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幼儿园中班奇妙的声音说课稿人教版(精选6篇)

小编: 琴心月

在写答谢词时,我们应该真心实意地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我们的谢意。在写答谢词时,可以参考一些经典的范例,借鉴其表达方式和结构,但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常用的答谢词范文,供大家参考使用。

幼儿园中班奇妙的声音说课稿人教版篇一

一、说教材分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自然界,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却又是陌生的。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重在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有些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现象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通过学习,希望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培养幼儿对现象能进行客观描述,以事实为依据得出推理,懂得科学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因此在活动中,我有选择地选取了孩子们身边的一些废旧材料,如铁制的月饼盒子、冰淇淋盒子、纸盒、纸杯、矿泉水瓶子等,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声音产生的原因,并获得相关的经验。另一方面,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说话声音也越来越大,有时,有的幼儿甚至喜欢故意大声尖叫。为了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让幼儿能在轻轻松松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成为活动中真正的主人,我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都比较强的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考虑幼儿对声音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制订了以下几个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各种常见物体发出的声音。

2、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3、能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目标1和目标2综合了认知和能力两方面的目标。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所以重点目标定位在认知和能力两方面。其中,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目标3是社会情感目标,通过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这三个目标蕴含了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

一是经验准备:幼儿熟悉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

二是物质准备:

1、录有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等声音的录音

2、铁制的月饼盒子、冰淇淋盒子、纸盒、纸杯、矿泉水瓶子等废旧材料

3、鼓、小珠子

4、录有乐音和噪音声音的磁带

5、录音机

四、说教学方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活动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是幼儿建构经验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五、说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的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引发兴趣,感知声音。让幼儿听一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声音,如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等,以激发孩子们对声音的探索欲望,从而引出声音这一主题。第二部分操作体验,探索声音。我提供了多种废旧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操作,从而在幼儿自主尝试探索中得出“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此结论是由幼儿自主探索得出的,更易被幼儿接受。第三部分回归生活,听辨声音。此环节通过让幼儿听听乐音和噪音两种声音,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有好听的声音,也有不好听的声音,多听了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健康,从中教育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要说悄悄话,避免产生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进一步丰富孩子们对声音的认识。下面,我具体讲一讲活动的过程。

一、引发兴趣,感知声音。

“请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让孩子一一说出这是什么声音。

“我们在生活中听到过这么多的声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发现声音里的秘密。”

(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请孩子们来听一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声音,如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等,以激发孩子们对声音的探索欲望。)

二、操作体验,探索声音。

1、幼儿第一次操作,在玩中知道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教师观察指导。

自由探索结束后,引导幼儿共同交流:“你用了什么方法,使什么材料发出了声音?”

“那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教师鼓励孩子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废旧材料,着重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让幼儿在玩中知道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首先,我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任意选择材料,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孩子们操作兴趣非常高,每位孩子都在认真地探索,并和同伴相互交流、分享着自己的发现和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指导幼儿活动时,我有意识地鼓励他们进行多种尝试:“除了这种材料,你还能使桌上的其他材料发出声音来吗?”“你用了什么方法,使什么材料发出了声音?”“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别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来吗?”通过孩子们的自主探索,我提出了在此次活动中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声音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下面教师的实验操作作了铺垫。

2、教师实验操作,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用鼓棍敲击鼓面,可以看到鼓面上的小珠子在跳动。

(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鼓面上跳动的小珠子,使孩子们感知振动,从而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的直观演示,引导幼儿感知鼓棍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才会震动而且会发出鼓声,从而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3、幼儿第二次操作,尝试让所有的物品发出声音。

小朋友,想一想除了这些材料能发出声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东西能发出声音?请你去找一找,试一试,让这些东西也能发出声音。

自主探索结束后,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教师小结。

(本次操作是幼儿运用获得的已有经验进行实践活动,让幼儿知道只要通过振动就能让物体发出声音,进一步巩固了声音产生的原因。)

三、回归生活,听辨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听的声音,也有不好听的声音,要是多听了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们在游戏活动中要说悄悄话,要懂得保护好自己的嗓子,避免产生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3、我们一起用刚刚找到的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这段好听的音乐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服务于生活,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将科学带到生活中。我把声音引申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帮助孩子们了解我们身边的噪音与乐音,进一步丰富孩子们对声音的认识。通过比较,让幼儿知道噪音有害身体健康,从而养成说话轻、走路轻的良好习惯。活动的最后,我请孩子们一起用刚刚找到的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这段好听的音乐一起来表演,使孩子们的兴致更是达到了最高点。)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要使一个科学活动获得成功,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为此,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幼儿园中班奇妙的声音说课稿人教版篇二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到处充满着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比如拿个勺子敲敲会发出当当的声音,用铃鼓碰碰会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大班孩子们喜欢这些声音,乐意表现这些声音,他们有了辩听、探索各种各样声音的能力,本次学习活动“奇妙的声音”就是想在幼儿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给孩子们有个提升,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主动地探索自然中各种奇妙的声音,激发幼儿探索的能力。

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物体发出的声音。

活动的难点:让幼儿感知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

二、教学目标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2、感知声音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的,丰富幼儿对声音的感性认识。

3、对生活中各种现象有探索兴趣。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做了以下准备:

1、各种声音的录音带。(铃鼓的声音、翻书的声音、筷子的`声音、小碗的声音等等)

2、提供了多种物品,让幼儿探索。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小鼓、小棍、筷子、碗等。

三、教学方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幼儿寻求声音的操作活动中,运用观察指导法,对他们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困难予以帮助指导,完成活动目标。

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本次活动有两次的操作过程;一次是让幼儿自由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通过物体的碰撞、震动感知。第二次是通过各种方法模仿声音,感知声音的乐趣。

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这个方法贯穿在幼儿操作活动的始终。

四、活动过程

1、猜测活动,猜一猜,听一听。(指导语:你听见了什么声音?)

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幼儿猜猜发出的是什么声音,这时老师不作回应。

2、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声音的形成(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刚才猜测的是否一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

1)刚才你猜对了几种声音?(操作后回答)

2)你用什么东西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幼儿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许多东西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不同。

第二次探索:幼儿自由在活动室内“寻找”声音,再次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1)谁有办法让各种东西都发出声音来?(幼儿随意走动,寻找并制造声音,然后说出自己的做法。)

2)声音是怎么来的呢?(动,振动,)

小结:物体间相互碰撞、振动产生了声音。

3、配音游戏活动,感受乐趣。

游戏可以这样玩

1)播放不同的声音,幼儿辨听并模仿这种声音。(鸟叫、风声、马蹄声)

2)让幼儿利用自己的手、脚和口发出声音(跺脚、拍腿表示马蹄声)。

3)用准备的材料发出声音(摇动纸张等模仿风声;摇塑料袋模仿下雨等。)。这一环节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让他们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活动推向高潮。

延伸活动:活动结束给幼儿再次提出悬念:辨别噪音和美妙的声音。让幼儿到生活中去倾听寻找,给此活动留下更多的回味。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幼儿园中班奇妙的声音说课稿人教版篇三

1.体验玩色的乐趣,产生探索的欲塑;

2.感知颜色的变化,进行三种颜色的分类。

活动准备

透明饮料瓶若干个,颜色标记,塑料篓子三个。

活动过程

一、观察、探索瓶子的秘密。

1.导人:“小朋友,平时我们常常会喝饮料,饮料瓶有各种各样的。今天我带来的可是神奇的饮料瓶。(揭开遮布)这些瓶子怎么神奇呢?这些瓶子呀都会变魔术!”

2.观察瓶子:“大家快来看看,神奇的瓶子是什么样的?”(都是透明的,身体是细细长长的……装着没有颜色的水。)教师要做准确概括。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呢?

二、发现秘密,激发探索欲望。

过渡:“瓶子里有秘密噢!下面一个人拿一个,我也拿一个。”(注意:站的位置不要太挤,不要背对大家。)

1.晃瓶子

(1)“拿好你的瓶子,音乐响起来,让我们和瓶子一起跳个舞吧。”

(2)“让瓶子动起来,让瓶子里的水也跳动起来!”

2.找变化

(1)“看看你们的瓶子有没有什么变化啊?”(只有三位幼儿拿的瓶子里的水变颜色了。注意让孩子自己说出颜色。)

(2)“咦,你瓶子里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他的也变了,变成了什么颜色?我的怎么没有变啊?(感到很奇怪。)

(3)收瓶子:”我们先把瓶子送回去,然后赶快坐到椅子上。“

幼儿讨论:想想会是什么原因呢?”

三、玩变色游戏,进行颜色分类。

过渡:“这儿还有好多神奇的瓶子呢(揭开遮布),一个人拿一个,我们再来试一次吧。”

1.变颜色

“准备好。(音乐开始)动起来吧,让瓶子里的水也跳动起来!”

2.送瓶子

(1)(音乐停止)“你们发现了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这红红的像什么?”

(2)“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我数一,二,三,红色和红色站在一起,蓝色站在一起,黄黄站在一起。我要开始数啦,一,二,三。”(检查)

(3)(神秘一点)“嘘!我的瓶子在和我说话呢,他说瓶宝宝想要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儿呢?找找看,在这儿呢,(出示空篓)上面还贴着标记。下面请你们看着瓶子里水的颜色,按标记把瓶子送回家吧。”

(注意:节奏要慢一点,要让孩子都能安静下来才开始说,不要急。)

四、再变颜色,揭示秘密。

1.老师换瓶盖变色。

过渡:“瓶宝宝都回家了,我们也坐到椅子上休息休息吧。”

(1)“刚才我瓶子里的水变成了黄颜色,它说它还会变颜色!”“这次能变出什么颜色呢?我们仔细看看吧。”(边说边换瓶盖,音乐起。如果有孩子说出我换瓶盖了,“我是在换瓶盖,老师为什么要换瓶盖呢,待会儿你就知道了。”)

(2)“看,颜色真的又变了,变成了?绿色啦!”

(3)“你们也把瓶宝宝轻轻地请出来。看清楚你拿的瓶子,里面的水是什么颜色的。”

幼儿拿瓶子,随音乐的节奏舞动。

(4)“瓶子里的水变色了吗?为什么没变色呢?”

2.小朋友换瓶盖变色。过渡:“原来这里面有一个小秘密呢!想知道的人赶快找一张椅子坐下来。”(幼儿回位置)幼儿猜测。(如幼儿猜测不到,教师启发:细心的小朋友就会发现,刚才魔法师换了一个瓶盖,瓶子里水的颜色就又变了,那么,秘密到底在哪儿呢?)

(1)“秘密真的在瓶盖里吗?我们拧开瓶盖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2)“对了,盖子里有颜色。看看你瓶子里水的颜色和瓶盖里的颜色是不是一样的啊?”

(3)“请你看看你旁边的小朋友和你的颜色是不是一样的。找一个和你颜色不一样的,互相交换一下瓶盖,换好后一定要用力把瓶盖拧紧。”

(4)幼儿换瓶盖(音乐响起来)。

(5)“原来是什么颜色的?现在变成什么颜色了?”两三名幼儿说。

(6)结束语:“噢,不同的颜色碰到一起,就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小朋友们请带上你的瓶宝宝,跟老师来吧!我们再去换个瓶盖,试试看吧!”

说课材料

1.活动来源

“天空生气的时候是黑色,大海温柔的时候是蓝色,冬天掉眼泪的时候是白色,我的心高兴的时候是彩色。”当我读到《整合教材》中的这首儿歌时,觉得好美――是颜色渲染了这个世界的微妙。颜色可以表达心情,颜色可以表达感受,颜色还可以表示季节,正是颜色让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颜色时刻在我们眼前。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颜色作为主题。我也知道关于颜色的活动有很多。课题老,就要想办法变花样,换角度。我要给颜色找一个更有生命力的载体!那段时间班上在收集饮料瓶,有个孩子带了一个装着水的饮料瓶,瓶盖上打了几个洞,说是倒过来可以当水壶用。看着他摆弄瓶子,瓶里的水晃来晃去的,也许上帝可怜我的冥思苦想吧,当时脑子里就突然想到用透明的饮料瓶作引子,装上没有颜色的水,让颜料躲在瓶盖里,设计成一个可以让水变颜色的小魔术。于是,“神奇的瓶子”就这样产生了。

2.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科学始于好奇”,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兴趣又是学习的动力,是幼儿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人手,从而使幼儿爱科学,主动学习科学。巧妙的设计、有效的组织,就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学科学的兴趣。我想通过今天这样的方法玩颜色,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他们能在轻松快乐、好奇兴奋的状态下,产生探索欲望,感受颜色的变化,自然也可以进行颜色的分类。用幼儿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废旧饮料瓶,发生神奇的变化,让幼儿体验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就是我们每天做的事,使幼儿学会关注生活,真正理解科学的实际意义,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3.目标分析

现代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和谐相处。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情感、态度、认知等方面将活动目标确定为:体验玩色的乐趣,产生探索欲望;感知颜色的变化,进行三种颜色的分类。

4.过程分析

围绕以上目标,我将活动分为四个部分:

(1)观察,探索瓶子的秘密;

(2)发现秘密,激发探索欲望;

(3)玩变色游戏,进行颜色分类;

(4)再变颜色,揭示秘密。

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究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

在整个活动中,我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轻松快乐的活动环境,孩子是活动的主角,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愉快的情绪体验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正是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

幼儿园中班奇妙的声音说课稿人教版篇四

一、设计意图

在一个充满阳光的早上,我带着小朋友在户外散步。这时候,有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我发现地上有我的影子和老师的影子。这时,旁边的小朋友兴奋极了,都说我的影子在地上,并用手做出各种造型的影子。在日常生活中,影子常常陪伴在我们身边,只要孩子们用心观察,他们就会对影子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我设计了《有趣的影子》这一活动。

二、说教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我们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

认知目标:

(1)初步了解当物体挡住光线便会产生物体的影子的现象。.

(2)了解探究影子的变化与物体的距离和光位置有关系。

能力目标:

积极探索,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结果并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

情感目标:

体验合作探究影子的快乐,萌发对科学的兴趣。

四、说重点难点

我认为幼儿园科学活动的主要性质是让幼儿探索事物的具体现象和获得科学经验为主要目的。因此,我本次活动的重点:感知影子的有趣和影子的形成。难点:引导幼儿参与探索,了解影子的变化与物体的距离和光的位置有关系,并学会用记录表记录验证结果。

五、说教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是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游戏法:在导入活动中,我通过小剧场表演手影游戏,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为以下环节作铺垫。探索教学法: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让幼儿自主探索影子产生的变化,满足了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观察比较法。在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幼儿多次操作观察,尤其最后验证记录结果时,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强化了解影子的变化与物体的距离和光位置有关系。

六、活动总结

幼儿通过活动,能合理进行光与影子关系的猜想,并乐于合作操作、验证。让幼儿玩一玩,试一试,反复操作中,感知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距离光照后影子的变化。科学活动肯定少不了有验证、记录的,所以设计了一张记录影子方向的表格。让幼儿从不同的方位去找物体的影子,把物体不同方位所呈现出的影子记下来。孩子们探索的兴趣非常浓厚,本节课的重点目标能体现出来。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最为重要,特别是当孩子在探索影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操作一下,把演示的过程提上一个环节,在老师的操作过程中让幼儿进行猜测,再让每个幼儿自己去探索去验证。这样他们会在探索的时候对比着操作,不至于其他小朋友乱操作或者是不知道如何下手。

七、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

操作记录法:在活动第三个环节中,我要求幼儿把通过探索后获得的知识经验进行记录。

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和第三环节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用手电筒与玩具做游戏的实验,引导幼儿发现影子的奇妙。

体验法:心理学指出:

“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就会明显提高”。因此为了加深幼儿对影子的变化的探究,我提供了手电筒、玩具让幼儿早操作过程中加深体验。

八、说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一个小剧场,做出动物手影,让幼儿感知影子的有趣,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当我把灯光关掉,请小朋友找找影子去哪了。引出第一个目标,当物体挡住光线便会产生物体的影子。如果有光线,但物体没有挡住光线,是不会产生影子的。

2.自主探索,了解影子的大小与光离物体的距离有关系。

(1).教师变魔术,将花片的影子从小放大,幼儿观察后进行实践。

(2).幼儿进行分组实践,教师进行指导、小结。

(3).小结,观看微课。

在小结的时候,我制作了一个微课,让幼儿更直观地看到影子的变化。

3.再次探索,记录验证

(1)幼儿探究物体影子的位置。

师:影子除了可以变大变小,它还很调皮,光投射的方位不同,产生影子的方位也不同。请小朋友们自己动动脑筋,找一找影子的不同方位,然后记录在表格上面。

(2)出示记录表,指导记录表怎样记录。

(3)幼儿探索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小结实验情况。

师:刚才小朋友在找影子的方位,老师也在找影子的方位,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

(5)小结记录表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找影子的方位找对了吗?

4.自由回答

说说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1)提问幼儿。

师:影子这么神奇有趣,它还有什么作用呢?观看手影戏。

5.延伸活动—亲子游戏

九、说活动延伸

在延伸活动中,让幼儿观察还有什么物品需要运用到影子的原理,继续寻找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影子。

幼儿园中班奇妙的声音说课稿人教版篇五

1.通过自身的探索让幼儿感知影子的变化与光源的远近,照射角度的关系。

2.激发幼儿对探索科学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的探索让幼儿感知影子的变化与光源的远近,照射角度的关系

2.启发幼儿用简单的符号表示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布置一间暗室。

2.投影屏,立体玩具吗,手电筒,记录板,纸笔。

活动过程

1.设疑导入

提问:影子先生怎么了?他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2.激活思维,猜想,想象,建构。

组织幼儿自由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影子变魔术呢?

3.自主探索。

分组实验并把发现记录下来。

重点:引导幼儿的探索让幼儿感知影子的变化与光源的远近,照射角度的关系

难点:启发幼儿用简单的符号表示自己的发现。

4.分享交流。

5.抛出问题,拓展延伸。

问题:影子是从哪里来的?他只能是黑色的吗?他还会变什么魔术?

幼儿园中班奇妙的声音说课稿人教版篇六

一、说教材:

刚升中班幼儿可能会对调色活动本身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操作上。所以本活动的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中出现的科学现象的兴趣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因此我选择了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这节课。

二、说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发现颜色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调色的兴趣。

2、在示范的基础上,教幼儿学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一定的创编。

三、说教学准备:三个装了不同颜料的瓶子、碗、画笔、纸。

四、说教法:

在这一活动中,我为了让幼儿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颜色的变化,我将在活动中采用讲解法、示范法、操作法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环环紧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五、说教学程序:

活动流程为:

1、采用教具与故事相结合导入主题。

2、老师示范表演魔术。

3、幼儿操作活动。

4、幼儿作画。

幼儿园中班科学说课稿:火箭升空

我上的这节课是科学活动《火箭升空》这是整合课程《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中的一个活动。

下面我先说一下这节课的活动目标:

1、拓展幼儿的想像力及对科学的探索能力。

2、尝试了解火箭升空的动力。

3、初步了解反作用力。

首先,我说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活动中,我们班的孩子对于火箭都非常好奇,感兴趣,平时提到火箭孩子们也都很兴奋,他们虽然知道火箭,喜欢火箭,但是火箭对于他们来说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他们还不是很了解。

这也正是《纲要》中所提出的:从生活或媒体以及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所以我就抓住了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来设计了《火箭升空》这节课。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初步了解反作用力,难点定位于寻找反作用力。

在活动的开始,我就利用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太空课件,来让幼儿展开想像,最后让幼儿看火箭升空,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探索发现,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使活动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这些内容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都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为了孩子更进一步的了解反作用,我又做了“小小”游泳和滑旱冰的课件,因为孩子的认知都比较直观,所以我在课件上,又设计了向上向下的箭头,这样孩子们就能够很清楚的看到力的方向了。

在前面的几个环节里,我们只是听和看,对于反作用力只是一个思维上的理解,幼儿并没有亲自去实验,去感觉反作用力的存在,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在亲身活动,亲身体验,在获得大量的,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得以真正的理解的,如果不让幼儿亲自去探索,去体验,孩子是不会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的,所以我根据这一规律,也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安排了让孩子去自由探索,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孩子们都提供了汽球、弹力球、弹簧、皮球、滑板车、装水的大雪碧瓶、弓箭等等,让孩子们在这些不同的物体中寻找反作用力。

在幼儿进行实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认真的去寻找反作用力,只有极个别孩子只对某一样东西感兴趣,所以就不太主动的去进行其他的探索实验,根据这个情况,我对这样的孩子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在不同的物体中找到反作用力。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零碎的,所以在自由探索后,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述的方式,对幼儿获得不同东西中存在的反作用力进行讲评,让幼儿的大脑里有了一个反作用力的概念。

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孩子们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孩子们了解了反作用力,他们自然就会想到火箭升空的原理,所以,在活动的最后,我给他们准备了皮筋,火箭图标,弓箭等等,让幼儿开动脑筋利用反作用力把自己的小火箭送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