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二读后感悟(模板8篇)

小编: 薇儿

环保宣传是教育与宣传的有机结合,通过传递环保知识来引导人们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另外, 一个好的环保宣传语应该具备艺术性和感染力,能够通过美的形式传递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环保宣传语,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朗读者二读后感悟篇一

今天,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观看了朗读者,心里感触万千,澎湃激昂!

《朗读者》第七期主题——告别:有大明星姚晨,感恩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艰辛:曾经睡在北京七环外的一间小房子里,整夜整夜都要侧身睡觉;和照顾孩子的月嫂短短三个月的相处,以至到分别是月嫂泪流满面;老戏骨李立群泪洒舞台,感恩母亲,常年外出,以至于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却频频道“不遗憾”,那是何其的豪迈;作家曹文轩:文学风气当庄重,读书应寻文中脉;音乐剧译人程何放弃海外深造,选择追逐梦想;当代作家王蒙一生坎坷颠簸,妻子始终陪伴;我们庄重神圣的维和部队,守护着世界和平......

儿女与父母告别;老师与学生告别;朋友与朋友告别;亲密爱人告别......这是生离。与亲人长辈告别......离世的告别,这是诀别!人的一生,总会在经历“遇见”与“告别”,这是我们成长必经的道路!

朗读者二读后感悟篇二

看了曹文轩教授对《朗读者》的推荐,于是,迅速找来了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就想一口气读完,正如书的结尾所说,“每个读者都会一夜把它读完”,我亦是在最快的速度读完的。

《朗读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让我或者让我们匪夷所思的故事。15岁的中学生米夏偶然认识了36岁的汉娜,他们成了一对很特别的情人。他和她差不多每天约会,每天他们都会沐浴、朗读。他们一起骑车出去郊游,住旅馆的时候以母子的名义登记。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他们在一次大吵又和好之后,汉娜不辞而别了。两人再度重逢时,米夏已是大学生了,在法庭当实习生,汉娜作为曾经的纳粹战犯成为被告。汉娜在被审的时候,为了隐瞒自己不识字这个秘密,从而接受了其他战犯的“污蔑”,从而被判终身监禁。米夏知道真相后,想替汉娜说明真相,但是经过艰难的抉择,最终选择了缄默。米夏在离婚后,他继续为汉娜朗读,寄去了录音带。汉娜在狱中通过录音带艰难地学习文字,并给米夏写了一些小纸条,但是从未回信。当汉娜即将被释放,米夏接到典狱长的电话,他不得不去看望汉娜,并为汉娜找到了房子和工作。当米夏去接汉娜出狱时,汉娜已经自杀了。

正如曹文轩教授所说的那样,这本小说的语言非常严谨,非常严肃,但是读之却不觉得沉闷。读过这部小说,让我联想到了三个词——自尊,经历和朗读。

可以这样说,汉娜的一生都在捍卫自己的自尊。

她最初是西门子公司的职员,当她要被提升的时候,她为了掩饰自己不识字,从而选择了去当兵在集中营做守卫。人说,一步错,步步错,正因汉娜这一个错误的决定,才造成了她悲剧的一生。纳粹时代结束后,她就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为自己曾经的错误层层“隐藏”自己,因此她不停地更换居住地,因此,不管她多爱米夏,但是,她始终未将自己全部交给米夏。在米夏的心里,她是个谜一样的女人。

一个36岁的女人,没有家,没有亲人,不敢爱,不能爱,她只能到处漂泊,过着不稳定的日子。其目的既是为了隐藏她当纳粹看守的历史,也是为了掩饰她不识字的秘密。

汉娜将自己不识字当成了人生中的最大的耻辱,为此她愿意付出所有的代价,哪怕是爱情、自由或者是生命。和米夏不辞而别,不仅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矛盾,更是为了保守住这个秘密。汉娜被其他被告污蔑是她“主谋”,是她执笔写了当时的决策的时候,她为了不在法庭让众人知道她是个不会读写的文盲,她承担了所有的罪责,虽然她知道承认了罪责的后果。

汉娜选择了“隐瞒”和“藏匿”来捍卫自己的自尊。我想,她捍卫自己的自尊是没有错的,但是,汉娜选择了错的方式。在她年轻的时候,在她风华正茂的时候,在她邂逅米夏之后,都有无数次的机会可以让她学会读写,但是她没有好好把握。

每个人都是有自尊的,而且都是极力捍卫的。我们是不是可以从汉娜的身上得到某种启示。因为我们也总是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捍卫自己的自尊,只是我们没有汉娜那么偏激,也没有造成那么严重的后果。但是,我们和汉娜所犯的错误是一样的。为了维护自己看得非常重要的自尊,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从而失去了人生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其实,捍卫自尊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这样不用自己费心地维护也有了尊严。

其次,我还有一点小感悟,那就是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对他的一生来说都是影响巨大的。米夏因为在那个夏天认识了一位成熟的女人,并相爱,从而改变了他的一生。

米夏从此变得漠然,麻木,不再相信感情。但是,15岁的米夏是何等的活力四射充满幻想啊!他会在难得的假期里为了见汉娜在凌晨4点起床去搭电车;他会为了攒够远足的路费而卖掉心爱的邮票;他会放弃和父母旅游的机会,只是为了每天和汉娜见面;他会为了汉娜而努力学习,补上落下的功课……当我看着那一幕幕细节描写的时候,我往往会忘了汉娜和米夏之间的年龄差异,甚至会忘了米夏还是个懵懂的少年,我只是为他们之间的感情而感动。

米夏的冲动与热情在在汉娜的不辞而别之后发生了改变。米夏从此变了,甚至发展他对自己的感情生活都无法正确把握。正如大火余生的那个女作家所说的那样,他肯定有过短暂的婚姻,有一个寄宿制的孩子。作者是不是借女作家的话告诉我们,其实某种经历已经注定了他以后的人生。

这又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孟母三迁》,为了孩子的成长,孟母三次搬家,只是为了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其实这也为了让孩子经历该经历的,远离不该经历的。

虽说,经历是最宝贵的财富,但是有些经历却是不经历为好。如果米夏在15岁的时候,并没有生病,并不缺少亲人对他心灵无微不至的关照的话,也许,他不会结识汉娜,不会有以后的生活,虽说他的人生中少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但是也许会幸福许多。

前几天,听说我曾经的一个学生,今年只有18岁,但是已经结婚生子,现在正在谈论离婚事宜。这又是一个不幸的女孩子。她自己曾经也是被母亲抛弃,由父亲带大的孩子。她自己的悲剧又将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经历注定什么样的人生,这也许就是宿命。我想,我们做父母的还是应该给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经历他们该经历的,享受属于他们的美好的未来。

朗读,在书中被描写得很美,甚至有极致的美。电影《朗读者》中的朗读细节也拍摄得很美。在他们约会的时候,他们唯一的思想交流就是朗读,我认为其实他们没有其他的交流。

但是,朗读让他们俩都发生了改变。米夏的朗读让汉娜为之赞叹,米夏就在肯定和赞赏中获得了信心,他从一个学业平平的孩子成了优秀生。汉娜从朗读中也获得了心灵的平静,她变得柔和而安静,这是一个成熟女人最吸引人的魅力。

汉娜入狱了,但是米夏并没有忘记汉娜,虽然他为爱过汉娜而惭愧而自责,虽然他不敢见汉娜,虽然他希望汉娜从此远离他的生活。因此,他选择了为汉娜继续朗读。他的录音带给汉娜带去了生的希望,也给她的生活赋予了新的意义。甚至,汉娜借助录音带学会了基本的读写。米夏为汉娜读了很多很多的名著,送去了一摞摞的录音带。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米夏并不是为汉娜而读,他也是为自己而读。在朗读的时候,能忘却世间的纷扰烦杂,忘却人生的悲苦凄凉,忘却心灵烦恼忧伤,能让人沉浸在一种美好纯净的氛围里,获得心灵的平静和祥和,甚至朗读“超越了喧嚣,超越了生死”。一个终日忏悔和纠结的米夏只能依靠朗读来让自己获得平和和安生。

我想,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将引导我们的孩子学会朗读,朗读不仅仅是为了解读文本,不仅仅是为了表演,不仅仅是为了课堂教学的需要。我们要教会我们的孩子将朗读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朗读去体会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快乐,通过朗读去丰盈自己的人生去获得更幸福的人生。朗读,不再是形式,而是作为人的一种需要!

《朗读者》是一本让人手不释卷的书,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朗读者二读后感悟篇三

读到一本好书的感受,有一个词简练而准确,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场好电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银幕上的某个场景;又或者听完一张唱片,关掉机器,依然余音缭绕一样。合上《朗读者》就是这种感受。

对于《朗读者》,权威的《纽约时报书评》评价说,“感人至深,幽婉隽永,小说跨越国与国之间的樊篱,而直接同人类的心房对话。”

作者本哈德·施林克文风不华丽、不卖弄,笔触冷静、结构简单,这使《朗读者》庄重却毫不晦涩,严肃又直指人心。《朗读者》的三部分其实分别是三个谜:都是关于那个女主人公、纳粹女看守汉娜的——她的身份之谜、她的认罪之谜、她的自杀之谜,这无疑吸引我们这些异国读者能走进情节去。写侦探小说出生的作者将这些谜一个一个解开,但带给读者并非“恍然大悟”、却是“掩卷沉思”。

它诉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少年伯格15岁那年得了黄疸,在路边呕吐的时候遇到36岁的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汉娜把他带回家。这以后,他们开始交往,读书。

汉娜经常会有一些令伯格不解的举动,直到有一天,她突然从汉堡消失了。伯格再次见到汉娜时,是作为法律系大学生参加法庭实习,而面对面站着的汉娜,是接受审判的纳粹战犯。原来,汉娜曾当过集中营的女看守。伯格渐渐明白了一个秘密:汉娜不识字,所以她要伯格读书给她听,所以她有那些奇怪的举动。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掩盖这个她认为是羞耻的秘密,汉娜放弃了提升职位的机会,去做女看守——这是不需要识字的。她甚至为了避免遭遇辨认笔迹这样可能使秘密暴露的事情,而承认罪行都是自己干的。伯格在揭示真相以解救汉娜和维护汉娜尊严间挣扎了很久,汉娜最终入狱了。

一段时间以后,伯格继续给她寄读书的磁带,汉娜竟然渐渐在狱中学会写字,经常写些字条给伯格。伯格从未回过只言片语。这期间他结了婚,又离了婚。有一天,女监狱长打电话给伯格,说汉娜刑期将满,他们注意到伯格是唯一与她联系的人,请伯格接她出狱。伯格去见了汉娜,原先健壮美丽的妇人已老,伯格瞬间流露的惊诧和失望被汉娜捕捉到了。在汉娜出狱前一天,伯格决定去接她出狱。然而他见到的只是情人苍老的尸体。就在出狱的那天清晨,汉娜自杀了。

《朗读者》是本复杂的小说,我相信读完它的每个人对它的“沉思”也是复杂的,这起码包含理性与感性两面。这是一部关于历史与个人、情欲与道德、爱与罪的小说,这些东西统统被压在小说叙述者、主人公米夏的身上,当这些东西无法抛弃、无法剥离、无法逃避的时候,它带来的感动无疑也是相当沉重的。现在有一个词常被引用,叫“历史的人质”。而《朗读者》告诉我们,这个词汇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的多。虽然我说这本书的两个层面和我这个“异国读者”有些“隔”,但是类似的历史、类似的境遇,在我们这个“异国”绝非没有,然而我们这里似乎缺乏这样“直面历史”的作品,甚至在近来的影视和图书里,仅仅剩下一些“怀恋”了。如果这本书仍能关乎我们自己的话,大概就是这点感慨和惋惜。

在《朗读者》的谜中,无疑汉娜的认罪之谜最令人费解。一个女人在战争期间放弃自己安定的生活、入伍做了集中营女看守;继而又在审判期间放弃自己辩护的权益、宁愿认罪被判无期徒刑,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要掩盖自己是文盲,不认识字而已!施林克用这个多少有些奇崛的故事文本,告诉我们虽然罪行是无可争辩的、但是对于犯罪者是无法简单判定的。对于个人与历史的关系,《朗读者》做出了这样一种值得警醒的反思。而在这部小说的后两部分,我们接触到最多的词汇,是“麻木”二字,在汉娜一案中:审判者是麻木的;旁听者是麻木的;甚至证人——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麻木的。反而倒只有汉娜这个站在被告席上的人表现出丰富的性格:时而倔犟、时而骄傲、甚至有些天真——尤其是她反问法官(只有职业表情的人)“换了您会怎么做呢?”,这无疑是对自认是无罪的人、自认是正义者的拷问。在我看来,这句拷问,就是《朗读者》的核心。

当然,任何一种简单读解《朗读者》的可能性都是不存在的,它本身的多义,是它的吸引力之一。我相信每一个读它的人掩卷之后的沉思都将是不同的,实际上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和读者个人的历史应该是有相当联系的。但是在“爱情”这个层面上的感动,普天下都有着同一性。《朗读者》写的爱情,毫不讳言是包裹着情欲的,是关乎身体的。

虽然“朗读”对于汉娜的意味极为复杂,但这无疑是这段爱情在米夏心中得以延续的重要动力。据说,《朗读者》要被拍成电影,其实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肯定在心中对汉娜已经有许多形象的投射。按米夏的话来说“她有很多写照”:比如在厨房拉上长筒袜、骑着车奔驰时裙边在车子带起的风中佩服、站在书架前手指滑过书脊,等等。这是这本小说最感性的地方,在初恋结束之后,对那些“写照”的怀念——尤其是对于有“负罪感”的恋人来说,那些在分离之后,那些画面、那些气味、那些场景、那些话语,当你在心头又和它们不期而遇的时候,无疑会令魂魄为之一颤。或许也可以说,正是他们之间的'情感令读者“魂魄为之一颤”,从而更加深了对这本小说政治性的反思。

朗读者不同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声效与场景,一切,都是造化。一切都结束了吗?汉娜问伯格。一切都结束了,离开了监狱,汉娜再也不会收到录音带了,也不会有人来探望她,她心中仅存的一点温情都将消散开去,在就要回到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来之前的某个日子,她选择了结束自己66岁的生命。而对于自己那个卑微的秘密,伯格始终也没有说出去。

作者本哈根说:“人不因为曾做罪恶的事而完全是魔鬼。”一个集中营的女看守带给我的有岂是我的几句庸俗的语言可以说清的。

这是一部关于“爱、羞耻、谎言、正义”的书,一个女人,用一生去守护她是“文盲”的秘密,一个男人用下半生去弥补他内心“正义”的缺失。

《朗读者》给我们心中那个不能说出的秘密,给我们心中至今还爱着的那个人,那些初始的美好,那些第一次爱上的人,那些第一次被秘密憋哭的人。

有秘密。每个人。

有爱着的人,每个人。

朗读者二读后感悟篇四

最近电视节目《朗读者》人气十分火热,我们一起看了第一期节目,它的主题词是“遇见”。

一些人,一些事,一些不经意中的遇见,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道路。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人墨客,用笔,描绘了一场又一场遇见。

这一期中,使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就是这句话,激励着联想的老板柳传志。他原来可以成为飞行员的,但因为他的一个舅舅是右派,因此,他当飞行员的梦想破灭了。就在这个时候,他爸爸对他说了这句话,他豁然开朗,最终成为了联想的总裁。

是啊,我们为什么在遇见挫折时不乐观面对呢?人最重要的就是品行好。只要品行好,不管你身居何位,是老板,是平民,是乞丐,只要怀有一颗正直的心,努力奋斗,一定会成功的。

在生活中,我们时刻要注意自已的品行,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并且坚持下去。长大以后才会成功。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要抱着一颗正直的心,看见负能量要及时制止,这样下去,我们的心就永远是正的,就一定会成就一番事业。

读者心得体会

《朗读者》观后感作文

浅谈安多藏区二朗神信仰

赏析朗费罗的《我逝去的青春》论文

试论邹韬奋“以读者利益为中心”报刊思想

朗读者第十一期观后感

朗读者二读后感悟篇五

这篇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后感,每个字都读出来了。跟书评、影评、剧评不同,那些是用眼睛看的,现在是用嘴巴读出来的。要说有相同的地方,那应该是都用大脑在思考着。

以前喜欢看书,不喜欢读书,当然有时也把看书通俗地说成是读书,比如我们常会教导人说:好好读书,多读点书,之类的话,比较少说:好好看书,多看点书。但是这两个层次不太一样,读书一定是在看书,除非记忆力好,不用看书就能背诵出来;而看书不一定要发出声音,有时坐在书桌前可以一看就是大半天,没有发出声音,旁人不知道你在干啥。

以前的我不喜欢读书,确认地讲是不喜欢读出声音,因为觉得那样做很矫情,也很煽情。原因可能是小时候被大人这样说过,大人听到小孩的读书声,心里很开心,但是不会表达内心的情感,而是用另一种相反的情感来表达,听到的是:又再装读书了。心里有爱却不会表达,这是多数人的做法。就好像《红楼梦》中贾政对贾宝玉一样,在元春省亲时,宝玉在大观园中的一幢房子匾额上,题了四字:有凤来仪。不管是贾政,还是宾客,都觉得这四个字用得极好,最终也用了这四个字。但是,贾政嘴里却骂道:岂有此理!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以前的我是不自信的,是封闭的,是不太会与人交流和不愿意了解别人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不够自信。自信这种东西,不是想有就有的,嘴上说说我要做个自信的人,天天说,月月说,年年说,当说得多时,现实又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你可能会觉得,以前的我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其实我根本就不够自信,我很自卑。如果有这种想法的人,我觉得也是不错的,至少可以认清现状,而不是自我麻痹,甚至自我陶醉。

好在,对我来说,小时候的不良影响已经不能够左右我了,不够自信的做法也已大大减弱。主要是因为想明白了一些事情,加上自己的判断力,得出了正确的结果,用以良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要说哪种力量是最强大的,我心中的答案是思想的力量。

这样说可能显得有些唯心主义了,不过确实是如此。我们不能否认唯物主义的作用,相反,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事情的正确运行都是靠唯物主义来支撑的,毕竟我在故我思嘛。但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既然生活中用唯物主义就够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唯心主义呢?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学了许多唯心主义的名词,举了许多唯心主义的例子,但以当时的学识和阅历,是不能够理解的,更多是硬记。就好像吃了半吃不熟的东西,感觉肚子饱饱的,却会消化不良。

这个问题直到现在我才终于弄清楚了。生活需要唯物主义,也需要唯心主义,而人的本性,可能更多的是唯心。唯心的字面意思就是,唯我自己的心,跟着自己的心走。许多人也翻译了这句话,比如有人说过:听从自己的内心。意思是一样的,不过是用当代语言说出来而已。当时觉得说这句话的人非常了不解,竟然还有哲学韵味,原来他不过是重新前人说过的话,翻译了而已。

如果你在演讲,你更愿意说:你、我、他,大家一起干吧!还是声情并茂地说:同志们,我们要团结一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排除万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我们就会有无穷的力量。我相信,在我们的力量面前,一切困难都是微不足道的。

前一句话,简单,人们记得住,但印象不深刻,过后就忘了,这是唯物的一个特点。后一句话,冗长,人们记不住,但印象深刻,久久在人们脑海中回荡,这是唯心的一个特点。还记得《大话西游》中周星驰对朱茵说的话: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在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情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就是唯心的力量,全文没有一个唯物的词语,连时间“一万年”也可以是唯心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已经证明过了。但是,我却可以一口气地将其默写下来,背诵下来。我相信你也可以,因为这已深入人心!

《朗读者》让我认识了许多名篇大作和许多人,也在众多散文、诗歌、小说,等等中学会了欣赏,在欣赏中更好地认识了自己。这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一个人的心灵,也会在照着镜子时,想明白一些许久没有答案的问题。

此时,我想到了一句话:读经典可以改变人生。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也不知道第一个说这句话的是谁。但我觉得这句话包含了许多人生哲理在里面。首先是读,要大声地读出来,而不是看,浅显地过一遍没有大声读出来让人印象深刻,心血澎湃。对象是经典,经典读多了,你就变成了经典。结果是改变人生,本来是过一天算一天,现在是每天都过得明明白白,没有虚度光阴,做着有意义且让自己开心的事情,过得很充实,成就感很高,人生也就此改变。

我不知道这样读书可以给我带来什么,其实我也不想知道。做事情,注重经过,把每个过程都做好,把每个细节都考虑到,用心去做,结果往往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这是规律。需不需要罗列个一二三出来,说读书之前怎么样,读书之后如何,从功利角度、利己角度,然后升到人生角度来大谈特谈,大书特书呢?我想我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我不太愿意这样做。真正的自信是淡然从容的,源自于真实的内心。

这让我找到了一种读书的方法,那就是发出声音。演讲和口才不就是用嘴巴说出来嘛。大脑有东西,不会说,等于是无。大脑里没东西,会说,但说不出东西来。看书多了,就像涓涓细流汇入大海,大脑中的储备就多了,如果不说出来,一直放在里面,总有一天会满的,到时可就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成了胡言乱语了。现在说出来,不管有没有人听,这都无所谓,至少是自己在听。然后在说的过程中把大脑清空,腾出空来接受新的东西。如此,才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样做可以让大脑记住,印象深刻,把知识升华为智慧,把智慧融入到思想,用思想来指导人生,这样会有意义得多,循环往复,就像修炼武功秘籍的内功心法一样,内力会越来越强,可以把生活过得很好,直到有一天,随心所欲,不逾矩。那时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了。

朗读者二读后感悟篇六

这期正好处于清明期间,让人不由得会想念逝去的亲人们,而好几个朗读者也正是送给他们死去的亲人们。

在我们的一生中,要告别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与至亲的告别。但对于姚晨来说,提起“告别”,她首先想到的却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14岁那年,姚晨就独自一人北上来到北京求学。二十多年来,在火车旅途中、在小影楼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在刚生完孩的那段时光里,姚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遇见与告别,结识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暂出现的面孔到现在都时常出现在她的脑海中,现场姚晨坦言:“我觉得可能没有这些人,我的人生轨迹会被改写,会是另一番景象。”

清明寄哀思,从容去告别,愿生者珍惜,愿逝者安息!

朗读者二读后感悟篇七

从汉娜的个人需求的角度来说,她最关心的不是自己能不能获得自由,也不是别人会不会往她身上泼脏水,而是决不能暴露自己不识字的窘迫,以此来获得与他人的平等,维护自己的尊严,她不愿意在众人面前顶着一个红字去苟且偷生。因此她牺牲了自己的自由与清白,去换生活在狱中的平静。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执拗而鲜活的个体的顽强抗争,法律只显露了它的苍白乏力与屈服。

其次,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就是对于历史我们需要怎样解读?

通过读书,让我学习了历史,但我认识到的远不是历史的真实。就算是对于汉娜这样一个人在奥斯维辛监狱的举动,人们都不能得知其中真相,更何况对于那一代人和无数的历史事件?从书本中得到了知识,从现实中拿到法律武器的人,自以为也得到了某种生杀予夺的权利,可殊不知也许自己还被完全蒙在鼓里。汉娜在接受审讯的时候曾经问过法官们一句话:“如果在当时,你会怎么办?”在场的人几乎没有人能回答,即使回答了,也只能是对历史的假设,而历史从来是不可以假设的。

所以我认为小说家凭借这个故事挑战了我们对道德的定义,对于知识获得的定义,对于历史的定义,和对于审判的定义――我们为什么要去审判一个人?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更安全?还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无罪?是抱着什么目的让我们有如此嚣张的气味,使我们在向真相靠近的时候,让他离的越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朗读者二读后感悟篇八

我的印象中,电视黄金档不是播放电视连续剧,就是播放综艺文艺节目,《朗读者》是一台文化情感类节目,怎么会在央视一台黄金档时间播出?我带着这个疑惑,怀着好奇心,观看了已经播出的《朗读者》1-3期,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满足地看完了,也明白了为什么。也明白了为什么它还被微信的各个公众号大肆宣传!

这档节目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词:“遇见”、“陪伴”、“选择”。第一期的“遇见”,既是一个好的开端,也让我们遇见了《朗读者》这档节目;而第二期的“陪伴”让人感到了各种温暖;第三期的“选择”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是由各种选择组成的。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人生轨迹就会把你带向光明的未来。

来参加节目的人形形色色,有跨国际医生蒋励,她遇见了埃博拉病毒,以及那些患病的人们;童话大王郑渊洁,因为他的父母改变了一生。愿更多的人看到这档节目,知道更多的感人故事,了解更多的好书!

2月18日,《朗读者》开播,董卿自己任制作人、导演和主持人。它是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

《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最感动人的是那些朗读者背后的真实情感故事,并感动于他们让观众遇见了大千世界。

《朗读者》能够在黄金档播出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它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而且现在我们正是需要这种拥有文化内涵,让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也能让人感到精神振奋的节目。

欧妮葛朗台读书心得

《朗读者》观后感作文

浅谈安多藏区二朗神信仰

赏析朗费罗的《我逝去的青春》论文

朗读者第十一期观后感

世界读书日读者座谈会议方案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