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植物营养学知识点总结(汇总6篇)

小编: ZS文王

通过进行知识点总结,可以促使我们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要注意总结的篇幅控制,尽量避免过长或过短,做到言简意赅。以下是一些优秀的知识点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植物营养学知识点总结篇一

一、实习目的:

本次教学实习是《植物病理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教学实习,掌握几种重要作物病害症状的特点及病原物形态特征,了解病情调查、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病原的鉴定以及病害的田间诊断调查研究的常规方法,提高学生诊断和研究病害的能力。

二、指导教师:

三、实习时间:

20年5月30日——5月31日; 6月6日——6月7日

四、实习地点:

1、山农大南校区实验田

2、徂徕山林场

五、实习内容:

5月30日,我们年级农药专业的同学们来到山农大南校区实验田,开始了为期4天的教学实习之行。

(一)、南校区实验田里收获多

上午,高老师在实验室里为大家介绍了本次实习的安排和方法。即以田间调查、集中采集为主,结合室内病害诊断鉴定,根据课堂讲授内容和田间病害发生具体情况,重点进行病情调查,学习采集、制作和初步鉴定植物病害标本的`方法,了解当地植物常见病害种类、症状特征和发生情况,为识别植物病害,安全保存植物病害标本奠定基础。随后,高老师和李老师带领我们去了山农大南校区实验田,了解了杨树皱叶病、苹果锈病、小麦叶锈、条锈、纹枯、丛矮等大田作物病害。下午,按照计划,我们小组对大田作物病害的标本材料进行了补充采集和压制整理。在采集标本时,我们把标本夹、标本纸、锯子、剪刀、小刀、等工具准备好。针对植物病害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一下采集方法:

(1)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害标本,尽可能采集到不同时期、不同发病部位的标本。

(2)采集有病征的病害标本,以便进行病原物鉴定工作。真菌病害的病原一般有无性、有性两个阶段,应尽量在不同的时期分别采集。有些真菌的有性子实体常在地面的病残体上产生,也要注意采集。

(3)避免病原物混杂,采集时对病原物容易混杂、污染的标本,如锈病、黑粉病、白粉病等要分别用纸夹(包)好,以免观察病原物时发生差错。

(4)随采集随压制,或用湿布包好,防止变形、干燥卷缩,给标本制作造成困难。

(5)随采集随记载,记录的内容一般包括标本编号、寄主名称、病害名称、病害危害情况、采集地点、采集环境、采集日期、采集人等项目。标本应挂有标签,标签上的编号与同一份标本在记录本上的编号必须相符,以便查对。

(6)每种标本采集的数量不能太少,一般叶斑病类标本应在50张以上。

(二)、徂徕山之行

5月31日,经过2个小时的车程,在经历了山路上校车爆胎的危险之后,我们到达了徂徕山林场,开始了对经济果树类植物病害的识别和标本采集。

在徂徕山林场。我校校友、徂徕山林场主任为大家介绍了林场的发展以及相关植物病害的特点。在这里,我们认识了板栗、核桃、山楂等相关病害。大家热情高涨,发现了很多比较典型的病害材料。得到了老师的称赞。

(三)、病害专项调查

6月6日,高老师带领我们又来到山农大南校区植保、农学等学院的实验田,了解了烟草、紫叶李等植物的相关病害。下午,我们组在山农大实验田对小麦进行了病害专项调查。

调查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田间现场调查麦类作物病害发生的种类,重点调查小麦赤霉病、小麦锈病和大麦条纹病,根据调查结果列出植物病害的病情指数及发病率。

植物营养学知识点总结篇二

济南的植物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尤其是秋天的景色更加迷人。

走进植物园,满园的植物几乎都披上了秋装。仅有那四季长绿的松柏,依然身披绿装,像卫士一样坚守岗位。在秋风婆婆的声声呼唤中,那一片片杨树、梧桐树、柳树、桃树、梨树。的叶子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大树妈妈,在空中飞着,舞着,最终投入大地妈妈的怀抱,底上的落叶多极了,风儿一吹,满地的落叶就跳着蹦着撒着欢地随着风望前跑,跑的那个快呦!就别提了!

树下的小草有的结了种子、有的显得有些疲惫,变的枯黄,好像怕冷似的要早早的冬眠了。可是,那大块大块的草坪上的小草,好像是多受到人们的'关爱,依然精神抖擞。好像要陪人们到永远。

公园里最有精神的要数秋菊了。园艺工人把自我亲手培育的成千上万盆菊花摆放在公园内,使整个公园,鲜花盛开,生机盎然。

你看那片黄色的秋菊,在阳光下,金灿灿的,熠熠闪光,好像是谁撒下的一片金子;还有那雪白的大力菊,一大朵一大朵的,就像一个洁白无暇的大雪球似的。细看那狭长的花瓣,一层裹着一层,紧紧的拥抱在一齐,是那么团结,是那么友好,你在看那紫绒色的细长的花瓣,打着卷儿向外伸展开来,好象少女在翩翩起舞;再说那遍地的野菊花,散落在各个角落;那么丁点小,微风一吹,像星星一眨一眨的,真可爱!除了秋菊,还有那红艳艳的一串红,大朵的各色的地瓜花,鸡冠花,他们也是公园里的娇娇者。总之,看看那里很美,看看那里也很美!

金色的十月,金色的秋天,迷人的植物园,我愿用最美丽的诗篇来赞美你!

植物营养学知识点总结篇三

二、实习目的:学习实地认识各种植物病害,将课本知识用于实际,实践教学

三、实习中认识的病害及病原物介绍:

1.豇豆锈病

症状:本病多发生在较老的叶片上,茎和豆荚也发生。叶片初生黄白色的斑点,稍隆起,后逐渐扩大,呈黄褐色疱斑(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黄)褐色粉末状物(夏孢子)。夏孢子堆多发生在叶片背面,严重时也发生在叶面上。后期在夏孢子堆或病叶其他部位上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有时在叶片正面及茎、荚上产生黄色小斑点(性孢子器)。

病原: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vignaebarclay)

2.南瓜白粉病

症状: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面或叶片背面产生白

色粉状小圆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形的白粉状霉斑,逐

渐多个粉斑连接成整张叶片。发病叶片的细胞和组织被侵

染后并不死亡,抹去病斑上的粉层,叶片表现为褪绿或变

黄,发病后期病斑呈灰色或灰褐色,上有黑色的小粒点(即

为病菌的闭囊壳),发病末期病叶组织变为黄褐色而枯死。

3.番茄晚疫病

症状:幼苗、成株期均可发病,危害叶、茎、果,但以

形成暗绿色水浸状

植物营养学知识点总结篇四

大一在工大上课 本硕博连读 老师什么的肯定都是人才啊 不像随便的其他专业···· 待遇超好 奖助学金全部另算 什么四人寝 开学配电脑啊~~~ 老生很是羡慕 都慕名去看英才班的孩子森林资源类(英才班)培养目标、就业方向:“英才班”依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森林资源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森林资源类学科为背景,培养和造就我国林业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和行业需要的,具备森林资源学科背景,基础宽厚、视野开阔、思维独到、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才兼备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毕业后从事我国林业或相关行业领域的教学、科研和高层管理工作。

主干课程:国际林业、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林业商务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林业政策法规、森林资源学、森林建模与可视化、生态恢复学、林木育种学、森林培育学、森林昆虫学、森林病理学、保护生物学、环境保护学等。

本专业建议英语考生报考,招理科考生30人。

办学优势:政策和经费保障:学校成立了“森林资源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领导小组,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通过政策支持、资金资助、设备保证等,保证学生特殊培养。

师资保障:聘请“长江学者”、“跨世纪优秀人才”等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担任导师和教师,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及早进入感兴趣的科研领域。

条件支持:安排校内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实验中心、台站,以及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向学生开放,并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条件支持、空间支持。

奖励制度:设立“英才班”特别奖学金,构建拔尖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

培养特色:培养模式:实行本、硕、博贯通、分段培养的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设置本硕博多通道、多专业方向出口。

本科学制4年,第1年通识教育在国内其他一流大学进行并实行学分互认,第2-3年根据学生个人素质条件和意向可选择“林学”或“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或“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进行专业学习,本科毕业后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在取得本科学历后,经选拔优秀者可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学制2-4年,授予农学或理学硕士、博士学位。

进出机制:实行“淘汰制”和“滚动制”相结合的灵活进出机制,根据学业等综合表现进行分流培养和择优递补。

考核方式:实施“柔性评估”的考核机制,注重实验考核、科研课题考核,考核形式鼓励多样化、个性化。

特色管理:实行“班级管理”和“导师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配备专用教室、每人一台电脑,实行小班单独,配备专兼职搭配合理的优秀教师团队负责班级的管理和运行。

课程体系:设立专门的课程体系,增加跨学科课程设置,引进优质国外原版教材,引入专业精品课程,设立专题研究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氛围营造:营造多渠道、多形式的学术氛围与开放的平等交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国际合作: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国际化培养体系,安排学生分期、分批到国外学习和交流;聘请国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或开设讲座,鼓励学生利用国外的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植物营养学知识点总结篇五

在教師裏永遠也學到真正的土地植物原理,必須要走到田地中去,參加實習,才能在實習中得到植物成長的原理。作為一名植物病理專業學生,在實驗室的學習永遠不能完全的瞭解植物,必須要走進田地,開始工作!

在為期四天的實習中,我感受到農民才是真正的農業專家。書本上知識再正確,真正運用到現實中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這點為我們在今後工作中深入基層、踏實苦幹打下了良好基礎。我們必須要心中有農民,要對農民負責,要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理論聯繫實際,將我們的所學知識真正的回饋給社會、回饋人民。

一、實習目的:

本次教學實習是《植物病理學》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課程教學實習,掌握幾種重要作物病害症狀的特點及病原物形態特徵,瞭解病情調查、病害標本的採集和製作病原的鑒定以及病害的田間診斷調查研究的常規方法,提高學生診斷和研究病害的能力。

二、實習地點:

1、山農大南校區實驗田

2、徂徠山林場

三、實習時間:

201x年5月30日——5月31日;6月6日——6月7日

四、實習內容:

(一)實驗室裏辨真偽

6月7日,大家在實驗室裏對採集的到植物病害材料進行了整理、分類。對實習中不知道的病害材料進行了鏡檢。

在標本製作過程中,對於含水量少的標本,我們組採集隨采隨壓制,保持了標本的原形;對於含水量多的標本,我們等到自然散失一些水分後,再進行了壓制;同時,我們對有些標本進行了可適當加工,如標本的莖過粗或葉子過多,先剪掉一部分再壓制,防止標本因受壓不勻,或葉片重疊而變形。有些全株性的標本,將標本折成適當形狀後再壓制。在前期標本材料整理過程中,為避免壓制的標本變形,並使植物組織中的水分易被標本紙吸收,標本夾好後,我們用繩子將標本夾捆緊,放到乾燥通風處。每天勤換標本紙,使標本儘快乾燥,以保持原有色澤,並避免發黴變質。乾燥後的標本移動時我們始終十分小心,以防破碎。對於莖稈、枝條等粗大標本,我們放在宿舍通風處進行了自然乾燥。 標本經壓制乾燥後,我們進行了細緻的選擇整理,填寫好標籤,貼在標本袋上,然後按寄主或病原進行了分類存放。進過我們組大家的努力,我們供鑒定出21種病害:小麥條銹病。

(二)、南校區實驗田裏收穫多

高老師在實驗室裏為大家介紹了本次實習的安排和方法。即以田間調查、集中採集為主,結合室內病害診斷鑒定,根據課堂講授內容和田間病害發生具體情況,重點進行病情調查,學習採集、製作和初步鑒定植物病害標本的方法,瞭解當地植物常見病害種類、症狀特徵和發生情況,為識別植物病害,安全保存植物病害標本奠定基礎。隨後,高老師和李老師帶領我們去了山農大南校區實驗田,瞭解了楊樹皺葉病、蘋果銹病、小麥葉鏽、條鏽、紋枯、叢矮等大田作物病害。下午,按照計畫,我們小組對大田作物病害的標本材料進行了補充採集和壓制整理。在採集標本時,我們把標本夾、標本紙、鋸子、剪刀、小刀、等工具準備好。針對植物病害的特點,我們採取了一下採集方法:

(1)採集具有典型症狀的病害標本,盡可能採集到不同時期、不同發病部位的標本。

(2)採集有病征的病害標本,以便進行病原物鑒定工作。真菌病害的病原一般有無性、有性兩個階段,應儘量在不同的時期分別採集。有些真菌的有性子實體常在地面的病殘體上產生,也要注意採集。

(3)避免病原物混雜,採集時對病原物容易混雜、污染的標本,如銹病、黑粉病、白粉病等要分別用紙夾(包)好,以免觀察病原物時發生差錯。

植物营养学知识点总结篇六

为期一周的实习已然落下了帷幕,我依然回味其间点滴,现在有时闭上眼睛,一幕幕在脑海里就像过电影似的,很有趣儿。

起初对实习没抱有太大的热情,因为去外面实习必然要乘车,而我晕车,是特晕的那种,见到车就想吐。第一天清早乘车去鹫峰,车子走得可真慢呀,尤其是在盘山公路上蜿蜒蛇形时,我感觉我的胃都要出来了,我真的想跳车啦。

但是下车稍作休整之后,我顿时被鹫峰迷人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平缓的山坡处处散发着绿的生机,迷人的花香沁人心脾,我还没来得及驻足欣赏,老师就带着大队人马浩浩汤汤席卷过来了。我这才意识到此次实习不是出来游山玩水的,于是只能打起精神,掏出纸笔,追随人流而去。山上的植物可真多呀,我一生也没见过这么多植物,更何况需要一一辨认。但是环顾四周,一个个同学如狼似虎,见到植物就挖,发现新的植株就抢,这场面近乎疯狂,我也等不及啦,拿起剪刀加入到第一波扫荡队伍中,所过之处,植株欲哭无泪呀,高大的乔木尚能自保,矮小伏地的要么被搜挖枯竭,要么惨遭践踏蹂躏,毕竟两个班五六十人呢,其破坏力真的不容小觑呀。老师寓教于乐,同学们对这也乐此不疲。整个过程中,我基本做到了认真听从老师指导,细心辨认植物、采集标本,留心做记录,生怕记漏、记错任何一个种名儿,遇到特别的植株与同学相互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利用午饭间隙,将采集好的植物压成标本,并记好实习日记。第一天收获颇丰,我认识了116种植物,了解了部分植物的用途,譬如唇形科的益母草、北京黄芪,景天科的景天三七具有药用价值,而壳斗科的栓皮栎树干竟可以做暖壶塞子,最为有趣的是木兰科的鹅掌楸,也叫马褂木,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写情书,多么浪漫呀。这次实习给我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我通过对植物的辨认,了解植物的科属特征,进而加强巩固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我深切感受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中滋味。第一天的实习是难忘的,用心学到的东西将使我终身受用。实习也对大家的体力与团队协作力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第一天的实习用“累”来概括,那么第二天的实习就应是疲惫了。第二天,目的地是北京植物园,本想乐游园一番,无奈天公不作美,自清早至傍晚淅淅沥沥的雨没有停歇,于是我们在雨中享受了这一场值得回味的特别实习。

雨中游北京植物园别有一番滋味,园子里的花真多,好多都是我从未见过,也不知道名字的花.感谢老师告诉我一些美丽的花儿的名字。有的同学显得格外兴奋,频频按下相机的快门,一行人都停下脚步等他们,欣赏着他们“抢”镜头的如醉如痴的身姿。然而,植物园中奇花异草上百种之多,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拍不完的。那雨也来凑热闹,铺天盖地,千丝万缕地将植物园中风姿各异的树木和奇花怪草笼罩起来,满眼绿色一时间虽实犹幻,仿佛一位画界高手正在一幅巨大的画布前浓墨重笔地挥洒„„沿着细碎的沙土路慢慢前行,雨丝在伞面和树叶上发出的沙沙声,听起来很惬意舒心,周围很安静,几乎见不到游人,路两边栽植着等待辨认的树木,徜徉漫步间,转过一个慢坡,突然传来人语喧哗声,举目望去,竟是梁启超的墓,我们一行人怀着肃穆的心情瞻仰拜谒了伟人,随后继续寻找植物。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紫薇树,粗大干枯的主干顶端上,冒出蓬勃的翠色,抽出柔美的枝条,随风摆动,舞动着满树的艳丽和芬芳,真有枯木逢春,梅开二度的感觉。雨中植物园,别样的景致,别样的风情。

最后一天的野外实习是大觉寺,我们在这里已经很难发现新的植株了,已然没有的第一天的狂热,却也多了几分娴熟。信手拈来一段植株,我故作淡定的观察它的茎、叶、花、果实,有时拿出相似的标本对比一下,撕下叶子闻一下,看它是否有乳汁,并猜测它属于哪个科、哪个属,将它的主要特征反复在脑海中检索,恰好确认它的身份时心里会蓦地涌出一种成就感。大部分时光我们多听多看多问,不断重复旧的知识,也不停地接受新的知识,有时三两个人聚在一起,边看标本边翻阅资料,遇到两种极为相似的植物也会争论得面红耳赤,但乐在其中。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好奇探索,吐故纳新,这就是实习的乐趣吧。

在接下来两天的植物鉴别考试中,乐趣仍然层出不穷,这是一场人与植物两情相悦的走秀,但不在本文所涉之列,不可说不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