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边城读后感人性美(模板6篇)

小编: 翰墨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边城读后感人性美篇一

初识先生是高中节选的边城,翠翠的故事让我着迷,于是到了图书馆借来看,现在印象还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边成集,有边城.还有市集几篇,书是岳麓书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纸也变的发黄,放在手掌里有种很特别的感觉.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边城,即便是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心情,一种很莫明的悲伤.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像是触及到什么,是童年某个太阳温暖的下午,还是现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的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先生将这么一个善良的童话描画的这么悲伤,先生出生在19世纪初,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总在想,取名边城,在先生心里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也许先生那座悲天悯人的城以随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寻我的边城,寻心灵的那份宁静,我想我是会有一座边城的.

边城读后感人性美篇二

犹记一场凤凰潇然梦,一本书,一场偶遇,一段不涩不黏不哭不甜的痴恋。 雨零碎地下,在茶峒,还记得那划龙舟凫水捉鸭子的他,矫健的身手,英俊的外表,因为捉鸭子成绩斐然故心中不胜欢喜。而在桥上苦等爷爷的才15岁的小姑娘翠翠心中却焦急害怕。她生于30年代,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着她且教育着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这是她与傩送的初遇。

太多太多的疑问我想知道,为什么便草草收尾了呢?或许人生是真实的,不可能十全十美,傩送的大哥天保遇难了,作为亲兄弟怎能不为之悲伤难过?我想沈从文用无言的笔触告诉我们,爱要留在最美好的时候,真爱是永恒的,傩送一定会回来。而翠翠,始终也要长大,在面对生活时更加坚强,也懂得了自己对傩送的一份爱,一份永恒的真爱。她在江上支起一枝蒿,日复一日地等,等的不只是傩送,也是一个无法回去的,曾经的美好,像一个梦境。

我始终相信我能遇见翠翠,翠翠活在我们这个世界。我想看她浅颦轻笑,或喜或愁。可能在湘西,在茶峒,在渡口。她会摆渡我走向过去,穿越历史的厚度,看时光过隙间那斑驳的老渡船,悠悠流淌的江水,和那在岁月跌宕中憔悴的容颜。那条渡船撑了十几年,人来人往,天地人生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撑到我们白了头,掉了牙,腰腿不利索,抑或是魂归离恨天云云。也许只为了一个执念,一段往昔,一片云霞,一往情深。

可是,时间这块布,裹挟着翠翠和傩送消失在湘西,一去不回头。他们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那浓丽色彩的凤凰古城,清清浅浅的江水,湿润的草木气息,都被岁月掩埋了。他们的爱情像是我们路过的风景,一直在逡巡,却没有人为他们而听。

我,找不到了。

可是,江水还在。只要江水还在,渡船便在,我相信翠翠便在。

在时光中,傩送或许正乘着船渡过千山万水,只为与梦中惦念的那个翠翠再一次在碧岨溪相逢。

天地人生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唯有真爱,才是永恒。

——尾记

边城读后感人性美篇三

当你睁开眼,你看到的会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您已进入边城的世界。’远处传来了一个清脆的声音,是翠翠和小黄狗在开心的嬉戏,玩耍。

‘翠翠,我回来了!’,爷爷回来时面带微笑,略显多了几道皱纹,手里提着装烧酒的葫芦和朋友送的一带好吃的。翠翠跑到离屋子不远处迎接爷爷回家,亲情满满。

不过我认为,这种场面对这个世界里的翠翠也没几年了,我想这里的翠翠和爷爷也应该很清楚这一点。我慢慢地向那座小屋走去,他们好像没发现我。春风吹来,我的头发随着柔和的风,快乐的飘荡着。我已经很久没有这种心境了。那暖暖的风,绿茵茵的草地,争先恐后绽放的花朵,和那清新的空气,川流不息的小河。我没有注意到我的穿越时间结束了,直到我发现我已经身在家中,穿越器乖乖的呆在我的书桌上。

我再次按下穿越器,发现我有回到了那条小河边,我看见长大后的翠翠。她的头发披散着,从脸上看不出一丝快了,不过上面还留着一点儿时的纯真。这应该是翠翠在等二老的时候吧!以她的外表来看,现在差不多是而是几岁的样子。

其实翠翠的一生也是很悲惨的,就因为不敢卖出那一步,因此废付出了多年的等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我能看见,也能感受到,此时翠翠脸上的希望正在一点一点的消退。她是多么渴望能见到二老,能有勇气告诉他,她喜欢他。可现在的她只能在这里等,无时无刻的'等在这里。她很后悔她没能勇敢,所以她愿意为了重新得到而付出。不知道上天有没有在跟她开玩笑,但愿没吧!

我悄悄地从边城的世界里退了出来,回到了现实中,并回味着刚才。

想到现在,何必当初……

可是时间已经不能在回去了,她只能默默地做着爷爷以前做的活儿,希望那个ta能回来。

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结尾,翠翠到底是等到二老了呢,还是没有。翠翠不能再失去一个人,因此作者没能给出结局。她已经用她自己的余生去弥补之前犯下的‘错’,她没法扛住再失去一个重要人的痛苦。

但愿翠翠能有耐心一直等下去,也希望她有一天能明白这背后的道理。

边城读后感人性美篇四

最近有幸拜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说来惭愧,沈先生的传记20多年前就看了,而他的著作却没有读过。其实也看过一些,就是当时觉得平淡就一带而过。而《边城》早已知道,就是没有阅读而已,现在读也未必晚。用了大约一星期的时间,隔三岔五地,断断续续地,直到今天傍晚,俺才读完了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品——《边城》。

动机是最近想到湖南去旅游。我喜欢到一个地方去旅游先了解一下当地的自然、人文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寻找先贤的足迹。

沈先生是我敬仰的人,印象中他的夫人是苏州人,相濡以沫了许多年。他这一代敬仰的较多,如:巴金、老舍、叶圣陶、傅雷、冰心、钱钟书、启功、季羡林、南怀瑾等等。都属学识渊博、虚怀若谷、真诚相待、表里如一、高风亮节的先贤哲人。

《边城》看一篇是不够的,这次的心得也是肤浅的,随意了。俺看到的版本是“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的。可能是因为断断续续的原因,读完这本小说,俺没有多深切的感受,只有一点淡淡的哀伤和惋惜!

这本小说没写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也没有大气磅礴的场面,有的只是普通人的近乎理想化的生活!

沈先生是从湘西走出来的人,代表作就是此《边城》。从此凡爱好文学的华人都知道了湘西有个边城,好像叫凤凰城吧,有待旅游时考证。文学的力量和魅力被沈先生优美的文字体现出来了。

30年代湘西淳朴的民风随着时代的变化估计现在所存不多了吧。也正因为不存在,所以美好的东西不但令人神往,而且一直萦绕在人的心里。

在篇幅不长的小说里,沈先生将边城的风土人情不疾不徐的娓娓道来。许多描述的自然景观、风俗、人物、心里描写跃然纸上,使人情不自禁读下去。字里行间透射着淡淡的乡意、浓浓的乡情,无愧他的力作。1933年的写作至今已有近80年了,我父辈出生时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读着就倍感亲切。

翠翠的人物命运像是封建、半封建社会妇女的缩影。其实幸福是没什么好写的,只有不幸才能打动读者的心。

命运是没有办法的,不想展开了。

还有一个就是心结。大老、二老由于同时看上翠翠,改变了人生。一死一离家,美好的理想被现实粉碎,而翠翠也是一个受害者。爱情也是不好说的。

文章到后面写老船夫想弥补,却是那么无奈。正如现在一般。许多事都是从不经意或误会开始的,结束却以两败俱伤收场。我现在的观点是尽早说明自己的想法,尽量避免误会,尽量做到未雨绸缪。

主人公翠翠是个苦命儿,从小与外公(书中所称“爷爷”)相依为命。祖孙俩本是农村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因为一个端午节去城里看热闹,翠翠认识了她的“有缘人”——船总顺顺家的“二老”傩送。上天就会捉弄人!在“二老”对翠翠一见钟情后,“大老”天保也对翠翠一见倾心!3年后,翠翠和傩送这对少男少女懵懵懂懂的爱情,因为两家的误会很快夭折了!翠翠的外公也带着很大的遗憾故去了!翠翠在茫然无助、孤苦无依中等待心上人,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翠翠前程未卜,令人担忧!这个少女的命运令人哀伤,她那夭折的爱情让人惋惜!

正文和沈从文先生的“题记”前面,有一篇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的“导读”,里面有这样一段评论:

“翠翠爱情的悲剧,并不具有戏剧性,一切尚未发生就已消失,就像生活中许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爷爷的木讷和犹疑,源于没有‘碾坊’(陪嫁)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总顺顺对爷爷的误会,无意中提示了一个深邃的哲学命题——人在根本上是无法沟通的。翠翠与二老的爱情,某种程度上,就阻隔在了这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空白’中。翠翠与大老、二老没有展开就仓促结束的爱情,大老的殒命、二老的出走和爷爷的离世,迅速将一个妙龄少女朦胧的幸福梦幻击碎。小说接近尾声时,当我们隔着静静流淌的河水,注视着孤苦无依的翠翠时,我们不禁担忧:翠翠的命运,是否也会像河边的白塔,有一天会坍塌呢?……”

细细品味后,真的有上述评论中的这种感觉!不过,俺还有一个最大的感觉:

《边城》是俺看过的名著中最纯洁、最唯美的作品!那份质朴的爱情深深地感染了俺,那近乎理想化的生活和有点儿凄美的故事,将永远刻在俺心里!

边城读后感人性美篇五

自从我看了他的《边城》,我爱上了那个民风淳朴的小镇,也了解了我所在的这个美丽的地方。

现在我有看沈从文先生的自传,感触挺深的。觉得他的文章,就像一口井取水一样,清清的,甜甜的,没有华丽的辞藻,自然流淌,却沁人心脾。就像他的《边城》,让人沉浸在那悠长悠长的宁静中,尽情的去领略和感受那里的景色和人情。

沈先生的孩童时代和一般顽劣孩子一样,贪玩,逃学,好斗,说谎全占了。他的父母给他换到远点的学校,去学校的路上他拐着弯走远路,就是为了看路上的风景。

嘿嘿,这样使我们想到我们自己的童年。我们一群小孩上学也是路上磨磨蹭蹭的,钻下这里,看下这里,对什么事情都觉得很好奇,很好玩,所以每次都会迟到,被老师罚站。

他喜欢下雨天,因为可以不要穿鞋子,走路时专门走水坑,看到河里有人在捞东西,他也要停下来看好一会,逃课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里跟人打架,总之,只要不学习,干什么都行。

我从来没想过,沈先生的童年会是如此,总觉得他应该跟其他人一样从小就是一个佼佼者,而不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孩子。

她们在路上摘人家果树上的果实,挖黄泥地里的红萝卜。他们觉得这是在帮果树减轻负担,是为萝卜们不再受委屈被埋在深土里。

“除此以外路上无处不是莓类同野生的樱桃,大道旁边无处不是甜滋滋的枇杷,无处不可得到充饥果腹的山果野莓。口渴时无处不是可以低头下去喝的泉水。至于茶油树上长的茶青,则一年四季都可以随意采吃,不犯任何忌讳。即或者任何东西都没得吃,我们还是依然十分高兴。”说真的,我很羡慕沈先生,因为他们过的很快乐,就算在别人看来是没有出息的行为。

我小时候也很爱吵闹,整天像一个假小子一样。可是我每天都过的很开心,很快乐。我可以自由自在的做我想做的事,我可以和我的伙伴一起玩一起去冒险,一起去观察我们自己所好奇事物。夏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河里洗澡,去翻螃蟹。

秋天的时候,我们去山上摘野果,冬天我们坐上自制的滑板车滑雪,所以现在回忆起童年觉得幸福无比。

沈从文先生的童年是幸福的,而我们的童年也是幸福的。可是现在的孩子,几乎是没有你童年的,他们只有大堆的作业,无数的辅导班。他们几乎没有伙伴,更不可能与伙伴们一起去亲近自然,与自然有什么亲密的接触,也不可能了解自然中的事物。

我在现在的孩子将来回忆童年的时候,他们会记得些什么。

边城读后感人性美篇六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

《边城》是沈先生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这样一个奇特的家庭: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二人。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傩送,从此心中埋下朦胧的少女情怀。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翠翠,托人向老船夫求亲。兄弟俩人都爱上翠翠,他们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沈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沈先生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沈先生给我们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正如他谈及《边城》时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绘的人性美首先体现在老船夫和孙女翠翠身上。老船夫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牵挂翠翠的将来。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为命,对翠翠的挚爱展示了淳朴、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是全书的灵魂人物,她从小和青山绿水为伴,“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撑渡船的简单生活赋予了她一颗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夫不贪财、不嫌贫、不偷懒,乐于助人,在这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善良、淡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忧愁,对爱情的羞涩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烦恼。从小时候的学羊叫、学牛叫,到在头上戴小花再到后来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没有山盟海誓,没有骇人之举,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通过他们的爱情表达了人性美。

书中这种处处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天保和傩送两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傩送不选择碾房而宁愿撑渡船;天保先是选择车路(指托人提亲),后选择马路(指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以夺得心上人的芳心)。同样爱上翠翠,但“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时作出的可笑行为”。爱情本身有“排他性”,但他们却都以互助互爱的德性,以一种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

《边城》的人性美还表现在边城人民的邻里之爱上。这里的人民质朴,不存在尔虞我诈的奸险用心,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患难与共。他们朴实无华:像老船夫拒收过渡人塞来的钱;到集市买肉时卖肉的老板给他多称一些;还有船总顺顺也总是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老船夫过世时,面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顺顺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质朴的边城人民之间浓浓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风世代相传,造就了边城的山水情。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或许这就是需要我们去咀嚼的地方。沈先生的写作涤荡着清灵之感,书中的结尾也给予了我们一个遐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