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读后感(实用5篇)

小编: XY字客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丛书读后感篇一

我读了学校推荐的《思维导图》。这本书由号称“大脑先生”的著名学习方法研究专家东尼·博赞编写。《思维导图》借助一些简单的事例,从零开始教你如何绘制思维导图,你会发现思维导图可以应运于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生活的得力助手!书中所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帮你像局外人一样看见你头脑里 “思想的地图”!将你的思维过程通过图画的方式再现出来。它不仅将原本复杂的逻辑思维用简单的线条和图画来表示,让你在大量信息中迅速掌握重点、明确层次。而且能增强你的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启发我们的联想力与创造力。

对于如何学习和使用思维导图我有自己的`一点经验分享:

1需要分析和清楚思路时,建议试试画一画导图,让思维在自然的情绪下发挥

2需要总结和归纳时,建议试试画一画导图.用于分类,分层级的整理思路.

3书中说的考试,言讲,写作,都是最佳的应用机会.

3在制作导图时,由于亚州人在画画上基本都是中规中距的画法(我看过中国和日本人的思维导图),所以看起来与书中欧州人画的导图相差较大,所以建议大家可以与餐巾纸的背面一书一起学习制作导图.无所是中规中距,还是夸张是导图,只要自己都看明白,能指导自己的思维就足以.

5思维导图一书中介绍了博赞的其他作品启动大脑快速阅读超级记忆博赞学习技巧..这里除了学习技巧一书我没有其他的四本我都看过,建议超级记忆就不用看了,大量是英文和欧美文化作为基础的关联,联想等记忆法,不太适用中国的环境.启动大脑是博赞系列丛书的核心内容大全,将其他几本书的核心内容都汇总在启动大脑一书之中了,可以是启动大脑是总目录,其他几本书是分支...读者可以自己看情况读者.

6快速阅读,是好书,快速阅读中有理论,还是方法和实践(测试).多加练习还是可掌握其中的方法.

当然,对它的实质内容还须多了解,以便能提高我的思维能力。我想,利用思维导图帮助教学和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丛书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庄子怎会与同一时期的孟子擦肩而过?孔子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寂寞,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当然,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没有文化负担。”

他们有这种负担,像牢牢的人生枷锁一般。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老子是哲学家,是在预言着人性倒退的路上前进。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孤独的他负担的是历史的痛楚。他走了,似乎是脱离世俗了,《道德经》作为他留给后人的精神寄托。

孔子背负着救世的责任感。“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他的儒家思想传承到现在千百年,他的着作《春秋》万古流传。但他何尝不寂寞?十四年,他驾着马车,先后周游七个诸侯国,像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愿意将自己的最后一点光亮奉献出来。可是他找不到一个接受他思想的“明君”,火光最后跳跃了几下,融入黑暗。

庄子背负着永恒的乡愁。“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庄子是先秦一位独特的圣哲,他不看重君王权势、政治理论,他宁愿做一只楚国水田“曳尾于涂中”的乌龟。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整个世界看得一清二楚。永恒的乡愁,只为追寻这位哲学家梦中的家园。

圣哲们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负担而更加寂寞,而因为更加寂寞,他们身上的负担也就重一些。可他们并不因此忧愁,甚至可以说,他们其实都在追寻幸福。这样的幸福来自于常人之上的眼界和他们致毕生精力于其中的文化底蕴。他们深古久远的哀叹,是自身价值的富足。他们有这样的负担,也就有了传承他们思想的行行箴言。圣哲们的负担是一种美丽的负担。

我认为,文化负担,也就需要负担寂寞。学会负担寂寞,是对自己的一种切身感悟,是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思想,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规划自己的蓝图。

负担寂寞,沉浸于寂寞,自得于寂。

丛书读后感篇三

子夜,合上书,倚窗凭栏,看云掩朗月。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从生命中走过,留下久久的沉思。

小心地围拢着一枚微弱的烛光,在黑暗中踽踽独行的孔子;以浩然之气特行独立,抱定“引而不发”为天下式的倔强的孟子;眼中闪着坚毅的光芒,事事以利天下而为之的“独行侠”墨子;以薄薄的柳笛吹起晚岚,最终却不愿埋骨乡梓绝尘而去的老子;执着地在文化屈从权势的深夜,做一株看守心灵月亮的孤树的庄子……这些用思想泽被后世的至圣至贤们,也用他们的人生证实着“古来圣贤皆寂寞”!

在鲍鹏山先生犀利的文笔和独特的视角的引领下,我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蒙昧与激越并存的年代,与智者对话,与圣贤交流,零距离感受他们在落落寂寞中的坚守。

著名翻译家、艺术评论家傅雷曾说过: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而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才永远能够与普天之下的赤子之心想接相契相抱!

的确,先贤哲人们用他们内心的坚守印证了傅先生的话,他们用自己的孤独坚守着信念,使思想得以传承,精神得以弘扬。

周公英魂远逝,“礼”“乐”土崩瓦解。“痴人”孔子以脱逸出现实的精神颠簸于列国,在昔日的文化废墟中追寻曾经的辉煌,在纵横阡陌间奔走游说,以一己之力努力想挽狂澜于既倒。尽管像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只蜡烛,也确使我们对那个遥远的年代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孔子的影响下,孟子、荀子等一代代儒家传承者始终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游走世间,用“仁爱”思想感化众生,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为混乱的社会正本清源。这份坚守的思想信念对后世的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阴暗的守藏室里清灯苦读的老子,饱学博识,阅历丰富,但面对晦暗邪恶的现实社会,也不免油滑狡诈。对老子的一些观点一直心有不解也不敢苟同,但鲍先生却用他的理解帮我们认识了真正的老子:一个颠倒的社会中一位激愤的老人,用他的冷眼看世界,用激愤之辞宣泄内心的矛盾。“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他的心如止水绝尘而去,或许正是他在动荡的世界里痛苦地坚守内心最后一道防线的唯一选择。

庄子面对楚王的“愿以境内累矣”,冷冷回应以“吾将曳尾于涂中”。这大概是对那个文化屈从权势的社会最有力的回击。就像鲍先生所说:他的这种心境实在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永远在乡村野外幽芳独放,一尘不染,诱引着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他的甘于寂寞、坚守清贫使他能在丑恶的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丧失本性,进而守住心灵的月亮,光照千秋!

道家先贤们化无为而有为,用“无为无不为”的道德标杆规范世人,那种洒脱的出世态度让人叹服。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诱惑无时无处不在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社会的喧嚣也让很多人迷失自我无所适从,利益驱使导致人性的扭曲让我们不禁扼腕。如何在诱惑面前保持住内心的纯洁,如何让浮躁的心灵沉静下潜,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当学校和教师群体不断受到诟病,当社会因素影响着教育的走向,当应试教育滞碍着教育的生本,当世界充斥着喧嚣与浮躁,我们该何去何从?是愤愤后消极以怠之,是随波逐流地盲从于世俗,还是坚守心中的“师道”?曾经彷徨无措如履薄冰的我终于在书中找到了星光的指引。圣贤们用生前身后的漫漫寂寞固守着内心的纯洁与尊严,留给后世无尽的景仰与敬畏。不是纯洁得像明镜一般,怎能打动后世如我等的心灵?他们的坚守指引着我们,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知觉。即使我们做不到他们超尘脱俗的出世,至少我们的入世要坚守住内心的准则和底线,守候心灵月亮,呵护微弱烛光,坚定自己的价值取向,不为世俗左右,不随波逐流。

洒脱地出世不易,艰难地入世更难!面对责任,我们不逃避,即使螳臂当车!

记得有人说过,没有圣哲的天空一片混沌,永如长夜。抬起头,竟发现,月亮不知何时已突破云层朗照大地。是先哲的精神在给我以启示吗?感谢那点点微弱的烛光穿越千年,使我们不致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感谢那些孤独看守月亮的树,使我们至今仍能感受万世不倒的风骨;感谢鲍先生的醍醐灌顶,让我们有机会领略如此美丽的生命图景!

丛书读后感篇四

寂寞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寂寞的时候,那无聊的滋味可不是好受的。大人们常觉得,自己长着“三千烦恼丝”,是最寂寞、最可怜的人,真是无理!大人们乏了、厌了,不是拿小孩出气,就是对小孩的动作、行为不屑一顾。想来,应是我们孩子更易寂寞,更可怜嘛!!

《寂寞》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小斜就饱食了寂寞的滋味。小小的妹妹和婶婶来到家中,小小和妹妹一会儿功夫就玩到了一起。毕竟是孩子,遇到年龄、志趣相投的,自然玩得欢畅。小小和妹妹也一样,成为了形影不离的一对好朋友、好兄妹。

尤其是小小,格外努力当个好哥哥。可是,有句话说:“相逢之后无离别,不是人间常情事”。妹妹不会永远住下的。文章最后,在描写妹妹走后小小的表现时,用了许多表示“难过”的词眼,但是读下来并无重复、虚假的感觉。

全文洋溢着温馨、真挚的情感色彩。虽然有个“悲剧”的结尾,但是作者冰心奶奶清新隽丽、悠畅舒缓的文笔让这篇文章动人心弦。小小和妹妹身后的“风景”也被冰心奶奶写得“诗情画意”,整篇文章就象一首优美的田园交响曲。

文中记叙景物部分可谓是让人身临其境,用优美的文笔描绘出大自然独特的神奇的秀美。人物的描写更是入木三分,用精确的词语,一语道破各式人物的性格,不管是喜怒,还是哀惧,冰心都用她特有的文采和文笔给人物添上与众不同的面纱。行行之间,字字之间,都流露出大作家的质朴和淳厚之情。不管你是步入古稀之人,还是稚气未脱的孩子,就算在阅读冰心的易懂文章时,你也会感到莫名的清爽的深沉。

??而我,一个小学生想要理解冰心奶奶的文笔,太难,太难,在一遍一遍的阅读中,我似乎感到若有似无的道理,却在一眨眼之间,感觉便又模糊起来孜孜不倦也,脑中逐渐清晰,又瞬间模糊。在语文阅读中,我还没如此细致的品一本书,却在《冰心散文》中,我似乎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求欲心理,这使我反复的体会冰心奶奶的文章。在模糊中见到光点,在光点中又再次迷茫,仅反复复却使冰心的文章更为吸引人。

??可惜的是,老人已去世,留下的却是无尽的文学财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冰心文集将永垂于文艺界。

在冰心看来,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在诗人的《往事》中可知。这首诗是她在一个雨天看见一张大荷叶遮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写下的。母亲在冰心一生中是唯一可靠的避难所。

不知从何时起,心中有了一份对诗歌的向往。于是,带着一种青少年特有的痴狂,遂封堵起了这“零碎的思想”。忽容置疑,作为些家底一个上学的读书女孩子,冰心是幸运的。从小舒适的家庭生活及长期受文学熏陶生活环境,使得繁星春水的字里眉间都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朴实的母爱,纯真的童趣以美妙的自然都化作了点点滴滴的诗词。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娇柔的造作,一切都从细微中透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母亲啊!着零碎的篇儿,你能看看么?”这些字,在以前,以隐藏在你的心里。”《繁星春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描写母爱的,和悦的颜色,循循渐透,这些都让冰心一直以母亲为榜样。平凡的母爱让冰心感受到了人的确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于是,对母爱的颂扬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诗集的一大主旨。如果说,对母爱的赞美诗一种深重的流露,那么对童年的歌颂则是另一种心情的独白。毕竟,繁星纯水中的作品大都由冰心二十岁前写的。那时候,不能说已经完全脱离了儿时的梦想,一种新近萌发的对新生物的崇高于自信便在诗中潜滋暗长。让人读后对生民的柔弱或顽强都有一揽天余。于是,在真切中感受到了活力。“我从不称自己是诗人”,也许正是这一点,才使读者在尽情领略文学的乐趣时,有不拘谨的向让思想重新达到一个高度的原因之一吧!

丛书读后感篇五

好久没有拜读韦明铧伯伯的文章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读到了一篇《寂寞丛书楼》。我没有想到作为扬州人的我竟然不曾知晓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丛书楼。更不用说其他人了。现在的我们只关心韩国,日本等国的流行资讯,而忽略了本国的历史文化。丛书楼坐落在扬州个园的东南角,一个人迹罕至的小院里。一座貌不惊人的小楼,上下两层,左右三间,正面朝阳,背倚山石。上下都是木雕的原始结构,显得古朴而冷清。即使是这样的一座小楼,在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史上,曾经有过他的辉煌。他是小玲珑山馆十二景之一,是其灵魂所在;他经历了4位主人的转手交接;他曾是扬州八怪以及名人政客(厉鹗、郑燮……)的聚会地;他也是清时全国最有名的藏书胜地;他更是清代著名文人马氏兄弟的心血之造。历史的变迁早已将一切磨净,只剩下他一人,独自面对寂寞的永远。

经过岁月洗礼的丛书楼是时间的车轮,历史的见证。他的破旧与斑迹是现代工业所模仿不来的。他见证了盐商的没落、扬州的没落、甚至大清帝国的没落。但他终究逃脱不了现代社会所附加给他的文明因素。他默默的承受着一切,曾经深藏腹中的十万卷名书,早已失去踪迹。曾经为《四库全书》的编撰而贡献过很大力的他,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他流泪了,就象一个迷路的孩子一样,他找不到自己的路,母亲已同白鹤一起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他一人独自面对下个,下下个世纪的到来。他想不通,为什么母亲不带他走?却要留下他见证沧海变桑田,人性善恶转变的悲伤。如今的他虽已面貌一新,但用失去当年的万卷藏书的代价换来的象征现代文明的小卖部和接待处,无法让他快乐。他不开心,他怀念过往的一切,珍惜岁月、历史遗留在他身上的印记。

他的不开心也印证了我们的不开心。《寂寞丛书楼》一文的.出现将我们内心深藏的脆落揭露的无处可躲。我们要勇于面对现实,不再刻意逃避,学会去过自己的本能生活而非时代强加给我们的所谓的快乐生活。他需要同母亲的交流,需要同时代的交流。可是现实没有赋予他这样的机会。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我们成长在世界和平,经济发达的21世纪的地球,我们喜欢边听歌边聊天的生活方式,喜欢哈韩哈日的奇装异服,喜欢ktv、网吧,喜欢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我们是这个社会上自私的一代,堕落的一代,我们没有机会和父母交流。而他们也只会一味的给予我们所想要的生活或是他们心中的幸福生活,我们学会去不断的索求,学会去不断的遗忘历史,学会去不断的接受外来国度带给我们的精神与物质上的同化。

我们逆来顺受,隐藏着内心的那份脆落,心灵的空虚,寂寞。同丛书楼一样的寂寞,不,他不寂寞,因为他还有远方的我们在看着他,关心着他,还有一大批学者注视着他,研究着他。但是却没有人来了解我们,因为连我们自己都不曾真正了解过自己。走在大街上,穿的很哈,很时尚的小妹妹们眉飞色舞,她们真的开心吗?她们只是想用表面的快乐来掩饰她们真实内心的惟恐和空虚寂寞罢了。记得有人说过,我们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民族气节,可是昨天的我重新看到了我们的伟大的民族气节终于重现了。也许我们不久就可以打开心扉,畅所欲言了吧,可以过真正属于我们的幸福快乐生活了吧。可是丛书搂却没有办法畅所欲言,他只能够期待下一位名主的早日降临。他会想念他的马氏之主,我们会怀念那个曾经单纯的自己。明天,我一定要去探望他,了解他的内心,他的寂寞与痛楚,同他交流,对他倾诉,就象一对爷孙一样的亲密――心中的丛书楼,不再寂寞的丛书楼,永远的丛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