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纲要解读读后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读后感(通用5篇)

小编: 琴心月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劳动教育纲要解读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从幼儿园又借了一本名字叫做《小恐龙幼儿园》的绘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读完了这本书。书中讲述了一位老师带领6个小朋友做爱心卡片献给自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临时妈妈还有好朋友的故事。一开始,几个小朋友都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稍有困难就找老师。后来有个小朋友发现老师实在是忙不过来,太辛苦了。于是他们想了个好主意,一起精心做一个大大的爱心卡片献给了自己的老师。读完之后,妈妈说,书中的.小朋友们因为一些小事要吵架,虽然做错了事,但后来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都是好孩子。

爸爸跟我说在幼儿园上学一定要听老师的话,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总是依赖别人帮忙。还要学会礼让、宽容别人,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前去帮忙。还要懂得感恩。懂得感谢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

劳动教育纲要解读读后感篇二

我阅读了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陈迁主编的《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感触彼深。本书围绕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细节问题展开论述,全书50个细节以案例的形式呈现,从语言运用、非语言行为、教学探索、环境创设、因材施教和处理突发事件这六个不同的侧面来反映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语言和行为,每个案例又分为“细节描述”和“细节透视”两个部分,使读者能够从案例的描述与分析中得到某种启发。

我对书中印象最深的是第六编处理突发事件中“从滑梯上被推下来的孩子”的细节描述。这里所描述的是宋老师班里新来一位名叫英浩的小朋友,他很聪明但又十分调皮、好动,他的到来打破了班中原有的秩序,宋老师感到很头痛,由于他的顽皮和不守规矩,终于有一天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在一次户外活动玩滑滑梯中,英浩小朋友因插队不守规则被从滑梯的阶梯边上推了下来,幸好被推下来时的位置并不高,而宋老师又正好站在滑梯下面快手接住了,才避免了一桩意外事故的发生。

书中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之所以会发生安全事故,一方面与幼儿没有建立起良好的集体生活规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老师在安全管理与教育上做得不到位有关。是啊!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安全问题是最令教师们担心的,特别是班里有比较调皮的幼儿,如何让他尽快适应集体生活,以及如何在集体生活中逐渐规范他的行为习惯,是我们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预防突发的安全事故发生。而常规培养和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证明:常规好的班级,安全系数就越大,常规差的班级,安全系数就越小。

我们每一位老师首先要重视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以及注重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帮助幼儿建立起规则意识,让幼儿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会造成危险,懂得应怎样做是安全的,让幼儿逐渐学会遵守集体生活的规则,并逐步提高幼儿执行集体规则的自觉性和能力,使其逐步克服自由散漫等不良习惯,形成自我控制的能力。在这里特别想说的是,面对经常不守规则的幼儿教师应该给予他特别的关注,并及时发现幼儿的'闪光之处,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他人。每个幼儿总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在常规培养中,老师要多从正面引导,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正确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使之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只要我们老师常抓不懈,我相信班级的常规会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幼儿的安全会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总之,阅读《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对我启发很大,我还将继续经常阅读它,弄懂各细节背后的理论要义,使我今后在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借鉴、警示和帮助。

劳动教育纲要解读读后感篇三

早在上学的时候就读过《幼儿园教育纲要》,觉得自己理解得不够深入,于是到图书馆借阅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解读》,从别人的领悟总结中丰富自己的感悟。从这本书中,我不仅读到了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同时还学到了一些我正疑惑着的具体方法。

有人说,《新纲要》是用上帝的眼光看天使。是的,这句话听上去是如此的贴切。在《新纲要解读》中,我读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读到了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让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这要求我们在各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中,“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要注重培养“浓厚且丰富多样的兴趣、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与环境互动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要求“愉快情绪贯穿活动始终”等。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个性品质和特点,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因此,我们在对待孩子时要注重个体差异,关注集体的同时不忘个别。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让每个幼儿得到“与他人有所不同的”、“适合他独特发展需求的”权利,这句话定位了幼儿教育价值的另一个方面:是以幼儿个性化发展为本的教育。

《新纲要》在为幼儿更好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很好的帮助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新纲要》对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以新的教育理念来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工作,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理性地建构自己的教育观念,需要教师创造与儿童生命特性相适应的教育,这源于教师对生命的热爱、珍惜与敬畏,对生命规律和生命潜力的认识、理解与尊重,对生命早期智慧的敏感、惊喜与理解;也源自于教师深刻懂得生命的整体性,懂得愉快的童年生活对于生命发展的独特价值,懂得这一阶段教育对每个幼儿个体生命的重要影响。《新纲要》还要求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成为有专业素养的专业型教师。

劳动教育纲要解读读后感篇四

寒假期间中我读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这本书,书中有很多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剖析和解读和专家老师们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经验和感受。

为了儿童,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呢?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新教师一路走来的,我觉得在很多因素中就取决于你在新教师期间的“要”与“不要”。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都是靠自身努力学习、磨练、积累中去提高的,那么当自己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要努力使这张白纸成为一张亮丽的彩纸。在日常看优秀教师的活动时,我深刻体会到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首先是要自己热爱自己的这份职业,爱孩子;其次需要的是对教育的灵性;还有就是后天的努力学习。我们必须要有这个信念“让每朵花灿烂的盛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提醒自己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反思教育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借助于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来分析、判断自身所确定的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投放的材料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等是否适宜,并思考为什么适宜(不适宜)。这个“为什么”是反思实践的关键所在。在看以前写的教学反思中,可以感受到我能借助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来实录,但有时往往分析很片面,或者与实录不相符;有时脱离了目标、脱离了材料与策略,这个反思有点像流水账,显得无味。有时也时常会想到反思要围绕着目标来描述,但具体缺少了从哪种角度去反思才是最好的实质性想法。看了这段话后,我有了新的收获,原来反思教育教学的过程确实是离不开对孩子行为表现的观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反思,但始终还是围绕着目标的。同时这段话中有一个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就是最后一句话,然后我们目前缺少的就是对这个“为什么”的思考,不但要思考不适宜,还要考虑适宜,我想如果我们每次都能这样去思考的话,我们的反思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案例《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成长》非常好。它首先披露了自身在区角材料投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想当然的把去年用过的材料原样的搬来给现在的孩子用,之后却发现原来换了一批孩子后,由于孩子的经验不同,所以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也从一个角度提醒我们再优秀的材料,也要根据现在孩子的现有经验与水平有所调整的提供。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所提高,我还学到许许多多的教育教学方法。

劳动教育纲要解读读后感篇五

最近在《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一书上读到“谭盾的音乐一点儿也不好听”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老师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谭盾的钢琴曲《看戏》作为内容,进行了一次音乐欣赏活动,结果孩子们钢琴曲听了之后却异口同声的回答:“不喜欢。”……由此想到,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孩子们集体说“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遇到敢于发表意见的孩子也有不少。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说,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是非观念,不是可以随便几句话就可以打发的了的。作为教师该如何去做呢?首先,活动内容要取材于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正如书中所说,在进行欣赏活动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已有的欣赏经验,要把幼儿先前已熟知的作品与将要欣赏的作品的音乐要素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为欣赏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其次,要注意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如社会课中,老师之前并没有很好的让孩子感受到小学生活的美好,又怎么能激发他们去大胆问问题的.兴趣呢?可以用积极的语言来启迪幼儿,如:“豆豆和莉莉长大一岁了,要上小学了,好兴奋啊,你们马上要成为小学生了,你们开心吗?小学的生活和幼儿园有不同的,你想知道小学里的哪些事情呢?”我想,老师以孩子为主角切入,效果也许会好许多。第三,老师要与孩子平等交流。如忘记发小红花了,要先对孩子说声“对不起”,然后再把原因解释给孩子听,或者找个时间发忘发的小红花发给他们,我想,孩子们一定会原谅老师的。当然,做好教育,我们还要做的更多,但无论怎样,都要时刻以人为本,与孩子平等交流,多反思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断的改进,我想我们会进步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