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韩非子读书笔记三千字 韩非子的读书笔记(精选8篇)

小编: ZS文王

发言稿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目的下,为了满足沟通交流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口头表达方式,它具有有针对性、有组织性和有说服力的特点。发言稿是我们在各种场合中常常需要准备的一种文稿,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如何撰写一篇优秀的发言稿吧。发言稿的撰写需要注意时间的控制,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演讲。愿这些范文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出色的演讲者。

韩非子读书笔记三千字篇一

在没有读《韩非子》之前,我对诸子百家学说是不甚了解的,看过《大秦帝国之裂变》了解了商鞅和秦孝公之后,开始对法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于是跟随圣人的足迹,感受历史的记忆,开始了自己的国学之旅。

在看了商鞅的《商君书》之后,对于法家思想意犹未尽,自然不想错过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大作《韩非子》,韩非子号称集法家“法、术、势”三派之所长,并不是过誉,始皇帝嬴政就对其学说和文章推崇备至。

今天我们先说“爱臣”

宠爱的大臣过于亲近,一定会危及君主本身,大臣的地位太尊贵,一定会改变君主的权威,皇后妃子没有了主次等级,一定会危及正妻所生的嫡子,王子之间弟弟不服从兄长,一定会危及国家的安定。

从中我看到了做为领导,要和下属保持一定的距离,过分的亲密只能损害自己的权威,动摇自己的管理基础,进而导致整个组织的管理都会出现问题,影响组织的健康度和稳定性。

在万事万物中,没有比君主自身高贵的,没有比君威更尊贵的,没有比君主的威力更强大的,没有比君主的权势更隆盛的,这四种美好的东西不需要向外面去寻求,不用向他人请求赐予,措施适宜就可以得到,所以说,人主如果不能利用自己的财富,终会被奸臣所窃取,这是一个统治天下的君主要记住的。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你拥有上级的身份,发号施令的权力,决定奖惩的手段和影响他人的能力。只要管理者善于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合理使用自己的能力,才能发挥管理的作用。

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爱好,君主表现出自己的爱好,臣子就将要去精心粉饰自己的言行,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意图,君主表现出自己的意图,臣子就要去极力伪装自己的观点。

所以说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好恶,臣下就会表现出自己的本真之情,君主去掉自己的成见与智巧,臣下就会处处谨慎对待,因此君主虽然富有智慧,却不用智慧思虑,让世上万物都处于自己的位置,富有才能却不凭才能去行事,以此来观察臣下言行的依据。

管理者不能轻易的表现出自己的好恶和意图,否则的话手下的人就会去可以伪装自己,就很难发现事情的真相。管理者要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对下属的考核上来,不必亲力亲为事必躬亲,而是要让下属们各司其职、各谋其事。

群臣各尽自己的职守,百官都有惩罚,君主根据他们个人的才能而加以使用,这就叫做遵照常规办事。

做君主的原则,在于不能让臣下看出自己的心意,这个原则的运用在于不能使臣下知道自己的想法,君主保持虚静无为的态度,隐蔽的观察臣下的做法,看见了就好像没看见,听见了就好像没听见,知道了就好像不知道,君主了解臣下的主张之后不要变更它,采用验证的办法考察他们的言行是否合一,每个官职都只有一个人,不要让他们互相通气交谈,那么一切真实事情的真相就会全都显露了。

管理者要隐藏自己的想法,让下属对自己心存敬畏之心,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都不要立刻表现出来,要采用验证的方法来考核,每一项工作,要分解到唯一的一个负责人,不要有多人负责,多人负责就是没人负责,他们就会一起想办法来逃避管理,隐瞒事实的真相。

君主的原则,不亲自操劳事物,而知道臣下做的好与不好,不自己谋划考虑事情,而知道臣下的计谋是得祸还是得福,所以君主不说话却善于应对,不对臣下作规定,而臣下能做很多的事情,既然口头上已对臣下的主张作出反应,就应该拿出契约的东西来要求和考核他。

管理者除了口头上的要求之外,一定要有书面的考核要求做为依据,对于下属的工作要严格按照统一的要求来考量,而不是个人一时的好恶。制定好目标和基本要求之后,不如具体的参与操作与谋划的过程,聚焦精力去验证下属的言行是否一致就可以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韩非子读书笔记三千字篇二

《韩非子》一书是由先秦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所写。

先说说韩非本人,韩非是韩国公子,而韩国又是当时战国七雄之中实力最为弱小的。但是金子总会放光的,秦王嬴政(秦始皇!)爱慕韩非的学说,不惜大兵压境逼迫韩非事秦。然而韩非毕竟是韩国的王孙,在秦国处处维护韩国利益,最终死于秦国大牢。(普遍猜测韩非之死于其师弟,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有关)

《韩非子》一书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君王论》,教会了君王立法,借势,用术。(“法术势”是法家统治的三个维度)

先说说“法”,法家之所以被称为法家,就在于这派学说对于“法”的重视。但是,这里所说的“法”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法,这里的法是指奖励与刑罚,施法的主体是统治者,客体是所有其他人。所以,法家强调的立法,是确立奖惩机制,以此来进行统治。相比儒家的教化,法家更相信制度约束。

再说说“势”,在三个维度之中,最难以形容的就是这个“势”。所谓的“势”,个人的理解是形势,包括民心向背,大家的想法这些难以量化的东西,总结一下就是——大多数的力量。虽然“势”很难以形容,但却是统治的重中之重。得势者成事,失势者往往不得善终。因而,君主在统治时需要仔细把握势的变化,为了得势,往往必须作出一定的牺牲。

最后,解释一下“术”,之前忘了说了,韩非不是个妙语连珠的人,他是个结巴,但他却是个极其善于讲故事的人。所谓的“术”就是手段,不比儒家的避而不谈,韩非却觉得手段是中性的,甚至是褒义的,只是君王应该做到自己明白别人不懂就好(这点很重要,别人知道了就没意义了)。

关于“术”的介绍,是《韩非子》一书中最为精妙的一部分,因为往往是以故事的方式展现的。韩非所言的术,在天朝历史中屡见不鲜,例如:东厂西厂,目的在于搜集官员的情报,为帝王服务;帝王对很多问题明知故问,以此来试探衷心等等。

笨人不是不坏,是因为智商欠费,坏不起来。《韩非子》中记载了很多小故事来讽刺笨人,很多经典的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例如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守株待兔之类的,统统出自韩非子。除了笨的不能坏的人,其他的人都是坏人。

韩非子读书笔记三千字篇三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失衡,人心秩序也失去依托。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奔走于各国之间,推行自己的理想。韩非子,作为韩国诸公子之一,看到韩国在战争中屡次败北,面临被秦亡国的危险,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但均未被采纳,因而只有退而著书述志。

在《韩非子》中,他作《孤愤》、《说难》等五十五篇,洋洋洒洒十万余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国,重视耕战的主张,阐述了变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国理论。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似乎朝野中的一切都是针锋相对,不争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先看君主,虽然手握大权,身居高位,可因为担心身边的人谋权篡位,只得把自己的一切好恶都深藏起来,终日戴着“面具”示人,惶惶不得安宁。这样的君主看似风光无限,可实则怎一个“累”字了得。再论人臣,似乎都是乱臣贼子,心怀鬼胎,对权力地位虎视眈眈,处心积虑想钻君主的空子以图私利。

人臣之间自然更加“玄妙”,充斥着政治阴谋、离间术,人人自危,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遭奸人陷害,蒙冤而死。这些阅读文本后直接的感受,与韩非子把其政治学理论建立在“人性好利论”前提上关系甚密。韩非曾说:“人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上掌好以驭民力,事实不宜失矣。”(《韩非子。制分》)虽然师承荀子,但在“人性恶”上,韩非子的观点明显更进老师一筹。“荀子谓人之性恶而可以为善”,而韩非子“认定人之性恶而无为善之可能”在他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仅在君臣间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交易关系,即使在父子、夫妻间也存在着算计之心,利益之虑。如他说:“父母之于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故父母之于子女也,犹用计算之心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大体》)。

既然连父子这样的至亲也不可信,一般人之间的仁义忠信就更不足以恃了。既然认为人际关系是如此险恶,那么自古以来在宗法制中温情脉脉的人伦情感“假像”自然不攻自破,儒家所推崇的君臣间有如父子般的道德希望也断然无立足之地。此外,韩非子认为在利益驱动下,一切道德说教和道德修养都会变得苍白无力,“陈轻货于幽隐,虽曾,史可疑也”。(《韩非子。六反》)既然认定人性如此,那么如果还在政治中坚持道德原则,岂不是缘木求鱼?于是韩非子适时地提出一套以“尊君”为主旨,以势(严刑峻法形成的高压)为体,以法(普遍主义的赏罚规定)术(通过分权制衡驾驭群臣的权术)为用的专制理论,也都在情理之中了。

作为一部关于帝王统治的教科书,《韩非子》无疑对秦的统一以及其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韩非所说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既是一个封建大帝国维护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所必须的,又是中国历史上一切封建。

韩非子读书笔记三千字篇四

韩非子一书一直以为被认为是帝王书,君主管理国家与领导管理下属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本书分十个部分讲解韩非子,全面解析一个领导者应该如何去管理。开篇介绍?一个高明的领导者,他的才能就在于善于借用他人之才智来完成自己的事业;一个事事喜欢身体力行的领导者绝对只是一个拙劣的领导者。如同韩非子中说的?君主有智慧也不用来思考,使万物处在它适当的位置上;有才能也不施展,以便察看臣下言行;这有勇力也不用来逞威风,使臣下充分发挥他们的勇武。因此君主离开智慧却仍有明察,离开贤能却仍有功绩,离开勇力却仍有强力。群臣恪守职责,百官都有常法,君主根据才能使用他们,这叫遵循常规。领导在于用人,下属在于做事,这方便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就是典型案例,汉高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保证粮道畅通,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之精英。但我的本领就会使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因此一个好的领导要学会用人,而不是做事能力有多强,管理人就是领导的能力。

现在的企业管理中,领导不仅仅学会知人善用,更应该懂得权利平衡,没有权利的领导也就不在是领到了,毕竟名不符实,权利都集中在领导手里,下属也没法做事,领导也会劳累过度。“大权独揽,小权分散”是企业实行分权管理制度的成功经验,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实行的一项有效办法。公司的要害部门要直属,公司的关键大权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其余的权力能放则放,这样,上下级劳逸平均,各得其所,也各安其职,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就调动起来了,同时又不会发生权力危机。

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一人多职必然责任不明,一官多事则必然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但是,这并不是韩非子最担心的,这样做的最大恶果就是下属权力过大,对上级领导者的权力必然有所削弱,那么,上级领导者的地位也就不稳固了。一人多职,容易导致管理混乱。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板支持一人多职,一旦出现问题时,就会你推我推不负责。这样,老板本来想少一人任职,少支付一点工资,结果反倒造成效率低下,得不偿失。

权势对于管理者,就像水对于鱼儿那么重要。失去权势,管理者的命令就没有人服从。因此,管理者必须抓牢权势。鱼离开水,任你有翻江倒海的力量,如同巨鲸搁浅,虎落平阳;任你有震山的威风,也难免被犬欺。如果一个管理者能够执掌权柄,那么这个管理者就占据了有利的地位,就能做到令行禁止。什么是权柄呢?那就是生杀予夺的法治;就是掌握了人的生死的权力。虚名是无法领导好下属的,管理者必须要有实权。管理者能够决定员工职位升迁,拥有物质奖励与惩罚开革的权力,对员工的管理可以根据需要恩威并施,这样就具备制服众人的条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王道与霸道两种政治路线。王道者先正其身,再以仁德感化对手;霸道者则以权力征服对手,使之屈服。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政治路线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政治倾向。

老板在分派权力时,要考虑三种权力,那就是建议权、决策权和否决权。一般来说,权力分派的原则很多,但无外乎考虑信息是否充分,是不是为企业负责等要素。科学地讲,把建议权给基层,发挥创新和服务客户的精神;把决策权给职业经理,发挥经理的专业性;老板保留否决权,老是做最后的拍板。靠制度管理企业、管理员工,已经得到人们的共识。管理企业必须依靠一整套合理的、切合实际的制度来维护,再用一些道德、情感方面的因素做补充,这样,才能使企业管理达到理想的状态。明主使民饰于道之故,故佚而有功。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乱主使民饰于智,不知道之故,故劳而无功。事物的发展总有规律可循,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对将来的趋势进行预测,再做出应对的准备,必然能增加成功的机会,以致胜券在握。决策中,领导者的预见性要经得住检测,否则决策方案就不算成功的方案。预测时一厢情愿或者随心所欲,会给决策带来不利;决策者不注意预测时段的长短因素变化,决策很可能遭到失败;决策者收集的材料有限,预测不准确,也会导致决策失败。所以,领导者要做好预测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决策。对一个企业来说,人的智慧、经验、能力、价值观念以及人心的向背,这些无形的资产比资本、设备、原材料等有形资产更为重要。企业亏损并不可怕,经营中出现风险也不可怕。这一切,只要有人,只要人心所向,就能扭转局面,转危为安。而真正可怕的,则是人才的流失、士气的低落、人心的涣散。这种无形的损失远非金钱所能估计,也非金钱所能挽回。因此,人的管理才是管理的核心,否则,管理就只有躯壳而失去灵魂。

韩非子认为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因循守旧、复古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他用“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猛烈抨击顽固守旧的陈腐思想,为推行他的革新变法主张寻找理论根据。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与时而变。一个国家要在天地之间生存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变革创新以推陈出新。一个国家尚且如此,一个地方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欠发达的地区只有不断坚持解放思想,变革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时代所抛弃,也才能跻身于强市之林。天下弊事很多,不能不改革。“不仅是一个国家会产生积弊,一个单位、一个企业,长期的积淀也会形成种种弊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马上进行治理,来扭转,来疏导,来拨乱反正。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内部管理及其他工作都趋向于规范化、制度化,这时组织也会趋于僵化。企业的内部僵化会导致机构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外界的变化。一个人如果缺乏灵活性,就难以在现实环境中生存;一个企业如果缺乏灵活性更是如此!

企业禁止奸邪,一方面要预防,另一方面要榜样激励。群体中的每位成员都有学习性,公司可以将优秀的员工树立成榜样,让员工向他们学习。虽然这个办法有些陈旧,但实用性很强。就像一个坏员工可以让大家学坏一样,一位优秀的榜样也可以改善员工的工作风气。

最后要强调的是,管理者要多花点时间了解员工,在真正了解员工后,就不会那么轻易地做出判断,草率地将之归入某类人,或是无根无据地对员工下结论,也不会过早地辞退员工。清除像社鼠猛狗一样的奸臣故人臣执柄擅禁,明为己者必利,不为己者必害,亦猛狗也。故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则术不行矣。

所以,原则虽然正确,但人未必会听取;道理虽然完美,人也未必会采用。

大凡中正之人,总会向上司进献忠言。然而,进言不仅有难度,还有风险。弄不好,言论不被采纳,还会惹恼上司,自找苦吃,自断前程,甚至会赔掉性命。向国君谏言难,向领导进言难,向朋友和同事提意见难,一言概之:说之难,说话难。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这本书就今天来说,值得我们每个人进行诵读,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之中,终生阅读的经典。

韩非子读书笔记三千字篇五

如果要说一部代表先秦法家思想的著作,我认为非《韩非子》莫属了。《韩非子》是一部提倡法治权谋,宣扬君主专制的法家思想代表作。构思精巧,描述非常生动,善于用朴实且幽默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以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就是韩非主要思想高度概括,一个国家要安定繁荣,君王就得遵循法治、权术和权势的法治思想。韩非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刑不避大夫,赏不遗匹夫”的主张,在《韩非子》中的《定法》、《难势》等篇幅中都有体现。这就是告诉我们,法治制度下人人平等,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国戚,也就是常常听到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概念,这是能使国家安定的基本政策。这个主张对于后世历朝历代法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治国之道的人的条件,韩非在《孤愤》中也给与了论述,“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同时他还对所谓“重臣”给与了解释并且论述了当他们掌握大权后产生的严重后果,这一论也受到了历史无数事实的论证。

韩非子读书笔记三千字篇六

2、《难言》

这篇举了许多人的例子,就讲了让别人把自己的话听进去实在是太难了。“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最聪明的人(伊尹)向最圣明的人(汤)讲述自己的主张,说了七十次还不被接受,更别说其他的情况了。

3、《爱臣》

这篇讲了君主不能对自己的臣子太“溺爱”。“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当然这是讲的朝廷,就个人来说对自己的亲人、配偶、兄弟、父母、子女,也是一样,要有底线,有理智。

4、《主道》

这篇非常像《道德经》里说的话,当然老子的话本身就是讲给君主的,可能君主没听进去,而被为君主谋的韩非深刻学习去了。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志,臣乃自备。”

“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

韩非子读书笔记三千字篇七

《韩非子》不愧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圣经。

以我现有的阅历来看,《孙子兵法》讲的是势均力敌的博弈,《道德经》讲的是唯我独醒的平衡,《论语》讲的是为人处世的圆融。

政治家的嘴里都会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但这句话是说给臣民听的。

世有三亡: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也。

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

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好恶不形,臣无所效,则戒而自备。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君智则臣智自明。去贤而有功,去君贤则臣事以功。去勇而有强,去君勇而臣武自强。

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用臣智,故智不穷。贤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

道在不可见,君道必使臣不可见也,用在不可知。

臣闭其主则主失位,臣制财利则主失德,臣擅行令则主失制,臣得行义则主失名,臣得树人则主失党,此人主之所以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器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

韩非子读书笔记三千字篇八

韩非子其人,战国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集大成者。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倡用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用详实的法律来规范百姓的生活,但法律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韩非曾说过,严刑峻法是看上去很危险的东西,就像熊熊燃烧的大火,走近的人就会被烧伤,它是如此的危险,以至于没有人敢接近它,所以没有人会被它烧伤。由此可见,法家只是想通过法律来告诉人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做了该做的事有利,做了不该做的事有害,从而使人民养成守法的习惯,人们在做事之前潜意识中会判断这件事是否合法,这样天下就没有几个人会去犯法,从而天下大治。

他生活的战国末年七雄争霸,韩国国力弱小,饱受强国欺凌,但韩王仍不思进取,任用奸邪小人,使国家更加衰败,身为王室宗亲的韩非子在自己的国家里郁郁不得志,满腹经纶却无可用之处,反观天下,唯有秦国朝气蓬勃,大有一统天下的趋势,秦王嬴政励精图治,秦国国力蒸蒸日上,丞相李斯也是法家成员,如果自己也去秦国应该可以一展抱负,于是,他来到了秦国。就自然山川而言,地理书上说:离河流之源的水系越远越清澈。因为水流千里,许多泥沙都沉积到河床里,留下的水便清澈起来,自然河流是这样,但人类文化现象却不然。

一种文化现象的诞生,最初总是很单纯、明澈,但随着历史岁月的沧桑巨变,到后来,再单纯的现象也会复杂模糊起来闲读先秦史书《韩非子》,对“滥竽充数”一事,总有疑惑,思来想去觉得有点感触便信笔写下,权当一家之言吧。齐宣王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尤其喜爱管弦乐,象笙、竽、角、筝、琴等。据史载,每逢听起这些器乐曲,他几达废寝忘食之境。宣王喜爱音乐与别人不同,他专爱听规模比较大的集体乐,觉得这样才有阵势、才美、才符合自己的身份。属下们倘若安排了一人演奏、他常常“逐之户外而鞭之”。因之,臣子们常常为他组织庞大的乐队为之助兴。一次大臣们给他们安排了一个足足三百人的乐队。演奏时,那阵势、那声音、那旋律,“震五岳之灵,摇九州之气”,“王闻之,乐而忘归,进食于坛前”。由此可知,齐宣王之喜爱音乐达到何等痴迷程度。

就在这个大乐队中,有这样一个人,其姿势,其情态,其仪容,引得宣王目不流彩,调息静坐。他吹竽,微微的嘴唇如两片柳叶随风抖动;长长的手指如五月的水葱,嫩白美丽;双眸似合非合,仿佛进入一种沉迷的仙境。仔细观赏,他象吹,又不象吹;不象吹,又却实实在在是在吹。他的一举一动,一音一调,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