再前进一步。”安徒生、孔子等一些伟人总是告诫自己,不能骄傲自满,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学会谦虚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