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奇迹读后感 奇迹男孩读后感(优质5篇)

小编: 紫薇儿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奇迹读后感篇一

奥吉真的是一个奇迹男孩。

说起来,在现在这个社会,大家都在倡导着“真善美”,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不是不知道怎么样是善良,只是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害怕因为自己的善良而成为异类...但其实,善良,比什么都重要...

奥吉就是个善良的人,他的家庭也给了他十足的爱,所以上帝是公平的,哪怕我们真的被别人嘲笑,也不应该自己怀疑放弃自己,“世界眷顾它所有的鸟儿”向阳而生,总有逆风盛开的那天。

向着阳光,过好每一天!

做好自己,按自己所向往的那样去努力,就像中考前一个老师鼓励我们的话“如果你想努力,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因为我们都胜过这个世界。

如果每个人都是正能量的,用我们的行为来标榜自己,很多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话语,你做了什么比你说了什么更有分量。一个正能量的人,周身的气场一定会影响到他周围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也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好,成为“乌托邦”“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社会也不是没有可能,我期待着...

“比我们应该的更友善一点,”作为人类,我们所拥有的,不只是善良待人的能力,还有选择善良对待他人的能力。

希望自己,此生尽兴,永远赤诚善良。

奇迹读后感篇二

歌德说,存在便是永恒,因为众多法则守护着生命的精髓,而宇宙因生命而绚丽。

生命是平凡的,它的构成成分与许多物质无异,不过是原子分子这样的微粒;生命也是神奇的,它高度有序,物理学与化学难以解释有机生命体内空间和时间上的各种现象,更难以揭示其全部奥秘。

本书作者物理学家薛定谔,以“薛定谔的猫”完美诠释量子力学中测不准定理,也因此闻名于世。这样一位物理学大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拥有渊博的第一手知识,却在自己不精通的领域著书立说。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这本非专家写的书,却成为发现dna结构、并导致分子生物学诞生的关键著作。

这样的一本书,确实值得读一读。之前有了解过量子力学,也对“我”是什么提出过疑问。却从未想过,两者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本书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生物“以‘负熵’为生”以及灵魂的讨论。有机生命体能够避免快速衰退为死寂的“平衡”态,也就是热力学平衡或是“最大熵”,在此情况下不会发生任何可观测的事件。无生命物质可以很快达到这种状态,有机生命体却不会。它虽然无时无刻都在产生熵,同时也在不断从外界汲取“负熵”。或者说,新陈代谢的实质就是及时全部消除有机生命体无时无刻不得不产生的熵。这样的观点,确实未曾想过。

灵魂到底存不存在?这个问题一直在人们心中出现。而“我”又是什么?我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出答案。“我”的含义已经变化了,它既指这身体,也指这大脑,还有大脑里的某种意识,可能是它们的集合,抑或是某个时间点的自己……灵魂这样的超自然的事物,目前确实难以解释。

生命是一个奇迹,同样的构成,却相差如此之大。而没有生命,没有观测者,这个世界也可以说是不存在了。生命如此神奇,也如此美好,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

奇迹读后感篇三

似乎很久没有这么专注读一本书了,稍稍地又找回了之前的那种感觉,事情证明,还是要选好看什么书,这才比较重要。

昨天和今天下来,把《奇迹男孩》看了,让我陷入深思,回忆起了很小的时候的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可能永远都不会想起来,也许,这是个好机会,顺便能反思一下自己。

回忆——幼儿园的大姐姐(我身边的奥吉)

我不记得她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她住哪里,更不记得第一次见她是什么时候,我知道的是,她是我们村里出了名的“傻子”,大人们都不喜欢她,小孩子们也对她避而远之。

我从小比较宅,除了我们家和隔壁邻居家,村里其他人我也不怎么认识,更不用说这个大姐姐了。直到有一天,那时我还在村口的“学校”上幼儿园,忘了是小班还是大班,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位新同学,说是跟我们一起上课,让我们对她友好一点,称呼她为“大姐姐”。之所以这样称呼她,是因为她着实比我们大了好多岁,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六七岁大,而她,我记得应该已经是十三岁吧,也许记错了,不过无所谓,她的个头都比我大半个身子,我每次都要仰视她。

我不太记得别的小朋友是如何对待她的,也不知道他们如何看她,我只记得,而且记得很清楚,我自己的感受。她虽然五官正常,但行动迟缓,驼背和跛脚有点严重,而且常年流口水。我虽然跟她一起上幼儿园,但还是会害怕看到她,尽量避免接触她,顶多只是,远远地看着她。也许她需要帮助,但我应该从没主动接近她,更不用说帮助她了。大人们都在埋怨老师,让她与我们一起上课,而且相信不止我一个,其他同学应该也收到了家长的告诫——不要接触那个大姐姐,不要跟她一起玩。

记得很清楚的是,有一天在上学路上遇到她迎面走来,我战战兢兢地往路的另一边走去,尽量不在同一边与她擦肩而过。我藏掖着偷偷瞄她一眼,不巧,她也在看我,我们对视了。我很害怕,但又挪不开眼。我看见,她对我笑了,很友好,也很亲切。现在回想起那个笑容,让我想到了《千与千寻》里面的无脸男,也许就是那种感觉,明明那么无害,明明那么友好,为什么我还要对她敬而远之?我愣住了,目送她忽高忽低的背影离我远去。我第一次,产生了想要去扶她一把的冲动,不过我最终没有挪动半步,也不记得站了多久。

大姐姐似乎只上了一学期还是一年,不记得了,反正她后来也不去上学了,也许当时的小朋友对她也不友好吧。那次相遇,应该是她不去上学之后的事吧。后来我发现,我再也没有见过她了。我问了家里的长辈们,他们说她已经去世了......

我没有太多的感觉,也没多问,当时的我也还不知道去世是什么概念,只是有种心一沉的感觉,我知道我不可能再见到她了。我知道她于我如浮萍,无足轻重,但我似乎有些后悔没有好好和她相处,就像同其他小朋友那样正常地说说话,似乎也没有。我做到了老师说的让我们称呼她为“大姐姐”,但没有做到对她友好一点。

只是,多年之后已经忘却的那个笑容如今又浮现在我脑海,感到一丝怜悯的同时又觉得很温暖,因为那个笑容,可能是我至今见过最纯洁的笑容了,pure到了极致。

似乎,我再也没见过类似这样的笑容了......

反思——每个人都是奥吉。

文末,译者的这篇文章,道出了她翻译的过程,也道出了她对这本书的感悟。她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奥吉。我想是的。因为,人无完人。

小说中出现的几个人物,不管从谁身上,我都能找到自己对应的某个部分。奥吉代表着不完美,只不过他的这点小瑕疵很显而易见,并且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于被扣上了“怪胎”的帽子。但他并非不正常,起码,从道德上讲,他是美好的存在。他勇敢,善良,富有爱心,他很伟大。

在我看来,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批判这批判那。面对类似的事,从道德上讲,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但是,真的做得到吗?真的做得好吗?也许我们都明白如何为善,却不会处处为善。在心里某个阴暗的地方,存在着我们的弱点,缺点,甚至是邪恶,只不过我们暂时还没发现罢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奥吉。

子夏曰:贤贤易色。

注曰: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

所以说贤人并不在乎外貌,而在乎是否好善而有诚。

认识自己是一辈子的事,认识别人也当同理,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的应当是自己,而非他人。修身,当是一生的修行。

奇迹读后感篇四

初读这本书,发现这是一本不同以往谈教育的书籍,没有严谨严肃的理论,没有一般的逻辑叙述,只是讲述一个个事例,而这些事例往往也根植不到我的身边,比如站在桌子上,比如滑梯,比如请同学到家里吃饭,比如参加节目,比如带孩子旅行……,太多太多个例化的东西只能说明是“罗恩式”的教育,效仿不来。只能当小说来看,我知道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但这样颇具影响力的名人写的书应该不仅仅是这样的吧?于是,我又打开了它,慢慢发觉他的奥秘。他不仅是老师,还是数学老师,还是班主任,还是校长,所以他从学校,老师,家庭,家长,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多角度多方位的去给孩子打造成长环境,不仅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更是点燃孩子的生活的热情,勇气,自信。这不正是教育所要起到的作用吗!

我也深深感到,教育真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工程,要看到全面,而我们的眼光太狭窄,只看到一个个点。罗恩正是用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碎片化的经历,才形成了他独特的教育。

再次读,是在学校要交流感受的时候。我问自己读过书后到底学到了什么?我反思,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奇迹?罗恩本身是个有激情,热爱,能坚持的人。有激情,才不觉面对教学工作的枯燥,有热爱,才会觉学生的可爱,有坚持,才让教育的想法得以实现并影响深远。

我呢,激情,热爱快已消散,只剩下苟延残喘的坚持。那多的想法,大概还是停留在二十岁上班时的懵懂阶段。

再读,我又去查阅他的《55条班规》,查看《热血教师》。我在书上不起眼的位置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建立了一套原则、理念和价值观,这就是我们的办学理念,也是我们对亲似大家庭的团队的总结这写核心原则就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父母、和导师如何教育我们深爱的孩子的关键所在”。是啊,回想我们是因为这因为那,而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教育者的高度,失去了教育的热情,那有怎么能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呢?而疫情期间的家访,更让我感到,以前是没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我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保持应有的激情,全新投入到熟悉的工作中去。

合上书本我好像学到了什么,又好像脑子里什么都没有。这真是一本让人看了又看,爱不释手的书,不管你是家长,教育者,教学的管理者,你都会从中受到启发。谢谢罗恩!

奇迹读后感篇五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奇迹男孩》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当一件事情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当你不能同时抉择正确和善良的时候,请问你是选择正确还是选择善良?这个时候,我会选择善良。”这就是《奇迹男孩》的故事主题。

你肯定会问,善良不就是正确吗?难道正确不一定代表善良?我不想举那个众所周知的“你有权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例子,也不想提“抽梯事件”的例子,我只想说世间的一些“正确规则”并非发乎人们的初衷,在我们本心那纯纯的善良面前,在历史滚滚的车轮面前,那些人为的一时的所谓规则,就像螳螂细细的手臂那般显得渺小无力。

《奇迹男孩》,从它的书名我们不难了解,此书讲述了主人公奥古斯特——一个先天面部畸形的男孩如何度过他初中的第一学年,作者细腻地描写了这个孩子从戴着头盔不愿以真面目示人的怯弱、挣扎,到勇敢战胜自己进而蜕变的心理变化;通过奥古斯特因“丑陋”而被人取笑、轻视、侮辱,到靠自己的顽强努力和坚持获得学校奖励的经历,让人由衷感慨奥古斯特原来是那么的智慧、那么的坚强、那么的无畏,能够战胜来自周围的世俗偏见甚至歧视,这实在是“奇迹”,也应验了一句话:“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够打败你。”

我认为,此书的主题如果仅限于“从逆境中奋起”这样的描述,那类似的.榜样这个时代已经太多,并不足以打动所有读者的心,打动大家的到底是什么呢?作者在书中不仅以奥古斯特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他的经历,更通过奥古斯特家人、同学、朋友的视角娓娓道来发生在奥古斯特身边的大小事件。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默默传递在人们心中的主旋律,如:姐姐维娅自始至终无私无我地对弟弟倾心爱护;同学萨默尔力排众议毅然选择了善待奥古斯特;哥们杰克威尔在忍受大半个班级排挤的情况下,依旧选择和奥古斯特做朋友;校长图什曼不顾校董会反对,坚持让奥古斯特上学。

为什么他们没有随应世俗大流、顺从盛行的规则而听从内心?因为他们选择了自己心底那份不容隐没的善良。而奥古斯特在被他人欺凌侮辱后,仍选择了宽容和原谅,不至于使欺侮他的人退学,这更是因为奥古斯特内心一直保持着对所有人的那种最初的纯纯的善良。无疑,这些洋溢着温暖的良知、善意、爱心早已不被世俗的权势、财富、相貌、规则甚至是任何一个人所拘束,超越了一切,从而深深打动和感染了我们。也正因为如此,奥古斯特虽然其貌不扬,但身边呈现的诸多美好也就有了最直接最有力的解释——善良,这更印证了校长的话:“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什么时候,你们都应尽可能对别人友善一点,那么世界真的会变得很美好。”

奥古斯特最终获得了学校一年一度的大奖,因为他“有能力通过自身的魅力激励更多的心灵”,正如他的获奖感言“不应该为我一个人鼓掌,而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为他鼓掌”,世上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都在焕发着各自生命的光彩,都值得被尊重,尽管每个人的相貌不同、禀赋不同、能力不同、生存环境不同,但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是这些不同的人、不同的生命存在形式组成了我们这个纷繁又美丽的世界。

“作为人类,我们所拥有的,不只是善良待人的能力,还有选择善良的能力。”无论相貌美丑、才能大小、财富多少,这都是你最大的权利,而如果你选择了善待他人、选择了内心深处那纯纯的善良,你就是那个足以胜过世界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