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数学教案西师版(优秀14篇)

小编: 琴心月

小班教案是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的教学计划,能够引导幼儿良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体育:足球游戏的基本技巧》二年级教案范文,通过游戏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年级数学教案西师版篇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标】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计算机能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课件出示)

2.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啄木鸟、山雀。

(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课件出示线段图的画法)

先用1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课件出示)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

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

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三、活动思考(课件出示内容)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四、独立练习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课后问卷

解决问题: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统计

图表一

能准确列出算式并计算的人数正确率%能正确画出线段图的人数正确率%

实验班(40人)3895%3792.5%

对照班(40人)3587.5%307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有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线段图的画法,就大大提高了画线段图的正确率,全班40人中,有37人都能正确画出线段图,正确率达到了92.5%,而对照班的正确率只有75%,可见,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展示和指导,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

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根据问题,正确的列出算式并计算,使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到了95%。

四年级数学教案西师版篇二

一、“耳闻目睹”胜于“万语千言”。

《观潮》是s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全文围绕“奇”字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形象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面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较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心理距离,才能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教学时怎样做到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学会作者的观察方法,感受大潮的雄壮,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呢?根据课标和对学生的分析,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放录像——读中感悟悟中想象——语言描绘的方法,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在初步谈话,理解课题,检查预习,反馈交流之后。我马上让学生观看录像,感受大潮雄伟的情景。具体过程如下: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老师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大声地)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一起目睹大潮的雄壮气势,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吧!

(播放从网上下载下来的钱塘江大潮录像:随着由声音到影像的越来越响,越来越近,潮水越显得壮观。并出现了一线潮、回头潮、碰头潮等。)

生看钱塘江大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师:能用一句简洁的话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吗?

海鑫:钱塘江大潮真雄伟啊!

晨裕:钱塘江大潮的景象真壮观啊!

刘涛: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啊!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读完汇报)

朵妮: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黄瑛: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下面我们来分组赛读。

(学生在小组里练习朗读,然后各自挑战其他小组,比赛朗读)

润晓: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全体举手)

四年级数学教案西师版篇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如课题。

1、齐读生字卡片上的生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

(一)、了解俞伯牙。

2、读第二段,体会俞伯牙遗憾的感情。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虽然他是个音乐家,但是找个了解他音乐的人却很难,就在这时,伯牙出使途中,来到汉阳江口,他只能对江弹奏,这时伯牙弹的是《高山流水》。

2、自渎3、4段,想一想哪些地方描写伯牙在弹奏《高山流水》时的情景,抽生回答。

3、让我们一起走进有美景,有琴声的傍晚。播放《高山流水》,生感受,师读课文。

5、正当伯牙弹起这段音乐的时候,钟子期听到这段音乐,自渎5-7段,勾出描写钟子期神态和语言的句子。抽生回答。

6、出示钟子期的句子: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a、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b、从哪些词说明子期夸的妙,读出气势磅礴的语气。

c、抽生读,齐读。

d、理解“啧啧赞叹”。(不停的赞叹)。

e、赞的是什么?(伯牙的音乐美妙),怎么赞的?再读。

7、再来看看子期的第二句赞叹。

子期又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a、读一读。

b、伯牙弹奏的是什么?子期赞的是什么?

8、区别体会两句的感情不同,自己体会对比读一读。

9、听了子期的赞叹,伯牙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当伯牙弹“志在高山”时,伯牙是什么表情?(惊讶,只是看了一眼子期)。是什么原因?

当第二次赞叹是,伯牙是什么表情?

齐读伯牙的语言:

这时,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了起来,拉这子期的手说:“高山流水,知音难遇。想不到在这里能遇上您这样以为真正了解我的人啊!”

从这句话体会伯牙什么样的心情?

齐读,读出伯牙此时激动不已的心情。(抽生读)

10、回顾过渡。

子期第一次赞叹,伯牙弹的是“志在高山”,第二次赞叹,伯牙弹的是“志在流水”,对比读一读子期的赞叹和伯牙的话。

(二)《高山流水》悼知音

1、子期和伯牙一见如故,于是有了来年的约定,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他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自渎8-12段,说一说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2、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4、用读体会伯牙的痛苦、伤心。

a、抽生读。

b、抽生评。

c、齐读。

(三)小结。

1、钟子期和俞伯牙的相遇,让伯牙激动万分,而这一次的离别,又让伯牙心碎不已,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才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碎琴山,古琴台也因此而得名,高山流水、知音也有了新的含义。

2、默读课文13、14段,想一想读后的收获,在生活中,你有自己的知音吗?

3、再读课题。

学了这课,你对高山流水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学了这课你该怎么对待自己的朋友?

教学建议

《高山流水》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音的动人传说,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中,让我们品味到友谊的真谛。

课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高山流水》遇知音,第二部分为《高山流水》悼知音。

在巧遇知音这一部分中,尤其以伯牙两次抚琴为重点;在凭吊知音部分,又以伯牙摔琴为重点。整篇课文洋溢着真挚的情感,就如一曲动听的曲子,令人回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要抓住描写人物表情、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寻。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数学教案西师版篇四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和基本情绪,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歌曲的理解。

介绍歌曲:歌曲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小主人公在美丽的、恬静的夜晚,听妈妈在场院里给他们讲故事的幸福场景。第二部分叙述了妈妈在旧社会的痛苦生活,控诉了旧社会的不公。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所以,歌曲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

教师弹奏乐段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随琴轻声的哼唱,体会歌曲的感情。

第二乐段进行欣赏,与第一段进行比较,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全体演唱,老师和学生一起演唱

完整复听全曲。说说歌曲中哪是重复出现的?完成听听想想。

每个人将今天的感受写下来,最好能写成日记。

教学反思:学生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

欣赏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

1、欣赏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

2、展开想象,根据音乐讲述《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的故事。

1、复习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2、引入新课。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创作了管弦乐作品《鹅妈妈组曲》,用音乐叙述了鹅妈妈讲的5个故事,今天一起来听听其中的两个故事。鹅妈妈讲了两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听音乐之后回答。

3、这两首乐《小拇指的故事》和《瓷偶女皇》。请学生回答哪一首是《小拇指的故事》,哪一首是《瓷偶女皇》?为什么?教师可根据情况再次播放音乐。

1、有谁知道童话《小拇指的故事》请给同学们讲一讲。拉威尔创作的乐曲《小拇指的故事》讲了些什么?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并说—说乐曲中的《小拇指的故事》。

2、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主题。请学生说说主题的音乐形象。

3、学生在乐曲的伴奏下讲述自己根据音乐所想象的故事情节。

1、教师讲述童话剧《瓷偶女皇》、拉威尔创作的乐曲《瓷偶女皇》是不是对这个童话故事的完整的叙述?听音乐,正确地回答。

2、这一步感受乐曲,并说一说乐曲是什么风格的音乐,作曲家为什么要采取这样风格的音乐。

3、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主题,请举生说说主题的音乐形象。辨别乐曲中演奏主题的主奏乐器,并说出这种乐器属于管弦乐中哪个乐器组。

4、学生在乐曲的伴奏下,讲述自己根据音乐所想象的故事情节。

1、齐唱或独唱,或两种表演形式结合的方式演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2、结合本堂课欣赏的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说说作为叙事性音乐,上堂课演唱的《听妈好讲那过去的事情》与这堂课欣赏的乐曲,在音乐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有何差别。

说出是否喜欢乐曲,并说出理由。

学唱并表演歌曲《老鼠和大象》。

1、学唱歌曲《老鼠和大象》并能有表情地演唱。

2、完成老鼠和大级节奏游戏。

3、能在演唱中表演《老鼠和大象》。

1、上两堂课同学们听了妈妈讲的故事听了鹅妈妈讲的《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这堂课我们听一听《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2、放录音《老鼠和大象》。

3、教师板书老鼠和大象的节奏游戏,请学生分组练习,力求将这两种不同动物的形象表现出来,然后组合在一起。

4、请学生朗读歌曲第二段“一只很小很小的老鼠……”注意朗读的音量和语气。然后在朗读中加入老鼠和大象的二声部节奏背景。

1、教师范唱歌曲。教师演唱之前,要求学生先表演老鼠和大象的节奏游戏作为歌曲的前奏,教师演唱当中,要求学生朗读和表演带节奏背景的第二段歌词。师生合作共同完成《老鼠和大象》的歌唱。

2、教师与学生跟琴学唱歌曲,鼓励学生积极学唱,尽快做到用歌声讲述《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3、教师分析歌曲中紧凑与舒展的劳动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比处理歌曲的演唱。尤其是歌曲二声部合唱部分,是多么舒展开阔。然后在学生的演唱中,教师加入二声部合唱的低音声部。

1、在高声部轻声哼唱中,哼唱低声部的音高,可以先放慢速度学唱。

2、当两个产部各自都能听到对方的声部,战到声部融合的感觉时,稍微调整一下音量,达到两个声部音量的平衡。

学生有表现力的歌唱与表演《老鼠和大象》。能和谐的演唱歌曲中的合唱部分。

欣赏钢琴独奏曲《洋娃娃的梦》。

1、欣赏钢琴曲《洋娃娃的梦》。

2、根播音乐创编洋娃娃的故事,并随音乐表演。

1、演唱或表演《老鼠和大象》。

2、告诉学生本堂课欣赏的乐曲与洋娃娃有关,认真聆听,洋洋娃娃在做什么?

1、听录音,教师自己弹奏或请学生弹奏《洋娃娃的梦》。

2、启发学生思考,乐曲表现了洋娃娃几种不同的情绪,或洋洋娃娃身边发生了哪些故事情节。

3、请学生随着音乐讲述自己联想到的内容。

欣赏乐曲是富有想象力,学生愿意参与到表演活动中。

四年级数学教案西师版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教学重点:理解,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了解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2、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3、词语认读

二、学习3、4两段

1、师:自由读读3、4自然段,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你特别喜欢的,用波浪线划出来,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教师了解情况,并做适当的个别指导。

2、指名说说读读(配多媒体)

生:我特别喜欢:“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你来读一读。

师:看到那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当时的心情怎样,会有什么动作,会说些什么,咱们表演表演。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这样的场面就是——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师朗读指导(个别读、小组读、范读、自由读、展示读)

3、师:谁再来说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个句子。

师:你欣赏他读的哪些地方?

生:流利、正确,不太有感情。

师:你能比他读得有感情吗?

生:能。学生读

师:他读地有感情吗?

学生评议。

师: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语气逐渐加重,他读出远到近的气势。我们大家像他那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个别读

4、生:老师我喜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你们也喜欢这句吗?

很多学生都叫起来:“我喜欢!”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好根据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1)、作者是按()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和大潮()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2)、()比作()

三、指导背诵:自由读,集体背,个别背,配乐背。

四、课堂小结:钱塘奇观天下传,闷雷滚动出白线。潮头怒吼贯江面,山崩地裂城墙现。同学们,过几天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了,有机会去欣赏欣赏钱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吧。如果不能亲临现场,也可以观看电视直播或上网观看。

四年级数学教案西师版篇六

1、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创设情境,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充分展开练说句式,积累感悟的过程。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体会大潮给人的启示。

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播放大潮来时的真实录像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到钱塘江大潮雄壮美丽的景象中,让学生通过听、读、议、赏的方法,自读自悟,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大潮神奇伟大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抓住大潮来时的声、形之奇来理解课文。

2、从大潮的奔腾咆哮气势,感悟大潮给人力量的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二、初读课文

1、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2、谈谈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1、课文都写了什么时候的潮?

2、感悟发现

写作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四、理解难懂的词语

1、词汇练习

老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说词语

2、同桌互练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观潮前,你最深的感受市什么?

2、创设情境,体会观潮前人的心情。

六、布置作业

1、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2、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直观感受,激发情感,从整体上感悟美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3、师生交流:谈观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二、品读课文,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体会大潮声之奇,在细读中积累美。

1、读:描写大潮声音的语句

2、悟: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那些句子写出了这种巨大的声音?

3、议:从这种声音中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之声。

5、再读:谁能把这种声音的力量读出来?

三、积累语言,练习说话,在表达中升华美

1、练说:大自然中奇妙的声音世界

四、细言细赏,启发想象,重点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再现雄伟壮丽,品位美

过度提问:除了声音方面,还能感受到它的什么之奇?

1、读:学生自读第三四自然段

2、引导学生体会:哪儿写出了大潮的形之奇?

3、品读:朗读文中的描述大潮壮观的句子。

4、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5、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你又有什么感受?

五、拓宽思路,创设新情境运用语言设计美、传达美

1、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大潮还像什么?

句式练习:大潮像(),大潮像(),真是()!

2、赏:再赏大潮雄奇景象

3、指导朗读,体会大潮美

提问:这雄壮之势,真可谓天下壮观呀!谁能把这种雄壮之势读出来?

4、练说:用美妙的语言描述各种形态的'潮

创设情境:再现一线潮、交叉潮、碰头潮、回头潮等各种形态的潮

(模拟情境)

选择喜欢的潮,起个美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现潮的美

5、总结:如果大自然是千万幅美的画,那钱塘江大潮就是最壮观最雄伟的!

六、回顾潮景,感悟写法,在感悟中体会美

句式练习: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由()及(),由()到(),最后又恢复了()。

提问:祖国这一奇美壮丽的景象怎能不令人赞叹不已呢?你佩服作者什么?

七、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1、体悟心情,升华激情

从潮来前的急切期盼到潮来时的人声鼎沸,沸腾时,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会说些什么呢?

2、深悟中心,感情升华

如果把这种心潮汇成一句话,为大潮题词,你想说那句话?(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过渡提问:同时我们也能从大潮身上汲取一种力量,一种怎样的力量?(永不退缩,勇往直前)

3、总结:这就是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激发探究兴趣。对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什么?

2、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指引回家查找资料

第三课时

一、回顾潮景,深情读文

1、读全文

2、自选喜欢的句子读

二、合作学习,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索钱塘江大潮的奥秘)

三、片段小练笔

模仿《观潮》一课的写作方法,描写一种场面

四、学习生字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篇目推荐

2、积累课外有关描写壮观场面的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天下奇观”

永不退缩

勇往直前

战胜困难

创造明天

声之奇------启示-------形之奇

四年级数学教案西师版篇七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仁爱之心为主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热爱自然,关爱动物,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这种故事性的文章很感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很想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和运用;初步认识倒叙的写法,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关心爱护动物。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流露的对小动物的怜爱之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七、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喜欢的词语句子。

2、和同桌小声交流你画出的句子。

3、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小松鼠的词语和句子,再画出描写父亲捉小松鼠的句子。

2、指名读出所画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并理解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3、自由读5-7自然段,说一说父亲为什么把小松鼠放了。

4、指读第5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朗读,同时体会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5、教师简单讲解有关倒叙的知识,及其作用。使学生对此有一定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你会父亲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那只松鼠

捉------------放----------想

关爱动物

[18那只松鼠(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西师版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朗读课文,将视频传送至班级微信群,布置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视频。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追逐一场水的盛宴。

板书:观潮(指导书写“潮”)

(齐读课题。)

【运用希沃中的汉字功能学习“潮”。】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出示学生预习时的朗读视频,引导学生认真听,运用班级优化大师进行点评。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依旧、笼罩、薄雾、蒙蒙、霎时、横贯、恢复

(3)检查多音字情况

【运用希沃动画功能,色差功能检查生字词。】

(4)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相机出示思维导图: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5)游戏: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

【运用希沃课堂活动中的超级游戏,进行辨认。】

三、朗读感悟、发展语言

1、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呢?

2、自由练读三、四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水的句子,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把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学生练读。)

3、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依次出现课件内容:

出示课件内容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板书:闷雷滚动

【运用音频,让学生听听闷雷的声音,感受潮来时的声音之大。】

作者用“闷雷滚动”形容潮水的声音,真是太形象了。我们一起读出大潮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雄伟气势。(学生齐读。)

出示课件内容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东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是怎样沸腾的呢?我们一起来表演看看。

(学生用欢呼、尖叫等各种声音来表示。)

板书:一条白线

这就是沸腾,课文中还有一个词语能形容这种场面,能找到吗?

能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吗?

指名读,齐读。

出示课件内容三: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板书:横贯江面

读出这种感觉来。

出示课件内容四: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条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板书:白色城墙

分男女比赛读。

出示课件内容五: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

板书: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喜欢这句话的举手。老师也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要读好它还真不容易,下面我们大家再准备准备,待会来比比赛,看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指名读,评价鼓励。

师:你为何把山崩地裂读得那么重呢?

生:因为这体现了潮声很大。

师: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战马。还有哪位同学也想读?(指名读)

师:让我们一起感受这壮观的景象吧!(生齐读)

生:那气势活像千军万马发动进攻时,马不停蹄、势不可挡、排山倒海的情景。(理解齐头并进)

师:你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

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4、出示钱塘江大潮视频,边看边想,你想起了课文中那句描写潮水的句子。

这样壮观的大潮是怎样形成的呢?

【运用动画功能,放大镜功能,明白潮水形成的原因。】

5、练习背诵:

这么优美的词句,这么精彩的段落,你们愿意将它背下来吗?

你可以根据板书背诵,也可以根据这些表示描写顺序的提示语来背诵,老师还可以提供录像帮助你背诵……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根据录像背诵。

6、提示语练习背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顿时()。过了一会儿,()。那条白线()。再近些,()。浪头越来越近,();那声音()。

【运用图层,进行提示背诵。】

五、拓展作业1、把潮来时的景象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有关钱塘江的文章、图片,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交流。

3、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四年级数学教案西师版篇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1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摇篮”、“掺和”的意思。

3、能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1、收集一些著名音乐家的生平。

2、收集一些维也纳的一些图片资料。

3、一些文字投影。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11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摇篮”、“掺和”的意思。

3、文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4、学习课文的一、二小节。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出示有关维也纳的图片,师作简单介绍。

板书9音乐之都维也纳

二: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3、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4、交流。

(1)字词。

(2)读书情况。

(3)质疑解疑。

5、默读课文,给课文分分段,并交流。

三:学习第一、二小节。

1、抽读第一小节,说说告诉我们什么。理解“摇篮”一词。

2、学习第二小节,可补充音乐家的有关资料。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继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

二:学习课文重点段。

1、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然后利用合作的形式学习。

2、交流。

(1)维也纳是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学生说说相机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指导朗读。

(2)分三个层次说:一是这儿到处是音乐大师们的雕像;二是这里的许多建筑都是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三是就连王宫花园草坪上的鲜花图案,是用鲜花组成的巨大的音乐符号。

(3)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从四个方面说:一是人们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优美的华尔兹舞曲;二是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三是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室内演奏的传统;四是在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是,会前,会后都要奏一曲古典音乐。

(4)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有名。学生边读书,边说,师边出示图片,边指导朗读。

3、指导背诵其中的一段。

三:总结。

同学们,维也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此时,你想说什么?

四:作业。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述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2、迁移练习。

照样子,写句子: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的摇篮。

()是()的摇篮。

()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仿照第三段,按作者所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描写方法,抓住显著特点多学校的教学大楼进行焦距体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

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师相机指导朗读。

二:迁移练习。

1、读第三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维也纳歌剧院的。

(1)介绍了维也纳歌剧院的设施、规模以及在全世界的影响。

(2)从哪可看出歌剧院的规模宏大?

(3)介绍了歌剧院的哪些设施?

(4)按什么顺序来写歌剧院的?

2、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教学大楼。

(1)外观的形状。

(2)规模,设施。

(3)按一定顺序描写。

3、学生写一写。

4、习作欣赏。

三:作业。

1、用“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这一组词语描写自己看到的景观。

2、开展“维也纳--音乐之都”专题研究,引导学生组成小组,自行选题。

在学习了《音乐课程标准》后,我在想,如何使《如今家乡山连山》的教学有新的突破,为此,对歌曲的教学设计我做了重新安排,打破常规,做了一些尝试:

1、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学科综合与其他音乐体裁的联系。通过欣赏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感受浪漫抒情的秋天;通过欣赏配乐朗诵沈尹默的《秋》、白居易的《暮江吟》来了解文学家笔下的秋天。

2、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歌曲的导入时,我对歌曲的两个声部进行了两次范唱,并告诉学生个人的能力有限,请学生们帮助老师完成歌曲的范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进行了师生合作的训练,让学生在倾听和参与中获得对歌曲的初步感知。在歌曲二声部的训练中,启发学生倾听声部的音量,以培养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美的感受。在朗读歌词时,学生习惯了按歌曲节奏朗读歌词,但在这一课中我强调学生用欢快而富有感情的声音朗读歌词,初步掌握歌曲所要表现的内涵;在歌曲的学唱中,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姿势进行演唱,教会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在教学内容的延伸中,了解秋天不同韵味的美丽。

4、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几处我进行了修改:(1)教授歌曲中的力度记号并能在演唱中运用。(2)最后一句中的附点音符用动作弯腰来辅助,八分休止符用响嘴来替代,对最后一句进行重点的处理。

5、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归“情”于“故乡”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这节课,我将课堂创设成一种具有音乐性和情感色彩的音乐情境,帮助孩子投入音乐活动,使音乐审美教学始终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做到真正的情景交融。依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关键处,即:二度创作----激发对歌曲丰富的情感体验。作为情感延伸的另外一种表现手段,我牢牢把握住“爱大家”这一条主线,请学生对歌曲进行了二度创作。通过加感叹词、改歌词使孩子们对家乡的爱得以深化。“归情于故乡”是整堂课的最终情感归依。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始终感觉识谱教学是一个很难把握又必需抓牢的难点。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作等教学活动的开展。

总之:这节课最终能按照预想的目标得以实现。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音乐课堂的学习里,我只希望学生的情感世界能够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一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而需要我们去做的,便是通过各种途径的途径和方式引导他们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使他们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我认为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不够注重细节问题,如二声部合唱部分还是因为时间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当然这也与平时的练习有关,学生对低声部的把握有畏惧心理,容易跑到高声部去。以后这方面要加强练习。

[《音乐之乡》教学设计及反思(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数学教案西师版篇十

这是一篇以杭州湾钱塘江大潮为主题的课文,文章层次分明,其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描述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读来使人身临其境,深受震撼。真是一篇学生喜欢的佳作美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3、4。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2节,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平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3、“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出示图片“江面平静”,配上音乐,学生自己读读。

4、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5、师生对读,请学生体会朗读成功的原因,总结学法。

理解重点词句。

读出人们的心情。

选折合适的音乐。

6、自由读读3、4小节,在学习小组中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7、交流理解的词语,并读读该句句子。

8、师归纳板书:闷雷滚动,出现一条白线,人声鼎沸、沸腾。

10、体会人们的心情。板书。配乐诵读,学生自由选折音乐,组成小组读读。

11、集体学习课文最后一节师生对读。

四、拓展、探究

1、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并试着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钱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观点介绍具体。

说话练习:“钱塘江有着的大潮。()。

2、仿写《雷雨》

出示媒体“雷电交加”的景象。

出示要求:运用恰当的语句写出雷雨的气势。

五、回家作业:

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写完整。

2、收集世界奇特景观的资料、图片。

附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

江面平静出现白线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余波西去、恢复平静

(看)浩浩荡荡

(听)山崩地裂

[《钱塘观潮》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数学教案西师版篇十一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如课题。

1、齐读生字卡片上的生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

(一)、了解俞伯牙。

2、读第二段,体会俞伯牙遗憾的感情。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虽然他是个音乐家,但是找个了解他音乐的人却很难,就在这时,伯牙出使途中,来到汉阳江口,他只能对江弹奏,这时伯牙弹的是《高山流水》。

2、自渎3、4段,想一想哪些地方描写伯牙在弹奏《高山流水》时的情景,抽生回答。

3、让我们一起走进有美景,有琴声的傍晚。播放《高山流水》,生感受,师读课文。

5、正当伯牙弹起这段音乐的时候,钟子期听到这段音乐,自渎5-7段,勾出描写钟子期神态和语言的句子。抽生回答。

6、出示钟子期的句子: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a、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b、从哪些词说明子期夸的妙,读出气势磅礴的语气。

c、抽生读,齐读。

d、理解“啧啧赞叹”。(不停的赞叹)。

e、赞的是什么?(伯牙的音乐美妙),怎么赞的?再读。

7、再来看看子期的第二句赞叹。

子期又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a、读一读。

b、伯牙弹奏的是什么?子期赞的是什么?

8、区别体会两句的感情不同,自己体会对比读一读。

9、听了子期的赞叹,伯牙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当伯牙弹“志在高山”时,伯牙是什么表情?(惊讶,只是看了一眼子期)。是什么原因?

当第二次赞叹是,伯牙是什么表情?

齐读伯牙的语言:

这时,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了起来,拉这子期的手说:“高山流水,知音难遇。想不到在这里能遇上您这样以为真正了解我的人啊!”

从这句话体会伯牙什么样的心情?

齐读,读出伯牙此时激动不已的心情。(抽生读)

10、回顾过渡。

子期第一次赞叹,伯牙弹的是“志在高山”,第二次赞叹,伯牙弹的是“志在流水”,对比读一读子期的赞叹和伯牙的话。

(二)《高山流水》悼知音

1、子期和伯牙一见如故,于是有了来年的约定,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他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自渎8-12段,说一说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2、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4、用读体会伯牙的痛苦、伤心。

a、抽生读。

b、抽生评。

c、齐读。

(三)小结。

1、钟子期和俞伯牙的相遇,让伯牙激动万分,而这一次的离别,又让伯牙心碎不已,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才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碎琴山,古琴台也因此而得名,高山流水、知音也有了新的含义。

2、默读课文13、14段,想一想读后的收获,在生活中,你有自己的知音吗?

3、再读课题。

学了这课,你对高山流水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学了这课你该怎么对待自己的朋友?

教学建议

《高山流水》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音的动人传说,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中,让我们品味到友谊的真谛。

课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高山流水》遇知音,第二部分为《高山流水》悼知音。

在巧遇知音这一部分中,尤其以伯牙两次抚琴为重点;在凭吊知音部分,又以伯牙摔琴为重点。整篇课文洋溢着真挚的情感,就如一曲动听的曲子,令人回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要抓住描写人物表情、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寻。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激动人心的时刻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四年级数学教案西师版篇十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声形

潮来前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11观潮潮来时越来越响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白色城墙

潮过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水涨船高

[《钱塘观潮》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数学教案西师版篇十三

师:同学们,知道长娥奔月的故事吗?浩瀚的宇宙神秘而美丽,人类自古就有飞天的梦想。昨天我们查了资料,你知道哪些关于飞天的故事呢。

生:我知道万户飞月的故事。讲的是……

师:讲得很完整,很了不起。大家更加点燃了飞天的梦想。

生:我知道一九六一年前苏联第一次飞上太空。

师:连时间都记得那么清楚。是啊,没有什么比飞天更让我们激动的了!咱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飞天梦。

板书:飞天梦。

生:我知道是2003年10月15日。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遍这个日子。

师生读:2003年10月15日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

生:激动人心的时刻。

师:打开书,把课文里陌生的词语多读两遍,看看课文讲了什么,开始吧。

生自读。

师:生字词语都认识了吗?师:自己读一读,声音要洪亮,读音准确。

出示词语:

浩翰天穹遨游问天阁高高耸立气宇轩昂逃逸火箭震耳欲聋。

生读词语

师:读得非常好,看看这个词什么意思。

出示:天穹

生:就是天很方的意思。

师:课文还有几个表示天空的词

生:辽阔碧空。

生:浩瀚

师:浩瀚形容天空吗?是形容星空的。

生:太空

生:苍穹。

生:天空。

师:咱们再读读这几个词,每个读一遍行吗?读词:

天穹苍穹碧空太空天空。

生:我们的航天英雄杨立伟第一次做在载人火箭上,我们的火箭发射成功了。

师:一句话,经过几千年的期待“神舟”五号终于发射成功了,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看看课文讲了哪几个时刻。

生:四个时刻,零晨四点,六时十五分,七时三十分,九十零二分

师:来,你把这几个时间写在黑板上。

生写。

师:零晨四点怎样

生:基本沸腾了。

师:六时十五分呢,请你说说

生:人群已经在等候火箭点火升空了。

师:成千上万的人都在等候。

师:七时三十分呢

生:飞般已经开始最后十秒等候发射了。

师:九十零二分呢?

生:已经成功发射了。

师: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时间顺序。

师:最激动人心的是什么时刻。

生:九十零二分。

生:七十三十分。

生:九十零二分,因为火箭已经发射成功了。

师:让我们激动的地方各不相同,看来大家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体会,非常好,在这些时刻里,最让你激动的又是哪些呢,读四五自然段,边读边想,标出让你激动的词句。

生读。

出示字幕:现场指挥员不时传出的各种指令,重重地敲打着人们的心。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

师: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倒计时的时候就要发射了。

师:对,首次发射的激动,把它读出来,零号指挥员开始

生大声读10、9、8、7、6、5、4、3、2、1

师:从你们的声音表情看出了激动,还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这十秒钟是全世界关注的十秒钟。

生:我想到了我在跳水到了最后十秒钟,我的心像兔子在跳。

师:这是怎样的10秒呢?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期盼凝聚的10秒!虽短犹长的10秒!

牵动13亿中国人的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的10秒,让人们激动、紧张、担忧的10秒。

零号指挥员倒计时

生:10、9、8、7、6、5、4、3、2、1

师:从哪体会到到了最激动的时刻。

生:因为到了中国人最自豪的时间。

师:请零号指挥员开始十秒倒计时。

生倒计时。

师:多么紧张的十秒啊。谁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这十秒让我非常紧张。

师:课文里哪个词可以表现。

生:重重的敲打。

生再读。

师:这十秒多么重大,让我们零号指挥员一起发令。

生读。

师:伴随着滚滚的浓烟,神舟五号冲上了辽阔的碧空。

出示:神舟五号升天情景。

师:神舟五号向太空深处飞去。看到这个场面有什么感受。

生:那里的每一个人都很激动很自豪。

生:那些观众肯定都盼望杨立伟能顺利回来。

师;场面怎么样?

生:很壮观。

师:同学们咱们能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读。

指名读。

师:你觉得表现得壮观吗?

生:表现出来了。火箭升天的声音特别大。

指名学生读。

生:这震耳欲聋的一声长吼,在向世人宣我们是最棒的。

师:你来读。

生自读。

指名读。

师:腾空而起的场面表现出来了。

师读。

生齐读。

师:多壮观的场面啊。能把这段话变成解说吗?

生:能。

师:准备准备。

生准备。

师:如果能背了就看画面解说,不能的看着课文解说。注意了,零号解说号开始解说:

生(配画面读):只见--

师:这壮观的场面,配上同学们激动的解说,再现了这激动的时刻。你能抓住重点词把描写神舟五号升天的那种壮观表现出来吗?自己读。

生自读。

师:我看见同学们一边读一边露出了微笑,仿佛看见了那个场面,能够读出来吗?

生:能。

生自读。

师:咱们推荐一名同学读读,注意,咱们专心地听他说,静静想想神舟五号在天空中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生读。

师:多美啊。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神舟五号已经升上太空了。

师:已经到了吗?

生:我看到神舟五号画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中国人研制的火箭已经升上了天空。

生:我看到了一颗星,这颗星就是我们的神舟五号,我们已经成功了。

师:看看神舟五号抛出了什么?

生:彩练

师:课文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师:能不能读出来。

生自读。

指名读。

师:真美,谁想像出了这种美,谁再读。

指名读。

师:多美呀,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这碧蓝的天空多美呀,咱们配上优美的音乐读一读。

配乐读。

师:多美的一幅科技的图画啊。那颗晶莹夺目的星是什么

生:神舟五号。

师:神舟五号怎么会晶莹夺目呢,把课文最后两段读一读。

生自读。

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交流。

同桌交流。

师:说说你的看法。

生:因为它寄托了中国十三亿人的心。

生:我们都想把火箭发射到太空。

师:是啊,它实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生:这颗星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是最亮的,因为是首次发射成功的。

师:是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实现了,十三亿人的自强梦也实现了。你想说什么

生:我很兴奋

生:我很自豪。

师:是啊,此时此刻任何话语都无法表达我们的心情。我们再一起读一遍课文。

生读课文。

师:第二天早上,这又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遥望这颗寄托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的晶莹夺目的星,人们的幸福之情无法言表!让我们一起朗读。

师:我们的飞天梦已经梦想成真!还有更多的激动、更多的辉煌期待我们去创造,去实现,去分享,让我们相约在下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激动人心的时刻》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数学教案西师版篇十四

本文作者赵宗成、朱明元。文章节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江潮》。

2.课文出现的语文以外的知识

钱塘江涌潮:因受太阳、月球引力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普通现象。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分外壮观。特别是每年秋分时节,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潮势更加汹涌,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感叹。钱塘江的潮汐之所以特别大,除了因为这时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的原因之外,还有独特的原因。

钱江涌潮,出现在我国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处附近,因属海宁市,所以又叫海宁潮,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入,由于两岸逐渐狭窄,湾内水面固之迅速提高,出现涌潮,加上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反过来又提高了湾内的水位,加强了潮势。钱塘江口横丰一条巨大的沙坎,潮水涌入时受到沙坎阻挡,速度减慢,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后浪推前浪,潮头也越来越高。另外,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

[《钱塘观潮》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