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小编: 文轩

环保既关乎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未来。在写环保总结时,要注意突出成果和亮点,鼓舞人心。环保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而易见。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一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根据实际问题,利用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进一步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并能提高统计图的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交流、辨析,迁移等活动,学生能选择适当的方式整理和描述数据,能建设解释统计的结果或进行简单的预测。

3.创设多种练习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1.在整理复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统计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合理的思维。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合理利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能熟练、正确地运用折线统计图进行统计。

教学平台

近视是困扰我们同学的眼科疾病,在班级中有近视的同学有多少?

[说明]:此情境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关,可以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小丁丁读几年级时,班里患近视的同学最多?一共有几人?

小丁丁读几年级时,班里患近视的同学最少?一共有几人?

小丁丁读几年级至几年级时,班里患近视的同学人数大幅上升?

小丁丁读几年级至几年级时,班里患近视的同学人数没有变化?

小结:通过统计你得到哪些信息?怎么保护我们的双眼?

[说明]:通过小结,让学生警觉视力随着年级的提高而下降了,并分享保护眼睛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视力的方法,做到学习和保护视力两不误。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1)讨论复习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2)画出折线统计图

(3)回答问题

a、小亚和小巧这段时间最高体温分别是多少度?

b、根据小巧和小亚的体温,你认为她俩这一天的身体健康吗?

c、你从以上图表中还获得哪些信息?

[说明]:通过巩固练习,再一次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二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具准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课件出示旅游景点“云瀑洞天”美丽的风景图片)

老师调查了20**年1到7月游客人数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课件出示原始数据并制作成统计表)并让生说一说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复习条形统计图

(1)为了更清楚的呈现每月的数据情况,我们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2)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它有什么优点?(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谁多谁少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课件演示找学生总结制作方法先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板书)

【设计意图】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点。那图中的点表示什么意思呢?(点表示具体的数量)

(2)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段。教师:在图中除了点还有什么?(线段)

让生明白线段表示的是数据的增减变化,长度不同,倾斜角度不同增减变化的大小就不同。

(3)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4)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交流讨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不同点折线统计图更能反映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5)绘制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在原有的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绘制8-11月的统计图,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

(6)找学生总结1-11月份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变化趋势分析预测12月份的游客人数。

升,并让分析12月份的游客人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联系实际生活体验折线统计图的应用价值

出示1-11月份的气温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分析统计图,说一说发现的信息,气温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变化趋势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2.出示1-11月份的降水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分析统计图,说一说发现的信息,降水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变化趋势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3.如果你是景点的总经理,你会选择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最近5年来的游客人数并作出合理的预测,【设计意图】应用新知、巩固新知,让学生在回答第一个小问题时再次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该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教师:同学们,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看到过折线统计图?举例:股市行情图、心电图、气温变化图、路程行驶图、某地每年人均收入等。(教师课件展示)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三

--统计

信息窗1:认识扇形统计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认识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统计表及平均数后安排的,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完成阶段,是下一学段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预习提纲、信息窗情境图、限时作业。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观看奥运比赛的感受。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可以是计算方面的,也可以是和统计相关的。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条形统计图来解答这个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鼓励。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描述数据。

1.谈话:在绘制统计图之前,我们先应将数据分类整理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将信息表中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表。(教师在此说明:水上项目包括:跳水、游泳、划艇等;重技类项目包括:柔道、跆拳道、摔跤、拳击等。)

项目射击水上举重球类体操重技类其他

数量(枚)

2.学生回顾学过的统计知识,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来。)

汇报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用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项目获金牌的数量。

3.谈话:怎样用统计图表示各项获金牌的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我们还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出示教材68页的扇形统计图)

教师结合教材简要介绍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比。

(二)分析数据。

谈话:扇形统计图中的这些数据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交流,互动讨论。明确图中数据是指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之几。例如:射击9.8%表示射击项目金牌数占金牌总数的9.8%。

谈话:仔细观察,你还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了解各项目所占金牌总数的比重。

(三)对比发现。

谈话:比较两种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每个项目各得了多少枚金牌;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各个项目所得金牌数与金牌总数的关系。

谈话:是啊,两种统计图各有特点: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三、实际应用,深化理解

(一)课后自主练习第1题。

这是一道阅读扇形统计图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统计图,然后和同伴说一说发现了哪些信息。交流时,重点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如少数民族人口8.4%,能说出是指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国总人数的8.4%。通过该题,学生能对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有简单了解。

(二)课后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巩固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会说说统计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四、课堂反馈,交流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经历一系列的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数学内容,进行交流反馈,并和同伴说说学习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认识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统计表及平均数后安排的,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完成阶段,是下一学段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3、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

4、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预习提纲、信息窗情境图、限时作业。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回想一下,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顾交流: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比。用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自主练习第3题。

这是一道巩固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从这个统计图中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重点谈一谈扇形统计图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然后独立解决问题,同时回顾“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

(二)自主练习第4题。

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再让学生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所占的百分比进行比较,明确百分比大的其含量就高。

(三)自主练习第5题。

这是一道根据统计图进行决策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认真阅读统计图,弄清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解决第1题时,可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喜欢乒乓球运动的人数,需要先求出被调查的总人数,被调查的总人数可以根据喜欢排球的人求出。解决第2题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进行决策并说明理由。

(四)出示课本第73页地球陆地面积分布图。

教师提出问题:

1.哪个洲的陆地面积最大?哪个最小?

2.地球陆地总面积大约是1.5亿平方千米,亚洲陆地总面积大约是多少亿平方千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和同学交流一下。

教师先引导学生读懂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即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然后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有关地理知识。

三、课堂反馈,布置作业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梳理知识,构建体系。

教师布置作业:小组合作,选一个感兴趣的课题,展开调查,搜集、整理数据,选用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分析。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认识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统计表及平均数后安排的,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完成阶段,是下一学段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5、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

6、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预习提纲、信息窗情境图、限时作业。

一、复习导入

(一)填空。

1.常用的统计图有()、()、()。

2.()统计图较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3.要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用()统计图比较合适。

跑步人数跳高

人数25%

()%

打球人数

占35%

4.要表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需要绘制()统计图。

(二)下图是某校六年级同学参加三项体育活动人数的统计图。

1.参加跑步的人数占全年级人数的()%,

2.已知参加跳高的人数是30人,全年级参加三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是()人,参加跑步人数是()人,参加打球是()人。

二、补充练习

(一)根据下面的两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选择哪种统计图来描述?

1.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平原115万平方公里,盆地180万平方公里,高原250万平方公里,山地320万平方公里,其他95万平方公里。

2.我国五座名山的主峰的海拔高度如下表。

山名泰山华山黄山庐山峨眉山

海拔高度(米)15332155186514733079

学生独立分析每道题目的特点,然后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描述。第1题因为要呈现各种地貌所占比重,所以采用扇形统计图合适;第2题可以采用条形统计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比较五座名山的珠峰的海拔高度。

年份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农村21.923.123.425.123.624.525.6

城镇12.112.412.713.814.319.121.3

2.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改善最为突出的是从哪年到哪年?

3.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差距从哪年开始明显缩小?

这是一道综合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分析这道题的特点,然后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因为要对比农村和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情况,所以采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三、我学会了吗

(一)第1题。

这是一道以家电销量情况为素材,考察学生对单元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练习时,难点让学生交流选择不同的统计图表描述数据的理由及从中获得的信息。

(二)第2题。

这是一道阅读扇形统计图的题目。练习时,要让学生先自己阅读扇形统计图,再组织交流。交流时,重点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儿童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合理比例。

数学与生活

信息窗1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排列与组合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排列与组合的简单知识,已有了初步的用“排列”、“组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本册教材集中安排这一内容,目的有3点:一是培养学生学会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二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三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东、小华、小平三人是好朋友,他们准备排成一排合影留念。该怎样排呢?

课件出示:例题的情境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简单的排列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排队,你知道吗,排队也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师:小东、小华、小平,有多少不同的排法?

生1:有3种

s

生2:不对,有6种。因为每个人的位置不同,排法就不同。

师:对,排队时并不是只要是三个人站一排就可以了,还要考虑他们的位置,也就是

排的顺序。你认为怎样排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生1:先把小冬排在第一的位置,其余两个人调换一次位置;再将小华排在第一的位

置,其余两个人调换一次位置;最后将小平排在第一的位置......

生2:也可以先把小冬放在第一的位置,其余两人调换位置,有2种排法;再把小冬放

在第二的位置,小华和小平再调换位置,有2种排法;最后把小冬放在第三的位置,小华与小平调换位置,又有2种排法。这样共有6种排法。

生3:我只想一组就知道了。先把小冬放在第一的位置,小华与小平调换位置,有2种排法,依此推想,另两人也分别有2种排法。因此,共有2x3=6种排法。

师:同学们的想法太好了,思考得很有条理,并且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2.先确定位置,再进行简单的排列

生:丁同学担任领唱,先确定她的位置,再研究其他三名同学的排列顺序。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通过交流明白排列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自主练习

第l题是巩固简单排列问题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按什么规律思考的。

第3题是一道巩固排列问题的稍复杂的变式练习题。练习时,应引导学生讨论,弄明白道理,再独立解答。道理是:虽然是6只灯笼,但每2只只有3个位置,排6只灯笼和排3只灯笼的思路是一样的。该题有6种排列方法。

第4题是用4个数字组数的排列练习题。练习时,可给学生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明排列的规律:将1排在最高位,0,2、3再按顺序分别排在百位、十位、个位,有6种排法;由此可推算将2、3分别排在最高位,也分别有6种排法;0不能放在最高位,因此应有18种排法。

第5题是巩固绿点问题的练习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有困难时,可引导学生画图辅助解决。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数学与生活

信息窗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81~83页。

教材简析

本次数学与生活安排的是“组合”问题,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因为“组合”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会了用“排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通过组队参赛这样的素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虽然“组合”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是教材引导学生通过列举、画图等直观的方法帮助发现规律,使抽象化的知识形象化,在“杂乱、具体-有序、抽象”的思想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深刻性,利于学生掌握。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知识认识和了解简单的“组合”,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决“组合”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具学具相关表格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学生交流。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谈话: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探讨后交流。重点交流是怎么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将学生所说的过程在实物投影仪商展示出来。

学生1:我这样想的:

小丽--小军小军--小丽小杰--小阳

小阳--小军小阳--小丽小杰--小丽

一共有6种不同的组队方案。

学生2:我这样找的:

一共有6种不同的组队方案。

每种方法说完后。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提示:在数的时候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

学生思考。……

师:以上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发表意见。

小结:在组队的时候,不管是按照哪种方法,只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可能列出来就可以,它并不受排列的顺序限制。

谈话:这个问题你们还能用刚才的办法解决吗?看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

教师巡视。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下面的同学请认真听,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学生1:

一共有10种组合,所以有10种不同的组队方案。

学生2:

我用线段图分析,用a、b、c、d、e五个点分别代表5名同学,一共有10条线段,每条线段代表一种组队方案,所以有10种不同的组队方案。

谈话:枚举法对于解决数量小的问题很实用,但对于数字较大的问题来说就比较麻烦。刚才各个小组展示的方法都非常直观,尤其是线段图的方法让我们看得更清楚,非常好。

学生人数示意图各点之间的线段条数组队方案

2

3

4

5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这张表,如果是2个学生,就可以用来代表他们之间的关系,两点之间只有1条线段,那么就表示一种组合方案;如果是3个学生呢?就可以用来代表三者间的关系,我们一起来数数,三点间一共有3条线段,记作:2+1;如果是4个学生呢?请各合作小组用同样的方法使着完成此表。

各小组共同完成表格,并根据表中数据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视。

谈话:谁来交流你们的想法?

小组派代表展示说明自己小组的发现。

播放课件:课本中的图表法。

师生小结。

思考:如果是6人呢?你能根据上表的规律找出他们的组队方案吗?

学生讨论,找出组队方案。

各组汇报交流。教师予以补充订正。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谈话:同学们真是不简单啊,探索出了这么多好办法。其实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用“组合”知识解决的问题,比如:体育中的足球、乒乓球比赛场次等等。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能轻松的解决这些问题。

做自主练习的1、2、3、4题。先独立做,再对比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四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课件出示)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74、75页的统计。

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教材在设计中,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1)合并。为了方便比较青岛市、昆明市两个城市各月的降水量,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幅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

(2)区别。让学生比较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引入和克服教学重难点。

(3)读图。通过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升降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这也是课标的要求。

3.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今后学习更多其他统计图的重要基础。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课件出示)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2、技能目标——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在提供的表格中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5.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课件出示)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进行简单的制作,学会看图回答有关问题。

6.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课件出示)

对统计图反映的信息进行准确地分析、比较和判断。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课件出示)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比较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课件出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比较法、合作交流法,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想象、讨论、迁移等一系列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课件出示)

1.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一张我国各省市的行政区域图,然后我在图上指出,青岛市在山东省,昆明市在云南省,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有2080千米。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水情况。然后分别出示青岛市和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分别说出青岛市和昆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多,哪个月降水量最少,引起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学生根据以前学习的经验,应该很快就能找到相应的数据。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

2.第二个环节是:设置疑问,主动探索。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五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比较,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感受折线统计图特点(2)、能看懂折线统计图,并能初步根据折线统计图获得相关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学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统计方面的知识,你们对条形统计图还有印象吗?(学生回顾,个别汇报,教师适时点拔)

师:顺势课件出示主题图1,让学生直观感受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统计意识,为新课学习作铺垫。

二、教学折线统计图

1、开门见山,揭示新课。(课件出示主题2)

师: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的统计图,我们还可以这样画。(学生观察,感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通过设疑追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过程之中。

2、学生经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课件演示,出示要求: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教师组织汇报,交流。强调:(1)、横轴、纵轴分别表示年份和数量。(2)、先描点,再连线。

3、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组织交流、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板书: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经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在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再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两种统计图的异同点,深化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认识。

4、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课件出示主题图3,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师出示要求:根据统计表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强调描点要认真仔细。(教师巡视,个别点拔)

组织汇报,交流。要求同桌先互换书本作业,集体订正。个别交流:绘制折线统计图容易出现的错误。

集体交流:观察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同桌交流,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多少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从经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到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画法,需要一个过程。本环节设计的学生互换作业,交流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特别是纠错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都有较好的效果。

5、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件出示“某地2004年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表”,据表制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个别汇报。(就第三小题,同桌合作完成,不同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合理的问题和答案予以肯定。)

(2)、出示“北京市非典疫情新增确诊病例统计图”,师边介绍边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感受。组织学生观察并回答“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个别汇报,教师适时点拔。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使学生感知统计的现实作用,另一方面巩固了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与运用。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历史和德育教育。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个别汇报,教师补充小结)

四、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资料链接] 网上下载“北京市非典疫情新增确诊病例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六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变化的趋势。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学生参观科技展的情景,对于学生其实并不陌生。教学过程中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一些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折现统计图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真切的体会到了数学的作用。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七

一、情景导入。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图。

3、说一说单式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4、如果在统计图上分别表示出喜欢这几类蔬菜的男生和女生人数,该怎么办呢?

引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展示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6、根据统计图回答100页的问题

先指名回答,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三、应用反馈

(1)完成第101页“做一做”的统计图的绘制。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交流,回答后面的问题。

(2)、练习十九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八

1、教学内容分析

(1)“拆线统计图”这节课是西师版数学教材五年级118~12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2)五年级数学“拆线统计图”结合生活实例认读拆线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3)“拆线统计图”是继四年级“条形统计图”后,学习另一种统计图的描述方法。

2、教学对象分析

(1)这里设定上课班级是农村小学,我所教班学生喜欢作图、学习热情高

(2)在四年级下学期学习了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具备统计相关的基础知识,课前组织他们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3)“拆线统计图”这课规划折线统计图的内容,确定横、纵轴的刻度点以及分析判断方面难度大。

3、教学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