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怕浪费的人形容 把生命浪费到美好的事情上读后感(优质5篇)

小编: 文锋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怕浪费的人形容篇一

6年前,第一次看吴晓波的作品,是他的《激荡三十年》上、下两卷。那一年,为了应试,除了法律专业课外,还要应付八竿子打不着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等,没日没夜。开句玩笑,那时,我不仅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地,更是“不辞镜里朱颜瘦”。但《激荡三十年》还是吸引了我。比对着这部着作惊涛骇浪般的叙述背景,我常有“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快感。谁也不会否认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中国人经历的年月,是激荡澎湃的。三十多年国家经济的运行史以及诸如“八大王”、年广久、李经纬、褚时健等经济人之经历的惊、奇、险、喜,足以让每一个翻阅这段历史的人刻骨铭心。为此,我宁愿割舍些许宝贵的备考时间,在熄灯前“偷”读。读得感慨,便在日记本上写了句“人就是这样,一旦恋上,便义无反顾”。这本书给了我一个信念:若有恒心,仍然可以改变自己,有机会创造时代。日后,在读他的“大败局”系列时,这般体悟与感受,更加鲜明与强烈。

这些年,毫无悬念地,我把吴晓波的'书都看了。久而久之,我很敬佩这位拥有一座小岛和数千棵杨梅树的财经作家。因为,一位敢于尝试“治岛”的知识分子,他的理想想必是宽大的;一位愿将岛上的杨梅和养的鸡与友人分享的中年男人,他的内心应是富足的;一位从新闻记者过渡到财经作家再成长为出版人的职业人,他的志趣无疑是多元的。

这些年,吴晓波的时评频频亮相于各大媒体,多发表对当下经济运行状况或若干经济现象的看法。给我印象非常深的是他于今年5月写了一篇《疯了》,直抨当时的中国牛市:“在这样的资本狂欢中——这应该是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资本泡沫运动,所有试图置身其中的人,都不出意外地将成为受伤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想必大家都体验到了这猴市怪相。

而吴晓波,依旧继续他“喝下午茶,对自己的长相负责,西装革履,卑微而平静地活着”的生活状态。逐名逐利之人随处可见,甚至是年轻人,他们会穷极一生的时间去追金逐官。这里,从《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摘几句:“今日中国的90后们,是这个国家近百年来,第一批和平年代的中产阶级家庭子弟。你们第一次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它们甚至可以只与兴趣和美好有关,而无关乎物质与报酬。更甚至,它们还与前途、成就、名利没有太大的干系,只要它是正当的,只要你喜欢……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

真好,这样的“侥幸”,实在让人羡慕。

怕浪费的人形容篇二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是通过微信读书看的,作者简介:吴晓波,男,1968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创始人。

这本书是吴晓波先生从平时创作的500多篇散文精选汇编而成。其中有对企业发展史的解析和思考,也有对当今社会各热点的点评,还有对女儿教育的思考,另外此书的封面就是吴晓波先生女儿的照片。

人的一生就是浪费生命的一生,至于你是想把它用在哪里,是一种选择。而我们每个人都想过着有意义的一生,那就选择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生命是那么的短暂,而好玩的事情又是那么地少,为什么不把生命浪费在好玩的事情上呢?那什么才是好玩的事情,吴晓波先生没有给出答案,我想每个人心里的答案也各有不同。

当时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想起以前看到美国的一篇调查。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开始各自的人生。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都是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又是这样的: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给他们机会,抱怨那个不给他们机会。

所以,我觉得应该有自己清晰的人生目标,把生命浪费在奔向目的的路上。结合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就是把每个阶段该做的事情做好,不管是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的事情,该做的就要尽力去做好,依稀记得研究生毕业时,导师说过的话:“工作中有时候不一定做的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也不要抱怨,还是全力以赴去做好,不要付出就想得到收获,重要的是自己要成长"。踏踏实实的工作,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即使是普通,平凡的一天。我想肯定能体会到过程中的美好。

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就足够了。

怕浪费的人形容篇三

八月底,「远家」主理人、作家宁远在杭州的言几又书店举办了她的读者见面会,有幸的是,我和茶画家创始人桃二再次作为活动嘉宾,与其进行了一场生动的现场对谈。一期一会,五年前,也是在杭州的书店,也是我们坐在一起聊天,仿佛画面重回。除了彼此唏嘘慨叹时间之飞快,也庆幸彼此都还在坚持做着五年前在做的事情,如同信守了一个与时光的承诺,这让我觉得颇为珍贵和难得。

当天来到现场除了杭州和周边的读者,还有不少是特地从外地赶来,更有甚者从厦门坐火车远道而来。最让我动容的是后半部分的读者提问环节,几乎每一个站起来提问或发言的朋友都会不禁落泪,她们说能见到宁远实在太开心了,并真诚表达了多年以来因为关注了宁远而得到的力量与收获。我认为,写作者和读者之间最良性的关系就是互相给予对方能量,过去几年,我参加过很多场的读者见面会,但如此动情和真挚的交流场面却是头一回。就仿佛你的生命里出现了很棒的人,你会觉得「噢,原来这个世界是还有光的!」,你很难不被那个结晶的过程所打动。

宁远就是这样一个真实不装、自带光芒的人,一心一意地奔向那未来的日子。所以,这次的生活三部曲新书就是她这些年来生活的点滴与片段,翻开书的时候会觉得格外亲切,读起来没有负担与压力,却能从中得到一份平静与温暖。《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是二o一五年的老书新出,更新了三分之二的内容,她称这本书是一个女人的「生长之书」,用平实的口吻讲述自己在生长过程里看见的、思索的和经历的人生。

《爱与平常》是一位妈妈的「育己书」,主要记录了作为母亲的角色,从生育三个孩子,养育她们也培养自己,最终和孩子一起长的的过程。从她的书中我读到了,是孩子来到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我们的生活围着孩子转。没有女人天生就会当好一个母亲,要接受如何看待自身的无法完美,要懂得假如自己不快乐,孩子怎么会快乐?而才懂了怎么去容纳与安顿;《素与练》则是一本给普通人的日常美学穿搭书,分享宁远做衣服和穿衣搭配的日常,以及对于美的理解。三本书自成一体,又互相映照,像是她人生的不同切面,一起构成完整的「远家美好生活方式」。

我一直觉得,人到中年之后能够回到乡下(家乡)生活是一种福报,因为乡村是世界的根,是人类的童年和老年。宁远的书中对于乡村生活的书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人生最温柔的部分,一直住在乡村里。」她形容自己是个生活在城市的乡下孩子,而与自然相处是一生的功课。因此,她选择在主持事业巅峰时期激流勇退,回到家乡明月村,开启了全新的人生。

书中另一部分让我颇有共鸣的就是宁远和妹妹贝壳之间的情谊。今年正好是她们创办「远家」的第十年,从做衣服、创业、开店,到建立属于自己的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明月村远家」,一生中能够遇到为了相同目标一路打拼的伙伴并不容易,你想做和你适合做的交集里,可供选择的也并不多,这大概就是很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吧,但「远家」的团队让我看到了那份笃定和坚持。因为她们始终彼此相信,才能彼此依赖,然后缓慢而坚定地做着喜欢的事情。

近年来,女性向成为文学和影视作品所尤为关注的议题,大众也终于能够看到有一些诚恳书写女性生活现状、关照女性内心情感的作品出现了,虽然,女性在家庭中的困境依旧是当下人类社会无解的难题。但,也许宁远的这套书也能够给正困于人生僵局或低潮的女性们一点启发、一丝温暖、一道出口。

才有云淡风轻的浅出。读完这套书,我希望等到我四十岁的时候,也能像她一般乐观、纯真、充满力量。

怕浪费的人形容篇四

我是通过“微信读书”手机app读完吴晓波先生写的《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一书的,起初光看书名,以为是心灵鸡汤类的,便有些排斥,看了许多有关这本书的“精选想法”,才确定了解一下,不成想一看就爱不释手。在一次公司内部的会议上,我还将这本书推荐给了所有的.同事。

吴晓波老师是一个著名的财经作家,他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用在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历程上,编写了很多本财经专著,其中最著名的是《激荡三十年》;吴晓波打破了写而优则仕、写而优则商的中国习惯,他脚踏几只船,既从事出版事业,同时还坚持每周写作6000字以上的习惯,稳稳当当,自得其乐地与妻女栖居于杭州。

“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拥有一份不赖此为生的职业。”吴晓波说这句大学时候看到的话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因此,"可能我退休之后,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吧!"因为到那时,他真正拥有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无所顾忌,可以开始做思想义工,不为报酬而写作。这个拥有自己岛屿的写作者和商人,悠然自得而又孜孜不倦地为这个世界供应观念,同时告诫年轻人:不要着急,不要焦虑。这个人,简直拥有一个写作者所渴望拥有的全部优点:富有、英俊、乐观、谦逊、才华横溢、朋友众多。

不曾想临近中年的他还写了一本散文集,也是他送给自己18周岁女儿的礼物,他用深情的文字写下对女儿的父爱、对人生的感悟。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尤其是他对女儿的暖暖的关爱,触动了我心中最柔软的神经,作为一个母亲,我也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无论成败。

这本散文集一共涵盖了近60篇文章,写了女儿、自己和一些朋友,读书、旅行和一些地方,自由、理想和一些感悟等等,情感真挚。其中有些内容带给我很多思考,对我有很多启迪。

第三章《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作者写道:“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是啊,现在的孩子是多么幸福的一代。“今日中国的90后们,是这个国家近百年来,第一批和平年代的中产阶级家庭子弟,你们第一次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他们甚至可以只与兴趣和美好有关,而无关乎物质与报酬,更甚至,他们还与前途、成就、名利没有太大的干系,只要它是正当的,只要你喜欢。”“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地喜欢了,你才会去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感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样,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奔着什么样的生活努力,哪怕缓慢也好过停滞不前。在此过程中,要摒弃自己的狭隘、自私、嫉妒、全情地投入其中,才是最好的状态!才不枉此一生!

有些话,一旦相遇,就很难忘怀。“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崇高的事业英勇地现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我们从旅行中获得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旅行目的地本身”。 “出发的目的已在半路遗失了,剩下的激情也便成了迷路的飞矢”。 “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我觉得罗丹说出了真正的秘密。那就是:工作,和足够的耐心”。 “其实,你如果把人生当成一次马拉松长跑的话,在前1000米是否跑在第一真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吗”? “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 “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人过四十,才突然开始享受寂寞,最高境界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只要有一刻的寂寞,我便好好享受,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做准备,中年以后,你能够安心坐在有阳光的草坪上,沏一杯好茶,然后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一家公司造鞋,所有的人都会对鞋子没有兴趣,他们认为金钱是真实的,其实,鞋子才是真实的,利润只是结果。”我不知道别人读到这段文字时是什么感受,至少我是非常感动的。世界之所以需要鞋匠,是因为有人需要鞋,而不是因为鞋匠需要钱。

“你看古人造这个“债”字,便是“一个人的责任”,在商业社会中,一个敢于负债的人,其实是一个敢于对未来负责的人。”吴老师说的太对了,这么多年,终于知道自己为何一穷二白了,因为从来没有运用过任何的经济杠杆,从来没敢欠过银行一分钱。而吴老师认为,一个人的负债率在百分之五十至七十之间是安全的,真是一种新鲜的提法,后悔学到的晚了。希望这个观点,对所有的年轻人能够有所帮助。

上面的这些文字是我摘录书中触动我的一些话,只言片语,仿佛是撑一片轻舟,误入藕花深处,采撷的一朵朵青莲。还有就是“…… 花开在眼前,已经开了很多很多遍,每次我总是泪流满面,像一个不解风情的少年;花开在眼前,我们一起走过了从前,每次我总是写下诗篇,让大风唱出莫名的思念 ……只知道花开在眼前,只知道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我痴恋着你被岁月追逐的容颜”。这是吴晓波为《激荡三十年》的主题曲写的词,很难想象这首歌是出自吴晓波这位财经作家之手,经老男人韩磊演绎,一时成为街头巷尾传唱的情歌,真的是“韩”畅淋漓,百听不厌。

大家已经感觉到了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但我只是刚刚开了个头,做了个引,希望各位看官还是要自己买书好好瞧瞧,相信你一定会大有收获。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像吴晓波老师一样,既学习他的财经知识、商业头脑,也学习人家的生活方式;在自己的岗位上,既能一言九鼎,也能云淡风轻;既可以朝九晚五,也能够浪迹天涯。愿你有梦为马,随遇而安,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怕浪费的人形容篇五

接触的第一本吴老师的书,作为一名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的财经作家,书中的每个篇幅都涵盖了大量的知识,表达个人观点之余,读来还颇感文艺,这是一本具有极高素养的书,以至于平庸的我,读起来很是吃力。

这本书读了好久,中间搁置了好几次,如今终于读完了~书的章节其实不算多,也不算长,但每篇文章读来,都需要极大的知识背景来支撑,读着读着就有些读不下去,不是书不好,而是这些年,自己活得有点糙,财经类的书基本上没怎么涉及,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好书。

“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是台湾黑松汽水的一句广告词: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我们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以后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都要问问自己,你认为它是美好的吗?如果是,那就去做吧。从这里出发,我们去抵抗命运,享受生活。

抛开没读懂精髓的书中篇幅,就作者个人,身上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三十岁开始写书,坚持以每年一本书的速度写作,每本书无一不充斥着作者独到的见解及有趣的灵魂。

让吴老师记忆犹新的这句话: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拥有一份不赖此为生的职业,也同时让我感慨良多。当爱好不作为职业呈现,不沦为挣钱的工具,它的保鲜度会更加长久吧。

吴晓波,这个拥有自己岛屿的写作者和商人,悠然自得而又孜孜不倦地为这个世界供应观念,同时告诫我们年轻人:不要着急,不要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