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选读后感(优质5篇)

小编: 灵魂曲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郭沫若诗选读后感篇一

听老师讲过郭沫若《女神》来由的一个演义版本。郭沫若读到所谓“新诗第一人”胡适的新诗集《尝试集》——特别是读到“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和“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时,非常非常地激动,不是因为觉得写得好,而是因为非常非常地遗憾,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把本该属于自己的丰功伟绩,拱手让给了胡博士。“像这样——或者比这还要好许多——的诗,我在家里写了一大本子呢!可惜没拿出去发表!”

今天读过《女神》之后,其实我更愿意相信,当郭沫若读到胡适博士的诗后,心中诗情勃发,熬了几个晚上,于是《女神》就诞生了。

读郭沫若的《女神》读出的是蓬勃的激情。那恣肆汪洋的情感,犹如滚滚不断钱塘潮,在人们的心中激荡起万丈高的浪花。比如在《晨安》一诗中,作者写道:“……晨安!我年青的祖国呀!晨安!我新生的同胞呀!晨安!我浩荡荡的南方的扬子江呀!晨安!我冻结着的北方的黄河呀!黄河呀!我望你胸中的冰块早早融化呀!晨安!万里长城呀!啊啊!雪的旷野呀!啊啊!我所畏敬的俄罗斯呀!晨安!我所畏敬的pioneer(先驱者)呀!晨安!雪的帕米尔呀!晨安!雪的喜玛拉雅呀!晨安!bengal的泰戈尔翁呀!晨安!自然学园里的学友们呀!晨安!恒河呀!恒河里面流泻着的灵光呀!晨安!印度洋呀!红海呀!苏彝士的运河呀!晨安!尼罗河畔的金字塔呀!……”诗人以最真切的感情、最真挚的敬意,用自豪的声音,遥向大海西岸的祖国问安,一口气喊出27个“晨安”,这喷薄而出的情感,正是诗人对祖国的无限依恋。

真的,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学习郭老想唱就唱呢?可以进ktv尽情欢歌,也可以把自己的诗情倾注笔端,让文字汩汩流淌。

我想唱歌呀我就唱,唱起歌来心情多么舒畅……

歌唱吧青年朋友们,因为生活本来它就是这么样。

郭沫若诗选读后感篇二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这部诗确立了郭沫若作为中华新文学浪漫主义诗人的崇高地位。它的横空出世强烈地震撼了当时的文坛和许多青年人的心灵,成为五四运动时代精神的集中代表和象征。

当我读完郭沫若的这一部诗集之后,被其中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深深震撼了,当我又联想到如今社会中一些人的行为,又感触到了很多。

?女神》对当时的旧时代大加诅咒,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祖国热情地歌颂,对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给予厚望。郭沫若曾说过:“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在《炉中煤》中以煤自喻,表示甘愿为祖国献出全部的光和热,而古老的中华民族则变成了一个“年轻的女郎”,作者以真挚、炽热的爱情主义精神,把祖国比喻成了心中的恋人,甘愿为她燃烧。

是呀!当祖国面临危难,我们就应该不顾一切地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承担起我们应有的责任。同时,我还要提醒大家,爱国还要有理智。

前不久,中国和日本因为钓鱼岛事件弄得剑拔弩张的时候,一些人的爱国行为做的却很不理智。

爱国,并没有错,但你用错误的方式来证明你真的爱国,这就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了。所以,希望大家能从《女神》中学到点什么,要做到正确的爱国!理性的爱国!

郭沫若诗选读后感篇三

清晨往松林里去散步。我在林荫路畔发见了一束被人遣弃了的蔷薇。蔷薇的花色还是鲜艳的,一朵紫红,一朵嫩红,一朵是病黄的象牙色中带着几分血晕。

我把蔷薇拾在手里了。

青翠的叶上已经凝集着细密的露珠,这显然是昨夜被人遣弃了的。

这是可怜的少女受了薄幸的男子的欺绐?还是不幸的青年受了疯狂的妇人的玩弄呢?

昨晚上甜蜜的私语,今朝的冷清的`露珠……

我把蔷薇拿到家里来了,我想找个花瓶来供养它。

花瓶我没有,我在一只墙角上寻着了一个断了颈子的盛酒的土瓶。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政府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郭沫若诗选读后感篇四

我一直认为我并不擅长也并不喜爱读诗,尤其是现代诗。因为我以为诗大多是用十分隐晦的意向与晦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然而,读完郭沫若的《女神》,却全然没有给我这样的感觉。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其中作品多创作于19—19,此时作者正在日本留学。同时,我国五四运动爆发,让与郭沫若一样的许许多多青年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心声。所以我以为,这部著作是人的作品,也是历史的作品。郭沫若之所以成为一位作家,《女神》又之所以成为一代著作,源于其鲜明的个性。读过《女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浅俗易懂的语言却排列出了如此蓬勃的感情,如此宏大的气势!那样的蓄势待发,那样的昂扬磅礴,我想也必是一个二、三十岁的意气风发的青年站在一个国家革新的转角处发出的无所畏惧的呐喊。而这种呐喊的力度,无谓的气魄,夹杂着狂妄的理想也许正是从近代直至今日的中国青年所欠缺却向往着的,我们太久太久地屏声敛气,以至于已不敢用昂扬的姿态表达内心的压抑。或许也是因此,即使有人批评《女神》“过于空泛、粗糙,有些诗作缺乏美感,不耐细读,虚浮叫嚣,浪漫滥情,幼稚可笑。”却也一直流传至今,并让一批批青年产生共鸣。

所以,《女神》魅力之所在,或许正如闻一多所说:“五四时期的青年心里只塞满了叫不出的苦,喊不尽的哀。他们的心也快塞破了。忽地一个人用海涛的音调,雷霆的声响替他们全盘唱出来了,这个人便是郭沫若。”

郭沫若诗选读后感篇五

《郭沫若散文》给了我很多的感触,让我们对诗,对诗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弯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象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直觉,灵感,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涨的情调。这活动着的印象便是想象。这些东西,我想是诗的本体,只要把他写了。出来的时候,他就体相兼备。大波大浪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的绝诗。日本古诗人西行上人与芭蕉翁的歌句,泰戈尔的《新月》。这种诗的'波澜,有他自然的周期,振幅,不容你写诗的人一毫的造作,一刹那的犹豫,硬如歌德所说的连摆正纸位的时间也都不许你有。说到此处,我想诗这样东西倒可以用个方式来表示他了:

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照这样看来,诗的内涵便生出人的问题与艺底问题来。ihalt便是人的问题,frm便是艺的问题。归根结底我还是佩服你教我两句话。你教我:一方面多与自然和哲理接近,以养成完满高尚的诗人人格:一方面多研究古昔天才诗中的自然音节,自然形式,以完满诗的构造。我们心中不可无诗意诗境,却不必定要做诗。

我想说,郭真天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