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家长有感 家长必读读后感(大全6篇)

小编: MJ笔神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读家长有感篇一

《家长必读》这本书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我深受启发。其中第五课谈到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一些孩子责任意识淡薄,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心。

责任是一朵灿烂无比的花,开在每个人心中;责任是一道辉煌耀眼的光,照亮每个人的心底。责任心是优秀孩子必备的品质之一。责任心能够让孩子的人生更加充实美好。责任心是孩子做人的基点,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游戏、学习、合做、活动。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孩子来说,责任心强,不仅学习自觉努力,勤于思考,作业认真,而且具有行为自觉意识,乐于接受和承担任务,请自觉努力完成任务。反之,缺乏责任心的孩子常表现为马虎、自私、任性、不会关心他人、不会关心集体。

我们总是责怪孩子缺少责任心,其实缺乏责任心有孩子自身的原因,家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家庭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有无责任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关系到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家庭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主要阵地。那么,在培养责任心方面父母该如何做呢?我主要做到一下几点。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心如何,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教育家陶行知说:“我要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儿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同样,好培养子女的责任心,事业心,我平时要注意说到做到,有错必改,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不抱怨生活和命运,对工作一丝不苟,说话算数。家长的高度责任心,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终身的。

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要敢于放手。责任意识淡薄的孩子,大多是父母过分满足孩子的需要,心甘情愿,尽其所有,尽其所能的为孩子做一切事情,满足孩子物质上的一切需要,把孩子的责任包括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全部代劳。这样就阻碍了孩子责任心的发展。作为父母,我们给孩子创设机会,让他和我们一起对家庭负起责任。比如:周末,让孩子学着我的样子把家里的地擦一遍,带孩子去早市买菜,吃完饭去洗洗碗筷……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就这样从小处着手,从孩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孩子这些事情做的多了,做习惯了,他的责任心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责任心的培养还要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从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小事到大事。很多家长总是说自己的孩子丢三落四,好像是家长在学习,责任心缺失。以前家孩子也这样,这时我从“坚持每天整理自己的小书包”开始培养自理能力,训练条理性,树立起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责任心。每天写完作业,能对照作业记载本有条理的校对作业条目,然后及时归整书包,书包内簿本的整理要有方法与规律。从整理书包起步,然后渐渐过度的小书桌,小房间的整理……在渐渐的引导孩子学会安排时间,规划学业,开始培养责任感。

一个人的责任心如何,决定着他未来生活的幸福与否,事业成功还是失败。责任心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家长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为孩子的一生奠定优秀的人格品质。为孩子的未来奠定优秀的成功品质。

读家长有感篇二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这是《朗读手册》下面的一行小字,我却感到了这话的分量,因此喜欢上了这本《朗读手册》。

这本书是美国的吉姆。崔利斯写的,他是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朗读手册》是他数十年儿童阅读指导研究与实践之总结,书中通过众多具体、可信的案例,指出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阐明了朗读的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它帮无数的家长、老师解决了棘手的教育难题,让无数孩子成为终身的爱书人。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个妈妈,平时也在思考怎样让孩子能爱上读书,把阅读作为一种终身的习惯、一种酷爱的嗜好。

这样的思考没有系统性,做法也是七零八落的。想想自己曾经给读四年级的女儿读《封神榜》,当时也没有想到这样会让孩子爱上读书,只是感觉死马当成活马医,怪自己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多给孩子读书,以为孩子认字之后可以自己读书了,四年级了还让我读,那是不想读书的表现,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孩子经常要求我她看一部分,我给她读一部分,我可是耐着性子跟她读了一段时间,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儿真的爱上阅读了。

在《朗读手册》中说到,朗读有许多目的,最主要的目的是激发孩子以自行阅读为乐的动机。研究儿童听力的专家表示,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听力在八年级时会达到相同的程度,在这之前,通常听力比阅读能力强。因此,孩子能够听懂并理解那些复杂、有趣的故事,却无法自己看懂故事书。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孩子听故事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孩子大一点仍应该继续读故事给他们听。听故事时,除了家长和孩子(或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之外,你同时也将较高程度的词灌输到他们的耳朵里,最后,他们会把这些词传输到大脑,并记忆下来,进而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

有了这本书中就有了给孩子多读书,读好书的理论依据。我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一定要多给孩子读书,多给他们时间读书,多和他们一起读书。

读家长有感篇三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掩盖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教育孩子才是人生最大的事业!

今天收到《良心父母》以后,我就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第一章第一节“断绝—亲子关系的可怕深渊”告诉我们,亲子关系有五种状态:断绝、接受、喜欢、崇拜、信仰,而断绝是最糟糕的亲子状态。为什么会出现“断绝”的亲子关系呢?是因为我们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在父母面前完全没有了尊严,所以他将父母拒之门外。

教育误区:缺点不说不得了,优点少说慢慢小。因为总是得不到表扬,慢慢的孩子就没有了自信,找不到了自信,他就没有了动力和能量,慢慢的甚至忘记了自己的长处;因为总是被批评,他的注意力就被聚焦在了缺点上,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成了孩子人生的伤痛,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冷爆力的家庭中,孩子完全失去了自我,关闭了心门,也使亲子关系处于断绝的状态。这是最差的亲子关系,此时再不改变,你极有可能自己毁了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人生之路极有可能走向歧途。

我很庆幸我遇到了李兴华老师,她把爱能思想带到了我的身边,及时的把我从教育误区中拉了回来。回想孩子上小学以来,我一直在上面的教育误区里,自己深深的爱着孩子,却不断的用批评、指责、打骂、否定、唠叨、对比、不信任这几把飞刀,飞向我最爱的孩子,伤害着孩子幼小的心灵。

张晋老师的爱能思想告诉我们,孩子出现问题没有关系,我们用爱去包一包,弱化他的缺点,强化他的优点,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去引导他。努力找出孩子的每天的进步,用孩子今天的进步和昨天的不足对比,这样孩子的努力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他会更自信,更有动力的,也会主动的改正自己的不足。

学习爱能思想以后,我们母子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孩子喜欢我,遇到什么事情总是想着听听我的想法。我们的交流顺畅了很多,遇到问题互相探讨,孩子错了孩子改正,家长错了,家长改正,不再是“一言堂”,我也不再强迫孩子完全按照我的想法做。因为我知道强硬的教子态度绝对不可取,也许能一时镇住顽皮的孩子,但一不小心,就可能一辈子镇住了他的人生发展。

大人的想法也不一定是对的。孩子有自己的处理事情的想法,有的时候他处理的比大人更好。要相信孩子。他的人生路他自己走,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的,这也是宝贵的财富。

一切向内,从爱出发;理性为刚,感性为表;让自己增加一点为人父母的人生智慧,理性的爱孩子,还给孩子一个明媚的天空吧!

读家长有感篇四

《弟子规》分成孝悌、谨信、亲仁、学文等篇章,三字一句,便于背诵。“弟子”就是学生,而“规”就是规矩的意思,这本书句句讲的都是为人处世的规范。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责任与义务,以下是聘才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弟子规读后感家长评语》,欢迎阅读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弟子规读后感家长评语一:

张沛雨家长:张沛雨现在会关心父母,吃晚饭时妈妈不在家,会打电话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家吃饭,帮妈妈捶背。

老师评语:孩子有进步,家长很欣慰,希望坚持下去。

王乐煊家长:鞠躬礼在家中已能成为习惯,但在外面仍羞于力行,还是限于主动问好,主要问题在学习上。“此未终,彼勿起”“几案洁,笔砚正”“读看毕,还原处”均做的不到位,需要提醒。

老师评语:王乐煊做的很不错了,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力行,相信在家长的带领下王乐煊会做的更好。)

第三节课程因为的去寺庙体验静心训练和过堂,我们发给大家的作业是弟子规评量表中20件事,让孩子们在这周去力行,例如按摩,捶背,收拾房间等19件日常小事再加上每天诵读弟子规一共20条。

俞可涵家长:对这次静心活动的感想是:活动挺好的,如果组织一套完整的静心训练,请带上我们父子。

孩子的感想:这19件事真让我感觉累,原来父母也不怎么好当,家务不怎么好做,孝顺不怎么容易。

孙昀杰家长:对这次静心活动的感想是:静心训练主要是练习如何集中思想关注于某一事物,以此训练学生在学习时增强专注力,是一项非常好的训练。

孩子的感想:只要静下心来做所有的事都可以成功。

张沛雨家长:对这次静心活动的感想是:一次初体验,一直以来总以为自己是个能随时静下心来的人,其实不然,很有意思的静心训练。

孩子的感想:静心对我帮助很大。

王乐煊家长:对这次静心活动的感想是:(已经写了一份家长感悟。)

孩子的感想:我觉得本次静心活动很发,可以锻炼身心。

文博扬家长:静心训练让我们感受到了宁静,如果能将静心训练融入到每次的活动中就更好。

孩子的感想:静心训练要集中注意力,不错。

万方仪家长:第一次接触这种训练,感觉要真的静下心来,不急躁,才能专心。

老师评语:因为本次课程请假的家长比较多,能来的基本上交上了作业,从作业的完成质量来看,不是太满意。对于20件日常小事俞可涵做了13件,万方仪做了10件,文博扬做了10件,王乐煊做了5件,孙昀杰做了2件,张沛雨作业上没有打勾。有此同学完成的比较好,还有一些同学完成的不够。希望家长能够重视每次的回家作业,学习了就要去力行,不然就是弟子规上所说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已见,昧理真”,学习和力行一定要结合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课程总结:本次课程安排了出则悌的前两句,但是由于关于前次的静心训练大家都非常踊跃的要上台分亨,所以本次课程挪到下节课再上。在家长和同学分亨完以后,我们针对在寺庙过堂时还有很多同学有剩菜浪费,我们安排放了一段“圣贤教育,改变命运”——此生必看的科学实验中的前15分钟的片段,着重和大家讲解了为什么要惜福和感恩。并把片中的一段文字摘录下来用于日常生活中去力行。

弟子规读后感家长评语二:

暑假和孩子一起读了《弟子规》,我受益匪浅,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从中学到了很多道理。

《弟子规》可以说学习圣贤文化得到和谐人生乃至超凡入圣是世界上第一幸福的事!人生最难的是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人要成家立业,必须建立家庭道德,才能孝敬父母,夫妇和谐,家庭兴旺。我们常说“百事孝为先”“只要莫教子”,人生第一大事是敬老爱幼,自己一生都要力行,孝养父母,同时一定要教导孩子孝亲尊师,成圣成贤。假如自己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自己就失去了坐人的资格,自己不孝不敬那么孩子也跟着学坏了。孩子没教好,你这一生不会幸福。这一段话给了我深深的影响到我了,深深地给该我了感触,让我深深明白了我们要先做好自己,我们是孩子的榜样,我们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让孩子向学习。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现正其心”。正心就是革除他的物欲,革除他的坏习性。而不耐烦就是坏习性,把这个坏习性转化掉,就是格物致习性,就能诚意正心。所以,大学问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扎根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我们这些做家长的要先给孩子看,我们一定要恭恭敬敬去给孩子示范。当我们做出这种行为的时候,这种孝心跟恭敬的气氛就会熏染,就会在家庭形成风气,把孩子慢慢的改变,孩子的这些不好的毛病有绝大多数部分是我们带给孩子的,我们要慢慢的去把孩子慢慢改变,把孩子的缺点改正。

“德有伤,贻亲羞”告诉我们要让孩子从小不爱慕虚荣,让孩子要有人生的志向,人生充实,人生道德有提升,不会犯下这些“一失足成千古恨”。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父母时时刻刻注意孩子做好的行为,我们要跟孩子引导,对于公物也要爱惜,公务不能私藏,不管重要,不管多小,多么不起眼,都不能随随便便乱拿,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占为己有,舍得舍得,有舍就有得,我们应该培养孩子慷慨的一种行为,不能让孩子的心胸越来越狭窄。我们的慷慨和不贪都能给孩子做好的榜样,让孩子向我们学习。

《 弟子规》这本书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让我和孩子都明白了很多,懂得了很多。

读家长有感篇五

家长自身的状态: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每天都能收到海量的网络信息,手机、电脑在每天醒着的十几个小时内轮流登场,成了生活、工作的必备品,已极少能静下心来以看书的方式进行学习。从收到学校活动通知到网上买书速度很快,但书到手后却是隔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开始翻看,不得不说,读书的习惯比较差。

孩子目前的状态:一名胖胖的大男生,属于老师眼中的乖孩子,行为习惯较好、胆子不大,较为忠厚老实,偶尔也有行为习惯扣分,总体来说在老师看来比较听话,也鲜有违纪事件发生;学习上属于中等货色,有点粗心和不上心,对于考试成绩他满足于排在后面的还有好多人,也就是说不求名列前茅型。这可急煞了我们家长,这样的学习状态怎能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家家都视孩子学习为家庭重心的社会中有属于他的立足之地。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心态:从孩子幼儿园开始就非常重视学习,但孩子的学习状态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时常也关注孩子学习这回事儿,不成系统的听了很多育儿经验,想着男孩成熟懂事的晚,想着龙应台的那句“孩子你慢慢来”,由此,小学阶段并未给孩子施加太多学习上的压力。但今年孩子一上初中,学习量一下增大,家长自身也切实体会到了小升初,到从朋友同事那里听来的初升高的残酷竞争,蓦然意识到孩子学业上的竞争竟然从小学就开始了。小学成绩平平,初中只能上普通班,初中成绩平平,势必上不了重点高中,上不了重点高中,势必影响他考大学……,一系列的逻辑瞬间使自己成了一名典型的焦虑型家长。

与其他的一些育儿书籍不同,沈老师在《家长做对了,孩子才优秀》这本书中提供了可供我们家长操作学习的“四步学习法”,在仔细阅读了沈老师的“四步学习法”后,还真是有很多体会,其中最大的体会是“育已方能育人”,以下是举例说明:

沈老师在书中第172页列举了孩子的7种不同学习状态及家长对应的工作重点,我对此进行研究之后发现,我家孩子基本属于第7种状态,即“孩子整体表现已经不错,但很明显,潜力还很大,孩子却知足常乐、不求进取的时候”,沈老师建议的工作重点是“家长还是用完整的‘四步法’训练孩子,先激发出孩子超越自我、更上一层楼的的激情,使其产生出更远大的奋斗目标和志向,之后一步一步地去实干”。对照沈老师的建议,首先要做的是立志教育,让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

“志向教育主要责任在家庭”,回味这句话,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和自身肩上的责任。回想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曾在我的引导下一度喜欢上了看人物传记,我们曾经从图书馆借阅过《拿破伦传》、《周润发传》等不下二十本人物传记。我曾经也对孩子爱看这些名人传记感到暗自窃喜,经常提醒他要好好看、认真读,有时孩子看了也会跟我讲起书中的一些情节,而我却因为平时不爱读书、也从未去深入了解过这些名人,只能跟他泛泛而谈。现在想来,那个时候可以借助名人们的事迹和精神追求对孩子进行正确而有效的引导,正是对孩子进行志向教育最好的时机,而我却因为自身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乏导致没有较高的引导能力,丧失了最佳的时机。

其实这样的例子和契机还有很多,反省自身,自满于目前的状态而不思进取,缺乏学习直接导致对孩子的志向教育有效性较差。其实孩子学习上的“知足常乐、不求进取”的现象正是家长自身状态的直接映射吧!想到以前看到过的一篇文章里“四十岁死,八十岁埋”一说,指的是一些家长到了中年之后认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很完善,不再进取、不再思考,处于麻木、停滞的状态,我也是其中之一吧!

所以,看了沈老师的书,我作为家长重新树立了一种信念,那就是不管在什么年龄阶段,都不要停止学习的脚步,要多静下心来阅读,通过自身的提高及榜样的力量,来帮助孩子树立志向。

“‘持之以恒’是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事情”。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体会。作为一名自身是教师的家长,我并不缺乏对孩子制定学习规划的能力,每到新学期开学或是假期,都要督促孩子制定学习或者是复习计划,开始几天孩子还是能按照计划进行,但是几天下来就开始松懈或者偷懒。按照沈老师的说法,这是孩子正常的现象,而此时正是家长发挥监督作用的时候,家长应该有比孩子更强的恒心和毅力,不仅对自己的事情要能坚持,还要有引导孩子坚持做一件事情的能力。如果自己由于懒惰等原因都不能坚持,那怎么又能有足够的说服能力让孩子来坚持呢。

“功夫在诗外”。练就持之以恒的品德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来注重平时生活中的修身养性,也就是沈老师提到的“三大法宝”,即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控制自己的思绪、学会不断地自我激励,这些都是家长们缺少的品质,家长都做不到,更何况是孩子呢!

现今社会,教育好孩子是家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而我们家长总是习惯于用喋喋不休的唠叨进行。我儿子曾弱弱地给我取过一个外号“小烦妈”,想来他也是对我的育人方式颇有意见吧。反思过往,何以能育给孩子好的品德、毅力、习惯…,靠说教是没有用的,而身教、在育已的过程中传递给孩子自身努力、坚持的气息才是事半功倍的。

因此,通过沈老师的书,我深切地感受到:育已能重新构建自身生命的底蕴,而引导、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就是自身要活在不断学习的自我培育中,正所谓“育已方能育人”啊!

读家长有感篇六

作为家长,我一直认为:每天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一个做家长的责任。自从读了《父母课堂》后,我感到以前的想法还远远不够做一个现代家长的要求。

通过学习《父母课堂》,我觉得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共同学习,自觉地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去感悟,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和真正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多鼓励和表扬,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就及时地表扬他。家长不能一味地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要精心呵护孩子的自信心,让他相信自己能学好,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比分数更重要。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读书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的习惯。通过学习《父母课堂》,使我明白了父母日常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果家长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孩子就容易受到感染,形成热爱学习,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及浓厚的学习兴趣。

感谢《父母课堂》,让我学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一同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