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优质8篇)

小编: GZ才子

通过精心撰写发言稿,我们可以在演讲中不失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言稿的主体部分要逐点展开,每个点要有明确的论证和例子支持,以增强演讲的可信度。发言稿的成功与否不仅关乎内容的丰富与深度,也和语言的表达及传达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篇一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张岱及其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2、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

教学重点: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痴”与雅趣。

教学方法:质疑法赏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手段

一、导入新课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确定学习重点

从课文提示中寻找教学重点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游湖人的雅趣。

三、品画卷

1、请同学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出来、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张岱眼中的景是怎样的呢?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3关于第一句,教师用质疑法进行讲解。

“大雪三日”体现景色的什么特点

“俱绝”是从哪个感官入手的?

如果替换成下列文字,效果有什么改变吗“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4、总结质疑的方法

可用替换法替换文中的词语,进行对比,得出写景的妙处。

5、后两句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作简单的分析

6、王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景色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品痴情

1、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字对张岱作一个恰当的评价,你会选用哪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是夜更定”,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

“大雪三日”时去的。

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

4、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

5、张岱为什么要追求这样的一种人生呢?(结合课下注释对张岱的介绍理解)

五、总结本课收获

1通过质疑法,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情感。

2借助张岱的生平经历,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六、比较阅读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进行比较,思考下列问题,运用表达式,以第一人称发表自己的看法。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分析景物的特点及所抒发的情感。

2借助苏轼的生平经历,理解思想内涵。

七、知识拓展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天人合一”

总结: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

八作业

阅读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体会作品内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篇二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的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作者复杂心境的领会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

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

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举例: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宏观、整体地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共赏雪景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

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与”“一”“惟”“而已”等重点词语)

举例:迷蒙、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3.再次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读出雪景的特点。

4.与其他文章,如《观潮》对比,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图。(引导学生强化写作手法为写作内容服务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围当中。抓住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享受审美。以读促解,以解助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五)揣摩情感

1.从文章中提炼出“痴”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

2.讨论探究作者之“痴”,除“痴”在游览欣赏西湖雪景外,还“痴”在何处。(引导学生关注“偶遇雅士饮酒”中所含蕴的作者情感)

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梳理。(给予学生提示:联系前后文,从“写景”“叙事”两个角度,抓住文本依据进行思考。)

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张岱大喜,作者“反客为主”。

“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张岱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

角度二:话不投机半句多。

“拉”标明作者并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饮,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许用“邀”“请”更为恰切。

“炉正沸”破坏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作者的孤傲,虽然“舟中人两三粒”,但作者与他们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独往的游赏,更向往空旷的雪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这一环节,教师不预设“标准答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六)拓展阅读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写法探究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设计意图】从叙事、写景、抒情三个角度分析,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自读张岱《龙山雪》,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龙山雪》同样为张岱描写雪景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湖心亭看雪》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拓展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写景、叙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文档为doc格式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篇三

《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写作方法及语言风格。

3.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课文,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2.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体会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课文在叙事、写景中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杭州西湖的诗文及对联,多媒体出示教师搜集到的诗文

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诗人笔下的春天的西湖,那么冬天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欣赏《湖心亭看雪》。(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雪景)

二、小组竞赛

1.诵读比赛,分男女生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章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

1.解词比赛

采用卡片,抽签形式进行比赛,共同完成词语解析和文章语句的解读。

2.精彩竟背

分男女生组进行个背、分背、点背、续背。

三、合作探究

分为整体探究和局部探究

1.标题探究

师:从标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地点--湖心亭

事--看景景物--雪

2.内容探究(多媒体出示问题,课堂展开讨论)

(1)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这一举动有何意味?

讨论,明确:

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雪景给诗人情感以寄托、以解放、以宣泄:它静幽,胜过官场的喧嚣;它清静,胜过官场的污浊;它旷远博大,胜过官场的局促压抑;它个性自由,胜过官场的人性束缚。所以作者才选择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俱绝的环境里,选择在子夜初更时分,驾小舟去往湖心亭,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情趣。

(2)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讨论,明确: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表现了他独特的感受,高度抽象地传达出了景物的形与神,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讨论明确:不矛盾。突出了作者独有的孤高冷寂之感,虽有人同行,却无人同心,反衬出作者的孤独与寂寞。

(4)舟子用“痴”子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讨论明确:指一般“俗人”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四、品读文章

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

一读品词语。学生以“我认为_________词用得好,写出了_________”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个“与”字用得好,生动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二读品美点。学生以“我认为_________句美,写出了__________”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雾凇沆砀”一句美,写出了湖上雪光水气弥漫的景象。

三读品情感。学生以“我从文中__________处,理解了作者____________的心情”为话题发言。例: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处,理解了作者的孤寂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五、创新活动

1.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副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如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赏雪景寄情山水

(品诗人感悟意境)

独驾小舟赏雪景

(偶逢知己饮亭中)

赏雪景深夜驾小舟

(逢知音亭中饮大白)

2.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则板书

3.尝试用白描手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段散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一段赏析本文的文字。

《湖心亭看雪》教后反思

本文虽不过160余字,却创造出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是描写西湖雪景的绝唱。本节课的“活动板块型”框架,打破了以往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沉闷。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交流,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学生在互动研讨中发展了思维能力,增强了协作意识。

但教学从来都是遗憾的艺术。上完本课之后,我总感到本节课还有些缺憾。比如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时,对学生所提出来的开放性极强的问题未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学习,出现一些“远离文本过度发挥”的局面。从而影响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导致学生对有些问题的解决过于仓促。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生活中突然发生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计划,设计多种应急方案,恰如其分地把握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问题,灵活驾驭课堂,让“生成”的课堂最大可能地发展学生的情商和智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健康人格。

程丽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疏通文字。

(一)读: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三)再读: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a、妙在扣景之特征。b、妙在用朴素之语。(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c、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诗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说人:闲雅之趣。

1、找关键字“独”、“痴”,把握人物的品性。

2、补充: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

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五、结篇:复读巩固。

六、作业:搜集其他写雪的名句或名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篇五

生1:是知音,从文末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中得知。

生:从‘痴”中看出他们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生2:不是知音,从‘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看出,张岱是一个比较孤傲的人。

思考一:

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这位老师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张岱的'性情特点,设计了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张岱与亭上两人是知音吗?当然,学生也很聪明,很快就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理解。当学生回答:“不是知音,从‘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看出,张岱是一个比较孤傲的人。”老师若能再追问“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他孤傲的特点吗?”引导学生从明明有舟子陪同,‘与余舟两三粒而已’,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中读出他是个孤高自许的人就更好了。但不管怎样,这个问题还是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所以,我认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应该体现在课堂提问的启发性上。

思考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语文学科本色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训练。上述三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两位老师都很注重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品析景物特点,这些过程都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他们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有效的。《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片段与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篇六

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读,没有学生的说,更没有学生的思。学生终于没有学会读书,只是死记硬背一些东西,算为所得。宋朝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他们讲的都是读书要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读书的人”,但是可惜,他们没有提出问题的机会,甚至没有思考的时间,只能竖起耳朵听。甚是可悲!

今天之所以想到了这个问题,完全来自于教学的实践中。今天我们讲了《湖心亭看雪》,这节课我们一起准备的非常充分,一个课时预计可以结束。上课了,按板按眼儿的往下进行,先是介绍了作者张岱,接着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把文章里面的疑难字解决掉,读了两遍课文之后,立刻有几位学生举手有问题要问。我示意他们发言,原来几位学生看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文章开头说“余独往湖心亭看雪”,中间却又说“舟中人两三粒”,结尾还说“舟子喃喃曰”,究竟是几个人去看雪了,作者是不是自相矛盾了?其他同学也都立刻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起来。本来,我安排的是疏通文意,掌握好本课的文言实词,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最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现在不行了,学生的兴趣来了,按下不说的话一是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二是再讲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会有现在这样好的时机了。于是我终于改变了我原本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我请学生们一起议论议论,究竟是不是作者的文章自相矛盾了,然后请说说自己的见解。大多数学生认为作者并非是自相矛盾,而是另有意图,但是究竟为什么却说不清楚。

接着我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看看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去往湖心亭看雪的。通过理解文章大意,学生们发现是在大雪封湖三日之后,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晚上八点去的。为什么晚上去?一是怕碰上别人,二是怕被别人碰上。到了亭上之后,又与巧遇的人痛饮三大杯,高兴的回去了。这就很好理解了,作者为什么在明明有人同去的情况下说是自己独往呢?学生们很快就能说的八九不离十了,有的说作者没把同去的人放在心上,有的说同去的人不是作者的知己,……,我一再鼓励学生,近了,近了,真理即将大白于天下,学生的积极性就越是高涨,非想说出真理的那个人是自己。终于有个学生说出来了:是作者主观上不想与芸芸众生为伍,同去的人虽在,却犹如不在,正是表现的文人的孤高自傲!

看到我肯定的表情,全班掌声雷动……

本节课,关于文言实词和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学生们能够质疑,能够思考,并能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实在是一件可与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许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生成吧?!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2.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重点:体会文中意境。

难点:文中数量词使用的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积累有关雪的诗句。

n诗中雪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出示课题

先出示教学目标(略)

然后了解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再走进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

注音

岱崇祯更定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一芥铺毡

(二)、读课文,疏通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1读的要求2学生齐读3师指名朗读

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

3.余拿一小船()4.拥毳衣炉火()

5.雾凇沆砀()6.惟长堤一痕()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8.强饮三大白而别()

重要句子

1.是金陵人,客此。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研读赏析课文

(一)看雪景:

(清新、淡雅、悠远、脱俗)

(二)、品雪情

从全文看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五、探究课文

1、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的几个“一”,你是如何理解的?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和“更痴”?

六、小结(板书)

环境:

湖中人鸟声俱绝

看雪

寒夜独舟

全景--广漠

(大)

情景对比

(小)

特写--渺小

(冷)

孤独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热)

七、拓展延伸作业: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呢?

请用你手中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雪景。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篇八

教材插图是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或景物而绘制(拍摄)的精美图画。它们具有形象、生动、可感的特点,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的插图留给读者的印象甚至可以超过课文(选文文章)。教材插图也是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凸现文选型教材的双重价值。

【背景简介】

20xx年10月16日、17日两天,笔者代表我校语文组老师参加平阳县学科辅导员一级培训。第一天,进修校的黄丽丽老师传达了省教育厅学科主题培训的精神,并且引领我们共同学习王荣生教授关于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教学理念。主讲题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与创生》的理论专题讲座。其间对我产生较大影响的是语文教学内容这一概念的界定和论述,以及文选型教材之双重价值理念。

笔者带着这些新理念、新观点去观摩次日下午敖江四中莹莹老师为各校辅导员上的《湖心亭看雪》,发现了许多用以前的眼光难以发现的问题。课很精彩也很实在,语文味特浓,不过可惜的是莹莹老师忽视了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在教师对课程内容重构上和教材内容的利用上留下美中不足的一点败笔。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案例只是借莹莹老师所上的课为例来说明一个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呼吁大家(包括笔者在内)不可忽视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

【情境描述】

以下是笔者听了莹莹老师的《湖心亭看雪》后整理出来的'一个教学片断的听课笔记。

生甲:为雪景而痴。

教师给予肯定之后要求学生划出描写雪景的句子,读一读。

生乙站起来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让全体齐读这两句,并指导学生用工具书翻译之,同桌交流。

教师指名一位学生翻译,该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对照词语手册,终于十分费力地翻译了一遍,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深深地嘘了口气。不过莹莹老师课堂机智较好,很快地调节了过来。

教师继续导读:句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量词的缩小,目的是什么?

学生支吾,表达的都不能令老师满意,出现片刻冷场与被动。

还好,教师及时指出:这是白描的写法!随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西湖雪景描述出来。

学生或昂首苦思,或埋头疾书

一小部分学生写好之后,教师先后指3位学生读自己所写的湖上雪景。读好后,教师还指导学生背这两句。

可是师生始终都没有注意到本文还有教材插图的存在。

【反思阐述】

1、魂牵梦萦的伊人:

教材插图形象、生动、可感,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的插图留给读者的印象甚至可以超过课文选文。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这就是有力的佐证。

2、双重价值的凸现:

这在理论的高度,用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来阐述,将会更深刻。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教什么和用什么去教的两个问题。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语文教材内容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的中介。我们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这种教材同时具备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400年前的张岱自然不知道他的文章后来会被编入全国初中生统一使用的教材中,文章只是信息传播的工具,这也是他唯一的价值,即原生价值。然而一篇文章经过编者配插图、添注释、加练习等编辑手段,就成了教材,即文本。文中的插图便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教材除了原生价值外,还有教学价值,这种双重价值不是一般文章所能具备的。

教学中,教师大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引导学生认识这就是白描的画法,艺术是相通的,让每位学生进入图中,哪怕不用说与写、不用查工具书,也能形象地体验到西湖雪天那白色的世界中几个景点是多么寂寥和悲凉,亡明遗老孤独与无奈、自由与豪爽、恬淡与高雅的心态跃出画面,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文章主题。学生的参与面也将更广泛,不会仅一小部分学生的写作与交流了,也不致出现支吾、费力、冷场与被动。至于这两句西湖雪景的背诵,更是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了。有机会上这一课,笔者要好好利用这一绝妙的教材插图,充分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