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贝多芬百年祭的读后感(实用5篇)

小编: 笔砚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贝多芬百年祭的读后感篇一

中国历代王朝更替,总是有很多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郭老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回顾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的失败,也从中再次验证了“民心乃固邦之本”的历史论断。对于《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有三个人值得祭奠。

一来祭奠崇祯皇帝。

崇祯即明思宗朱由检,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

崇祯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他有两件功绩值得提一下:一是铲除魏忠贤,二是收复全辽。在之争上,以勤政爱仁博得了后世的同情,但是还是未能挽救大明。从结果上看,他是个悲剧,因为大明朝的灭亡是王朝多年遗留下来的民心尽失,加上天灾人祸造成的。

但从修为上说,崇祯并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比如他在任之初,国家还算比较安定,可是后来他听信谗言,重用亲信,又喜欢形式主义。民心不得,社稷就无法安定,天朝就要换主人,这是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基本原则。

二来祭奠李自成。

李自成是《甲申三百年祭》书中的主角,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大凡开国奠基者的开国之路都比较坎坷,但是他们有坚韧的毅力、非凡的能力,和自己的部下称兄道弟,用一份感情和感召力凝聚群体,最终取得了天下;而取得天下以后的秉性却几乎是一下子发生大转弯的改变:要么开始杀忠良、树威信,要么开始醉三宫,不理朝政,要么开始征收赋税供己娱乐。

首先是选人用人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德才兼备,李岩、宋献策这些人不张扬,且容易克制自己,但却没有得到李自成的重用。亲小人,远贤臣,所以国家社稷就慢慢(或者快速)走向了灭亡。

李自成的起家,是因为社会的动荡,天灾的横行,他把握住机会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最终,还是因为自己个性上的缺陷导致了一生辛苦的荒废,令人可惜,但是换在整个封建王朝的角度上看,他又是一个必然:你忠于社会、忠于人民的时候,人民就会相信你,把他们的命运交给你;当你背叛人民,或者忤逆民意的时候,人民总会把你赶下台来的。

三来祭奠李岩,中国历代不少忠臣良将,为国家披肝沥胆,死而后已,他们是国家真正的脊梁。但是很多忠良都很难带着荣誉终老以上呢个,一部分甚至都被陷于“莫须有”的罪名后含冤而死,李岩也是这样的人物,他不仅举家投靠了李自成,还给李自成推荐了牛金星、刘宗敏为他打江山,在李自成社稷危机的时候还回到河南为他召集民众,希望力挽狂澜,可惜的是李自成没给他机会,历史也就没有给李自成重新修改自己命运的机会。

忠臣惨死的现象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中屡见不鲜,给我们的反思就是人治体制下人才的生存无法得到保证。天子代天行使天道,有绝对的权威,但是他们在用人方面却无法保证从一而终的理智:在国家危急、面临内部外界威胁的时候,君主们总会授权于忠良,让他们为国立功、除暴安良;而在太平盛世时,这些国家的栋梁们却甚至不如君主旁边的一个小厮。

忠良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希望。时代发展到如今,人才仍是国家、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珍惜人才、爱护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仍是每个国家、企业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国家、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形态的发展,如何保持基业长青甚至是持续进步同样是每位成员特别是领导者思考问题的。

用历史的教训来警戒我们,用现实的思考发展我们。

贝多芬百年祭的读后感篇二

他穿衣服之不讲究尤甚于田间的稻草人:事实上有一次他竟被当做流浪汉给抓了起来,因为警察不肯相信穿得这样破破烂烂的人竟会是一位大作曲家,更不能相信这副躯体竟能容得下纯音响世界最奔腾澎湃的灵魂。他的灵魂是伟大的;但是如果我使用了最伟大的这种字眼,那就是说比韩德尔的灵魂还要伟大,贝多芬自己就会责怪我;而且谁又能自负为灵魂比巴哈的还伟大呢?但是说贝多芬的灵魂是最奔腾澎湃的那可没有一点问题。

他的狂风怒涛一般的力量他自己能很容易控制住,可是常常并不愿去控制,这个和他狂呼大笑的滑稽诙谐之处是在别的作曲家作品里都找不到的。毛头小伙子们现在一提起切分音就好象是一种使音乐节奏成为最强而有力的新方法;但是在听过贝多芬的第三里昂诺拉前奏曲之后,最狂热的爵士乐听起来也象“少女的祈祷”那样温和了,可以肯定地说我听过的.任何黑人的集体狂欢都不会象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最后的乐章那样可以引起最黑最黑的舞蹈家拼了命地跳下去,而也没有另外哪一个作曲家可以先以他的乐曲的阴柔之美使得听众完全溶化在缠绵悱恻的境界里,而后突然以铜号的猛烈声音吹向他们,带着嘲讽似地使他们觉得自己是真傻。除了贝多芬之外谁也管不住贝多芬;而疯劲上来之后,他总有意不去管住自己,于是也就成为管不住的了。

这样奔腾澎湃,这种有意的散乱无章,这种嘲讽,这样无顾忌的骄纵的不理睬传统的凤尚——这些就是使得贝多芬不同于十七和十八世纪谨守法度的其他音乐天才的地方。他是造成法国革命的精神风暴中的一个巨浪。他不认任何人为师,他同行里的先辈莫扎特从小起就是梳洗干净,穿着华丽,在王公贵族面前举止大方的。莫扎特小时候曾为了彭巴杜夫人发脾气说:“这个女人是谁,也不来亲亲我,连皇后都亲我呢”。这种事在贝多芬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甚至在他已老到象一头苍熊时,他仍然是一只未经驯服的熊崽子。莫扎特天性文雅,与当时的传统和社会很合拍,但也有灵魂的孤独。莫扎特和格鲁克之文雅就犹如路易十四宫廷之文雅。海顿之文雅就犹如他同时的最有教养的乡绅之文雅。

和他们比起来,从社会地位上说贝多芬就是个不羁的艺术家,一个不穿紧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海顿从不知道什么是嫉妒,曾称呼比他年青的莫扎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可他就是吃不消贝多芬。莫扎特是更有远见的,他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后说:“有一天他是要出名的,”但是即使莫扎特活得长些,这两个人恐也难以相处下去。贝多芬对莫扎特有一种出于道德原因的恐怖。莫扎特在他的音乐中给贵族中的浪子唐璜加上了一圈迷人的圣光,然后象一个天生的戏剧家那样运用道德的灵活性又回过来给莎拉斯特罗加上了神人的光辉,给他口中的歌词谱上了前所未有的就是出自上帝口中都不会显得不相称的乐调。

可是他是穿紧腿裤的官廷侍从,而贝多芬却是个穿散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

同样地海顿也是穿传统制服的侍从。在贝多芬和他们之间隔着一场法国大革命,划分开了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但对贝多芬来说莫扎特可不如海顿,因为他把道德当儿戏,用迷人的音乐把罪恶谱成了象德行那样奇妙。如同每一个真正激进共和主义者都具有的,贝多芬身上的清教徒性格使他反对莫扎特,固然莫扎特曾向他启示了十九世纪音乐的各种创新的可能。因此贝多芬上溯到韩德尔,一位和贝多芬同样倔强的老单身汉,把他做为英雄。

韩德尔瞧不上莫扎特崇拜的英雄格鲁克,虽然在韩德尔的《弥赛亚》里的田园乐是极为接近格鲁克在他的歌剧《奥菲欧》里那些向我们展示出天堂的原野的各个场面的。

贝多芬百年祭的读后感篇三

感觉目前这些离我们还有些距离。公司还没有大到临界的状态。但是公司快速发展,需要做一些大的布局。而这必须涉及新的人员变动和资源投入。公司的内外部布局;未来的市场状况,下一步的增长点,市场份额,开发,渠道,营销,服务等环节的问题在哪里?领导者要有大数据思想,要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在某些方面加大投入还是拓展新的渠道或者开发新的项目。而这需要投入人力和资源去落实。为了实现方向,现有的人谁能够胜任?配套什么职位和资源?需要什么样的人员引进。而现有的项目中需要做评估和调整。哪些是见效快的,足已支持公司的扩张。见效慢的,需要长期的项目推进。哪些是在浪费公司资源。那些务必纠正,那些能够容忍。

作为公司的一员,我们要伴随着公司的成长而成长。学会从不一样的角度看问题。在解决一个困难,挑战,到达一个高度后,能够不断突破,继续创新。学习在上一个阶层看问题,在下一阶层做事情。能够看清自我的方向,坚定去摸索创新的路径。

互联网企业更新换代更贴合行业的颠覆的规律。昔日的巨头如今也在苦苦挣扎。我们抓住事情的本质,尝试不断的创新。在趋势的变革中,只有接近目标的实质的事物才不会被淘汰。而创新的思维和行动力,对每个人又都是公平的。坚信自我也会是明天的大牛,何必惧怕离开那个自我认为的舒适圈呢!

贝多芬百年祭的读后感篇四

一九四四年,是明朝灭亡后的第五个甲申年。是年春天,为了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郭沫若写下了这篇为后世所传诵的史学佳作《甲申三百年祭》。时值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光明前途和国民党所代表的黑暗势力的激烈较量,郭老的这篇万余字的作品无疑在纷争的年代引起了轩然大波。

国民党御用文人的口诛笔伐,共产党和无党派人士的大加赞誉,一篇史论史无前例的带来了政坛的震荡。历史的尘埃早已落定,前人的论断已无需评判。近日拜读了老校长的这篇《甲申三百年祭》,跟随郭老追寻了明朝灭亡的轨迹,探究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发迹与败亡,我从字里行间感悟到的是对“责任”的阐释。

(一)明亡:爱民之责的缺失

从屡击倭寇到征服高丽,从郑和七下西洋到解缙修编永乐大典,一系列史实无疑在向世人昭示着大明王朝的强大富庶。就是这么一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王朝,也难逃历史的轮回。

明王朝从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开国以来,经过两百多年的统治,内忧外患都发展到了极点。到了甲申年,形势已极为严峻。一方面满清的军队已经完全占领了山海关以外的广大土地,虽然山海关有明军扼守,一时攻不下来,但清兵绕到察哈尔,侵入了长城以内,已曾屡次窜扰到北京附近。

另一方面,由于各地饱受饥荒的农民汇集而成的起义部队已经声势浩大,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已经由湖南湖北进入了四川;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队伍则由河南破潼关而占领了西安,并以之为根据地,制定了行军规则,成为有组织有纪律的军队了。到了这般田地,就算是唐宗宋祖在世也无法让偌大的一个王朝起死回生了,也难怪朱由检同学急的只想自我了断。

很多人都会把明朝的灭亡归结为明末政治的腐朽不堪,这点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宦官当道,锦衣卫横行,难道还会有人夸它的政治清明吗?不过简单的一句政治腐朽似乎忽略了太多的人为的因素。从形态意识层面来讲,明朝走向灭亡不能不说是爱民之责的严重缺失所导致的恶果。

从臣子的角度讲,位居人臣,上当直言敢谏,对皇帝负责;下应体恤百姓,对广大平民负责。可看看明末的那帮臣子都干了些什么勾当。首先是天启朝的宦官魏忠贤和奉圣夫人客氏,这两个人在明末可是曾经权倾朝野的角色。客氏与魏忠贤“私为夫妇”,利用皇帝不理政务之便,把持宫内大权,然后网罗亲信,结党营私,蒙蔽皇上,诬陷忠良,这就是他们对皇帝所负之责;利用东厂大肆扰民,假公济私,甚至利用皇帝的名义颁布禁令拆毁全国书院,对民间疾苦则不闻不问,这就是他们对人民所负的责任。

国家兴亡,匹夫尚且有责,一国之君岂能逃脱干系?昏庸如万历、天启者,就无需多说什么了。且谈一下颇具争议的崇祯皇帝。在历代改朝换代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责骂的。崇祯帝却是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

然而事实真的这样吗?我们只能说崇祯太擅长演戏了。他是最喜欢下《罪己诏》的皇帝,但总是申说爱民却口惠而实不至。他还爱闹减膳、撤乐的玩艺,却不肯把国库里面的钱拿出来助饷赈灾,以至于当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却发现国库“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我们着实不能随意就把昏庸的帽子扣给朱由检,但是如此沽名钓誉、空谈爱民之心却不肯肩负爱民之责的皇帝又能比昏君好到哪里去呢?民心已失,悔之晚矣。

这样看来,明朝的灭亡其实就是自上而下一种责任的缺失。当统治者们忘记了自己肩头所扛负的造福万万百姓的责任时,这个统治阶级迟早是要垮掉的。

贝多芬百年祭的读后感篇五

贝多芬,是人尽皆知的著名音乐家。他在失聪的情况下仍旧坚持创作的精神,也是家喻户晓。在音乐的领域,贝多芬无疑是一位伟人。

贝多芬与许多其他颇负盛名的音乐家有所不同,他不仅不是宫廷之中举足轻重的乐师,甚至在生活中,都不拘小节到了整天都是一副狼狈的样子。就像文中所写到的:“他穿衣服之不讲究尤甚于田间的稻草人,事实上有一次他竟被当作流浪汉给抓了起来,因为警察不肯相信穿得这样破破烂烂的人竟会是一位大作曲家。”

对他而言,外表的华美与物质上的享受都不重要,只要能够潜心创作,将自己内心的澎湃化为流动的音符,跃然纸上、流入心田,就够了。他听不到,但他感受得到,感受得到只有音乐才能给他带来的快感。他想的,他要的,只有音乐。在贝多芬的世界里,音乐就是灵魂的所在,音乐高于一切。

贝多芬充满激情而又不拘一格的乐曲,会让每一个人的心为之震动。不仅是音乐的领域,在精神的世界,在人们的心中,贝多芬的确是一个真正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