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儒家经典孟子读后感 儒家经典读后感(模板5篇)

小编: XY字客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儒家经典孟子读后感篇一

这几天一直在拜读《孟子》。这本记载着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先哲语录的书籍,仔仔细细的阅读着其中的每一个字,压抑着强烈的好奇心不去参阅附带的白话翻译,殚精竭力的吮吸着原汁原味的古文风采,脑海中逐渐清晰的浮现出一幅极美的画面,恍惚之中仿佛看见一位白须飘飘的长者站在历史的长河之畔,娓娓道来字字真言。

颇感意外的是书中的条条道义竟然与时下的人生感悟如此相似!这几本书原来打算在半年前就买下来,可是当时身边的一位长者对我说:“不要不务正业,你现在最需要看的书应该是《工程力学》,在你这个年龄阅读这些古书仍然属于玩物丧志。”

当时只好咽下口水离去。前些日委实经不住诱惑,碎银购下,寄于案头,呵护备至。注视着那精美排版的书籍,仿佛是深邃不止的历史海洋,透过她们,看见的是两千年前那一幕幕混沌初开、兵荒马乱却百家争鸣的火热画卷,霎那间所有的高楼大厦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草野、泥路、栈桥、群兽,碧蓝无染的无垠苍天,童谣、民歌……谁还敢说没有“时间机器”呢?!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孟子,为中华文化开启了衔冠“亚圣”的新篇章。读之,品之,悦然明朗于心。

儒家经典孟子读后感篇二

儒家民主主义

发布时间:-2-17作者:安乐哲郝大维

众所周知,一些西方人对自己的民主制度深感骄傲。这些人对中国的看法大抵可以分

为两种,第一种看法认为,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极权国家;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华民族自始

至终都在各种各样的束缚之中,人民已经习惯了与锁链相伴的生活。这两种看法都明显有

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虽然第二种看法显得还较有同情味。不可否认,这些人对中国通常很

真诚,但是,他们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只要看看他们批评中国政府制度和政治实践时

所用的语言就可以了。他们要么从明确的经济利益出发,并不为人民实际的民主利益考虑

;要么含糊其词地从当代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出发,不切实际地加以发挥。

或许我们已经到了抛弃陈旧民主观念的时候了。比如,我们应当认为,资本主义制度

并没有促进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恰恰相反,资本主义制度阻碍了民主的健康发展;我们应

当认为,十九世纪的个人主义不利于任何真正民主的人类社群的建立,恰恰相反,个人主

义是任何民主社群的大敌;我们应当认为,人权不必非要先写在遥不可即的天际,然后才

宣称在地上有实现的可能;我们应当认为,民主作为一种人类社群的生活理想,可以在不

同的文化环境下按不同的节奏与时间表运行;诸如此类的崭新视角都要求西方人不应该再

要求中国人既接受民主婴儿,又接受肮脏的洗澡水。

当代著名学者g.k.切斯特顿(rton)曾经说过,传统同我们先人的民主思

想血脉相系,也意味着对我们朦胧的祖先,对他们曾经作出的努力,以及在今天可能继续

发生的影响表示赞同。今天,我们将做这样一种尝试,也就是,我们打算通过美国实用主

义大师约翰・杜威的眼光,结合他关于人类社群的思想,对中国“先人的民主”

许多方面,中国更接近杜威的社群主义民主理想,而杜威自己的国家却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我们相信,在未来东西文化进一步交往的过程中,美国与其他北大西洋民主国家很有可

能因为中国的影响,越来越接近杜威的社群主义民主视野。

一、民主化的动力

儒家民主主义的中心是关于人类社群的民主思想,而不是政治或政府本身。我们和杜

威一样,认为贯彻民主的主要障碍在于,将民主理想与政治制度混为一谈,尤其是当这种

政治制度很虚伪地声称它体现了民主的时候。可以这样说,政府是几乎无法充当民主的领

头人的,尽管政府总是卷入民主化的进程。每当政府试图充当迈向民主的领头人时,在这

种特定情况下设计的民主模式几乎无一例外地迅速流产。

在当今世界上,许多人期望中国国内出现重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在西方,持

这种观点的大多数是具有使命感的资本家,还有主张进行自由式民主改革的人。在他们看

来,民主制度的变革理应沿着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继续向前发展,但是,我们要说,

其实民主制度的改革并不见得存在非要这么做不可的充足理由。

在儒家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发展亚洲民主模式的思想资源。在提出儒家民主主义时

,我们并不将其限定为仅仅具有“亚洲特色”的民主。我们认为,发展儒家民主主义不仅

有益于亚洲的民主化倡导者,而且有益于西方社群主义民主的倡导者。正是由于儒家民主

主义必使双方受益,所以提倡儒家民主主义可以提升中国民主的希望。可以这样说,儒家

民主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且在今天还很有希望实现。

二、中国民主思想的典籍资源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中国民主思想的典籍资源,从探讨古代儒家思想与政治有

关的社群观点入手,我们将要看到,在儒家思想传统中,有许多思想与美国民主包含的社

群主义原则是一致的。

纪后半叶美国民主的重建。在界定何谓“公善”(commongood)时,桑德尔提出以小“r”

因为共和主义自由的前提正是一个成形的公民社会。在这一公民社会中,公民都努力培养

为达到自治所必需的个性和品质,在此过程中,个人对社群的归属感不断加强。由此可见

,在共享的自治社群里,自由(liberty)是通过个人对社群的完全参与表现出来的。

在共享的社群中,个人对自由的认识绝不仅仅停留在“不受拘束”(theabsence

是自治的精髓所在。

在今天的美国社会,这样一种社群主义自由概念已经不再对美国的民主起推进作用。

由于企业文化与国家政府的双重扩张,曾经缓冲于个人与政府之间的组织机制被削弱了。

曾几何时,象家庭、居民区、学校、工会、社区俱乐部和教区都曾经在教育公民遵守社会

文明公德方面起过较大的作用。可是今天,就公民自由而言,个人自由身份已经成了公民

选择自己目标时的单一能力。

现在,美国民主变得越来越程式化和中立化,其目的仅仅在于确保一种权利框架,在

这一权利框架中,人们有选择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与目标的自由。原则上说,政府既不鼓励

也不阻止人民对任何美好生活的憧憬。这种概念化的自由给社会留下一个真空,使得形形

色色的带有偏狭性质的说教迅速乘虚而入,比如,自卫组织,基督教原教旨主义,激进的

反堕胎主义,新纳粹主义,白人优越主义,有组织的恋童癖,等等。

桑德尔的分析表明,有两种观点通常被认为与公民对自由的理解背道而驰。第一种观

点认为,世界已经变得极为复杂,地方自治的理念已经不合时宜;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

公民遵守社会公德就必然要牺牲个人自由,而且这种个人自由的牺牲常常是在强制状态下

实现的。

针对第一种认为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的观点,桑德尔提出,我们仍然应当坚持地方自

越大,而不是越来越小。原因很简单,不管遥远的政治实体有多么重要,人民不可能真正

对这些庞大而又遥远的政治实体宣誓效忠。即使有例外,那也是由于这些组织机构及其政

治安排跟参与者有或远或近的关系。

桑德尔非常悲观地认为,目前在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基于自由主义的民主概念是没有长

久活力的。他的这种看法特别接近杜威所坚持的一个观点,即民主是表现在态度上的,而

不是表现在组织机构上的,而且民主的态度是通过教育逐渐形成并得到加强的。桑德尔认

为,个人主要特征的培养应当是地区性教育的结果。这些个人特征首先在一个非强制性的

、自主的社群中形成,然后逐步扩展到其他更为复杂的生活领域里去。

桑德尔没有否认,独立自由的自我是一种个人解放,个人洒脱的理想,他们不受外在

道德或社群关系的约束。但是,仅仅追求独立自由的自我并没有给美国社会带来什么好处

,事实上,已经阻碍着美国的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那些表面上看似不民主

的概念其实都有一定的价值,例如,礼仪制度下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等级制度,服从

,互相依赖等等,我们先前都把它们与儒家哲学相联系而认识不到它们的民主价值。在当

今世界各种文化日益相互依赖的情形之下,借鉴儒家思想资源对于美国民主来说,是暗示

着一个新的、更有活力的方向。最起码,当代美国的问题对一些亚洲文化可以起警戒作用

。我们注意到,一些亚洲文化有抛弃儒家思想的倾向,却没有认真研究儒家思想对亚洲特

色的民主可能作出的贡献。

对中国而言,显而易见,支持民主的思想资源与个人自由主义民主形式大相径庭。为

了论证儒家思想与民主相兼容,许多学者从典籍中寻找与当代民主能够发生共鸣的材料。

这样做必然会出现问题,因为解释以往的事件,几乎都可以跟当今的事务有所共鸣。然而

,还有无数偶然因素,特别是那些不易觉察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当今这种或那种生活形

着矛盾性的政治潜能,如果中国领先于欧洲实现了民主化,那么历史学家们可能宣称,整

个中国文化都是民主的,而且这种民主是独一无二的。

赞成这种说法的最重要的理由是,在中国的传统里,确实存在支持民主化的传统资源

。最起码,这些资源在帮助中国人消化外来民主思想的同时,可以将民主的概念转变为与

中国传统更加吻合的思考方式。同样重要的是,这些思想方式为提倡民主的人们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持,帮助他们与自己社会中试图阻碍民主化进程的更保守、甚至更顽固的敌人

进行论战。

在《尚书》中,我们读到这样的话:“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

《孟子》那里,我们发现一句更为人熟知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

可见,在儒家思想中,作为人类社群的“民”是天下国家的根本。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先于

刑罚,而这正是任何社群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基石。儒家思想在传统社会中之所以长期有效

,是因为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对于法律的优先性,并将道德作为确保社会和谐的主要手段。

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他希望人民的诉讼越少越好。应该说

,这一立场与法制并不矛盾,一般来说,儒家解决争讼的方式是,先尽可能使用非正规的

和解办法或进行道德规劝,实在不得已才使用法律手段。一个社会,如果诉讼很多,维

秩序又不靠社会公德,却主要靠法律和制裁手段,那样要想建立社会和谐几乎是不可能的

。法律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当然是必要的,但问题在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有必要运用法

律手段来维护社会成员的利益。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在处理法律与道德的矛盾时,更

多地使用法律。可是,中国社会一直更依赖道德。

在中国,理想社会是一种“人治”社会,理想的“人治”社会的统治者是道德极为完

美的君主。在一定意义上,孔子既是精简政府职能的倡导者,又是建立自治的人类社群的

积极支持者。在他看来,成功的君王既能将社会治理得井然有序,又同时能够保持“无为

”的状态。比如,《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儒家思想里,甚至说在更为宽泛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思想中,有足够多的命题与西方

民主思想相协调一致。由此出发,我们不难反驳任何对杜威式儒家民主主义可能产生的怀

疑。如果我们把杜威的民主思想和儒家民主主义二者都设定在一个社群主义模型中,那么

这一立场就更加毋庸置疑。当然,我们仍然需要更加详细地对这些线索和观点进行论证,

有价值的(plausible)。

《论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象好的实用主义者一样,孔子强调紧密的、内心自发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孔子强

调协调个人与家庭、进而协调个人与社群之间的关系,力图建立一个繁荣昌盛、自治的人

类社群,并将其视为保障个人自由的最重要条件,也就是说,只有这样的人类社群才能确

保个人与社群的理念共享以致完全融和。儒家民主主义模式靠两个强大的却又是非形式化

的力量来维系,一个是“耻”字,一个是“礼”字。虽然,强迫作为维系秩序的一种手段

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细胞。个人首先是家庭的成员,每个人都先要

在家庭内部关系中认识自己,然后才扩展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中去。正如儒家经典《大

的延伸,对国家的认识是在修身过程中逐步加深的,对自身的认识也是在人与人的角色和

关系中逐步深化的。儒家民主主义同意这种以家族为核心的思想,因为这一出发点为“公

统更加合理的解释。

在西方,最早思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哲学家之一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看来,民主体制

公共生活。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人就将家庭生活看成是同公共生活根本对立的,此后

,西方社会私人与公众领域的明确界线就固定下来了。

在传统的儒教社会中,一个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真正离开过家庭。如果一个人离开家庭

,或者说儒家思想对公众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区分,是跟西方大不相同的。在这点上,美国

实用主义鼻祖杜威关于社群主义的思想有利于理解传统儒教社会中的个人概念。

三、杜威与孔子对话的成果――儒家民主主义

很大程度上,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是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的:个人与社会,私人与

公众,自然法与成文法,权利与义务,国家的强制力(即权威合法性),正义观念,等等。

中国儒家思想关注的内容显然不同,如个人修养与社会公德,传统礼教的功能,以及礼教

调社会角色和政治角色,树立文化典范,提倡劝谏,等等。

从杜威关于民主的思想入手,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是“儒家民主主义”。在杜威看

来,民主的基础是沟通的人类社群。在沟通的人类社群中,那些出于个人目的刻意求新和

哗众取宠的做法会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这种情况是肯定的,因为抑制个人出风头有利于

保持人们的共通性,更好地确保社群的沟通。通常,这种抑制不可以来自外部,既不可以

来自法律,也不可以来自压制性的“公众舆论”。只要人与人之间还有可能进行交流,他

们就会尽量容忍分歧。同时,他们为了能够继续沟通,通常还会尽量避免刻意的标新立异

我们在这里遇到了确立儒家民主主义的最大问题,也就是文化和信仰的多元论

面上,可以容忍那么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形态呢?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不少西方人总是怀疑这一事实,他们认定

亚洲文化是单一的,这是一种极端可笑的老观念。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与美国以

及大多数欧洲社会一样,存在种族和语言的同一性,在某些领域甚至表现得更加明显。也

许,整体地说,中国要比大多数西方社会更容易达到某种真正的“共识”(consensus)。

西方人往往难以理解儒学何以能够在多元文化中取得一席之地,他们在使用西方意义

往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些概念在中国文化里的含义其实是和西方大不相同的。例如,一个

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很可能既是儒家,同时又是道家和佛家,这种说法会令大多数西方人迷

惑不解。因为,在西方人看来,个人必须忠诚于自己的哲学立场或宗教立场,就象对自己

乐于接受的宗教信仰忠贞不二那样。

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在中国文化里能够和谐共处,不但体现在单一文化中,而且更

重要的是,三教合一能在特定个人身上体现出来。这样一来,对于西方人来说,就有必要

里,文化的共识性往往表现在美学和实践层面上,而不表现在思考或理性层面上,这点跟

的宗教信仰忠贞不二的立场,跟儒家思想和杜威实用主义的美学意义完全不同。

在中国历史上,不论文化形态多么多元化,传统都力图使不同的文化形态达到和谐统

一,并且将此视为社会公善;相比之下,西方自由主义提倡包容各种不同声音,兰迪・皮

核心。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权利是我们最为珍视的权利,思想自由是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石

。”追求思想自由必然追求合理的信仰多元论,也必然因此反抗一切教条的保守主义和正

统观点。

《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

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和”这个术语在儒家思想里,意味着各种不同成份

的和谐相处,这层含义可以说是非常强烈而且清晰的。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儒学对社会和

谐追求的前提是,默认各种不同的成分,并力图使之和谐。一方面,儒家思想在共同的理

性模式里,隐含着相同的信仰;另一方面,从美学的角度,预先设定了强度和比较的标准

的不同。中国人不认为思想与行动既可以合为一体,又能够彼此分离。在中国传统中,思

想、性情与行动是相互关联的,这与西方传统的主导意识形态截然相反,西方人认为,思

维、行动与情感都是各自独立的。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与传统西方哲学家在哲学关怀上的不同。我们引用葛瑞汉(angus

什么是真理?”葛瑞汉揭示了中西文化问题意识的明显区别,那就是,中西文化面对在自

然和人类社会中,人应该怎样来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方向这个问题时,答案完全不同。

古希腊哲学家思考的基本问题是“事物是什么?”,“世界是怎样构成的?”简而言

发,西方哲学家对事实和原则作了区分,并发明了一套范畴来认识世界。古代中国知识分

子对“如何得道”的追问,导致他们不断追求合理的生活模式,这种生活模式也是一种文

化方向,这种文化方向使他们能够在“道”的基础上发展自己,并使他们在所生活的世界

中施展才华。

有不少人这样认为,每当中国全社会开始反思的时候,道德和政治秩序便容易被破坏

,很自然地,中国人就会特别关心社会和谐。这些人还认为,中国人特别关心社会道德秩

序,因为他们认为社会道德秩序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可见,中国知识分子主要追求的是“

道”。与此相反,他们认为,古希腊哲学家好象总是在自由而冷静地寻求真理。这无疑是

人”

似乎比西方文化更加重视社会与政治和谐。

其实,中国与西方社会都非常关心如何维持社会稳定。在语言多种多样的多民族社会

,比如古希腊社会里,要在不同的语言、神话、风俗与礼仪之间找到一种具体而有效的方

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保障社会和谐的原则和标准一开始就是抽象出来的,而后又

能普遍适用。无论从积极还是消极的方面来说,在西方,对大写“t”打头的真理

种标准,这种标准为共同的价值观与实践奠定了基础。从消极方面来说,它意味着我们应

当容忍那些不同意现有真理的人。可见,这两种含义都是发展民主制度的应有之意。

在比较了“追求真理的人”和“追求道的人”之间的区别以后,我们发现,如果一个

社会对思想和道德行为有明确的区分,那么提倡多元论就会更容易。如果人们不能将思想

付诸行动,那么其思考的自由也是有限的。象中国这样的文化传统不对思想与行为加以区

别,认为思考就是一种行为。在西方,是我们对思考和行动的区别才让我们得以彻底自由

地思考。倘若西方思想家也认为思考就是行动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悠哉游哉地享受现

有的自由。

可以这样说,儒家民主主义将来的发展要借助于实用主义多元论那样的形式,这就必

须以中国人接受信仰与行动多元化的能力为前提。这种信仰与行动的多元化总是和民主相

伴的,尤其在它采纳了社群主义形式时更是这样。

幸运的是,从整体上说,儒家思想并不缺乏实现儒家民主主义的资源。为了促进真正

的社会和谐,儒家思想强调情感方面的默契,这种默契通过合乎礼节的社会角色和行为来

表达,这种礼节在意识层面上掩饰了人与人之间的分歧。人们在使用礼节进行交流的过程

中,重视的是具有很强道德实践意味的“道”,而不是去发现某种客观的“真理”,在这

样一种道德实践中,人们不再简单地流露自己的情感,那种过分随便流露感情的方式一般

不为接受。由此可见,在礼仪背后的统一性是很难用言语加以表达的。由于对礼节的实践

发生争议。

毫无疑问,思想与信仰的多元化将会挑战中国一以贯之的儒家思想传统。儒家思想也

有可能无力应战。在美国,人们每天都在质问,我们的公民文化明天是否还能存在。对中

国也一样,今后,无论中国遇到多少困难,都别无选择,唯有以自身丰富的传统资源来迎

接现代化的种种挑战。

在个人与社群之间的关系方面,中国儒家社群模式与西方自由主义大相径庭。西方人

关心如何限制国家权力,并尽可能保留个人自主性。从许多方面来说,中国传统中对个人

和社群关系的学说接近与杜威的观点,比如说,在杜威看来,人类社群的凝聚力有助于确

立个人的价值。

无论是孔子还是杜威都认为,人是“具体环境下的人”

国实用主义那里也无迹可寻。儒家思想既不象自由主义民主模式那样,把“手段与目的”

做严格区分,将社会作为实现个人目的一种手段,也不象团体主义模式那样,将个人作为

社会的一种手段。儒家思想与杜威都认为社会群体的广泛目的产生于个人的而且是社群的

目标,他们在这点上几乎完全一致。儒家思想中,家庭模式的特权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

扩展到家庭以外的范围,就成了合理的政府统治基础。

《论语》还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

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仁)之本与!”这就看出基于礼教的社

群不是单纯的,而是着眼于以人为本的精神意义上的持久性。所以,我们在分析中国社会

的“宗教”性时,必须把建立在礼教之上的社群看成是“宗教”修行的现实基础。

在儒家思想里,基于被礼教化了的人的角色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西方意义上的超

越含义。与西方精神超越尘世的意义相反,儒家思想中的人的角色和人际关系所指的是具

有社群生活形式的文化遗产。这文化遗产是精神发展和宗教生活生生不息的源泉。要想了

的,而且应当了解能够将社群统一在追求公善目标之下的礼教,了解礼教之上的社会角色

和人际关系,也就是说,“礼”是了解中国精神的重要范畴。事实上,礼仪制度正是“天

”与“道”两个范畴在社群生活中的具体内容。“礼”、“天”和“道”这些概念充分表

达了渊远流长的历史延续下来的儒家文化精神。

杜威也曾经表述过类似的观点。他说:“原因和结果构成的社群,是我们以及我

们的

后人生存其间的无限之网,它是那么广阔无边,深不可测,充满着各种神秘的存在,这个

社群是我们被织为一体的象征,我们的想象力只好将其称为宇宙。这个社群是我们感觉和

思想的体现,浩淼无边,广阔到知性无法把握……这个社群正是这样一个源头,在它经过

伦理道德的塑造之后,成为了一整套指导个体行为标准以及个人修养目标的聚合体。”

不论是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还是站在儒家思想的立场,文化价值观都是人类社群在

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积淀下来的成就。那种设定旨在容纳这些价值观的某种超自然领域的

立场是站不住脚的。那些具有很强理念意味的宗教所珍视的价值观念,是将和自然有关的

事物特征理念化。为了避免这些理念化内容在世俗层面上被伤害,这些文化价值观被塑造

成为了一种超自然的存在。

中国人尊崇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基督徒对上帝很依附,这显得有些旗鼓相当。但是,

尊崇祖先与文化英雄的儒家民主主义真正是一种“先人的民主”。虽然他们已经不在人世

,但是“他们的民主”仍然很有生气。正是这个道理,当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子贡回答谁是

孔子的老师时,子贡回答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

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一个哲人的意义在于他所创

建的价值和思想为人传颂。中国人重视葬礼,重视家族的延续,重视孝道,重视落叶归根

,他们对祖先的尊敬可以说是一种“宗教”习惯,而这也是活生生的社会记忆。

总而言之,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许多观点是关于社群生活的,它们强化了儒家民主主

的民主之间徘徊不定,我们应当寻求某种方式,将两者结合起来。这一思路可以说是一语

中的。如果希望中西文化交往能更富有成果,我们必然期待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日渐深入

。但是我们知道,儒家民主主义和西方的社群主义民主跟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民主是

不相容的,尤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因此我们希望,儒家民主主义是这场深入的中

西对话的成果,它是中西信仰融合的结晶,它主要是在中国儒家思想和美国实用主义的对

话中形成的。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儒家经典孟子读后感篇三

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5、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7、养心莫善于寡欲。

8、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6、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为。

17、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20、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21、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22、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2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4、其进锐者,其退速。

25、人皆可以为尧舜。

2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

3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年罕至焉,故非有其志者不能至也。

32、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3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3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7、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0、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4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3、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44、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45、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6、尽信书,不如无书。

4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9、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5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5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53、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5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5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58、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5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0、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6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6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6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65、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6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67、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为易;不学,则易者亦为难。

68、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6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7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7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7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4、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75、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7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7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79、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80、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儒家经典孟子读后感篇四

儒家经典读后感,新鲜出炉,欢迎围观。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儒家经典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在我认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的。在《离娄上下》中,讲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来,修、齐、治、平,从本质上说,就是施行仁义之道。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为己任的。在《万章上下》中,通过对历史的阐述,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孟子·尽心上下》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感触最深的是《告子上下》这篇,在阐述行善论的学说。第一,人性本是善。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有无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属性。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于人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识。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为人们存在着内在的鲜艳的道德意识,所以人性是善的。第三,人们的行为如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外在环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边不善。第四,对于这种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须着意的加以培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在于专心致志的存心养性。

作为儒家文化的先祖,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对中国的影响长达几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世,思想道德。其思想精华博大精深,今天我只是管中窥豹摘录下自己浅短的感受和心得,孟子思想的厉害之处在于不管是阐述怎样施行仁政治国平天下,还是做人处事,他都能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总之《孟子》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每次诵读都会使人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它可以平和我们烦躁的内心,可以让我以圣人的精神为指导,在现实生活中做的更好!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孟子》的读后感。

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子读后感看完了深奥的后,我开始研读表现温`良`恭`俭`让`仁`信`义礼`智`信的孟子。

看完后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天将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须要多用心,多劳动,少吃饭,空乏你的身体才行。想想我自己,这四条原则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说苦其心志吧!翻开名人史,发现自己并没有勾践那么卧薪尝胆,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这一点我虽经常做家务,可没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种主动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气无力的。饿其体肤更是遥不可及,少吃?多吃还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这每一样都不可能,别提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了。虽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来约束现代人,但这做为目标却激励着人们不断向前。

汶川大地震引证了这句话,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国,降给中华龙,地震不是痛苦,而是会心的动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儒家经典孟子读后感篇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在茫茫人海中,和所有心中满怀激情的年轻人一样慢慢的摸索前进。我一直认为: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固然重要,但真正来说,有些事情非得自己琢磨出道理来。我们往往很容易被自己的惰性打败,很容易被自己的弱点打败,也容易受不良习气的干扰。《儒家经典语录》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段话是说:能够做到诚恳的人,往往是选择了善道而坚持不渝地实行它的人。这种人往往还要广泛地学习知识,详尽地探讨事物的原因,谨慎认真地思考问题,明确地辩别是非,并且切实地去做。“诚”,是一种执着;“诚”,是一种信念;“诚”,是一种精神。懂得笨鸟先飞,就是“诚”;懂得笨鸟多飞,就是“诚”;懂得学以致用,就是“诚”;懂得契而不舍,就是“诚”。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