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语文猫教案(精选5篇)

小编: LZ文人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七年级语文猫教案篇一

七年级(下)语文冀教版教材,其理念与新课标的理念一致,注重了知识的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课后试题开放灵活,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便于创新能力的发挥。

课本结构大体可以分为四个版块:古诗文的积累;口语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针对这四个版块和考试常规模式,我在日常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1.古诗词的考查形式除保留传统的直接默写题型外,也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因此,在教学中就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一方面给学生讲解诗人创作的背景,使学生对诗作产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和深层涵义。同时,利用多次练习狠抓学生的书写,使其字型规范,在考试中少丢甚至不丢无谓的分数。采用此种方法教学,学生和我感觉很有成效。

2.文言文考查的内容重点是文学常识、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对中心思想的理解和联系实际谈自身体会。在教学中,我一方面给学生讲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利用古人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吸引学生学习看似枯燥的古文,同时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并在课下实施强记,通过练习考查,使学生在此方面务必做到不丢分。在实际教学中,自我感觉还应继续探索更好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苦记。

3.新教材选择的现代文都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比较关注社会热点、焦点,这些文章有助于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这些课文培养学生对文章整体感悟的能力,筛选信息和捕捉信息的能力,通过课文发表自身见解的能力,并对一些课文进行适当取舍,选择一些文章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讲解,既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感觉这样上课课堂气氛比较好,效果也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好。以后我将在此方面继续努力,争取形成一套自己的阅读教学方法。

4.针对考试中常见的几种写作题型,我在日常教学中采取系列教学的模式,运用片段联系,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使学生对作文形成“亮点”意识,并逐步告知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形成“亮点”的方法。我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或思想实际进行写作,做到联系生活实际,确保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对文章再进行艺术加工。同时,在期末考试前,我还针对考试中常见的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等几种写作题型,花费一定时间,从应试角度对学生进行辅导,确保学生尽可能写好考场作文。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感觉既照顾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又兼顾了学生的考试。

新的教材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让语文与社会生活越发“亲密接触”。它决定了教师教学要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寻找新的教学思路,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自我探索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争取形成一套科学有效,具有自身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都有所提升。

七年级语文猫教案篇二

我个人非常喜欢《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软弱而胆小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他自认为无法穿越的狭窄拐点,是父亲的智慧,引领他坚强而勇敢地顺利拐弯,从此他的性格,步入豁然开朗的广阔——这个叫莫顿·亨特的八岁小男孩,一直体弱有病,所以妈妈一直暗示他不要冒险,有一天他在小伙伴们的激将下,爬上了一座通向悬崖的岩石架,他趴在高高的石架上认为自己“绝对没法爬下去”,坚信自己“会滑倒摔死”,就在黑暗的绝望里,父亲用平静的语气指导他“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感谢教材的编写者,充满智慧的,把这篇文章放在初中第一册的第一课,我想其初衷,就是为了让刚刚步入成长阶段的孩子们,学习怎样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化解人生中的困难,走向生命的开朗与开阔。

感谢课文中的“父亲”,他以一个父亲的智慧,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财富——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让自己胆怯的儿子,从此勇敢。

因为喜欢,所以教课文的时候,就格外上心了些。也生发出了课堂生成中的亮点与暗点。

亮点一:

引导孩子朗读第11段——“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我”的语言?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来读?

结果,孩子读的非常的精彩。他们用颤音,来表达出主人公内心的恐惧。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真正用朗读,来揣摩人物的心理。

亮点二:

引导孩子朗读第16段“父亲”刚刚出场时的一段话: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父亲的口气,是低沉的,还是响亮的?是着急的还是缓慢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都不是。父亲的语气,应该是平静的。特别是“晚饭做好了”这一句看似与孩子眼下困难无关的话,更彰显出父亲其实是想用平静的语气,来平静孩子恐惧的心理。

就在这样的朗读中,学生们逐步感受到了对父亲的崇拜和热爱。

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我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爱自己的父亲。惟有如此,父亲的伟岸,才能够助推他们少年历程中的成长。

最得意的,是亮点三——

我在第18段,灵机一动抛出了一个问题——“父亲有足够宽阔的肩膀,他完全可以让处于危险中的孩子跳到自己的怀里,自己用双臂接住儿子,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让孩子自己一步一步的艰难爬下来呢?”

但是暗点,也在此时产生——

有的学生回答说“父亲不能让孩子跳下来”,理由是“太高了,20多米”。

这个时候,我糊涂地用了“假设离地面并不高,那么父亲为什么不接住孩子”,太牵强了。

其实,应该接着引导——真的是20多米吗?

这样,可以领着学生细读课文第8段,让学生在争议中弄明白课文的内容——“我”只是停留在“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的狭小岩石架”上。

可惜,我当时不够机智,没有以这个步骤来提升学生“细读课文”“读细课文”的意识——课文中的“我”到底离地面几米并不重要,但是培养学生具有“深读课文”的意识,却是我工作的重点。

七年级语文猫教案篇三

从文言知识着眼,蒲松龄的《狼》,无疑是集聚词类活用、句读、一词多义的典范之作。然而,就文章内容而言,本文故事性强,“狼”与“屠户”的争斗正切合着学生的阅读趣味,能唤醒学生强烈的阅读热情,这对于改善素来“低温”的语文课堂大有裨益;另外,从寓言的寓意把握为切入口加强当代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主要是公民人格教育(提高学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气与智谋)也是以《狼》为文本的教学能生发的课程内容。但是,文本价值的相对广泛性与课堂容量的有限性的矛盾使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试图突破文道分离抑或重此轻彼的现状,谋求一种“鱼与熊掌兼得”的古文教学的理想。现状的客观存在决定这是一条荆棘小径,在艰难跋涉中,亦有几点收获,主要如下:

一、学生听课情况而言,由于我所带的七年级(3)、(4)基础不一样,所以学生的听课情况也不一样。文言文的学习中,文言词汇的积累是不能规避的一项语文知识的学习。在授课中,我在学生初读文本时,根据学生的朗读实际,并在随后的重点字词的朗读及句读的掌握中,都是认真听,了解学生错读、误读的字词,读完后立即更正,这一方面,两个班相差不大。在文言翻译理解方面,三班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浓,学生在此环节的表现中都很出色,因为文章故事性很强,他们可以通过狼的本性“狡猾”、“狡诈”以及初读文章后对文章的理解等来推断文章的所表达的意思、主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表现很活跃,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但是在四班,由于他们基础稍差,主动学习的能力薄弱,基本上靠老师讲解为主,不过,四班的孩子有一点很值得夸奖,那就是只要老师强调过的,叫他们记的东西,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老师的话,总之,这篇课文,在“文”即文本理解这一方面两个班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对我自己而言也有收获, 在流程设计中,我力求走出学习文言文的既定模式(作家作品介绍---字词正音----字词解释、重点句子落实-----文章解读------内涵思想),首先,我把本文分成了几个画面,通过图片的形式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你是如何根据狗的状态判断这一幅画在前一幅画之后?学生的回答是:一只狼像狗一样坐着,一只狼走开了。我便会紧接着追问:像狗一样坐着,用简洁的文言来说是什么?学生答:犬坐。于是我趁势说:哦,犬坐,便是像狗一样坐着,而不是狗坐着,所以其一犬坐于前,是不应该读作“其一犬?坐于前”的,应该是“其一?犬坐于前(和学生一起回答)”当然,虽然设计这一环节是为学生理解文意服务的,但这并不代表本课的文言词汇的学习到此就告终。总之,“教学设计要服务于学生”、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是这堂课于我的最大收获。

三、初次真正的尝试“文”与“道”的结合。我主要是以“道”为主线,从“狼”的形象的品读,到屠户战胜狼的原因探讨,到寓意的理解,最后归结于现实生活中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该具备的斗争智慧。在“道”的'层层深入下,旁顾到“文”的积累,我认为,()对于故事性强、语言相对浅显的文言文而言,这未尝不是一条可取的解决“文道结合”的尝试之路。

然而,“文道结合”诚然是一条文言文教学的理想之路,初次尝试,也在清晰地告诉我:塑造它的完美形式绝非易事,它需要教者能够在“文”与“言” 中左右逢源,这对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是一大考验。教师如何在生成的教学资源中游刃有余、调配有度决定了课堂的生涩与成熟。在这一方面,这一节课还有诸多遗憾之处。

七年级语文猫教案篇四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给人怎样的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气氛活跃。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

七年级语文猫教案篇五

《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有关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事情,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和现在社会中孩子如何与父母沟通的热点话题紧密联系,学生对它很是感兴趣。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本年级的教学目标,我选择了从人物入手的方式,将朗读、情节分析和主题的感悟作为此文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将更大的自由给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学会如何与他人、家人沟通。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的实施:

这次的课前准备,学生很感兴趣,也做得很认真,很多同学通过这次的日记和周记向我说了许多的心里话。通过这次的课前准备,我更加了解了学生,和他们的距离也拉得更近了,这让我对课文有了更深的感悟,对我的教学帮助很大。学生通过这次的课前准备,对此文也更加感兴趣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进一步了。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把朗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子上,强调“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以讲助读。”课前,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合的角色,然后每六人为一组,进行各组间的朗读比赛,让学生自读、自评、自讲,并评选出最佳的一组。通过这种比赛的形式,学生读得异常的认真,也很快、很准地总结出了各个人物的语气和性格,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安排了一个让学生评述此文的环节,同学在发言中很机灵地说出了一个看法——课文很精彩,于是我顺藤摸瓜,抓住情节这一重要的内容,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时间和相应发生的事情,一一列出后,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安排情节,将众多的安排方式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体会本文情节结构安排的巧妙。

学生在前面的分析中获得了很多的感触,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表现得很活跃,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次争执的方式,也说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见,很多观点甚至是很精辟的,我都没能考虑到。

通过以上的各个环节,这篇课文我感觉上得很灵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做到了讲课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前课后都十分活跃,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