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作文研究站大全(三篇)

小编: 翰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满分作文研究站篇一

风飒飒,雪飘飘……

寒风无情的鞭打着母亲的身体,母亲身上那件薄如蝉翼的破单衣,实在招架不住这扑天盖地的风雪,可是,“家里的孩子还饿着啊”!母亲叹道。

天寒地冻的天气,外出的人少的可怜,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向一家包子店走去,渴望能充饥。“老板,你能给我几个包子吗?”“我丈夫在外打工,家里揭不开锅了,还有孩子。”“去、去、去、没有”并投来鄙视的目光。

母亲继续无奈地走着,在一个角落里头蜷了起来,她无奈地乞讨,放下了人的尊严,为了孩子的生存,每个经过的人,她都伸出枯瘦的手,投出乞求的眼神,可每个人都不屑地匆匆而过。

零星的灯火现了,夜来临了,街道愈加寂静了,母亲还在继续的.走着,

雪越下越大了,母亲只能躲在一个楼道里换来片刻的温暖,无情的风从楼道口倒灌了进来,母亲蜷成一团,她更加冷了。她感到黑暗之神正在向她靠近,没有了曙光。

“吱”的一声,门开了,这一声打破了母亲的构想,希望之火复燃了,“这位阿姨,你怎么在这这儿啊”小女孩稚嫩的声音说道。“小孩子,阿姨没钱吃饭,你能给点饭吗?”母亲想到家里孩子嗷嗷大哭的样子,她已经放下了她的尊严向一个小孩子乞讨。

“阿姨,这是20元钱,是我的零用钱,老师说要乐于助人”小女孩说道。

大恩不言谢,接过20元钱就往外跑,到店里买了许多包子冲了回家,在看到孩子饱后甜甜的睡着,母亲欣慰的笑了。

天空泛雪,可冰冻不了母亲炽热的爱,无论何时何处境,母亲都会想着你,爱着你,天下间的母亲的本能就是如此。

母爱永远与你同行。…….

满分作文研究站篇二

年华似锦,岁月如歌,过去的日子就像林花谢了春红,总是太过匆匆。

不知不觉,十八岁,已经悄然而至,回首凝望,身后十八载春秋时我们走过的足迹,惊心思童,眼前十八岁的担子是我们奋斗的力量,立足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了十八岁的门口,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旅途。

伴随着十八岁而来的是学校举办的首届成人礼,我们戴上成人帽,感恩父母十八年来无微不至的关怀,感恩老师们语重心长不厌其烦的教导。那一刻,儿时眼中高大,厉害的父母,如今岁月的痕迹早已爬上了他们的脸庞;那一刻,以前我们心中有些畏惧那拥有神圣光环的老师,可他们却是我们亲密无间的'陪同;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稚嫩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便是不骄不馁,成熟稳重的思想;那一刻,我脑海中闪现的无数个场景,内心涌出无数句话,都汇成简简单单却又满含深情的十几个字——“爸妈,我爱你们,老师,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也就在那一刻,泪水朦胧了双眼,但始终未曾流出,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也是一种不惨杂任何虚幻的感恩,更是一份肩上尚未完成的责任。因为我深刻地意识到,十八岁的天空有两种,一种是灰色,一种是蓝色。灰色意味着前方的路还长,我们要经历的挫折还有很多,路上荆棘丛生,在向我们发出挑战,我们的任务艰巨。蓝色象征澄澈明亮的未来,我们所能得到的也还有很多,只要不畏险阻,披荆斩棘,奋斗拼出一条血路超前走,我们的前途更美好。

成人礼最终在高亢激昂的歌曲《怒放的生命》中结束,同学们专注投入的歌唱,我们的十八岁也因此豁然开朗。生命犹如一朵花,十八年来,它努力地汲取养料换取了今日的悄然绽放。那么,就让我们用十八岁的青春,十八岁的热情,十八岁的心境,让花儿怒放,让生命怒放吧!

走过成人门,我听到鸟儿在欢唱,看到花儿正在怒放,阳光就在我们身旁。

满分作文研究站篇三

从小到大,我也曾跟随父母游览过许多的风景名胜,观赏过许多的奇山异水,但是让我着迷和眷恋的地方,仍然是我的故乡——贵州遵义绥阳县。十多年来,我一直都深爱着这片美丽的土地,从未改变。究竟是什么吸引着我,将那千里之外的故乡和我连接在一起?是那高大秀美的群山,还是那蜿蜒清澈的河流?是那纯净明亮的天空,还是那宽阔平坦的土地?都是,但也不全是。

被称为诗乡的故乡,那里的人们大都会吟诗诵词。在播种时,人们借助诗词来表达对秋天的美好期望;在丰收时,人们借助诗词来表达收获的喜悦;在结束了一天的劳动后,人们借助诗词来缓解劳累;空闲时,人们通过诗词来放松娱乐。哪家有了红白喜事,都是通过诗歌来表达喜悦和悲伤。臧克家在给故乡的诗乡门题字中这样写道:“乡有诗方为诗乡,诗有乡始具诗魂。”故乡的确也是这样一个地方。

诗乡的来源与它那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莫大的关系,根据资料记载:东汉大教育家尹珍曾在这里开设学馆,传授知识和道义长达15年之久,启蒙和孕育出了诗乡文化。到了南宋时期,许多文人墨客相继来到这里定居,由于受到了这里淳朴的民风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影响,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的名篇佳作。而那时的人们由于受到了文人的熏陶和感染,诗词也开始慢慢地发展了起来。由于一代代的发展和积累,到了当代,更是达到了诗歌文艺的鼎盛时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群众性的诗歌创作十分普及,几十年来,全县保持上千人提笔写诗的诗歌创作,上万人朗诵的诗歌强势。特别是七八十年代,诗歌创作,诗歌朗诵普及到各村,不仅有干部、工人、教师、还有学生创作诗歌,普及的农民创作形式形成了一种景观,政府也积极地投入了诗乡文化的建设之中,1997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月月有活动,季度有,全年不间断”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县第十次党代会、“十一五”规划把诗乡形象工程纳入全县“三大工程”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绥阳县群众诗歌朗诵会、赛诗会、研讨会等,以及文学社团,各类文艺赛事等,更有风起云涌之势,被省文化部门誉为贵州高原的一道文化风景线。诗词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使得人们把生活与诗歌紧密的融合在了一起,从而创造出了诗乡人热爱生活、自强不息、团结友爱、勤劳勇敢的诗乡精神。

故乡之所以让我如此向往的原因,不仅因为它独特美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它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其中包含着的诗乡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不但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词的浓厚兴趣,而且还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影响着人们处世的方法与态度。在物质和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将这种文化精神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去,而要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我们必须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素质,以一颗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不白白的虚度时光,而是把有限的生命用来享受生活中的困难和乐趣。

我爱故乡,爱那高大秀美的群山,蜿蜒清澈的河水,纯净明亮的天空和那平坦宽阔的土地,还有那勤劳朴实的人们在生活中所创造出的诗乡文化和诗乡精神,我相信,这种精神,将会鼓励着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战胜许多的艰难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