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不跪着教书读后感(通用9篇)

小编: 文轩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篇一

这是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的一篇教育随笔,很遗憾我并不熟悉作者,但还是被题目吸引了。我是下载到手机上阅读的`,只有42页,并不长但它的内容却意味深长,让我既感动又无奈,既明朗又纠结,读的不是很透彻,以后还要再细细品味才行。

之前几年初当老师的我很有热情,但对于教育似乎并没有什么十分明确的概念,只知道尽力而为,把自己热情、耐心和信心全部放在学生身上就是一名好老师了。所以我的热情也不全是“正”的释放,很多事情在处理上方法不尽得当。虽然毕业的学生依然记得我的好,但正是因为他们越懂事,我才越觉得自己曾经的固执、极端事实上是不合格的表现,那时那刻还以为自己一切为了学生,怎样都是理直气壮的,现在想想很惭愧,但还是肯定自己对教师的职业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而现如今,我已经是个三岁半孩子的母亲,在读这篇随笔的时候,自然流露出不一样的想法和见解。在心里一直嘀咕着。我在担忧,担忧自己没有领会教育的真谛,耽误了我的学生;担忧我自己的孩子面临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我该持有怎样的态度,该怎样处理教育和应试的矛盾。关键是我有能力吗?似乎没信心!

我对文章的不同章节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第一章节“永不凋谢的玫瑰”和第二章节“善良的心是一盏灯”真心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自我思想意识的肯定,读后心里感到很温暖很阳光,不谦虚地说我的教育理念中也有着跟作者相似的态度,这也要感谢书籍的力量,感谢我的孩子。因为育儿是一件很神圣又很艰难的使命,稍稍大意就可能使一个小小的偏差造成大大的后果,并且难以弥补甚至无法弥补。说的是看育儿书籍,但事实上我还是觉得教育幼儿和教育高中生的道理是相通的,就像作者在文章中也列举了很多事例关于家庭教育的伟大力量,那是学校教育无法匹敌更无法替代的力量。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们懂得感恩懂得爱,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缺少爱心的人不能称其为健全的人。那也将成为没有灵魂的教育,总有一天会有着接二连三的打击,这种打击一来打击了受教者,更打击了感觉自己付出了一切的教育者。《母亲教我的歌》就是告诉我们良好的家庭教育传承是多么的珍贵和伟大。从我孩子的身上和眼睛里,我看到了人性本来的纯净和真诚,毫无杂念的爱。就在前不久,我和爱人还有几个朋友带着他去长隆野生动物园玩儿,小孩子也跟作者笔下的小女孩儿一样,摘下了一朵小花,然后就让我抱他,旁边的朋友说“妈妈累了,刚刚还抱着你呢!”孩子没说话,坚持让我抱,我就蹲下来把孩子抱起来,小家伙就笑着把手里的话戴在我的眼睛旁边,然后就要求自己走了。这时在场的人都笑了,我很感动。就像之前有学生留了一块小小的巧克力给我……那是她邻居从国外带回来的,楼下遇见随手给她的,她知道我是一个爱吃的人,就特意带来学校给我,看起来是一块融化了的有点扭曲的巧克力,但是足够感动我许久许久。这就是感恩教育的力量,我在想也许是我的教育有作用,但她一定有着让人尊敬懂得教育的父母。

说到善良,我还是回想起自己的孩子。一次我们一起看动物世界,小家伙看到狮子猎物时厮杀的场面不禁跟我说“妈妈,我很生气”,问他为什么。他说“那个小动物都受伤了,狮子还要咬它……”但是小家伙看到两头强壮的狮子搏斗时却没有这样的情绪。也许这能说明人们从小就知道不与弱者为敌的道理吧!就像随笔中写到的关于希特勒的事例,坦迪确实没有错,他当年面对的不是纳粹希特勒而是伤兵希特勒。无论是竞争还是战争,我们只是站在不同的立场而已,绝对不能失去人性的真善美!作者第三章节的标题是“幸福的高三”,我挺喜欢的,我也这样跟学生分享的。高三确实辛苦,甚至心理负担大于身体的劳累,但奋斗就是幸福的,能有机会和平台去奋斗就是幸福的。如果什么都来得轻而易举,那活着将无趣,一切物质也将失去它那吸引人的价值。真的没有什么能比十七八岁时奋斗一场更幸福了!至于后面几个章节的内容我不想多说了,很痛心很实在又很无奈的现状,只是希望通过努力,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教育理念,不要不假思索地跟风,从而偏离教育的轨道吧!引用文章的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按那种逻辑,教师自身的灵魂应当很高尚,才有可能对别人的灵魂设计并施工”。

作者喜欢有感恩之心的孩子。我想说,只要是思想正常的人应该都喜欢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吧!我想,无论对于一个做为一个孩子的母亲的我,还是一个做一群学生的老师的我,最大的安慰,就是培养出了人,有感恩之心的人,经常能感受到感恩的心,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

最后引用序言里的话结束我的文章,“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为我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篇二

读书是一种放松,读书能让人变得博学,读书使人提升素养,读书能让心灵获得快乐,这是我对读书长期已有的看法,可最近读的这本书让我感觉有些郁闷。

我想也正是我们这些老师在这样的竞争社会中,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过重的功利思想让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我们对学生讲“学贵乎疑”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质疑精神。“叫干啥就干啥”的人,不想为什么?不想怎样做?不知对和错,就如算盘珠子――不拨不动,教者痛矣学者悲矣。

只有老师不跪着教书,学生才会成为站直的人。老师有了“铁骨”,又怎会跪着教书?

文档为doc格式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篇三

去年,师兄送我一本《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是中学语文教师吴非老师的教育随笔。该书篇幅较长,分为六部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教育的'不同问题。该书收录的是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杂感随笔,有的是记录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的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

一看书名,我很惊诧,更是迷惑,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想揭开它的真面目。“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吴非老师的字里行间透着点点思想和智慧,给我许多启发。在《母亲教我的歌》中,他写道:面对最早接触到的生活矛盾,孩子首先总会学习父母的态度。这一点我很有感触,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莫大的作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亲缘关系的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若父母亲缺乏理智,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家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具有及时性。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其情况可说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而学校,老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进行共性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周全到每个孩子的特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可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当然这里只讲了很少的一点,这本书还让我收益颇多,比如让我明白:教师不仅是园丁,教师自己本身更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学生;教师也不仅是春蚕,其生命在每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他本身就应该站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篇四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不跪着教书》,我很惊诧,亦很迷惑,不知其意,但同时也被它深深吸引了,不跪着教书读后感。书一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的捧起书来打量它一番。“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挑灯拜读完一遍后,深深为吴非老师的教育理想所折服,也为他的理想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碰壁,为他的困惑和矛盾所打动。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来顺受,从骨子里向外透着奴性。封建主义早已灭亡,可它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毒害还不可能说消失就消失。还有人可能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为了不使我们的下一代继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站直了教书,得要有铁骨!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这篇文章讲的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读后感《不跪着教书读后感》。”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

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所以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我们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谢吴非老师,他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愿吴非老师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能给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启迪,愿中国涌现出更多更多的“铁骨教师”,教育出的学生都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篇五

《不跪着教书》是吴非的一部教育随笔,由于是随笔,闲暇时读的很轻松,在轻松的文笔中,透着作者点点思想和智慧,给我许多启发。作者写道:面对最早接触到的生活矛盾,孩子首先总会学习父母的态度。这让我很有感触,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很大作用。

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让人匪夷所思。案例:小a是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小女孩,打扮得却很像一位假小子,非常听话,上课从来不讲话,却也从不发言。可是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她竟然接连好几天没做作业,考虑到她性格内向,开始我让她回家补上就行了,老师不批评。可没想到平时那么听话的她竟然只补了一小部分。问她原因,她一句也不回答。我心想:“这孩子怎么了,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应该问问家长怎么回事?”于是让她请家长来一趟,结果等了三天都没来,而且每一天她都会撒一个在我们成人看来十分可笑的谎。事情更严重了,我于是亲自在放学时到校门口请其家长来谈谈。她妈妈到办公室后,我刚跟她妈妈说了一句:“小a这几天作业一直没有完成。”我话还没说完,她妈妈就冲上前,“啪”地使劲打了小a一巴掌,自己马上也红了眼眶。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小a还只是一个小学生呢。她犯了错误自然不敢跟妈妈承认,老师要请她妈妈来,她为了逃避,自然要撒谎,而为了圆之前的那个谎,她又不得不编出更多的谎,这无疑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篇六

几千年的师道尊严,让我们放不下自己的身段,然而,正因为这个想法让我们失去了这师道尊严。我们不能把自己从讲台上拉下来,总是把学生放在顺从接受的位置上,没有公平的对话,哪来互相的尊重?没有平等的位置,如何推心置腹,又如何打开学生的心门。教育制度没有错,教育需要与时倶进,于是,就有这样的声音:“我们老师除了给学生们跪下了”。却不知,原来是自己让自己跪着教书了。

教师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应是学习的楷模,我们反对个人的盲目崇拜,但作为成长中的学生应该有学习的榜样,老师这个榜样不须是伟人,也不需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不要刻意的去修饰,而是我们现实生活中自然的点点滴滴,但最难也就是点点滴滴。十几年的教学生活中,我发现一个老师带一个班级几年之后,一些学生的性格都会有点像这名老师。看来老师的一言一行及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现代科学研究揭示:基于生活经验形成的情感素质和人格条件对人的影响作用相比知识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我觉得,一些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除了有效好的教学方法之外,主要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带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愉悦、心智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而不单纯是技巧和知识教育。正是这种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的钦佩和敬爱。只有,老师站直了“教”,学生才能站直了“学”!

老师放下了姿态,注重个人的人格魅力的提高,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再加上一颗真正爱孩子的心,学生自然会依赖尊重老师。这里所说的爱,并不意味着纵容与娇惯。教师应该深入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成长规律、个性特性等方面,以平等宽容的心态,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严爱结合,在他们走偏了,晓之以理,动之心情,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其行为,少一些体罚、讽刺、挖苦。在他们遇到困难、迷茫时,伸出关爱之手,多一些呵护、鼓励和帮助。心灵只有用心灵去碰撞,真情只有用真情去唤醒。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有了爱,师生才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只有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才会有相互尊重与信赖的美好境界!

学生就是我们的未来,得到了学生的尊重就是赢得了教育未来。只有得到了学生的尊重,才有家长、社会的信任。我们才能挺直了腰杆说:我不是跪着教书的!

无论是激情澎湃的陈词,还是平静的叙述;无论是忧伤地感叹,还是愤怒的叱骂。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随着人心而沉沦;不应该为了现实的不尽如人意而望洋兴叹;不应该在琐碎繁杂的教育工作中麻木。教师应该有一副世人皆惑我独醒举世逐利我独清的傲骨,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魄力。教育远不是世人所说的那样轻描淡写,我们不为任何人,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与信念,民族需要铁骨铮铮的教师,需要懂得怎样顶天立地站着教书的教师!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篇七

偶而在同事的办公桌上看到这本书――《不跪着教书》,我很惊诧,亦很迷惑,不知其意,但同时也被它深深吸引了。书一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的捧起书来打量它一番。“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历来顺受,从骨子里向外透着奴性。封建主义早已灭亡,可它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毒害还不可能说消失就消失。还有人可能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为了不使我们的下一代继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站直了教书,得要有铁骨!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这篇文章讲的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

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所以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我们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谢吴非老师,他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愿吴非老师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能给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启迪,愿中国涌现出更多更多的“铁骨教师”,教育出的学生都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篇八

几千年的师道尊严,让我们放不下自己的身段,然而,正因为这个想法让我们失去了这师道尊严。我们不能把自己从讲台上拉下来,总是把学生放在顺从接受的位置上,没有公平的对话,哪来互相的尊重?没有平等的位置,如何推心置腹,又如何打开学生的心门。教育制度没有错,教育需要与时倶进,于是,就有这样的声音:“我们老师除了给学生们跪下了”。却不知,原来是自己让自己跪着教书了。

教师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应是学习的楷模,我们反对个人的盲目崇拜,但作为成长中的学生应该有学习的榜样,老师这个榜样不须是伟人,也不需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不要刻意的去修饰,而是我们现实生活中自然的点点滴滴,但最难也就是点点滴滴。十几年的教学生活中,我发现一个老师带一个班级几年之后,一些学生的性格都会有点像这名老师。看来老师的一言一行及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现代科学研究揭示:基于生活经验形成的情感素质和人格条件对人的影响作用相比知识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我觉得,一些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除了有效好的教学方法之外,主要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带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愉悦、心智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而不单纯是技巧和知识教育。正是这种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的钦佩和敬爱。只有,老师站直了“教”,学生才能站直了“学”!

老师放下了姿态,注重个人的人格魅力的提高,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再加上一颗真正爱孩子的心,学生自然会依赖尊重老师。这里所说的爱,并不意味着纵容与娇惯。教师应该深入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成长规律、个性特性等方面,以平等宽容的心态,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严爱结合,在他们走偏了,晓之以理,动之心情,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其行为,少一些体罚、讽刺、挖苦。在他们遇到困难、迷茫时,伸出关爱之手,多一些呵护、鼓励和帮助。心灵只有用心灵去碰撞,真情只有用真情去唤醒。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有了爱,师生才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只有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才会有相互尊重与信赖的美好境界!

学生就是我们的未来,得到了学生的尊重就是赢得了教育未来。只有得到了学生的尊重,才有家长、社会的信任。我们才能挺直了腰杆说:我不是跪着教书的!

无论是激情澎湃的陈词,还是平静的叙述;无论是忧伤地感叹,还是愤怒的叱骂。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随着人心而沉沦;不应该为了现实的不尽如人意而望洋兴叹;不应该在琐碎繁杂的教育工作中麻木。教师应该有一副世人皆惑我独醒举世逐利我独清的傲骨,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魄力。教育远不是世人所说的那样轻描淡写,我们不为任何人,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与信念,民族需要铁骨铮铮的教师,需要懂得怎样顶天立地站着教书的教师!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篇九

真正的老师,自己肯定是一位正直的人,是一位有尊严的老师!脊梁挺不直的人是不能成为一位好老师的!这是《不跪着教书》给我的第一感觉!

记得小时候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位正直的人,要有做人的尊严!人的尊严一旦丧失了,是不能用金钱买回来的,做人一定要有骨气!

真正的老师,肯定是一位引领学生走向快乐人生、正直人生之路的老师!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的人不能成为一位好老师!

老师给学生要传递的是希望!在学生面前,老师是一位长者,是学生未来人生之路的引领人!学生都还没有成型,什么都有可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也许会影响了他们的一生!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融化学生,教学生成人!做一位老师难,做一位好老师更难!对学生来说,能遇到一位好老师,将成为他们一生都无法抹去的记忆!即使我们愤世嫉俗,即使我们看不惯很多东西,即使我们内心不平衡,但是,面对学生,老师有义务引领学生走向正直之路!试想,有什么东西比希望更重要呢?又有什么东西比希望更不可以失去的呢?我们个人不能失去希望,我们的国家、民族、社会都不能!

我也常常看不惯社会上许多丑陋、畸形与变态,也常常愤世嫉俗,但是面对三尺讲台,面对一双双纯净的眼睛,我想我一生要恪守的原则是:做一位真正的老师,做一位正直的老师,做一个正直的人!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