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8篇)

小编: 纸韵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一

对于法国著名作家米勒的画作《拾穗》,课文进行了详实的介绍,如何让学生体会画家对于场景的描述,如何让学生从作者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法中学习语言表达,面对这篇艺术感十足的课文,我还有些无所适从。将课文读了数遍之后,画家对农民的理解的同情一直让我难以忘怀,这份浓厚、深沉的情感是作者艺术创作的源泉,是画面深处最感人的力量,让学生体会到这一层似乎难度很大,这种遥远时代的异国乡村生活能否引起学生的共鸣呢?只能且走且看了!

在学习课文伊始,我从课文结尾处入手,了解这幅画带给人的感受以及米勒何以创作出这么优秀的作品。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米勒有其农村生活的亲身经历,见过甚至可能参与过多次的拾穗,正是因为对农民的生活有着深深的感受,带着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才能用画笔细致传神地描述那些场景。这是一个情感的积淀,让学生记住作者画面的基调就是“理解和同情”。接下来,我们开始了对描述画作的文字赏析。对于远处的场景,我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收获季节的那份忙碌,还有一份弥漫着麦香的旷远之感,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诵读,描绘出那份远景的美丽。

本文的重点是对于画面上三位主人公的描述,基于“少教对学”的理念,要让学生感受到写实与想象相结合的写法,感受到农民的辛苦,感受到画家的悲悯之情,这都要通过文字的品味来实现。我们以中间的那位妇女为例,让学生自读第二段,看看哪些是作者描述的真实画面?哪些是作者的推想?通过学生默读后找出了相应的语句,写实的部分主要抓住拾穗妇女的体态和动作进行描写,推象则包括人物的身份、感受、心理等等。接着,我指导学生联系每一次的虚实之间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孩子们可以很快体会到;看到她“结实的臂膀”,推测她“勤劳能干”,看到”深深地弯腰、紧紧地攥着、还在捡拾“,推测她生活艰辛、珍惜仅有的粮食,甚至最后直接推想她如此辛劳只为给家里多添一点食物,这样的一位妇女是怎样的人?她勤劳、她坚忍、她不辞辛苦、她无怨无悔,这样才是真正的农妇本色。抓住段落的最后一句反复诵读,体会这位农妇的辛苦,再回过头去看课文,学生的体会才会更加细致、真实。

对于后面所介绍的.两位妇女的情况,孩子们通过自读划分写实和推想的不同语句,进而用精读时所学习的方法,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画面中人物的特色,体会画家对这两个人特殊的情感,了解文字描述中特有的”理解和同情“,学生的发现非常细致。至此,将写实和推想的写法进行课堂练习,以老妇人为例,她回家后会有怎样的体态和动作?(孩子们想象写实的部分),家人看到她又会尝试怎样的感受?(想象家人的心理推测),在想象中完成语言训练,体会农家人的不易和相互关爱之情,这才是农民的真实写照!

读完之后,孩子们对于描述年轻妇女时的最后一句”艰苦的生活才刚刚开始,生活的路还很长……“提出了自己疑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的孩子抓住了省略号进行思考:她以后也许会有很多这样的艰苦经历,她会长大成为中年妇女,成为像妈妈那样勤劳、结实、忍耐的妇女,也许还会成为像奶奶那样腰都直不起来依然要拾穗的妇女,但是,这就是她要过的生活!这才是真正需要人们理解和同情的地方。

课结束了,但心灵的震撼依然在继续。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二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三

宁波市北仑区新\泰河幼儿园大二班

给孩子始终如一的微笑,让孩子在温暖中快乐,健康中成长,让小星星放射永远的光芒!

《拾穗者》是下午的一节美术活动,在上课前我向小朋友简单的介绍了米勒的这幅画,并让寻找秋天的主色调,为接下来的.操作起好铺垫。

《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金色的阳光照在广阔的田野上,洒在前面三位妇女的身上,她们正低头弯腰捡落在田里剩余麦穗的情景;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

小朋友认真听完画背后的故事后,我让每个小朋友一起做了拾穗的动作,体验弯腰的动作,并告之爱惜粮食和坚持的道理。我在黑板上示范了个弯腰拾稻穗的人,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提示幼儿,先画一个头,脑袋是椭圆形的,画上头发,然后画身体弯腰的动作,画上脚,然后画上手的动作,最后画上小朋友手里的稻穗。当我提问主色调的时候,几乎没一个说是黄色,金色以外的颜色,都听的非常认真。在幼儿操作绘画的时候,特别强调的布局,如果画小了,那么在空白处就多画一个拾穗者,如果画大了,那么就充实背景。

本节美术活动相对来说幼儿完成情况还是较不错的,但还是缺少主观性,师幼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还需沟通完善,还需进一步激励鼓舞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大胆的自由的想象创作而非限于些许思维。

.10周老师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四

为了让学生能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我播放济南泉城的风光片并配以动情描述,在学生被美景陶醉后,其心中对泉的美丽神奇之感不言而喻。他们不仅体会到了作者的体会而且还有自己的收获,在表达观后感时,学生激情满怀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水到渠成。

文中大量的四字词语,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赋予泉城以诗情画意。我巧妙编辑把四字词语创作成一首赞美泉城的诗,这样让泉城诗韵更浓,学生在读中感受泉城的诗情画意。

总之这节课,我基本做到让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课后反思还有一些环节做得不够实,以后继续强练教学基本功。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五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深刻领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设计和教学《拾穗》一文中体现了一下几个方面:

一、以图引文,激发情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先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通过学生的初读,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再进行感情朗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以“读”为本,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到以读为本,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逼真”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仅看出米勒画得“逼真”,而且读出作者描写得“逼真”。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另外,学生在默读、自由读、诵读中,体验、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三、设置悬念,大胆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我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总之,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还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这样就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六

这个星期,可以说我上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一节课。由于之前有了上历史课的经验,我上课不再那么紧张,能够更自如地表达我自己。但是,即使是这样,还是暴露了我自己的一些问题。首先,根据听我课的老师反映,我的讲课声音比较小,坐在后面的同学可能会听得比较吃力,甚至是听不到,所以上课的时候坐最后面的同学就有向我反映是听不到的。我就要思考到底我的下节课是用麦克风还是继续不用但是更加大声地讲课。然后就是老问题了,我对上课的内容还不够熟悉,有时会出现掉链子,就是不知道下个内容说什么的时候,也会有一些事例忘记讲的状况。这是一直以来都有的问题,可是我还是不够重视,由于这些知识我都是第一次讲,所以我还是要在上课前好好地练习一下,把知识点都搞到非常地熟悉,才可以更好地进行讲课。最后,就是我上课的事例没有很好地和知识点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我对知识点还有事例都不够熟悉,这样子的话学生就无法更好地理解我说的内容。这些只是一些问题,还有其他需要我继续思考。

另外,我还听课一节初一的实习老师的课,我发现她十分能镇得住场面,她的课上少有学生讲话的,叫他们做笔记也是乖乖地做,也没有什么怨言。她上课的.时候比较严肃,但是她说课后会和学生开玩笑,也就是她把上课和课后分得很清楚,上课的时候就该有上课的样子,课堂上必须安静,下课就可以说说笑笑。这种上课的强大的气场是我目前所欠缺的,在我的课堂上学生还是会讲话,很少能真正地安静下来的,有时甚至管纪律就会消耗我不少的上课时间。所以,我以后也要学会让学生知道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要分开,不过方法我仍在摸索中。

最后,这个星期五,初三进行了年级的拓展训练。这次训练让他们在繁忙的初三学习中放松一下,也可以让他们学习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们要扎马步扎三十分钟,虽然一开始就说坚持不住就停下来。不过在教练激昂的讲话和鼓舞人心的音乐中,他们似乎真正能明白教练所说的坚持,很多同学从一开始不愿意带上眼罩到后来在烈日下留着汗、流着泪也要坚持下去,到最后摘下眼罩,听着教练的解说,他们开始为自己以前的不坚持和不懂得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好而留下后悔的眼泪,纷纷开始反思,最后感谢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经过这一次,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加懂得珍惜,珍惜自己的时间不轻易放弃,珍惜在乎自己的人不随便怨恨。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七

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在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教学,改变了原由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景动态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和实践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交流、质疑亲历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这个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的情感,注重算法多样化。课堂中我把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实的情境再现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新课标理念。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联想到的方法也不一样,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并在交流中内化计算方法,完善自己的方法。同时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多次的验证,从多种算法中选取学生认为简便的计算方法。在动脑筋猜一猜+=43,有多少种答案,你能有序地写出来吗?学生喜欢猜一猜的活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可是由于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充分的激发。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把自己放在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位置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并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及时捕捉信息,使教与学真正容为一体。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八

词语作为文章的基本单位,对词语的学习、理解与运用,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而课文的重点词,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重点词,既能统领全文的理解感悟,又使语文的阅读训练有了落脚点。

在欣赏四大名泉时,抓住理解“涌”、“汇注”、“喷吐”、“冒”这几个动词,体会珍珠泉的“神奇”、五龙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声喧腾”、趵突泉的“大、清、美”。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图文对照等方式,进一步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感受泉城的魅力。尤其是在处理“涌”上更下功夫,学生在比较了“涌”和“冒”的不同后,我出现填空题:泉水从地下往上地涌。学生在反复玩味中,领悟了涌的内涵。

苏教版的教材解读中强调:“学生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是一个

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的规范语言的内化过程。”朗读、理解、复述、背诵、运用,是进行语言训练的根本手段。

我们仍要以教材为范本,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迁移。但仿写的对象,从过去的单纯运用词语,提高到对段式编排,布局谋篇等文章结构的学习。

课文中有许多美好的词句,让学生读读背背,有助于他们进行知识的积累。在教学四大名泉后,让学生再次欣赏《泉城》的美丽和神奇,要求学生用现有的词语说说看到的泉水的`特点正体现了这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