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教育读后感 教育经典名著读后感(大全5篇)

小编: 紫衣梦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经典教育读后感篇一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我很荣幸与意大利著名的作家亚米契斯进行了对话,我们对话的主题是《爱的教育》。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学生,以写日记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故事中有正直善良的卡隆、品学兼优的德罗西、坚韧勤奋的斯代地、可爱懂事的波列科西……。日记中描绘了他们与安利柯最真挚的友谊,及最美好的回忆。

这本书最触动我心弦的是第四章第二个故事——铁匠。故事的主人公波列科西,每天晚上回到家,都会被喝醉酒的爸爸殴打。他的爸爸,不仅每次喝醉后,会无原无故地打波列科西,撕他的作业本,甚至还烧他的课本。这给波列科西的心里留下了阴影。之后,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变得自暴自弃,变得消极悲观起来。可见这种粗暴的教育,对波列科西的成长是百害而无利的。我虽然对波列科西的遭遇深表同情,但我也不赞同波列科西的选择逃避。俗话说 “逃避只能让事情更糟糕“。因他的逃避,波列科西的爸爸变得越来越暴力,越来越猖狂,最终波列科西被驱逐出了家门。我想如果波列科西把他爸爸的行为告诉身边人的话,大家定会一起来教育他的爸爸,一起来改变他爸爸。那就不会有波列科西被逐出家门的事情发生了。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虽波列科西的爸爸没被改变到,可同学们和老师发现波列科西的变化,都用真诚的心去对待波列科西,用行动去感化他。“在铁工厂”这一章节中,我发现波列科西变了,变得活泼开朗,变得善解人意,变得积极向上了。“爱”竟让一个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人走出了阴影。

与亚米契斯对话后,不仅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爱”,也让我体会到了“爱”的力量的强大。

经典教育读后感篇二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实践证明,“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以广博的爱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灵塑造人。爱学生,学生就会老师,爱屋及乌,就会爱上这门课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

让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心中“以爱育人”的信念,培养学生的兴趣。

经典教育读后感篇三

世上有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边是爱。爱是伟大的,爱是纯洁的,爱是无私的。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来写了他见过或发生过的充满爱的事。文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动不已。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外地挣钱,开始还与家人保持着联络,但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从此,寄去的信再也得不到回答,于是,马可尔决定去找妈妈。他在路上历经千辛万苦,经历了酸甜苦辣,经过好心人的帮助和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意外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读到这里,我被马可尔那种不怕艰难险阻,勇敢走下去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其实,生活中这种亲情有许多,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是总能给人带来感动。我还读过这么一篇文章:一个小女孩因横闯马路而被车轧断了腿,在她第一次手术时,她的母亲陪了她一天一夜。后来,她再次住院,医生说她腿上的那块骨头很难再长好,除非从亲人的身上去一块胯骨。那个女孩的母亲立刻说取她的。后来,由于骨质不符,手术没有成功,但母爱深深的融在了她的心中。

有首歌唱的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呀,让我们在得到爱的同时,不断创造爱,让爱满人间!

让我们乘上爱的小舟,走完我们有爱的人生吧!

经典教育读后感篇四

人,总是会被人间的亲情而感动,被小事而震撼。而我读的这部《爱的教育》饱含真实的爱和热切的情感,使人流下滚烫的热泪。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护;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关爱;朋友与朋友互相安慰的友爱……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细细体会,你就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

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就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br/>

经典教育读后感篇五

在《幼儿教育》杂志上看到了这篇文章,是的,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如果要偏爱,那就偏爱每一个幼儿吧。”爱每一个孩子,是幼儿群体特性对幼儿教师的客观要求。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所幼儿园,少则几十,多则数百个孩子。在这些孩子中,由于受遗传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会形成许多差异:容貌有俊有丑,智商有高有低,气质有动有静,性格有活不呆,动作有灵有拙,语言有多有寡,感情有热有冷,习惯有良有莠……这些内在的和外在的差异,呈现出幼儿群体特性的客观存在。对此,幼儿教师应有足够的认识。

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一视同仁,公平施爱,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厚此薄彼。否则,一些孩子得到偏爱,一些孩子受到冷落,就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后果:得到偏爱的孩子容易形成处处不同于他人的优越感,助长许多不良习惯的形成;受到冷落的孩子往往会灰心泄气,感到失望,无助和自卑,致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难以摆脱的阴影。我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个孩子漂亮活泼,老师们都特别喜欢她。对她又是亲又是抱,处处关心照顾她,结果使她一度变得任性、高傲和无礼,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另有一个孩子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老师对他关爱较少。有段时间他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自己什么事也不如别人。这使我深深认识到:对幼儿的偏爱和冷落,会带来不少负而影响。正确的态度是,力戒偏向,充满热情地去爱每一个幼儿。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总之,我读了教育类这书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欢看教育类的书籍,但在这几年没怎么看过,是因为没有,可现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么忙,我在休息时都会看看,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有些随机带到教学活动中去。了解当前教育的须要,特别是这位教授写的我的教育理想,我读的几次,感受很深,受益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