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遇见未知的自己语录及心得(通用8篇)

小编: 念青松

通过写实习心得,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以下是一些实习心得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

遇见未知的自己语录及心得篇一

其实书中就是用五个同心圆来解释的,在最中间的圆里写上真我,爱,喜悦,和平!然后在最外面的一个圆上写着角分扮演,身份认认同,里面第二个写着思想,第三个写着情绪,第四个写着身体!上面还写到身份认同--觉察!思想---检视,情绪――臣服,身体---联结。

什么是身份认同觉察呢?就是要觉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现实中的一切干扰了自己。思想――检视!也就是说当你对什么事情产生思想的时候,不要就想着负面的,那样会干扰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虑,也许会得到另外一种结果。情绪――臣服,也就是说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要试图去抗拒,发生了就是事实,事实最大,不管有多么的让人难以接受,所以要学会臣服,臣服,不是让我们做软弱的人,不是一种屈服,而是要学会接受!当你真正放开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另一种结局!身体---联结,我们要学着和自己的身体联结,当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和身体联结了,那是一种难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这几点了,也许会活出真我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此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这本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匪浅,不记得是哪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心态决定一切,学习也是如此,只有用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才会取得好的成绩。

遇见未知的自己语录及心得篇二

在一个下雨的冬夜,若菱巧遇一个智慧老者,在与智者谈论的过程中,她渐渐填补不快乐,挫败的心灵伤口,寻找最勇敢真实的自我。

透过本书主角的经歷与起伏,不仅能从中获得一些实用的生活指南,更可与实际生活问题产生连结,活出想要的人生,找回真实的自己。

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那个意识在你小时候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存在,陪着你上学、读书、结婚、做事。所以,有一个东西,在我们裡面是一直没有变的,尽管我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都一直在改变,但是我们能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的内在真我的感觉。

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会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目睹、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月角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日本小学生做的米饭实验。

丑死了,没人要理你!」

一个月后,第一碗米饭变成黄色,发出香麯味。第二碗米饭变黑发臭,还长出霉菌,见证了无人理睬的悲哀。第叁碗米饭稍好一点,变黑发臭,但是因为至少还有人理睬,所以情况不如第二碗那么糟。

所以一个人要有快乐、正面的思想,不要有悲观、负面的想法。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那么难怪这个人常常有倒楣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

每个人都有潜意识,大约一百年前,我们伟大的心理学家发现了人类的潜意识。它控制了我们的思想、感觉、行为以及对人事物的反应,还有我们的人际关係和做决定的过程。

它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但主宰着我们外在的世界。我们的意识、自我的了解、思考、理性、判断、感情都是从潜意识来的。我们在意识层面对自己一切的认知、喜好,只是占了我们自己全貌的1%而已。潜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它对我们的自我有完全的影响,而它的99%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老智者画了一匹马,然后是一辆马车,加上马车夫,后面还有位乘客。

这个图画就代表着我们的人生。

马代表我们的表意识。

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是实际上,我们是一个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就像这匹马,不知道左脸紧是因为马夫收紧了左边将绳的缘故。

马夫代表潜意识,也就是我们人生的自动化导航系统。

而乘客就代表真我。

我们要找到真实的自我,必须要与自己的身、心灵相连结,利用运动来放鬆心灵,藉以达到舒缓压力的方法。

我们要一步一步的找到未知的自己,与自己的心灵相结合,才能找出真实的自我。

心裡的念一转,慢慢地找到喜悦、爱与真我。但如何找到未知的自己呢?这值得我们好好去实践,相信一定可以找到真实的自我。

遇见未知的自己语录及心得篇三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教师阅读推荐书目中唯一的一本小说,可以把它当做一本有趣的小说读,也可以当做一本生活指南细细品味。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事实的确是这样,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而且沁人心脾。读这本书的时候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联系到自己的困惑深入思考下去,对自己寻找未来的路径有一些启迪。细看封三美女张德芬的照片,你会相信这是一个45岁的女人吗?简直就是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小女生。这时你也许会相信改变自己的心态,轻松地去活可以抗拒岁月对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女人容颜的改变,进而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活出别样的自己。

全书以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区,一个没有手机、没有汽油的孤单白领阶层的女性,在自怨自艾时恰逢老人为故事的开始。随即引出老人的提问:“你是谁?”让人逐步地去理解“小我”与“真我”。

是啊,现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真我”是谁?总是把外在的条件,或者自己的一个身份,一个理解的角度等一些外在的只是表示自己的东西理解为自己。为去追求我们所定义的某个身份,总是在不知某个时候失落了真是的自己。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快乐?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我们总是在做我们自己思想的奴隶。就像书上说的警示的句子“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的东西”;“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小我的虚假认同”“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应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我是谁呢?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快乐”与“喜悦”有所发现。快乐是短暂的“快之乐”,稍纵即逝,我们寻找快乐往往是向外界去寻觅,比如有人喜欢购物逛街,满足自己的物欲,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欲望满足了又有新的欲望膨胀,正所谓欲壑难填。有人喜欢聚在一起搓麻将、打扑克,玩的时候是兴奋,不过这只是短暂的`精神医学专用,曲终人散后是更多的孤寂与空虚。所以我们要寻找喜悦要向内去寻觅,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灵魂。从内心发出欢喜心,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以感恩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每一天,那么你会倍感轻松。向内寻找你会逐渐地了解我是谁,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离我的真我到底有多远的距离,我真正渴求的是什么。

爱过,痛过,哭过之后,学会臣服当下。这话好像是对我说的,要试着活在当下,臣服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就像书中的那句“凡是你所抗拒的,都会持续”事实摆在那里我们所有的抗拒都是徒劳,同时还要臣服我们对事件衍生的负面情绪。就像老人的那句“这些负面的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驱散不走他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进光来,光出现了,黑暗就消融了,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但愿我们都像春蚕破茧而出。开始就是未来!我的同事对我说:“不完美才是人生”。过分追求完美,事事苛求完美,受伤的必然是自己。我们必须适应社会,不可能让社会来适应你。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对于可能改变的事情尝试着去努力。做到做不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最喜欢书中的一段话:“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所以,虽然现在我们正在低谷,请你开始感恩,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拆开那个礼物了,请让我们继续勇敢的、乐观的去面对,我们会看到那个不一样的惊喜!”

遇见未知的自己语录及心得篇四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作者是张德芬,作为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身心灵作家,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看过她的作品。所谓“身心灵”,我的理解是对身体、心理和灵魂的关注,所以这是一本向内剖析自己、探索自己的书。

对于喜欢与自己对话的我来说,读这本书的感觉是遇到了知音,更是遇到了老师,我认认真真读了两遍。这本书初看像小说,围绕主人公“若菱”工作、生活中的一系列故事来展开,有一个世外高人般的老人指导她、安慰她,最终帮她冲破了内心的障碍,展翅高飞。整个故事有起有伏、有泪有笑。但正像作者所说,如果你只是把它当成一般小说来看,那可能会错失一些可以帮助你改变人生的机会。

它真的不是小说,它只是借由小说的外衣深入浅出地教给你了解自己的方法,如此以来那些晦涩难懂的纯理论就不会读得太艰难。第一遍读完,我对书中的理论有了大概的概念,却不甚明了,所以更认真地读了第二遍,竟然发现有些地方没有丝毫印象,才知道复习反刍的必要。第二遍读完后对整本书的脉络结构和个中深意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非常有道理的。连岳曾说他有一本书放在床头,每次想起翻几页,每次都有收获。这本书也是,就放在我的床头柜上,睡前随便翻几页,乱糟糟的心都会安静下来。

老人每次和若菱见面时会讨论一个问题,得出结论后会给她布置下一个问题的作业让她思考,下一次见面时再结合她的思考结果和生活经历进行讨论。如此层层推进,抽丝剥茧般一层一层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助她分析、了解未知的自己,完成自我的蜕变和升华。

若菱和老人第一次见面时老人提出的问题是“我是谁?”,若菱试着回答,老人不断否定:我们不是自己的身体、不是自己的角色、不是自己的思想、不是自己的情绪,也不是自己的工作,因为这一切都是会改变的。“我”到底是什么?你会在读书的过程中慢慢参透答案。

若菱和老人一共见了十一次面,有十一次深入灵魂深处的交谈和启发,他们讨论了“我们追求的是什么?”、“究竟是什么东西阻碍了我们看见真正的自己”、能量世界、人的潜意识等话题。还通过观察别人的生活和剖析自己的体验总结出了如何破解身体、情绪、思想障碍的方法。

若菱是幸运的,她遇到了老人,在老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她走上了正确的自我救赎之路,虽曾痛彻心扉,几欲心灵决堤,但最终凤凰涅盘、浴火重生。

读完这本书,我学到最多也是对我帮助最大的其一是“臣服”。每天我们都会遇到一些不如心愿的事情,以前的我会不甘心、不服气,心里想的都是“怎么能这样?”、“如果我当时怎样怎样就好了”,在这种情绪下,内心更多的是愤怒、是遗憾、是失落,却不能真正地改变什么。而现在我更多想的是“既然已经这样了,就这样吧,我看看怎样能把后面的事情做好,不再犯那个错误”。这个世界上,事实最大,所以明智的选择是:臣服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做好当下的事情上面,而不是深陷在后悔、自责、抗拒的漩涡中无法自拔。因为“凡是抗拒的,都会持续”。抗拒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让人长久处在负面的情绪中。正确处理情绪的方式是感知它、接受它,让它自然地来、悄悄地走。

其二就是“检视思想”。本性来看,我们总是爱从自我的感受出发,因此对一些事情会形成片面的思想。但如果这时我们能多问自己一句:这个事情真是这样吗?对方真的像我想的那样吗?也许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心中那些愤愤不平的情绪就会烟消云散,而不是陷入自己思想的。死胡同里走不出来。当你放过别人的同时你也就放过了自己。举个亲子相处中的例子:疫情期间孩子在家上网课时,有的老师会拖堂,把20分钟的课间休息占用到只剩5分钟。在这被占用的15分钟里,孩子根本无法做到好好听课,一边在凳子上如坐针毡扭来扭去,一边嘴里吱吱扭扭地抱怨“老师怎么还讲啊,都没休息的时间了……”看他这样表现,我的第一反应是气愤和忧虑: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爱学习啊,怎么那么贪玩呢,这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吗?将来能考上好学校吗?但再去看看他愁眉苦脸的样子和眼中流露的对“下课休息”的向往之情,我突然意识到,他才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他还不懂学习的意义,还不懂竞争的残酷,他是那么渴望去跑一跑,玩一玩,所以他的反应多么正常啊,我有什么可生气和担心的呢!想到这儿,内心的无名火都消退了,再看他那张充满无奈和抱怨的苦脸,都忍不住觉得可爱又同情了。

书中精彩的方法指导还有很多,相信每个人读完都会发现让自己醍醐灌顶的地方。但正如作者所说,只是了解理论还不够,你需要在生活中来实践这些理论,否则,生活总会安排种种烦心琐事来不断地磨砺你,直到你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自如应用书中的理论和方法。

你了解自己吗?你渴望遇见未知的自己吗?不妨来读读这本书吧!

遇见未知的自己语录及心得篇五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张德芬的第一本书,当年看完这本书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前几天写了一篇《改变》的文章,就把以前写的这个感想也拿出来分享一下吧。

我们身在这个世界,就是期望自我幸福。我们追求金钱,追求漂亮的衣服,追求期望能理解自我能够和自我相守一生的伴侣,以为这就是幸福的全部,我们费劲的在物质世界里,在别人身上寻求结果,表面上看起来这些地方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想要的东西,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当时可能满足了,可是过一段时间,却又变的空荡荡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寻找幸福的地方都找错了,能真正让我们幸福的地方,是我们的内在,我们要经过改变我们的内在,来找回我们真正的自我,进而来改变我们周围的人,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和世界。

以下是我针对书里的资料最感悟的几点:

内心平静的,情绪不容易受其他人影响的人。所以,当我们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想要发脾气的时候,必须要先停下来三分钟,想想这件事情是否有它好的地方,想想我们是否真的准备为此生气,想想我们生气了是否对事情就有所改变,想想这个时候是生气好,还是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好,慢慢的,我们就会学着控制自我的情绪,而不是让自我的情绪随性而发,甚至无法控制,这就叫不当自我情绪的奴隶。而只要你了解到生气也会上瘾的时候,想必你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要摆脱这种瘾症!

这个理论来自于《我们懂个》这个电影,能够此刻网上搜一下张德芬的讲解视频,十分棒!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就脱离不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和一些人似乎总也相处不好,总是觉得别人对我们太苛刻,和我们对着干。殊不知,我们自我也是这样对别人的,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对他人,他人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对你。还有些时候,我们会较真为什么非要我先改变?为什么不是别人先改变?其实谁改变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认为你的某种关系是否正常,是否愿意从中得到益处。只要改变了自我,改变自我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以及工作上有存在很多问题的女人,当她得知改变自我就能够改变周围的人的时候,她也不相信,抱着试试的心态,最终解决了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并转变了工作上的劣势。!为他人着想,就是为自我着想,同样祝福他人,就是祝福自我。

善待自我,不仅仅是让自我吃好喝好,更是要为自我的心念做一些事情,因为这些事情能够让我们内心平静,得到喜悦!我们的幸福,欢乐的感觉,是从内而外的,不是仅仅依附于一些外在事物的。定下心来问问自我的内心呢,到底想要什么?到底需要什么?从小到大,没有人教我们如何梦想更好的人生,我们或者根本不敢梦想更好的人生。我们可能从小就被大人批评自我那里不好,哪里不好,可是此刻我们长大了,不是以前那个人云亦云的小女孩了,我们能够分清楚对错,能够看的到自我的优缺点,别人的优缺点,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接纳自我,发自内心的爱自我,仅有这样,才能强大自我的内心,才不会苦苦地从外面寻找爱来填补自我。内心强大了,即使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能够很快恢复,不会长期痛不欲生。而当你内心充满爱的时候,你会有足够的爱去给你周围的人,而你周围的人也会变的更加爱你了!

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有些人生于官宦之家,生来很多东西都不需要操心,有些人出生贫苦,所有的事情都需自我努力,可能努力了也未必就比别人强。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生,我们的相貌、个头,我们是否对这些已经确定无法改变的事实耿耿于怀,无法释怀吗?即使你对此不满意,不断的埋怨,难道就对事实有所改变吗?事实就是最大,因为已发生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你不理解它,就好像拿头在撞一面墙壁,而期望能把它撞开,结果当然是无济于事。《沉思录》上有一句名言就是: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和事实抗争!看了这本书,我学会了臣服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而专注当下能够努力改变的事情。其他人的事情,老天的事情,我无法控制,我臣服,我接纳,而我能控制的,就是我自我,就是当下我能做的事情,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当一个人有这样的思想的时候,整个人,真的变的很平静,遇到事情也不会像以前那么心急火燎,而是努力想办法解决,这个时候事情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

遇见未知的自己语录及心得篇六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部关于身心成长的小说,作者张德芬以其简简单单的写作风格揭示了人们烦恼和痛苦的深层原因,以其简简单单的文字诠释了深刻的人生真理。

书中解释了我们人类对生活的追求,也是五个字可以表达的,那就是爱、喜悦、和平。

为什么付出努力后我们还追求不到我们想要的幸福?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远离真实的自我?我们不是每天都在演戏吗?扮演各种各样的主角,但是在场景中,我们心甘自愿扮演的有多少呢?这是我们看不到真实自我的原因之一吗?我想是的。

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你内心的反映,就像一面反映你内心的镜子。当外界的任何东西接触到你时,记得看看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哪一面被再次触摸,看看自己的哪些阴影没有被整理好。不要把精力浪费在外部的、不可改变的、不可抗拒的事物上。首先在内心层面达成和解,然后专注于外部能够改变什么。

因为我们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来自不知道自己是谁,盲目地执着于不代表我们的东西。快乐依赖于外在的事物,一旦让你快乐的环境或事物不复存在,你的快乐就会消失。另一方面,快乐来自内心。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这个世界无法将其夺走。

因此,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积极的想法,那么好人好事就会与他产生共鸣,被他吸引。同样的,如果一个人有悲观和愤世嫉俗的`倾向,坏事就会发生在他身上。这可能是书中提到的意气相投,物以类聚。

遇见未知的自己语录及心得篇七

(作者:杨英)

《遇见未知的自己》被誉为华语世界第一部影响了千万人成长的身心灵小说,经过阅读,我发现这确实是一本好读、好用也好学的书,使人受益匪浅,从中学会如何成长,感受生命的变化,平衡自己的心态。

故事采取小说形式,讲述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都市女白领若菱从迷惘逐渐走入身心灵综合体发挥的过程,她在一个老人的帮助下重新认识了人生、世界、灵性,懂得了人所追求的爱、喜悦、和平的真谛,最终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这一过程慢慢展开,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个人也学会了一些实际有效的方法,帮助自己从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作者在自序中写道:“我们在寻找自己想要的人生,自己想要的快乐时,常常找错了方向。因为我们寻找的地方,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费劲地在别人身上、在这个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求解答和快乐,结果却是徒劳无功。原因就是;我们找错了地方。”是了,在现下浮躁的社会中,我们已经逐渐忽略这些问题,忘了去思考我是谁、为何生、为何死、如何存在、如何消失。我们中的大多人都汲汲于生活,追逐名利,盲目地去攀附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但就像老人所说,“人类追求的东西,像权力啦、财富啦、健康啦,最终目的还是在追求喜悦与内心的和平”。有一个经典定理――人类永恒的追求是真善美,而老人所说的爱、喜悦、和平,就像是人类一切追求的终极目标。

接下去探讨的就是如何获得爱、喜悦和和平了。我在相关章节的`阅读中,感受最深的是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且要懂得调节,另外就是要学会臣服。书中有一段话:“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难怪这个人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工作方面还是社会生活方面,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麻烦事,而这往往会激发我们的负面情绪。当有一点不如意时,()我们就容易产生抱怨情绪,内心充满抵触和厌恶,整个人都是满满的负能量,处于低气压。我们讨厌学习工作上的压力,讨厌自己的庸庸碌碌无所作为,拿我自己来说,我总是三分钟热度,拿着手机无所事事刷朋友圈,毫无激情地生活着,充满了“丧”的情绪,于是就迷失了自己。而作者在书中写道:“负面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是驱散不走他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光进来。”这就要提到我开头所说的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且要懂得调节了。调节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跟你的身体对话,倾听你身体的讯息”,专心地管着自己的身体,为自己的意识带入更多的觉知。这种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源是我们在抗拒、抵触它,在这种模式影响下,我们就会觉得痛苦,觉得生活对我们不公。但是当我们学会接纳它、臣服于它的时候,就会发现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会大大改善我们的负面情绪。

最后,想分享文章的结尾:“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怼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我们应该把自身所经历的一切都当作是礼物,无论好坏,都是在主动抑或被动接受礼物时获得了成长。我们要学会从这些礼物中去体会人生,去感受它所蕴含着的丰盛美好。

遇见未知的自己语录及心得篇八

最近,在公司组织的"书香移动,相伴成长"主题活动中,我有幸拜读了张德芬女士的作品《遇见未知的自己》。接纳,是这本都市身心灵修行书籍与我产生的共鸣。我庆幸能够在纷繁的生活中,落一时的宁静与宽怀,和自己的内心对话,为自己错综复杂的情绪找一条出口,对我而言,是一件令人大快朵颐的事情。

关于人生的终极思考。这本书的开头,老人关于"我是谁"的终极追问把我从现实直接打到冷宫,让作为读者的我有点无所适从,因为我本能的认为,这不是在盘查户口,而是一个关于你如何来,到哪里去的终极问题。所以,跟随笔者,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随之而来的是叹息,因为在都市生活中,我们已经忘记,或者说无暇顾及这些"无聊"的问题,但对我来说,却有正中下怀的感觉,大学时候喜欢读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尼采等等哲学家一一浮现出来,尼采说:"我就是太阳!",这种炽诚与癫狂把本我无限放大,让每个读尼采的人都能感受他内心的那股力量。但是现在,我们有多少人在思考关于我是谁,我如何生,如何死,如何存在,如何消失的问题,我们的眼里只有对名利的追逐,对周遭的愤懑,对世间各种的批判和隐忍,但是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我何苦要这样,我来这个世界走一遭,我该以何种价值体的方式去度过这一生,是利他,还是利己,是逆来顺受,还是顺势而为,这些都是我们忽略的思想死角,但是却无处不在潜意识的指引着我们的现实生活。

通过这本书,我读到的结果是接纳,所以,我想说,不管"我是谁",关于人生,最好的态度是接纳,一种顺势而为的情怀。

接纳我们的情绪。情绪其实是社会的产物,社会越来越复杂,随之,情绪就越来越多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关联,这种关联构成的单位纠结出不一样的情绪,比如:工作,家庭,纠结出来的情绪可谓是千变万化,甚至可以让一个人千疮百孔。

关于情绪,老人说它其实是一种能量,会来也会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去干涉,而去臣服。我个人觉得臣服用在这里显得太被动,而且无可奈何,对于情绪,我更愿意用接纳来表述。

说到情绪,我想到我们职场上常常说的一个词:情商,是说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说某人情商高,说明他控制情绪的能力强,反之不然。但是,对于情商一说,我情愿理解为这个人在接纳情绪的时候,是以坦然而喜悦的方式来的,而且,高就高在这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会为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这个情绪产生的根源,以作者的表达,那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拒绝,她说:"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所以,每当我们工作不如人意,生活超出我们的负荷时,我们总是在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抵触和厌恶。我们讨厌工作上无尽的压力,我们讨厌职场上人事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我们厌倦生活中的庸庸碌碌和繁杂琐碎,在毫无激情的状态下,我们一度懈怠生命,辜负时间。这是现代人的通病,很多人都在这种情绪中痛苦而隐忍的挣扎着,但是很多人又不愿意抽离其中,这是书本里作者谈到的"貹肽"效应,就是这种习惯性的如饥似渴,导致了我们在工作中,在生活里无法自拔。所以我们的幸福感降低了,我们的情绪化越来越严重,我们甚至在这种情绪的漩涡里迷失自己。

但是作者在书里这么写到:"负面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是驱散不走他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光进来。"我想说,这个光,就是我们的接纳心态,一种不做作,不刻板的融入。举例来说:当我觉得加班是一种负累的时候,我感到身体和精神带来的双重疲惫,从而抱怨和抗拒情绪油然而生,在这种痛苦中,我一味认为公司对我不公,社会对我不公,甚至怀疑人生都在和我开玩笑,把我抛弃了,这是抗拒给我带来的痛苦。但是,当我们换一种方式来接纳的时候,会发现既来之则安之的效果比抵触更能安慰自己的内心,更有甚者,当我们站在大我的立场来分担这种情绪时,会发现这居然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情。随之而来的,是情绪的放松,是一种泰然处之的心态,痛苦感消失无踪。

所以,对于情绪,我们自己就是那束光,不要抗拒,不要控制,只要欣然接受,接纳就能打开心门,光就会进来,进来赶走痛苦,照亮我们的灵魂。

关于未来。关于未来,每个人都有很多期许。但是更多的倾向于物质上我要的。在精神层面,可以说思考的人却占少数。

读了张德芬女士的书,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我不光在书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找到了走出阴霾的路径,对我而言,这也是一道光,指引心灵的光芒。对于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我来说,未来的质感不光体现在物质层面,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自我交流和自我救赎。书里说:"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在当下的。"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过去的未来就是当下,当下的以后就是未来。所以,当下是最重要的,只有过好每一个当下,珍惜每一个当下,未来才会有质的提升。

我记得曾经看过的一部电视剧《一代枭雄》,里面的男主在剧情结尾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事情的结果到最后都是好的,如果不是,那说明还没到最后。"我相信未来也是一样,未来就是我的那个最后,不管中途经历什么,最后的结果我相信一定是好的,我们只管在过程中以宽容和喜悦的情怀去接纳,好的或者不好的,到最后,肯定是好的。所以接纳,这就是人生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