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的故事 画杨桃说课稿(优质14篇)

小编: BW笔侠

画杨桃的故事篇一

这是人教版三下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等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1.直观教学法:揭题时,运用图片、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朗读体会法:本课的对话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思想变化,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想、品、写”的方法学习课文。

(一) 揭题

出示学生课前美术课杨桃的写生画,欣赏引出课题。

(由于学生对杨桃并不十分熟悉,因此课前结合美术课对杨桃进行写生,一方面是对这种水果的熟悉,另一方面也了解杨桃在不同角度的样子,为学习、理解课文作铺垫。)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自觉标出小节号、生字、词语等。

2.指名读读得好或难以读好的段落,随机正音,指导学习生字。

(本课的生字并不多,不独立安排识字,在朗读中结合学习生字词。)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画杨桃”是哪部分?在书上标出。

(三) 想象朗读,理解内容

1.“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在书上找出词语。教师板书。

2.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应?分角色朗读课文。

(这是对文本的情景再现,使学生对人物的心理有更深的了解。)

3.出示句子: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的五角星吧!”

这些话是谁说的?说的时候神态会是怎样呢?多媒体出示对话的补充。

(文章的对话没有交代说话对象的神态。让学生想象补充,既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是为学生写好人物打下基础。)

(四)对比写话,领会中心

1.老师的态度是怎样的?划出词语,教师板书: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老师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变化呢?当时他会想些什么?

2.出示老师说的那段话,齐读。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启示?你印象最身的是哪句话?

4.读最后一段马夫亲的教诲是怎样的?读第一段。

出示老师和父亲的两段话,对比读:有什么共同点?

5.现在,同学们又会说些什么呢?写话练习。

(这个环节,写出反应不同学生的内心想法,其实是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的体会内化和交流。)

(五)总结课文,体会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示?

(这个环节体现的是本组课文编排时的训练点:读故事,说启示。)

画杨桃的故事篇二

读了《画杨桃》这篇课文,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它主要写了在一节美术课,老师把一个杨桃放在了讲台上,每位学生都画了一个杨桃,只有一个学生画了一个像五角星的杨桃,但老师却说这个同学画得最好,并且告诉同学们要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道理。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不由得回想起……那一次,我在教室里坐着,听见了一声“好,来啊!”我转过头一看,只见我班的浩贤同学正在和一位同学吵架,然后浩贤同学生气了,就和别人打了起来,我想:他的脾气怎么这么差啊!

这人不光脾气差,简直连什么优点都没有,我甚至觉得他是我们班里最没出息的一个人。

后来有一天,我又看见他跟别人打架了,老师叫他进办公室好好教育了他。自那次后,他简直变了一个人。人家说他,他不发火了,看见别人打架,他还过去阻止。

他真的变了。

他不但知错能改,还特别关心班集体。自从老师让他担当班上的管电委员后,班级节约用电的习惯越来越好了。

原来我们总认为他很差,但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更加明白了做人不要只盯住别人的缺点不放,要多欣赏人家的优点,要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去思考。这样,你就会有不同的发现。

画杨桃的故事篇三

今天早上,因为爸爸妈妈都要去他们学校考试,所以他们7:00钟就把我叫起来了。我起来时,眼睛都睁不开,我只好慢悠悠地起床,把衣服换好再去洗脸刷牙。

当到了学校时,发现那里非常漂亮,那里有一片片的花花草草,还有许多的果树,那里的芒果和杨桃都已经成熟了,调皮地挂满了枝头。当我正在写作业时,一位学校里的保安爷爷走我过来,他问我:“小朋友,你要不要吃杨桃啊?”因为我之前没见过他,所以我不敢要他给的东西。我回答说:“不用了,谢谢。”妈妈在一旁微笑着说:“拿着吧。”所以我又不好意思地把爷爷给的杨桃接了过来。然后跟他说了声谢谢。我把它给妈妈吃,妈妈吃了一口说:“好甜啊!”然后我也吃了一口,真的好甜。然后那个爷爷又给了我妈妈一个。

“铃、铃、铃……”爸爸的下课铃声响了,一会儿爸爸出来了,我立即跑过去扑进爸爸的怀里,然后问他考完了没有。爸爸说:“还有一科。”接着我就和爸爸说了爷爷给我们杨桃的事,刚刚那个爷爷经过。他对我爸爸说:“没事,那棵树上还有好多,不吃就全部坏了,你们自己去搞吧。”然后爸爸就去找工具来摘,爸爸找到了一根铁杆就爬上树用力地敲,妈妈就在树下面开心地给我爸爸和她自己拍照,我就在树下高兴地捡着爸爸从树上敲下来的杨桃。

过了一会儿,我看见爸爸在树上爬得越来越高了,我就有点担心他会摔下来,我就对爸爸说:“爸爸你不要爬太高了,等下摔跤了。”爸爸就从树上下来了,我就把刚刚捡的'杨桃拿去洗干净,然后给爸爸妈妈吃。他们都说很甜很好吃。

今天真是一个开心的星期天,这个星期天回荡着我和爸爸妈妈的欢笑声……

画杨桃的故事篇四

《画杨桃》是一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老课文了,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地教过、听过此刻的教学,有画画助读的,有合作探究的……但每一次似乎都留下这样一个同样的印象——观察事物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上周五,有幸聆听了单志明老师的课堂教学,使我又一次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产生了新的思考。

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我们稍不小心,很容易将之异化为品德课。单老师凭借自己超强的言语敏感度和深厚的教材解读能力,以全新的视角提炼阅读主话题:理解“实事求是”。老师从文本的整体性出发,通过对“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和“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大板块”整合推动实施建构,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不是一般的读者。但作为特殊的读者,我们不能只负责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感动,还要为学生搭好梯子,承担起引导学生感悟的职责,否则我们的课堂教学无法真正实现对话,无法真正拥有生命的灵性和动感。

细细品读单老师的课堂,精彩之处层出不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细微处着手,让学生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标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之处、精妙之处,反复读,仔细品,认真想,把感悟活动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明白事理“实事求是”。如引导学生理解“实事求是”的作画态度时,老师紧紧地抓住“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这一句子展开,如“自己读读这句话,可以结合其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谈谈自己的感想。”、“你是如何理解“我”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的呢?可以联系上文1—2段结合句子去发现。”、“在我开始要画画的时候,我的耳畔总会想起父亲严肃地(语重心长地)说:——”;再如探究“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过程时,老师紧紧扣住句中的标点符号,通过情境模拟、换位思考等,让学生体会同学的心理变化,从而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

从单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细节的精心把握,通过层层设计,诱其深入感悟。细节不仅仅只决定精彩,细节更决定成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如果把一只胳膊从躯体上砍下来,那就不是胳膊了。”就阅读教学而言,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感知课文写什么、是怎样写的。只有进行整体感悟,学生才能感受到课文的整体美,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观照单老师的这堂课,感觉整体设计精致有余,大气不足。课堂上老师走得很急,留给学生的思维、学习空间过于狭窄,对于文本中如何实现言和理的统一有待深入思考。

对于这类说理性较强的文章,由于学生的阅历、能力的限制,教师不能过早地把深奥的道理做强行灌输,而要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全面地感悟文本,使他们在对文本所塑造的形象中去获得其中蕴涵的道理,从而达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效果。《画杨桃》一课故事性很强,而且学生的态度变化尤为明显,在整体构架上,是否可以围绕“笑”展开,通过指导讲故事,以达到悟理的目的。

总之,非常感谢单老师为我们献上这样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们用心去聆听课堂上生命的节奏和快感,努力寻找缩短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的金钥匙。

画杨桃的故事篇五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2、分段朗读指导。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二、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指名回答问题。(“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及老师、同学们的反应写得真实、具体。)

四、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句子。2、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两遍。

4、指名说“叮嘱”“教诲”的意思。

5、学生口头造句。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书面造句。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画杨桃的故事篇六

新家对面的杨桃树又结果了,看着那累累的.青果,我不禁想起了故乡的杨桃树。

童年是一条小溪,它载着无数欢祈,驶向记忆的大海。

小时候,杨桃树结果了,我和兄弟姐妹拿上几根竹竿,挎上几个篮子,就迫不及待地跑进杨树林。只见树上挂满了一个个诱人的杨桃,有青的、黄的,犹如一个个小精灵躲在密密的叶缝中调皮地冲我眨着眼。树下掉了一个个熟透的杨桃,黄黄的,有的开始发黑,上面还有被鸟啄过的坑坑。地上散落着一片片金黄的叶子,像铺了一层金黄中带黄色花纹的地毯,让人仿佛进入多资多彩的画。微风徐徐吹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杨桃香扑鼻而来。

几个年龄大一点的哥哥像小猴子“蹭蹭蹭”地爬上树,用竹竿捅杨桃掉下了,我就和姐姐弟弟在篮子上铺上一层纸,欢快地在雄起下跑来跑去接杨桃,或是捡起掉落在地上的杨桃放入篮中,树下响起了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我们满载而归。篮子里满满地躺着一个个金黄的五棱杨桃,我不由得心花怒放。

奶奶把杨桃用糖腌制,或做成杨桃罐头,或已满酿成杨桃酒,或煮成杨桃汤。我最爱喝杨桃汤了,酸酸甜甜的,会有一股清香从舍尖沁入心脾。送一瓶给王家大妈,送一罐给李家大婶。全年,整村子都浸在杨桃香里。

偶尔一次在水果摊,我见到了久违的杨桃。我不禁拿起一个,一闻,那熟悉的杨桃香,使我想起了故乡的杨桃树。不知,今年,那些杨桃树上结的杨桃多不多,甜不甜。

难忘故乡的杨桃树。不知。今年,那些杨桃树上结的杨桃多不多,甜不甜。

难忘故乡的杨桃树,难忘在故乡度过的快乐童年。故乡的杨桃树连同我远去的童年,将永远成为我记忆扉页中最温馨的一页。

画杨桃的故事篇七

《画杨桃》是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六册(大修订)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故事简短生动。它主要讲了一次美术课,我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引得同学发笑。老师用事实教育学生,使同学们认识到,做事要实事求是,看问题要学会从不同角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最后两段。强化积累意识。

2、诵读老师和父亲的话,启发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学会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教学重难点

品读老师的话,父亲的话,悟出其中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杨桃,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杨桃资料等。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特别是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含义,根据这一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共安排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谈话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杨桃实景,并出示实物杨桃,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此设计目的是创设一种情境,加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意识到课内课外处处可以学语文。第二个环节检查预习。目的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提高预习课文的实效性。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品读感受深的段落,领悟重点词句的含义,扎扎实实地落实教学目标,第四个教学环节拓展延伸。目的是从文本走进生活,从作者走进读者,使读者的情感认识逐步升华。最后作业设计背诵积累最后两段送杨桃、画杨桃,及板书设计都紧扣教学重点。同时也能激发学习兴趣、注意了学科的整合。

教学过程

课前课,由老师向学生问好谈起。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去夸奖老师、同学等。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认识这种水果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李老师从大卖场买来了两个杨桃,请仔细看一下(看后,摆放在讲桌上),杨桃是生长在我国南方的一种水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件与杨桃有关的事,请认认真真看老师写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师:你们知道的真不少,相信,今天再读课文,你肯定还会有新的收获。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完把你印象深刻的地方画下来。

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来说一说。

默读你印象深刻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三、品读重点段落

谁愿意把你印象深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这一环节有随机性,根据学生思路、感悟随机进行教学。但有一点,品读老师的话,应放在读懂中间对话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对老师的话的领悟,就没有根基。老师此时要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调整教案。)

1、品读父亲的话。

a、指读名,能说说吗?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谁还想说说你读懂得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父亲对我要求严格,严中充满关爱、认真,它反复叮嘱。

师  随机板书   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

b.自由练读。父亲怎样说这段话的?看大屏幕自由练读。

c.指名读。认真听他那里读的好?

d.评完后赛读。

e.最后齐读,记住父亲的话。

我记住父亲的话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看大屏幕,自己读读下面两句话,体会他们的意思一样吗?

1)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的画,自己觉得画的很准确.

2)我看,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指名说。一生读,其他生听再体会,再说区别。

师小结:少了“认认真镇,老老实实”表达的意思就大不一样,所以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2、略读中间对话。

老师为什么要说这一段话?引导学生先读中间对话部分。

中间对话部分,你们想怎样读?用喜欢的方式去读中间部分。边读边品味,怎样读出滋味。

分角色朗读。从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

品读老师的话。

a.自读自悟

b.小组交流

c.班中交流,并欣赏不同角度的杨桃图片。

指名朗读(2-3名)注意听他哪儿读的好?

师范读,引导评价老师,在评价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

最后指生,脱离课本向学生讲好这段话。

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

——。齐读最后一节。

四、拓展延伸

老师、父亲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那么“我”到底懂得了什么?

课文学到这里,你们懂得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师:1)小结:学会从不同角度看事物,学会老老实实做人、做事,是一笔可贵的财富。课下背诵最后两段话。并抄写在读书笔记上,让这些教诲也让我们一生受用。

桃送给大家,爱画画的孩子可以画一画。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小诗《题西林壁》

齐诵。

板书设计

画杨桃

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画杨桃的故事篇八

我喜欢的水果有很多,如又香又甜的苹果、脆生生的梨子、酸溜溜的橙子等等,但我最爱吃的还是无比美味的杨桃。

杨桃小时候穿着一件绿色的衣服,长大了就换成绿中带黄的。它长得像一个飞镖,有五条突起的棱。除了这五条棱,其他地方摸上去都很光滑。

我将杨桃切成片,它们就像一颗颗淡黄色的小星星,漂亮极了。拿起一片,还没放进口中,一股酸味就直往鼻子里钻。吃上一口,水润润的,有点儿涩,也有点儿甜。因为它每个角的颜色不同,味道也就不同。颜色越绿的越酸,颜色越黄的越甜。酸得让人闭眼睛,龇牙咧嘴。甜得让人像吃了蜜一样,喜笑颜开。有的又酸又甜,让人回味无穷。一片杨桃竟然有三种不同的味道,根本不像一种水果。妈妈说:“杨桃不可直接入口,需拿糖来腌上一小时,会更美味。”杨桃腌好了,我吃了一口,酸甜中又有一种软一种糯直达人心,让人欲罢不能。

爸爸还告诉我,杨桃还能治咳嗽。他还能用杨桃做美味的杨桃炒牛肉,美味极了。

我爱杨桃,爱它那独特的外形和独特的味道。

画杨桃的故事篇九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杨桃小学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天涯海角”——海南,我从来也没去过,但奶奶带回了那儿的特产——杨桃。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和五敛子。它分布于热带亚洲,我国华南地区也有栽培。杨桃的形状是椭圆形,长8~10厘米,有五个棱,把它横躺下来,像个五角星。一面是由5条线段组成的,一面是由5个果肉组成的,真特别。它有时像只燕子,有时像纸飞机,把它平放下来,两个竖着的棱就像马睡觉的动作,随时会狂奔!

它的果肉是黄色的,其实,它们早已变成了水!你只要一吸,果肉就被吸进肚子里去了!它还有核,可以种,不知道能不能在我们这儿养育,如果能,我一定要种下来。如果有机会,我也要再吃一次!

啊,杨桃,我爱你!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不仅不一样,连爱吃的水果也不一样。长大了,我一定要去民族各地,去吃不同的水果!

画杨桃的故事篇十

在葱绿的田野,总有我深浅不一的脚印,有我快乐的身影,总有我清朗的笑声......田野上的那一棵杨桃树伴随着我的成长,它的枝叶间也藏着我快乐童年记忆。

杨桃树结满了杨桃,我和小伙伴的每每来到杨桃树下,望着那又肥又大的杨桃我们我和小伙伴都会垂涎欲滴啊。这时候我们肯定会绞尽脑汁,把那又肥又大的杨桃占为己有。可是我们谁都够不着,这可难不倒我们这群“机灵鬼”,我们拿来一根高高的竹竿,对准杨桃使劲,一打,一个黄澄澄的杨桃掉了下来,正好打中我的头,我疼得哇哇直叫,小伙伴们,捂着肚子哈哈大笑。看着他们笑得这样开心,看着那开了花的杨桃,我也不竟哈哈大笑。杨桃吃不到却笑饱了肚子。

即使失败了,我们这群“小馋猫”是不会善罢干休的,我们又,激起斗志,拿着那根高高的竹竿对着一个又肥又大的杨桃。这是我们灵巧地接住杨桃,可不幸的是,杨桃上有一堆鸟屎。我们谁都不敢吃,调皮的小明还一脚把杨桃踢进坑里,一踢及中,我们不禁为他拍手叫好。

树上的杨桃,仍不断地诱惑着我们,我们拿着高高的竹竿就对准一个杨桃。这次掉下来的是一个完好无损的杨桃,我们喜出望外,把杨桃分成一块块的,你咬一口,我咬一口这杨桃特别甜,我们的脸上也挂满了甜甜的笑容。

杨桃树,随着我的年岁,渐渐枝繁叶茂哦。,我的童年也因为有了这棵杨桃树充满欢笑。因为杨桃树不仅仅是甜美的果实,还是甜蜜的童年回忆。

画杨桃的故事篇十一

1、教材分析

《画杨桃》是冀教版语文第六册第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课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细致,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理念,在教学中我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比鲜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3、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1、朗读体会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书形式之中,以具体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画画态度,感悟父亲对“我”的教诲。

2、角色体验法:感情需要感情去触摸,感情需要用感情去交融,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助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深度的学习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老师,当作文中的“我”。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想象说话:为什么同学们对我的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由此进行角色感受,角色体验,进而理解课文,获得情感。

3、材料补充法:文本只是为课堂学习提供了一个载体,我准备以文本为契机,由文本拓展适当的课外材料,补充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加深体验。

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研读不同人物对待画杨桃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体会文章的主旨。下面我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本课时共分四大板块:第一板块——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第二板块——引导体会文中的“我”,初步感悟文章的主旨,第三板块——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第四板块——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再次提升文章的主旨,第五板块——链接课外,想象拓展,内化文章的主旨。

第一板块——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

了一件什么事?(预计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而引发的事情。)

然后我再提问:在这件事当中,作者都提到了哪些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我”、同学们、父亲、老师)。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杨桃》,我到底是怎样画杨桃的呢?

根据课题质疑,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第二板块——引导体会文中的“我”,初步感悟文章的主旨

1、我到底是怎样画杨桃的?带着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再次默读你找出的段落,用划出你是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我画杨桃时的表现。引导交流。

3、认真地读读这些句子,并用下面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预设学生的回答是—— (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4、开展小组讨论:“我”知道杨桃的样子吗?知道,那为什么还要把它画成五角星呢?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大都会明白“我”是受了父亲的影响。与此同时,课件出示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5、这个句子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句之一,我是这样引导的:首先,引导质疑: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说说你没有不理解的地方。(预计学生对于“想当然”这个口语化的词语,会不太理解。)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练习,来帮助理解:你画一样东西,是圆的就,是方的就,不要把圆的画成,也不要把方的画成,否则就是想当然。

6、再读父亲的话,再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想当然”的含义。

“我”画画时的态度是本文画杨桃事件的导火索。在本环节的教学当中,以此为切入口,在全课教学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同时,由此引导学生对第一自然段中父亲的话进行朗读感悟,理解“想当然”一词的意思,从而理解父亲的话中所蕴涵的道理,也是走出突出重点的重要一步。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

五角星。”

(估计学生能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

(2)你能把这些标点符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在学生充分自主朗读的基础上,指名读,我随机评议:你为什么把上一组句子读得这么响,这么干脆,而把下面一组读得那么轻,那么吞吞吐吐的样子呢?学生可能会会说:第一次看到有人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真是太好笑了,可是到文中“我”的位置上看了之后,没想到真象五角星,所以很不好意思,很难为情等等。

(3)在学生体验同学们心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同桌合作的方式,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说这两组对话时的不同语气,给句子补充提示语:预计会说: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地说。(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地说。(异口同声)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他________地说。(结结巴巴)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他___________地说。(他迟迟疑疑、支支吾吾)

在学生充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我适时点拨:同样的文字加上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有了这些体会,我相信你会读得更好。齐读上面的两组句子。

以上安排,一方面是领会课文意思的需要,一方面也是训练学生的多元想象,同时为学生学习写人物的对话打一个基础。在这对比朗读、想象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体验。

第四板块——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再次提升文章的主旨

1、老师小结过渡:“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请大家找一找,读一读,划一划描写老师的语句。在学生充分自独的基础上,引导反馈,分别是第11自然段和18自然段。

2、我让学生自由读第11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交流反馈的基础上,重点解读“严肃”、“半晌”。我是这样引导的:请大家想象一下,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预计学生能想象得出,听到同学们的朝笑声,老师肯定很生气,他还可能会想:我得像个办法来教育他们等等。

你们都想到老师的心里去了,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用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

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处进行想象说话,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

3、课件同时出示第11自然段和18自然段,让学生放声朗读,并启发: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师的态度发生变化了。我追问:是哪个词语告诉你的呢?引导反馈,理解词语“和颜悦色”。再让学生“和颜悦色”地读读老师的话,感受老师话中的含义。这句话没有深奥难懂的词汇,因此,我主要采用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的读,读出老师的“和颜悦色”,读出老师的语重心长。(并相机板书:老师的教诲——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背诵。

4、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白: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白: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总结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通过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的对比,运用背诵的手段,让学生明白话中重要语句的教育意义,感知课文前后呼应的特点。

第五板块——链接课外,想象拓展,内化文章的主旨

1、同学们说得很好,确实,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课件出示岑桑的简介。

岑桑,生于1926年,笔名岑桑、端木桥,广东顺德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50年参加工作,1985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在大海那边》、《岑桑散文选》,诗集《眼睛和橄榄》等20余种。评论集《美的追寻》获第二届广东鲁迅文学奖,《岑桑作品选》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岑桑说:“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从小时候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几十年来在文学上我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为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

2、读了这段文字材料,你又有什么体会?(学生谈)看来小时侯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让我们再好好地来读读课文中老师、父亲的那段话。

3、现在,让我们看着关于岑桑的这段资料,回想他小时候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情,回想那节课上老师对我的教诲: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呢?你还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些什么呢?或者你又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课件出示: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

学生写话交流

阅读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是进入文本世界,作者世界去揣摩,去发现,出乎其外是跳出文本的框架去审视,去表达。本环节的设计正属于后者。说话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经历这一过程,学生对课文的教育意义就有了更深的感悟。

画杨桃

父亲的叮嘱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老师的教诲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父亲的叮嘱和老师的教诲,相同的话语,在文中的首尾出现,板书展示了文章这一结构特点,同时也明确地体现了课文的主旨所在。

画杨桃的故事篇十二

《画杨桃》这篇课文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第六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对这节课我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分析:

1、教材与学情分析

2、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3、教学流程(主要环节)

4、教学的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

5、板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画杨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观察一件事物要从多角度去观察,要实事求是,要尊重他人。本文具体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这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分析,观看图片,体会父亲和老师的话的含义是授课的重点,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另外,本文以对话描写为主,因此适合进行朗读练习。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应训练他们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另外,在画杨桃这件事中,爸爸和老师教会了“我”怎样面对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事情。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学会尊重他人,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当然,要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看问题或做事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l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共同探讨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2、过程与方法: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分析,观看图片,体会父亲和老师的话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

l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师通过练习画杨桃的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难点:1、联系课文内容,懂得老师和父亲所讲的道理。

2、理解“我”从所坐的位置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三、教学流程(主要环节):

(一)、读题导入。

1、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深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1、针对“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句话,分析人物表现,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2、交流汇报。

(1)体会“我”是个做事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人。

(2)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3)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三)、提升认识     

四、教学的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画杨桃》。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把句子说完整,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所讲的主要事情。为学生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做准备。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四年级段的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此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用简短的语言叙述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读了这篇课文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四年级段的要求。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对于浅显问题,可让学生再读课文的相关内容,自己解决,或由老师、同学帮助解答;对于需要在深入阅读中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可帮助学生梳理归类,并记下这些问题,留待精读中解决。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合作探究:

1、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老师的话同父亲讲的哪儿相似?

2、“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句话很重要吗?我们结合课文加以理解,看看不同的人物(我、同学们、老师)在看杨桃时候是不是相信自己的眼睛,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按按按选择)和你的同桌交流讨论,共同研究。

(1)我、

(2) 同学

(3) 老师、

设计意图:文中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是全文理解的重点,所以教学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抓住老师和父亲话的相似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句话真的很重要吗?结合课文加以理解,看看不同的人物(我、同学们、老师)在看杨桃时候是不是相信自己的眼睛,有什么不同的表现?使学生理解“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句话的含义,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此外,通过同桌交流讨论,共同研究,交流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表达个人的认识和感受。“按按按”的使用:引导学生任选其中的一个人物进行分析、体会。老师再选择大多数学生都选的内容先讲,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教学效果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交流汇报:

1、图片展示,体现“我”是个做事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人。

(1)、出示杨桃不同角度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我知道杨桃的样子,为什么还要把它画成五角星形呢?(按按按选择)

a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b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c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设计意图:出示杨桃不同角度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按按按选择,让学生全面把握人物的品质,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2、对话描写精彩,体会文中标点的神奇作用,体会同学们的态度变化:

(1)、指导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两段对话: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2)、想象说话。为什么同学们的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设计意图:出示老师和学生的两段对话。使学生找出标点的不同,体会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不同的情感。体会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几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从“同学们”的语言变化,感知“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想象说话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充分体会同学们的心里变化的过程。

3、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进行“按按按”的组题设计,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

(1)、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体会“审视”这个词语中“审”的意思:(按按按选择)

按按按:审视的“审”字哪个解释是正确的,请选择?

a详细,仔细。b审问,询问。c知道。d的确,果然。

(2)、“审视”是仔细地看的意思。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按按按选择)

a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b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c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d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第一次按按按:选择“审视“的审的意思。是让学生通过推敲“审”字的字义,体味“审”字在文中的妙用。通过课堂操作,引导学生推敲字义;互动反馈观察统计差异,激发学生弄清字义的愿望,引导阅读。第二次按按按:根据第一次选择的结果,“审视”是仔细地看的意思。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这个选择与上面的一个选择形成一个组题,使同学们体会出老师是一个做事严谨的教师。

(4)、学生谈谈自己对老师说的那句话的理解?写一写(批注)

设计意图:从以上三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在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老师说的那句话的理解时,让学生写批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四)提升认识:

1.说说老师的话和父亲说的话有何异同?

2、后续:

3.读了这段文字材料,你又有什么体会?(学生谈)

设计意图:出示作者的原话:深化学生对本文中心的理解,是总结提升阶段。说明“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句话很重要。父亲和老师的教会使“我”一生受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中的例子谈体会和看法。

五、板书设计:

6 画杨桃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  认认真真地看    老老实实地画。

同学   误解  理解

老师严肃 和颜悦色

画杨桃的故事篇十三

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的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语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根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为切实突破教学难重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讨论,实物观察,举例说明,电话辅助等教法。指导学生利用抓关键词语理解内容的.学习方法,实物观察,合作讨论的学方法来主动解决学习难重点。教具的选择有杨桃一只、插图、重点段落投影片,投影机。

在讲授中首先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模仿课文中所描述的对杨桃写生,看看在不同角度观察的同学是否观察到的杨桃样子不一样。然后换角度观察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激发阅读与思考的积极性。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主体性,让他们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去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分组讨论来解决问题,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

在解决重点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利用自由读,分角色读的形式,读出人物个性特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重点是朗读老师神态变化和学生的对话。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形式的设计主要是来突出反映课文的重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课后布置是根据所学来描述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说明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

画杨桃的故事篇十四

1、准确认读“求、叮、嘱”等6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图、摆、桌”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懂得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同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

为减轻学生学习的坡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并说说自己看到的杨桃什么样,体会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通过体验性的活动,让学生获得真实感受,为进一步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奠定基础,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1、 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学时重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

学时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