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认识教案(实用8篇)

小编: 紫薇儿

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学科特点。小学教案范文的阅读和借鉴可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物体的认识教案篇一

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比较少,安排的课时也不多,其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中也有初步的接触。这样容易给我们一种假象:教学内容看似简单,学生也好像全都会了,可以不用怎样教了。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以前所学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知识只是很表面的,对于它们的主要特征、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等知识学生是还没有深入掌握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正确掌握这些知识呢?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让学生动起来:

一、课前,让学生与家长动起来:

在教学学这一单元时,我提前一天布置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动手准备学具:找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形状、颜色的小盒子;各种小球等。家中有现成的学生很快就可以找到了,家中没有现成的学生就让他们发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和他们一起想办法找、做。通过这样一发动,学生和家长都迅速行动起来,让他们各自身边的资源整合成一个整体资源,很快就找齐了该节课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学具、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牙膏盒、饮料盒等;圆柱体的纸巾筒、汽水罐等;皮球、乒乓球等。

二、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

各种课前准备工作就绪,开始上课了。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从直观的事物中抽象出各个图形的本质特征,因此,每教学一种图形,我都注意让学生首先动手摸一摸已准备好的学具,然后说一说、议一仪,最后学习用完整、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特征。由于老师给与了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很自然就认识了这些物体的特征,然后通过老师的逐步引导,逐一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特征概括总结出来了。

物体的认识教案篇二

《认识物体》是一年级上册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体会比较、分类等到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概念。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从教学挂图中剪下了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等。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形状已经有了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时,我尽量结合学生的实际,把学习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首先,我就准备了大量的实物分给每个小组,使学生一开始就看到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经常看见的,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其次,在认识物体形状之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物体的形状和我们今天认识的相同呢?使学生尽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中发现很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正确区分,特别是有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孩子很容易认为是正方体。于是我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转一转、摆一摆,观察这两个物体转到不同的方向后有什么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长方形转到不同面后它的长短、高矮是不一样的,而正方形无论怎么转都是一个样的。在之后的练习中有学生还是有些混淆,所以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对比。

物体的认识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

教学用具准备:学生照片杯子实物挂图数码相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联系每人的座位情况进行简单的位置复习。

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同伴在什么位置。

2、游戏dd猜猜他(她)是谁。

教师课前用数码相机拍下本班中一个(或几个)学生不同角度的照片按背影-侧身依次呈现给学生。最后验证时出示正面照片。

学生活动:

1、学生分小组坐成u形,每小组4人,呈对坐形式。

自主发言,说的有道理即可

2、学生自由发言,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设计说明:

教师从u型座位入手,复习位置的同时,增加学生的新奇感,并已猜猜是谁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学生观察熟悉的人物的不同位置的照片,初步体验到不同位置观察的结果是不同的。

二、体验、感悟、探究

1、教学例1dd实话实说

(1)教师发给每小组一个杯子,放在学生中间,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看到的情况。

(2)出示教材中(或教师画出的杯子图片dd四个方位)请学生辨认,那个符合你看到的情况,并说出你的想法。

(3)你们看到的结果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2、教学例2dd体验、探究、感悟(以其他形式替代教材例2)

(1)挑选礼物并向其他学生推荐介绍。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件礼物,放在桌子中间,要求每小组4人按自己观察的结果向全班学生描述自己的礼物。

教师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用数码相机从不同角度拍下每组礼物的照片。

(2)组织学生交流

结合照片,看那组学生描述的最准确,并给与积极的评价。

(3)如时间允许,可让学生打破组的顺序自由观察验证。

3、出示课教材例2挂图,首先让学生猜想、描述一下小兔子和小猴子拍摄下的'照片会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辨认图片。

学生活动:

学生充分观察,照实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

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根据。

设计说明: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到平面图形的辨认,使学生再次体验不同位置观察的结果是不同的。要想全面了解事物特征,就要对物体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全面观察。

以实物替代教材图片,便于学生从前后左右上下等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物体的结果是不同的,训练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图片的观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分析、综合能力。

三、实践应用

1.练一练1

(1)出示图

(2)出示问题及看到的图画。

这几幅图都是谁看到的?

2.练一练2

准备小汽车玩具让学生实际去观察加以验证,并可增加下面的情景。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说图意讲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及想象和交流的过程。

四、尝试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自己的体验、感受收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总结所学知识的良好习惯及语言表达能力。

物体的认识教案篇四

本课打破常规,用“猜一猜”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念和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念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接着让学生在学具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教师精心安排的回忆,观察,操作,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

值得思考的`问题:

物体的认识教案篇五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示儿童的思维过程;

——允许儿童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

认真听讲,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6.注重数学文化,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文化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

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简史,数学趣闻,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的影响……

体会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册两个数学文化:p58“分类”和p80“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五、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七、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

1准备课2课时

2—3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9课时

4—9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16课时

10分一分、认识物体5课时

11—1311—20各数的人数7课时

14—1620以内的进位加法8课时

17—1920以内的退位减法9课时

20总复习4课时

物体的认识教案篇六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故事激趣。

谈话:同学们爱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狐狸分肉的故事。

老师讲故事,学生认真倾听。

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助怎样分才公平这一问题提出渗透平均分,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2、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用什么方法表示一半呢?

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借助分苹果这一具体情境,唤醒学生原有的平均分的经验,随着用什么方法表示一半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感到以前学过的数不够用了,产生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活动一:构建二分之一。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二分之一。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二分之一。

学生思考,交流,动手操作,初步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利用涂一涂、折一折表示等操作活动,丰富了学生对内涵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单位1可以是1个苹果、1片树叶,也可以是1个图形;通过正方形的不同表示方法,可以凸现只要平均分成2分,每份都是它的这一数学本质,深化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2、活动二:类比迁移,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全班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发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1份是几分之一,取几份是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层层推进,其意图在于,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顺利认识并表达、等分数,并理解这些分数表示的内涵。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的前提是平均分,可以有不同的平均分法。

3、活动三: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分数的.读、写方法。

老师点拨讲解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它的读写方法。点明课题并出示课题。

学生自己写一个喜欢的分数,和同桌交流它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读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分数的基础上,通过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4、活动四:分数的联想。

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画面都能引发学生对分数的联想。通过学生看图说出图中表示的分数,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同时又渗透了观察角度不同,联想到的分数也不同的思考策略。

5、活动五:找出生活中隐藏的分数。

学生展开联想,找身边的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用分数表示身边的事物,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美,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6、活动六:做分数。

提问: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呢?利用你身边的材料用画一画、折一折、圈一圈、涂一涂等方法做出你想要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并结合操作过程,说说自己表示分数的方法及其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践操作来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体现个性化学习,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再一次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拓展练习,实践应用。

四、自我反思,评价总结。

1、反思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本节课你的表现如何?

2、谈话激励。

学生谈收获并做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用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自我反思评价,师生互评有利用建立学习自信心、主动性,体现评价的多样性。

物体的认识教案篇七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借助直观的感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北师大版的教材在认识图形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上采用的是“先体后形”的策略,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有先整体后具体的特点,因此我们团队在进行备课时也是力求从学生的视野来设计这节课。比如在流程的安排上,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对物体的外部观察和感知对一些物体进行分类,然后再具体观察每一类物体的形状并找寻特点;由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有非常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我们也是力图从生活入手,借助生活实际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整节课基本顺利实施了我们团队对这节课的想法,并大胆的组织低年级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虽然有诸多问题,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讲已属不易,并且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归纳能力也做出一些尝试和努力,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在教学的最后,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但是,在整节课的调控组织方面,我们还都需要继续学习和努力;在学生交流合作中,也有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其中,我们将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使学生适应并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困难,我们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但是如果对长方体的内容进行过多的探讨就会涉及许多平面图形的问题,因此这一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物体的认识教案篇八

教学目的: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6盒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

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哇,这么多礼物!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但是,小叮铛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在一起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

(2)、汇报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