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复习教案(优质20篇)

小编: 念青松

小学语文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的大班教案案例吧。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篇一

复习目标:

1.掌握第三单元的生字词。

2.会写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内容。

3.能按课文内容填空复习内容:

复习内容:第三单元的知识

复习过程:

(一)复习第三单元要求会认的生字。

1.请小朋友们翻到课本162页,同桌互相考生字。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复读学生读错频率较高的生字。

4.让学生用这些字进行组词练习,帮助记忆。

(二)复习要求会写的生字。

1.请小朋友们翻到169页齐读生字。

2.复读学生读错频率较高的生字。

3.对读错的字,要求学生用记字法记忆,并组词了解字意。

4.课件出示。

寓叼悔猎嘱

偶叨诲猪属

劝盘硬痛裂

边般便通列

悲箭幅肃晌

排剪副萧响

悉审悦愈惨

采申说愉参

(三)复习课文。

1.背诵第9课。

2.复习第10课。

3.读读课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

4.你还能说出哪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呢?

5.诵第11课最后两个自然段。

6.课件出示

1.“亡羊补牢”的“亡”的意思是________,“牢”的意思是________。

2.《亡羊补牢》讲了一个人的羊圈破了个窟窿,狼叼走了一只羊,养羊人____________。第二天,狼又叼走一只羊,养羊人________了,赶快_______________。从此,他的羊再也没________。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_____________,认真改正,就__________。

3.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________走。他的______越好,________的本领越大,________带得越多,______得越远,就越___________楚国。

4.我想对这个楚国人说:“你太________了,你选错了________,如果不听别人劝告,及时改正,无论再怎么努力,都_____________________。”

《亡羊补牢》告诉我们: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

(四)复习园地三:

1.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句子意思不变。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2.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薄处裂。

亲身下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盆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雄鹰。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篇二

五沟中心小学

陈朝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渗透朗读方法,通过朗读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懂得适当运用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并仿写片段。

3、在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明白适当运用比喻、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在黑龙江的伊春市,有一座风景如画的山,名叫五花山。想不想欣赏那里的美景。生齐说:想。那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播放课件:五花山风景

看了五花山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生畅所欲言。

师:答案在哪里呢?生:在课文中。

师:怎样才能找到答案呢?生:读课文;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

二、初读感知:

1、生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反馈:出示词语

绿油彩

染绿

秋霜

一簇簇

紫绒幕布

五颜六色(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现在知道为什么叫五花山了吗?课文里有一句话已经最能“概括”说明为什么称之为五花山的句子。快,拿起笔来,把它画下来。

3、反馈并出示句子:秋天的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指名读,齐读。

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五颜六色)你能给五颜六色换个词吗?(五彩缤纷,五彩斑斓,万紫千红,五光十色)五颜六色是形容五花山哪个季节的?(秋天)

三、品读课文重点段落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找一找秋天的五花山有哪些颜色?圈出来。指生说。

生:金黄色,杏黄色,火红色,紫红紫红,翠绿

2、你喜欢什么颜色,用横线划出句子自己读一读,读出你的喜欢。

按顺序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金黄色:

这样耀眼、明亮的金黄色,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阳光)在凉爽的秋天,阳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温暖,舒适)。真的是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吗?(不是),这是作者的想象。看到的景色,再加上想象,语句是不是更生动形象了?(是)。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多人读)

(从你的朗读中我感觉到一阵刺眼;从你朗读中我感觉眼睛都睁不开来了;从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温暖和舒适。。。。。。)

杏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指名喜欢这个颜色的学生读)

听着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看着这样丰收的景象你的心情怎样?那就读出你的喜悦吧指名读

|(从你的朗读中我真觉得你就想马上去采摘这些果子啦。)

火红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

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美?(用了比喻写的非常生动,写树林跳舞非常活泼、轻快)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指名读,男生齐读)

紫红紫红:

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这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注意重复紫红这个词还有幕布,可提醒学生。颜色浓烈)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

(你读的让我真觉得眼前一片红啊)

翠绿:

只有松柏不怕秋霜,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能读一读吗?

我听出来了,你读的非常坚定,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读啊?(松柏不畏严寒)

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

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

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绿)。

引读,所以这所有颜色融为一片就是五颜六色了。

学到这儿大家想不想再亲眼看看五花山的美景,请大家欣赏摄影家相机下的五花山,播放课件。

五花山美不美?作家写的美,摄影家拍的美,相信我们能读的更美。师配乐范读——指名配乐读。

四、比较学习春、夏

2、3两段找一找(共同点:绿)

那这两种绿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春天

春天的山是绿色的,那绿色淡淡的,许多树叶刚冒出芽来,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出示课件)

1、春天的五花山什么颜色的?(淡淡的绿,嫩嫩的黄)板书:绿中透黄

出示:春天的山是绿色的,那绿色淡淡的,许多树叶刚冒出芽来,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就像(刚出生的娃娃)。

你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吗?(指名)(从你的朗读中我好期待春天快点来啊。。。)女生读。

2、夏天的五花山是什么颜色的?

夏天的山也是绿色的,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了。

)。带着清凉的感觉,齐读这一段。

四、拓展延伸,安排小练笔

五花山的春天淡淡的绿,夏天浓浓的绿,秋天五颜六色,秋去冬来,转眼间,五花山的冬天来临了,(出示几张冬天的图片)请你展开想象写写五花山的冬天。

下过一场大雪,有的树林变成了

,好像

。下过一场大雪,有的树林变成了

,远远望去,就像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挑战写两句哦!

汇报交流

送一个词给冬天的五花山——板书:冰天雪地

五、总结,齐读全文

同学们,是什么让五花山这么神奇?(大自然)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大自然呢?(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做个大自然的忠实粉丝。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

五花山

秋天

五颜六色

春天

淡淡的绿

夏天

浓浓的绿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篇三

复习目标:

1.掌握第六单元的生字词。

2.会写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内容。

3.能按课文内容填空。

复习内容:第六单元的知识

复习过程:

(一)复习第六单元要求会写的生字。

1.请小朋友们翻到课本169页,同桌互相考生字。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复读学生读错频率较高的生字。

让学生用这些字进行组词练习,帮助记忆。

4.堂上听写,集体订正。

(二)复习第六单元要求会认的生字。

1.请小朋友们翻到课本166页,同桌接力考生字。

要求不会读的生字做出记号,课后补缺。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复读学生读错频率较高的生字。

让学生用这些字进行组词练习,帮助记忆。

(三)复习课文,检查背诵。

1.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

2.小组挑战赛检查。

3.同桌练习背诵指定要背诵的课文段落。

指名背诵。要求学生能够进行默写。

(四)复习语文园地六。

1.读我的发现,让学生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字也有这样有几个意思的。

2.背诵的读背背中的诗句。

3.读读记记,复习各种词语的形式搭配。

严严实实 来来往往 舒舒服服 确确实实

又松又软 又香又脆 又唱又跳 又说又笑

不慌不忙 不紧不慢 不知不觉 不闻不问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篇四

1、师:同学们,我们泰顺有很多美丽的山,你们都知道那些山?

(指生说)出示图片:夏老师这里拍了一张照片。

师:这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延岭,我们泰顺的名山,我们温州的名山。

假如夏老师带着同学们登上顶峰你们会怎么喊,(指生2)你会怎么喊,

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喊“喂”好吗,一二喊:大家站起来,让全罗阳的人都听到我们的声音好吗,准备一二喊:声音再大些,让所有泰顺人都听到我们的声音,预备一二喊:

坐下

哇,同学们今天真精神!

2、同学们,美,无处不在;美,无时不有。(出示图片)你看,这座山美吗?(生:美)

美在你们的眼里,美在你们的心中。这座山的名字叫(手势出示:五花山),那是“五花山”呀同学们,(读。)

二、初读课文

1、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课文,你们读过了吗?夏老师,很想聆听你们三(1)班同学朗读课文的声音。来,拿出课本,翻开137页,自由认真美美的把课文读真正确,读流利。开始吧!

2、读好了,这座山为什么称之为“五花山”呢,课文里有一句话已经最能“概括”说明了为什么称之为五花山原因的句子。快,拿起笔来,把它画下来。(看学生)

3、谁来?(指生)你是第一个举手,请你。(你找到的是这一句,那位同学不一样的)

同学们,跟他一样的请举手,真实英雄所见略同呀。来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这一话有一个词能概括颜色非常多的是?(板:五颜六色)

三、品读课文,感知颜色多

1、导:五颜六色什么意思呀?同学们。(指生说)

是呀,课文写五花山颜色的词都有哪些呢?

指生说:金黄、杏黄、火红、紫红、翠绿……

这就叫五颜六色。

2、这缤纷的色彩,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五花山的秋天吧!(课件出示配乐师导)

四、美读课文,感受五花山的美

1、导:美吧?(生:美)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描写的更美呐。

自己认真的把第四自然段读一读,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画下来。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发现三(1)班很多同学很会读书,已经把最美的句子用笔画下来了。

2、反馈

师:谁来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通过声音来告诉大家。

这句话哪里让你感受到美?

环节一:

出示: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师:这句话哪里让你感受到美?

生:……是呀,这是秋风萧瑟的季节里,刚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指示这个学生读)

这是秋风萧瑟的日子,刚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来全班一起来(齐读)

是所有的阳光集中到这,带上我们的联想,这是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这,让我们感到了无比的温暖与舒适。来,齐读。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了联想,感受到了五花山的美,还有吗?

环节二: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它的美?还有吗?

火红色--你从树林的颜色感受到它的美。

跳跃--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你从树林的动态感受到了它的美。

一簇簇--你从这个叠词感受到了它的美。

师:同学们夏老师不明白树林怎么会是像火苗呢?

(颜色)有道理,颜色像火苗,还有呢?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它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火苗在跳跃,火苗闪动,树林在跳舞,谁能把这处的树林读活起来。(三位)

活起来啦,谁能读得更活?我们全班把活的感觉一起读出来。

环节三: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

师:还有吗?

生活中你们见过什么东西的颜色是杏黄色?(出示色卡)

环节四:

出示: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

师:还有哪里让你感受到美?

读完出示课件:幕布

这就是紫红紫红的幕布。

环节五:

生读

秋到来了,树叶变黄了,松柏它却不怕秋霜,依然那么翠绿,真奇妙。

来,读出你的感受。

好样的。这是一棵不怕秋霜的松柏。那是一棵顽强的松柏。

3、秋的整体感受

着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刚才同学们通过我们那双慧眼发现了美,感受了美。现在你们推荐一位朗诵高手上台,去尽情享受五花山的秋的美吧!

读得不错鼓掌,你觉的还有谁会比你读得更好,帮我推荐一位,

来点音乐好吗?(配乐)

师:音乐配着你美妙的声音,听起来就是爽。

大家也跟着这动听的音乐,一起去享受语言文字的美吧!(配合读)

4、学习春夏的五花山

师:秋的色彩五颜六色,春的五花山有是怎样的呢,请生读

五、拓展

导:这节课我们领略了颜色不一的五花山,假如你是一位摄影师到五花山一游,你会选择哪个场景拍摄下来,为什么?拿起笔简单的写写。

[《五花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篇五

【设计理念】

本着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成为语文课的主旋律,通过朗读细细品味句子,使文本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这样既培养学生敏锐的语音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言语素养。

以读促悟,引导学生享受审美乐趣,着重抓住文章的重点段描写秋天的段落,通过媒体展示,启发想像,动手摸摸等各种形式结合不通形式不通层次地读,引导学生体会五花山的五彩斑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五花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仿照课文的表现形式,编写几句赞美景色的话。并仿写片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去过什么地方旅游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去过的地方吗?(指名学生说,当学生说到山的时候,教师乘机引导到五花山。)

揭题:五花山

齐读课题

二、引入五花山,学生自由读文,了解内容,理清脉落。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两遍,读给你的同桌听听,说说为什么喜欢。

三、走进“五颜六色”的五花山,畅谈美

1、了解春、夏两季五花山的颜色。

同学们,刚才大家读了课文,谁能告诉老师,课文写了五花山拿几个季节?师相机板书:春、夏、秋。

出示描写五花山春天的句子,指名读,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春天。(绿中透黄)

出示描写五花山夏天的句子,指名读,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夏天。(绿意浓浓)

女生读春天、男生读夏天

2、感受五花山秋季的五彩缤纷。

过渡:同学们,春天的五花山是绿中透黄,夏天的五花山是绿意浓浓,那么秋天的五花山还是绿色的吗?出示(秋天的五花山文字)

自由读

你感受到了美吗?你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指名学生说说,并有感情地朗读该句子。

一起把五花山的秋天读一读幻灯片上把有的树叶等词语换成不同的颜色。师读有的树叶,学生接下去读。

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秋天(五彩缤纷)

3、欣赏图片,合理想象

让我们随着图片来感受这五花山的秋天吧!

出示图片并配上音乐

第一张图片教师说:有的树叶就象

第二张图片请学生说

以次类推,让学生用有的树叶就像

然后把六张图片合在一张幻灯片上,中间打上有的树叶有的

还有的

让学生说

四、合理想象,写下美文

过渡:秋去冬来,转眼间,五花山的冬天来临了,(出示一张冬天的图片)请你展开想象说说五花山的冬天。

先指名学生说

然后让学生写下来,开头是:冬天,五花山

(写一句、二句均可)

然后交流

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冬天。并板书(冰天雪地)

同学们,我们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首小诗,齐读板书

五花山板书设计:

五花山

春来绿中透黄

夏至绿意浓浓

秋到五彩缤纷

冬临冰天雪地

延伸:

[《五花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篇六

1、读通课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小作者家乡的美。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受五花山的美。

2、从美读中感受五花山的美,在感受五花山美的同时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3、对优美的语言文字进行训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出示表示颜色的词语(2)五花山的春、夏、秋的图片进行欣赏。[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描写颜色的词语?

2、还知道有哪些描写山的词语。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出的课文。

4、对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仿佛看到了这是一座怎样的山?二.初步感知课文。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1、轻声有感情朗读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看看文中的五花山是怎样的。

2、回想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

3、课文最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4、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找找在这段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用“ ̄ ̄”划出来。

5、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美美地读一读。(出示课件)

6、在这些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就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美美地读一读。

7、分别指导朗读这些句子,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可打乱顺序指导)(1)表示金黄色的句子。

请一位学生读句子。

师:读了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金色的阳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纱)师:对,就带着这样的美再去读一读这句?(请一位学生读)

(2)表示杏黄色的句子。

请一位学生读句子。

师:是呀,秋天的五花山不仅美丽,而且还到处都充满了丰收的景象,还有哪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喜悦的心情。

师:同学们你们尽情地想象一下,山上哪些东西会象熟透的杏和梨。师:在你们读这一句时,你们发现了吗这是用了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师:你们在看课外书时有没有积累过这样的比喻句?(3)表示火红色的句子。

请一位学生读句子。

师:很好,树林跳舞,火苗跳跃,作者不仅把树林比喻成了火苗,还把树林和火苗当作了人来写,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老师这儿也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课件)

(4)表示紫红的句子。

请一位学生读句子。

8、这么美的文字,大家想读吗?来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边读边想在这几句话里有一个共同的词是什么?提出“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词来造句,进行语言y这b的训练。

9、大自然真神奇,让我们走进多彩世界,感受自然自在,我们一起去欣赏这神奇美丽的五花山。欣赏五花山的图片。(出示课件,生边欣赏师边朗诵:多么美的五花山,落叶松的金黄,枫叶的红,红松的绿,好像一枝大自然的神笔在大地上作的一幅艳丽的水彩画。)

10、是呀!五颜六色的五花山多么美呀!优美的句子多么令人神往,使人陶醉,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这份美。(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师生共读)

三、学习最后一段。

1、五花山就是这些颜色吗?从哪里知道?

2、齐读最后一段。(学习省略号,作者还省略了哪些颜色呢?谁来补充?)

四、学习第

二、三自然段,体会春、夏、的五花山的颜色的不同和相同。

二、三自然段。

2、他们共同的颜色都是绿色,那么它们绿的相同吗?哪不同?

3、我们通过朗读来区分这不同的绿。

4、我们来看看春夏这两个季节绿的到底如何不同?(出示课件,欣赏这两种不同的绿)

5、五花山不仅秋天美丽,而且春天和夏天也别有风味,我们一起把春、夏、秋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6、生齐读二———四自然段,再次感受这语言文字的优美。

五、总结。

1、读到这老师想写一句话送给大家:淡妆浓抹皆是绿,五颜六色总关情。

2、请大家带着赞叹读一读这句话,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篇七

1、正确、流利,第一文库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朗读,体会文本语言之美。

2、在朗读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五花山颜色丰富之美。

【教学重难点】

品读关键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五花山的美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说你所见到过的山是怎样的

(高大的,绿绿的,雄伟的,险峻的??)

2、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浏览一座非常美丽奇妙的山,它叫五花山。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浏览之前,你想知道些什么?

(位置?名字的由来?长什么样?)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通读顺课文,碰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碰到喜欢的句子多读几次。(2)边读边感受,五花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五花山是座怎样的山?你用简单地说说自己的印象吗?

三、字词引入句子篇章

1、冒、嫩嫩的

1)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嫩字?什么东西可以说是嫩嫩的?

2)词语放入句子,出示春天的句子

文中说什么是嫩嫩的?芽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嫩嫩的冒感受芽儿的鲜嫩可爱,不知不觉地探出了脑袋)

春天的五花山有怎样的色彩?板书:淡绿嫩黄

3)指导朗读,女孩子齐读(轻轻地,温柔的')

2、绿油彩、染

1)提示:染读第三声。绿油彩是什么?

2)词语放入句子,出示夏天的句子

3)指导朗读,男孩子齐读(绿的气势逼人)

4)师总结:不管是春天淡淡的绿,还是夏天浓浓的绿,都让人赏心悦目,这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诗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3、杏黄、熟透、紫绒幕布

1)提示:以杏黄巩固园地知识(鹅黄、湖蓝、火红等)。

熟是一个多音字,在口语中念(shou),在这里念(shu)。

紫绒幕布这个词语的确很难读,因为它由好几部分组成。意思是紫色的,用绒布做成的布帘

2)词语放入句子,出示秋天的句子

3)秋天的五花山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读第四自然段

四、细读秋色

2、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一: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

生活中你们见过什么东西的颜色是杏黄色?

看到杏黄色,就想到了――(丰收)作者用到了联想

引读(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着丰收的喜悦)

预设二: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

预设三:翠绿――写出松柏不畏严寒。能读出坚定的语气吗?

紫红紫红――注意重复紫红这个词,颜色浓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朗读展示

3、运用朗读方法,自学其他几句并交流

4、如此多的颜色,用文中的一个词说是“五颜六色”

5、如此令人陶醉,读第六自然段,揭示五花山的名字由来。拓展延伸作者及其家乡的五花山。

五、拓展

六、结课

五花山的宜人景致让我们流连忘返,希望五花山的美留在你的心里,生活中处处点点的美也伴随你的周围。

七、板书(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春来淡绿嫩黄

夏至绿意浓浓五彩缤纷

秋到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冬临冰天雪地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感受五花山秋天美丽的景色。

2、抓住重点词,渗透朗读方法,通过朗读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懂得适当运用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并仿写片段。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明白适当运用比喻、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刚才大家谈了自己印象中的`山,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座特别的山。

出示:我家住在大山里。你知道这里的山是什么颜色的吗?

1、读后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作者想告诉我们他想写什么吗?找关键词。

2、积累有关颜色的词语。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想知道作者从这座山上看到了什么颜色吗?自己打开137页读读课文,划一划作者写了山的哪些颜色。

2、整体感知。

出示:春天的山是()。

夏天的山是()。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有(),有(),有(),有(),有()。

因为拥有这么多的颜色所以此山取名为——揭题,读题,释题。

三、教学春天、夏天的五花山。

师:让我们跟着作者的写作顺序先走进春天、夏天的五花山。

出示:2、3小节

1、指名读

2、比较春天、夏天的五花山颜色的不同。

3、抓关键词“冒、涂、染”指导朗读

四、教学秋天的五花山

过渡:五花山上色彩最丰富的季节要数秋天了。

(一)自由读

(二)出示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

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

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

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绿)。

你能说说什么树林会变成这些颜色吗?

预设一

出示: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1、与原句比较:

这句话和老师写的哪里不样?(划线)

启发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组

2、渗透“联想”写法

师:我们看到了金黄色,就想到了和他有关或想象的事物——这就叫联想,用上联想的写作方法可以让句子变得更美。读的时候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

4、朗读指导

读好关键词(根据学生读的标出停顿和重音),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想象阳光的温暖与舒适)

预设二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它的美?还有吗?

1、抓关键词指导朗读

2、朗读展示

预设三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

1、师:生活中你们见过什么东西的颜色是杏黄色?

2、师:看到杏黄色,就想到了——(丰收)作者用到了联想

3、引读(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着丰收的喜悦)

(三)运用朗读方法

总结朗读方法,自学其他几句

(四)交流

(五)秋的整体感受

1、指名读

2、配合读

五、拓展(机动)

作者原来是想按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五花山的,请你们试着来写一写冬天的五花山。

板书:

五春黄绿

夏深绿

秋五颜六色

山冬?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篇九

《五花山》这篇课文五个自然段,层次清楚,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结尾回扣课题,中间分春、夏、秋季节描写。三个段落都是先总写颜色,再通过“看到的,联想到的”具体描述,但联想具体在高段才涉及,《月光曲》一文就是重点品评联想。要突出三年级学段特点,最后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本语言之美;在朗读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五花山颜色丰富之美,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学习先写看到的,后写想到的写段方法,并仿写片段;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读关键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五花山之美。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学习先写看到的,后写想到的写段方法,并仿写片段。

教学第四自然段时,重点在朗读,通过学生读,老师范读,师生合作读,理解朗读,配乐朗读和积累背诵,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秋天之美,学会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写,使原本普通的景色变得灵动丰富起来,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在前几次试讲时,我让学生自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轮读,读的形式多,次数多,但只停留在了表面,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不知道如何通过评价去指导学生的朗读。学生没有投入进去,不能很好地去体会,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语言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因此在最后上课前,我反复的斟琢老师的'评价语言,怎样的引导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和领悟,真正的知道如何朗读。

描写“杏黄色”的这一句,我帮学生创设情境,让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你现在就来到了这片杏黄色的树林,满树杏黄的叶子,这一片像杏,那一片像梨,满树的叶子就像是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你看到了这片杏黄色的树林吗?”让学生在朗读中把画面感读出来,让学生体会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人们的心情无比的喜悦,读这一句时,就要读出高兴,喜悦之情来。

描写“火红色”这一句,我对同学们说:让我们试着把这片火红的树林读活起来!

描写“紫红紫红”这一句,我让学生重点理解“紫红紫红”,一个紫红不够,还得两个紫红。

描写“金黄色”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给我们带来温暖的感觉,抓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不是一丝丝阳光,也不是许多的阳光,而是“所有的”阳光。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品读,我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悟,读中去品。让学生从读中去感悟文本带给我们的那种自然美。学生读的也是津津有味。

但是整堂课的教学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几次试教,都超时了,因为学生没有充分读书,要在一节课里完成这些教学任务,难;仿写,学生语言贫乏。而正式赛课的班级,和我配合得非常顺,几乎一问就到位,很快就顺利地走完教程,发现还有7分钟。其实课堂有许多生成的资源,我都没有加以利用。总担心教学设计完不成,担心超出备课设计,自己无法驾驭。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没有顺学而导。

2、如检测学生词语的朗读情况,第一位就读的非常正确,我就没有再进行教学了。也许正好叫到一位好学生,但她的预习情况不能代表全体。这里的检测还可以请一组同学轮读词语,大家都读对了,才能判断,所以最少都要检查2、3位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3、再如“梳理文脉”这个教学环节,如果再有个学生“自读各段,画出这段写了什么?”的学生学习过程再交流,更务实。

4、“品读第四自然段”这一过程,八次朗读,后六次朗读的细节就程式化了,没有融入教学,不扎实。

5、另作为语文老师,普通话一直是我的硬伤。

虽然从教十多年,但这是第一次参加比赛,结果也不令人满意。课后想想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其实本来可以这样可以那样,但过了就没有机会了,要珍惜。另指导朗读也一直是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困惑很棘手的地方,通过这次的比赛,让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方面也学到了一点。

五花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花山》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篇十

1.初步建立面积概念。(第74~77页)

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这里的“大小”不是有的大、有的小“相差”的意思,而是每个面各有确定的大小的意思。

74页例题教学面积的意义。结合教室里的实例,按照“物体有面——每个面都有大小——面的大小是面积”这样的线索引导学生逐步体会面积的意义,分三个层次展开面积意义的教学。

(1)第一层次安排了四个学习活动。“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体会物体有面。“比”——比黑板表面与课本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想”——想“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再次体会面积的含义。

这个层次的教学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能仅仅比出黑板表面比课本封面大、课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各个面都有确定的大小”。可以让学生指一指哪里是黑板的表面、哪里是课本的封面,感知物体的“面”。让学生用手势表示黑板面有多大、课本封面有多大,感知物体的面有确定的大小。第二,在学生知道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后,让他们说一说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以及为什么说黑板表面的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

(3)第三层次是开放的,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一方面让学生反馈对面积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让他们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第75页例题教学内容有两点:一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二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学生在前面的例题里已经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面积,通过本例题的学习,继续知道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这样,他们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就更全面了。例题出示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什么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引导他们认知迁移,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类推出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前面例题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时,使用的方法是观察,因为相比的两个面大小差异很明显,一看就知道。这个例题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差异不明显,凭观察难以作出判断。于是,要采用别的比较方法,如把这两个图形叠起来比一比,或者用同一张纸条量一量,当然,学生还可能想出其他方法。如果两个图形不便重叠的话,用同一张纸条量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它不但易于操作,而且对后面学习面积单位有积极的影响。

还有一点要注意,教材没有对面积下概括的定义,只要求学生结合实例体会面积的意义,在表象的层面上认识面积。

“想想做做”第3题是比较方格纸上的四个图形的面积哪一个大些。用相同的方格量也是比较面积大小的一种方法,用图形有几个方格那么大的方式描述图形的面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图形的面积是它的大小,另一方面又为以后用面积单位计量面积作了极好的铺垫。第4题先描出图形的边线,再涂出图形的面积,这是教材第一次引导学生区别周长与面积。通过描和涂,学生能体会到图形的一周边线的总长度是图形的周长,围在边线里的面的大小是图形的面积,从而明白周长与面积是不相同的。第5题让学生观察学校平面图,图上可以看到校园里有哪些建筑、有哪些场地,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还能看出什么占地面积大些、什么占地面积小些,是一道比较开放的题。

2.常用的面积单位。(第78~81页)

例题及“想一想”让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例题首先提出问题“你知道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吗”,由于学生曾经用自制的纸条量过图形的面积,所以这个问题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自选工具来测量课桌面的面积。各人选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答案不可能一致。为了能有一致的答案,需要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进而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这一小段教材在引发学习动机的同时,又让学生体验了人类创造面积单位的历史过程。

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的美丽,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教学中渗透文章的写作方法,安排小练笔,发挥学生的想象。

二、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悟五花山的美

三、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众多的名山大川,你们在假期里和自己的父母去过哪些名山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黑龙江的伊春市去看看,那里有一座风景如画的山,这就是:五花山(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课文最后一段)

五颜六色是什么意思?还有其他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呢?(五彩缤纷)

五彩缤纷是形容哪个季节的五花山呢?(秋天的五花山)

这五彩兵分的色彩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五花山的秋天吧!

三、品读课文重点段落第四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找一找秋天的五花山有哪些颜色?你喜欢什么颜色,划出来自己读一读,读出你的喜欢。

(金黄,杏黄,火红,紫红,翠绿)

2、你喜欢什么颜色,能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吗?(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及与句子有关的图片)

3、指导朗读学生喜欢的句子。

如:金黄色(觉得耀眼,阳光明亮。)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多人读)

杏黄色(指名喜欢这个颜色的学生读)

让学生说说听着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那就读出你的感受吧!

指名读

火红色:用了比喻写的非常生动,写树林跳舞非常活泼、轻快。谁能读出这种感觉?

指名读,男生齐读

紫红紫红:注意重复紫红这个词还有幕布,可提醒学生。颜色浓烈。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

翠绿:写出松柏不畏严寒。能读出坚定的语气吗?

齐读

4、五花山美不美?作家写的美,摄影家拍的美,相信我们能读的更美。

全体起立齐读第四段。

四、学习第二、三段

1、五花山的秋天的确美,那么五花山的春天和夏天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读描写五花山的春天和夏天的段落,找一找春天和夏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绿)

2、那这两种绿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春天(出示课件)

(1)、春天的五花山是一种什么样的绿呀?(淡淡的绿,嫩嫩的黄)

自己读一读,划出让你有感触的字词,说说你的体会。并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

(2)、夏天的五花山也是绿色的,但是绿得不一样,那是一片怎样的绿呢?(浓浓的绿)

自己读一读告诉我夏天的五花山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重点指导学生感受“像被绿油彩涂过”这句。

指名读

五、拓展延伸,安排小练笔

1、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五花山的春天、夏天、秋天的美丽景色,那么,五花山的冬天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播放五花山的冬天的课件,让学生观看。

2、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写五花山的冬天。

3、汇报交流

板书:

春天:淡淡的绿嫩嫩的黄

五花山夏天:浓浓的绿

秋天:五颜六色(金黄,杏黄,火红,紫红,翠绿)

冬天:?

[《五花山》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领会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并仿写片段。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领会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请教“字典老师”或周边的人。

2、边读边质疑解疑,如果有的问题通过读课文还是解决不了,就带到课堂上和大家一同讨论解决。

课前活动:配乐背诵《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回顾秋天的美好与课文的语言美。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一篇写景的文章——《五花山》。

2、齐读课题。

3、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的心中都有那些疑问呢?这些疑

问你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了吗?

4、读了课文,你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

5、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把家乡大山的美表现出来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哦!)

(3)三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你能通过朗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吗?)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学生按学习提示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1、通过填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描写了“我“的家乡在里,一年当中,山的是不同的。

2、交流: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把家乡大山的美表现出来的?

(1)表示“颜色“的词。

a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出:金黄色杏黄色火红色紫红翠绿

春天——淡绿夏天——深绿秋天——五颜六色

b朗读体会“春天“与”夏天“大山颜色的区别。

(2)排比。

a读句子发现句式特点: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下过一场秋霜,

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

b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写句子。

(3)比喻、拟人。

a比较上句与课文原句有什么区别。

b指导朗读原文。

c给自己写的片段加上比喻或拟人的句子,再读一读,是不是生动了,具体了。

(4)体会“松柏“的不畏严寒。(歌颂”松柏的诗句)

四、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师:秋天的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一个好听名字,叫——(五花山)。

师:同学们,此时,你心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深感庆幸,因为我们都是大山的孩子。课外,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你会发现,一座座“五花山”就在我们的身边。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数学思考: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宇宙天体图,激发兴趣。

2、讲解什么是平年和闰年。

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过4年差不多就要多出1天来,把这一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年。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认识年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面了解到哪些知识?

(1)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

(2)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如:国际儿童节是几月几日?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国庆节呢?教师节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香港回归是哪一年?我的生日,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

(4)你能根据的年历回答问题吗?(教师从计算机中调取万年历来让学生们逐月观察,提问学生并指名回答。)

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板书: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大月(7个)

1年12个月30天:四、六、九、十一小月(4个)

28天29天二月特殊月

2、记忆大、小月

(1)课本上介绍了一种好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么数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8页最上面一段话。教师检查学习情况,电脑显示:左手拳头图。全班齐数一次。

(2)师:老师再介绍一首儿歌,帮你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出示儿歌)教师讲解儿歌,让学生自由记忆儿歌。

(3)游戏练习。老师任报一个月份,是大月就请男生起立,是小月就请女生起立,谁站错,站慢就算输了。

三、巩固练习:

1、一年有()个大月,有()小月。

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月()日;

3、12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4、你的生日是()月()日;

5、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四、总结竞猜:

1、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猜谜语。师:同学们一节课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真了不起!老师想给同学讲一个古老的谜语,想不想再猜?出示: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时间)

师:既然时间这样珍贵,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珍惜时间)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篇十四

读了这篇课文后,让我知道了现在已经有了会干农活的机器人。她们能把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摘下来,整齐地装进纸箱,然后运到指定的地方。果农们轻松多了。

但是这还不太让人满意,因为它们还有缺点。果农们的果园很大,到处是果树,机器人整天拖着长长的电线走来走去,很不方便。果农也想过用电池,但是电池很耗电,会提高成本,还有经常更换电池也很麻烦。我在想,妈妈的.手机都能充电,为什么不让它充电呢?晚上充电器,白天干活很好呀!

课文中说,科学家正在研究能吃水果的机器人。机器人把水果吃下后,水果变成糖,再把糖变成电,如果机器人快没电了就捡地上的水果吃,机器人就可以一直工作。科学家们真聪明。如果研究出吃水果的机器人,那真的是解决了果农的大问题。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也想研究一台机器人,能帮爷爷种田;能帮奶奶做家务;能帮妈妈做生意;能送我上学;能保护我,变魔术给我看,能教我跳舞。我给它取名叫万能机器人。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五

知识能力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准备认识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施教策略:

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

【教学策略】

学生控制策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与自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教学设计策略:本课的设计采用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各种学习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教与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如学生实验,课件展示等),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密度计等实验不仅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研究,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2、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师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flash。

【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打开powerpointrt,学生浏览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开头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情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展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关联,而且稍高于学生现有的基础,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学生也许不可能一开始便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全面认识,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也许很幼稚,作为教师,要肯定学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

新授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改变液体密度

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设计理念: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教师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实验让学生先动手实验,再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自主探索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研究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改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察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g物

研究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

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足:f浮g物

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足:f浮g物

分析讨论得出物体漂浮时的条件:

分析鸡蛋漂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g物

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上浮下沉

力的关系f浮=g物f浮=g物f浮g物f浮(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在这里,教师需精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教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后的释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学生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情况(“三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较深的认识。)

二、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人类利用浮力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最初可能从抓住漂浮的树木免于灭顶之灾得到启示,而抱住或骑在一段树干上顺水漂流。这是人类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浮沉的例子吗?

(由学生举例,教师利用演示文稿插入一个flash:大屏幕上展示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潜水艇在水中潜行;飞艇在空中遨游等动画,色彩鲜艳,声象并茂,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浮沉条件的应用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此时提出问题:它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工作的?)

应用一:密度计

探究密度计的原理的它的刻度特点

密度计(利用铅笔和一小段铁丝),要求:使自制密度计能竖直地漂浮在液体中

结论: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是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

(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敢于“放”。学生习惯了老师在台上讲,在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被动看实验的惯常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应有所创新,把自己的三尺讲台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与探索未知,学生自已制作一个密度计来探究密度计的刻度特点及原理的效果,事实证明不知比教师在讲台上再次强调效果好上多少倍)

应用二、潜水艇

介绍潜水艇: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察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用舰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2、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使模型上浮和下沉。

多媒体演示,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教学设计理念: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教师调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地进行学习,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三:气球和气艇:

阅读课文思考。

问: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能不能无限制升空?

问:若要它下降,可采取什么方法?

(这部分教学设计中,笔者把教材中原来由教师讲授的部分内容必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问题或纲要阅读课文,找出重点、钻研难点,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设计实验加以解决,笔者在上这节课时,用家用垃圾袋、酒精棉球做了模拟热气球升空实验,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兴趣高涨)

应用四:打捞沉船

在沉船下部用结实的钢带将其托住,在钢带的两端固定浮筒,现在浮筒中注满水,使筒沉到船附近与钢带结合,然后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

布置作业

(1)课外小实验:浮沉子的制作

(2)课外小调查:就我国在长江中打捞中山舰的故事写出一个综合报告,并就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和“泰坦尼克号”沉船打捞问题写出建议,要求从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台的科学频道和时事频收集信息,从科学书刊、科学杂志了解浮力的知识,沉船打捞技术,过去的打捞案例等。

(设计理念:课外的学习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它们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第十一章功与机械能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本章教材围绕“机械能”的概念展开,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作用,而把“功”的概念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因此,要认真分析其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写作方法,以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写作方法,以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课题

1、我们学习了翠鸟一课的生字词,今天来复习一下。(课件出示词语)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

4、那么翠鸟长得什么样?作者又抓住了它的哪些特点呢?打开书自由快速读课文,找出描写翠鸟外形的段落。

(二)探究新课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谁找到了?先告诉大家是第几自然段,请你读。(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生:鲜艳的、小巧玲珑的、灵活的……(师板书鲜艳)

2、这么可爱的翠鸟想见到它吗?(出示无色图)

3、没有颜色,别急,我们先来默读第一自然段,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看看都有些什么颜色。

(生读课文圈表示颜色的词语)

4、说说吧。

生:有红色、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师在课件上涂颜色)

5、(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几种颜色)这些颜色放到一起什么感觉?

生:对比强烈、鲜艳。

6、这样大红大绿对比强烈的颜色在一起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鲜艳啊!

8、我找几位同学试一试。每人读一种颜色。(指名)

9、大家先来给他们提点儿建议,怎样才能读出鲜艳的感觉?

生:声音大、微笑着读、有表情、活泼可爱的地方要轻轻读、有声音高低起伏的变化、关键词要重读。。

10、这一段,哪些词要重读?

生:表示颜色的词语。

11、老师也提一条建议。身体站直,书拿稳。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彩色翠鸟图片

12、喜欢吗?

生:喜欢

13、你们说作者喜欢吗?

生:喜欢

14、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

15、是呀,因为作者喜欢翠鸟才会写翠鸟,并且写得这样漂亮、鲜艳。不过,作者写翠鸟的外形可不是乱写的,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边观察边写的。先总写颜色鲜艳,再分别写头上、背上、腹部。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总分。以后我们写动物的时候就可以用这种写作方法了。再齐读。(边说边出示顺序图)

生:拟人。

17、头上的羽毛像头巾,背上的羽毛像外衣,这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18、作者真会写文章,除了按一定顺序仔细观察、还使用了拟人句和比喻句。

学习二、三自然段

1、不过,我们在学习《燕子》一课时,还讨论过,文章要生动、吸引人就要——

“有声、有色、有动作”(师板书声音、动作)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声音和动作的句子。(声音用横线画出、动作用波浪线画出。)

(学生边读课文边勾画)

3、请同学来先说说翠鸟声音的句子。

生:翠鸟鸣声清脆。(师板书清脆)

4、我们来听听翠鸟清脆的叫声。(幻灯片)

5、说到这里,老师有个问题

课件出示:1.翠鸟叫声清脆,爱在水面上飞。

2.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6、自己读一下,多读几遍,看哪一句让你读得更有感觉,读得更明白。

生:这一句中多了“贴着”和“疾飞”,让我更感觉到翠鸟飞得快。写得更具体更

详细。

7、同学们都理解得很好,鸣声和叫声都可以指鸟叫,但鸣声更准确,同时含有感情色彩。“疾”有几种解释,请同学选一选。(出示幻灯片)

生:准确生动地体现出动作轻盈、迅捷的特点。

8、如果我们的手是翠鸟,桌面是水面的话,那翠鸟是怎么飞的?能模仿一下吗?

(师生一起来做,从动作模仿中耕形象地了解“贴”和“疾”的含义)

9、你看,正因为作者描写时用词用得如此准确,我们才这么形象的看到翠鸟抓鱼时飞翔的样子,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或说话的时候,就要学习作者的这种方法。

10、写翠鸟动作的句子是哪句?

(生自由回答,老师随机概括)

生: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课件出示句子比较:

翠鸟离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11、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这两句,然后跟你的同位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并说说为什么。

12、不错,我们在读着这句话时仿佛已经看到了翠鸟捕鱼时飞的样子,像箭一样飞过去,你看多形象啊!

13、看老师手上的苇秆,哪个是“离开”、哪个是“蹬开”的动作。(师用手在杆上分别做两个动作,学生观察区分“离开”和“瞪开”。

14、“蹬开”表明翠鸟很用力,飞得快,这个词用得多准确。

15、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像箭一样说明了什么?(动作迅速、飞得快)(板书迅速)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16、请同学再来读读第二句。

齐读这两句。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这是一只多么可爱的翠鸟啊!想看到这样生动的画面吗?

(课件出示翠鸟捕鱼资料)

2、你想对翠鸟说些什么?

出示:翠鸟,你长得(),鸣声(),捕鱼时(),我真()

生:翠鸟,你长得(五光十色,十分鲜艳),鸣声(清脆),捕鱼时(动作极快),我真(佩服你)

3、对这个漂亮的捕鱼能手既羡慕又佩服,老师也想填一填。

翠鸟,你长得(小巧玲珑),鸣声(清脆),捕鱼时(动作迅速),我真(想捉住你带回家饲养)

(生发出惊呼,大喊不行!应该保护翠鸟!)

4、你们要对我说些什么?为什么要保护翠鸟?要说出原因,才能说服我。

出示“如果我捉了翠鸟,就会()所以我要保护翠鸟。

5、文中老渔翁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读。

6、听了老渔翁的话,我们捉没?

课后小结

总结:

我们人类对它们应该怎么做?(我们要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板书保护动物)

课后习题

写生字

读课文

板书

板书:翠鸟

颜色鲜艳

声音清脆保护动物

动作迅速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七

本册教材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册教材和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八部分: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年、月、日,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复习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本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学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可让学生通过练习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第112页的第1题,既复习了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北、南、东或西)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同时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另外,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2.注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第112~113页的第2、4题,第2题设计了估算和笔算3个家庭平均每月用电数的题目,让学生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如第113页的第5题,既复习了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也复习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同时渗透了环保教育。

4.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如第114页的第7、8题,既复习有关面积的基本知识,也复习了估计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能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5.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总复习中,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内容的应用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另外,也单独安排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内容,如第115页的第11、12题,让学生了解用连乘、连除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复习。复习时,对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复习,教师应了解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还有什么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其他内容的复习,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对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内容要重点复习,使学生都能够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如果有机动时间,教师可适当安排时间对第一学段(前六册教材)的内容按照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适当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全面完成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2.复习位置与方向时,结合教科书第112页的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用八个方向词语说一说小清家的周围有什么;然后再进行小组和全班交流,结合学生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说一说怎样识别方向和用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看懂简单的路线图。教师可以在图上加几条公共汽车路线,丰富情境的内容;也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重新绘制简单的地图,让学生描述。

3.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通过让学生做第112页的第2题,了解学生计算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通过反思自己纠正;还应注意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达到计算熟练。

4.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结合第113页第3题复习口算,结合第4题复习估算和笔算。教师针对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订正,再通过练习二十五中的有关练习或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全体学生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5.复习统计时,让学生分析第113页第5题中的数据,对近年来该地区沙尘天气的发展变化趋势有一个判断;让学生谈谈感想,有什么办法减少沙尘天气,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的思想教育。

6.复习年、月、日时,要注意全面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和有关知识,可借助表格进行系统整理时间单位,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7.复习面积时,结合第114页第7题,让学生结合实例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知道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第114页的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估计,再合作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让估计得比较准确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让估计得不够准确的学生说一说误差出现在什么地方,从而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测量的能力。

8.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除了结合第115页的第9、10题外,还可用一些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基本含义,体会到小数与分母是是10和100的分数的联系。

9.复习解决问题时,可结合第115页的第11、12题,了解学生是否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能否正确列式计算。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注意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不要求一个学生掌握多种方法。

10.关于练习二十五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3题,先让学生估算,再用笔算。有的学生可能估算的结果与笔算的答案不同,如把58看成60,11看成10,估算结果是600,答案是不能一次送走这批人;实际情况是58×11=638,一次能送走这批人。上面的估算方法按照一般思路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却得出了相反的答案。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实际问题时怎样选择比较合适的估算策略,才能解决问题。上面的估算方法问题出在:1辆车能坐58人,如果把11看成10,等于少运了58人,58相对于620人来说误差较大。因此,估算时计算60×11=660比较合适。因为把58看成60,1辆车多运2人,10辆车才多运20人,误差相对较小。这样就能得出“一次能送走这些人”的正确答案。

第5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对人均消费粮食的变化趋势有一个判断。在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供人们吃的东西越来越丰富,所以人均消费粮食越来越少。

第9、13题,教师注意结合题目进行环保教育。

练习二十五最后的思考题,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到第三学段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要用到这种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下。

由题中的条件可知:

3杯水+空瓶=440,

2杯水+3杯水+空瓶=600,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篇十八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注:这里强调使用机械所做的功都不小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与后面的机械效率对应,指的是使用机械会做额外功。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九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设计篇二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新知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个)=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三、知识运用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1.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2.下表是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3.选择正确算式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课后习题

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第2题。

板书

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