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顿第一定律课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实用8篇)

小编: 薇儿

通过环保宣传,我们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建设更美好的未来。如何让环保宣传语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引发更多人关注?接下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环保宣传语,它们或让您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或激发您对环保的热情。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课篇一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1.历史的回顾

2.做课本图91所示实验

(演示,并在小车停止处放一面小旗做为标志.画板图)

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学生回答)

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2)教师提问: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

(学生回答)

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复上述实验,并在小车停止处放小旗做标志)

(画板图)

(3)教师:我们把水平放置的木板表面换成一块比较光滑的板,重复上述的实验.

(演示,并画图)

3.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讨论并回答)

4.学生阅读课本“牛顿的故事”.

复习本节课文.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课篇二

2.1牛顿第一定律

(二力平衡及其条件)

总第2课时

主备教师

1.让学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生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在受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难点物体在受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教具

ppt

教学

方法

讲授活动讨论

教学过程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中考资源网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中考资源网

请学生利用实物投影演示实验过程,并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中考资源网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用电脑显示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中考资源网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中考资源网:

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中考资源网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中考资源网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

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举例并分析。中考资源网

a组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中考资源网

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填“是”或“不

备注

是”)中考资源网平衡的力。中考资源网

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中考资源网

b组

c组

备注

板书设计:

三二力的平衡

2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应用

教学

后记

(反思)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课篇三

1.知道惯性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理

[板书1]第九章力和运动

2.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

[实验1]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

师:小车处于什么状态?

生:静止.

师:静止的小车,水平方向不受推动和拉力的作用,它将会怎样?

生:永远处于静止.

[实验2]如图1所示,小车受水平拉力作用时.(让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立即用手使它静止下来)

师:观察小车的状态发生怎样变化?

生:由静止到运动.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小车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才静止.

师: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变为静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继续观察下面实验.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短?

生:第一次.

师:为什么?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长?

生:第三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大,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大.

生:相同.

师:(介绍牛顿第一定律演示装置)这是一个斜面,把它放在讲台桌上.(如图3所示.)

[实验5]让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况.(在桌面铺上毛巾、棉布.)

师:哪次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最短,为什么?

生:第一次(或最上面那一次).表面材料是毛巾,阻力最大,滑行距离最短.(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填写表1第一行前三项)

师:很短距离,速度变为零.速度变化快呢,还是慢呢?

生:最快.(填写表1第一行最后一项)

师:第二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1的第二行.

生:棉布、阻力较大、滑行距离较长、速度变化较快.(填写表1第二行)

师:第三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的第三行.

生:桌子表面、阻力较小、滑行距离长、速度变化较慢.(填写表1第三行)

师:假定我们做第四次实验,水平表面用玻璃板,玻璃板的阻力比木板小,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填写表1第四行前两项)

生:小车滑行的距离长,速度变化最慢.(填写表1第四行后两项)

生:那么小车滑行距离就更长,最最长,速度变化最最慢.

师:大家一起来填表1第五行(见表)

师:假如水平表面对小车没有阻力,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生:小车永不停止地运动下去!

师:一起来填表1的第六行.(见表)

表1

大家再仔细琢磨表的第六行,它和第四、第五行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阻力,而第四、五行还有阻力,只是一次比一次小.

师:谁给大家朗读书第104页倒数第三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把这段倒数第三行“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下去”.画下来.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从此段的倒数第三行“如果运动物体……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笛卡儿的说法和伽利略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板书2]

一、牛顿第一定律

师:牛顿的结论和伽利略、笛卡儿的结论有什么不一样?

生乙:牛顿和笛卡儿结论比较,增加了保持静止状态.

师:现在给大家2分钟,看谁最先把牛顿第一定律内容背下来.

生:(背诵略)

师:大家看牛顿第一定律都说了些什么?定律的研究对象是(板书3(1)前半部分)

生:一切物体.(板书3(1)后半部分)

[板书3(1)](1)定律的研究对象一切物体.

师:一切物体的意思是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师:定律成立的条件是(板书3(2)中的前半部分)

生:不能受外力作用.(板书3(2)中后半部分)

[板书3(2)](2)定律成立的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师:谁不能受外力作用?

生:研究的物体.

师:定律的结论是(板书3(3)中的前半部分)

生: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3(3)中后面部分)

[板书3(3)]

(3)定律的结论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有同学把结论中的“或”读成“和”把“或”改作“和”对吗?

生:不对.

师:非常好,你能继续说一下为什么不对吗?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在板书2中的“或”字下加点)

师:定律中“总保持”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好像是不改变的意思.

师:你能给大家举例说明吗?

师:谁能再举出一些事例?

师:他说的大家同意吗?

生答:同意.

师:可见“总”字体现了“恒”,“或”字体现了不是静,就是动.(在板书2中的“总保持”三个字下加点)

师:物体不受力的时候,它后来的运动状态由什么决定呢?

生:由它原来状态决定的.

3.巩固练习

1.打出投影片

(1)已知某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那么该物体可能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为什么?

(2)在什么条件下,物体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在什么条件下,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师:同学们想一想,互相议论议论,然后回答.

生: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运动状态.

师:为什么?

师:谁来回答第(2)题?

生甲: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乙:物体还必须原来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谁来说说第(3)题?

生:要同时有两个条件,一是物体原来必须是静止的;二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生:不正确,因为他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丢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运动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

师:可见,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而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则一定要有力的作用.

师:谁能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

4.小结

生乙:还有定律中关键字的含义.

5.布置作业

阅读教材,背诵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说明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课篇四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课篇五

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趋势,因此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它的运动速度决定的,没有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物体的这种性质称为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例如我们坐车时,在车启动的时候人会向后靠,这就是由于惯性的存在。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在静止或运动的情况下都不会改变,更不会消失。并且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其受力大小、运动状态都没有关系。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课篇六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演示2]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二、讲授新课:

1.规律总结过程

方法1.教师引导

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

[演示](通过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反映在大倍投电视上)

介绍器材

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

实验过程: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

实验纪录:

实验分析:

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物理教案《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即作匀速运动。

[微机模拟实验]: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

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

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牛顿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

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儿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行一下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

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方法2:学生探究式学习

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车实验,根据现象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问题根源.由学生互相补充确定实验结论。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巩固练习

1.一物体放在桌上静止,假若某瞬间撤掉所有的外力,物体将怎么样?

2.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

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确的

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一天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四、小结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它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人们近两千年的思想束缚,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才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来的。牛一的重要贡献是: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五、作业:阅读本节教材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课篇七

高二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惯性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科学的.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理

师: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力又能使运动物体速度增大或减小,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物体不受力又怎样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力和运动的一系列问题.

[板书1]第九章力和运动

2.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

[实验1]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

师:小车处于什么状态?

生:静止.

师:静止的小车,水平方向不受推动和拉力的作用,它将会怎样?

生:永远处于静止.

[实验2]如图1所示,小车受水平拉力作用时.(让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立即用手使它静止下来)

师:观察小车的状态发生怎样变化?

生:由静止到运动.

[实验3]如图1.继续实验2,钩码使小车水平运动后,用手托住下落的钩码.小车失去水平拉力后,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停止.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小车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才静止.

师: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变为静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继续观察下面实验.

[实验4]用同一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不同的高度自由滑向相同的平面,记下三次小车静止在相同水平面上的位置.如图2(a)、(b)、(c)所示.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短?

生:第一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小,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小(后半句话学生回答不出来,第一次可由说).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长?

生:第三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大,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大.

生:相同.

师:(介绍牛顿第一定律演示装置)这是一个斜面,把它放在讲台桌上.(如图3所示.)

[实验5]让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况.(在桌面铺上毛巾、棉布.)

师:哪次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最短,为什么?

生:第一次(或最上面那一次).表面材料是毛巾,阻力最大,滑行距离最短.(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填写表1第一行前三项)

师:很短距离,速度变为零.速度变化快呢,还是慢呢?

生:最快.(填写表1第一行最后一项)

师:第二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1的第二行.

生:棉布、阻力较大、滑行距离较长、速度变化较快.(填写表1第二行)

师:第三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的第三行.

生:桌子表面、阻力较小、滑行距离长、速度变化较慢.(填写表1第三行)

师:假定我们做第四次实验,水平表面用玻璃板,玻璃板的阻力比木板小,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填写表1第四行前两项)

生:小车滑行的距离长,速度变化最慢.(填写表1第四行后两项)

生:那么小车滑行距离就更长,最最长,速度变化最最慢.

师:大家一起来填表1第五行(见表)

师:假如水平表面对小车没有阻力,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生:小车永不停止地运动下去!

师:一起来填表1的第六行高中物理.(见表)

表1

师:大家注意这个表格的前三行我们是做了实验的.第四、五行没有做实验,只是根据前三行的实验结果,加上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结论.虽然没有做实验,但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加上正确的推理,得到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大家再仔细琢磨表的第六行,它和第四、第五行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阻力,而第四、五行还有阻力,只是一次比一次小.

师:没有阻力的平面叫做理想光滑的平面,实际上并不存在.第六行的结果就是理想实验,实际上不存在,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正确推理得出来的.

师:这种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理想状况下的结论,也是研究的一种方法.

3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这样通过实验推理得出来物体不受阻力将如何运动的.

师:谁给大家朗读书第104页倒数第三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把这段倒数第三行“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又对伽利略的结论作了补充,他是怎样说的,请一位同学读教材第104页倒数第二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从此段的倒数第三行“如果运动物体……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笛卡儿的说法和伽利略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生:笛卡儿把伽利略的“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改为“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说明,不是仅仅限于阻力了,而是任何力.

师:再后来英国的科学家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课篇八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并能用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形成实事求是、不迷信、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与难点

重点:“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让学生确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内涵。

教学准备惯性小车、斜面、木块、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教学过程

一、体验、观察、顿悟、阐述

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观察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请观察)

学生实验一:抽学生到讲台上做用力使讲桌运动的实验。并指出当我们用力推或拉桌子时,桌子才会运动,当推力或拉力撤消后,桌子就停止运动。(a、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学生实验二:学生演示小车在木板上运动情况。用力推小车时小车开始运动,当推力撤消后小车仍能运动。

(b、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师: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生:是桌面对小车的阻力。

(好,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探究、归纳、推理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介绍实验器材。

2、请同学带着下面的问题和老师一起来完成实验探究。

(2)为什么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3)小车在不同材料的平面上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3、演示书上图12.5-3所示的实验。

(1)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接触面

阻力的大小

(选填“大”“较小”或“最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

(选填“短”“较长”或“很长”)

毛巾

棉布

木板

(2)交流讨论思考题。

(3)展示讨论结果。

(二)归纳

生: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三)推理,升华实验结论。

生:在玻璃上运动的距离更远。

生: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师: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一直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样呢?

生:永远保持静止状态。

三、揭示规律、板书课题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今天同学们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得出的规律跟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得出规律完全一样。同学们真棒,你们是当今的牛顿。

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想想议议(学生交流讨论)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成立的条件:;结论:。

2、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保持状态;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保持。

师:牛顿第一定律充分揭示了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用来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四、课堂练习(见学生手中小练习)

五、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适用范围:一切物体;条件:不受力;结论: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六、课外作业(略)

附板书设计

12.5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适用范围:一切物体;

条件:不受力;

结论: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