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林海教学反思与评价(汇总8篇)

小编: BW笔侠

通过致辞致谢,我们可以向他人示好,表达善意和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致辞致谢中,可以通过感慨现实生活、反思成长经历等方式,将感激之情更加立体地呈现出来。下面是一些致辞致谢的实例供大家借鉴,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林海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一、创设文本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林海》一课,作者以细腻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并由景展开丰富的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和国家稳定方面起到的作用。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从没看见过森林的景色,更不要说林海的美景了,林海的美是学生们无法感受到的,这怎么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于是课前我花了一些时间找到了两段关于林海的视频。果然,课堂上,多媒体课件正如一位美的使者,引领学生踏进这座美丽的原始森林,让他们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在美的享受中学习。尤其是在学习描写“林”的段落时,虽然作者的文字表达优美流畅,但是枯燥的文字表象让学生们一时还真找不到感觉。于是,一段林海的视频,使学生触景生情,在我的引读下,学生全情投入。听着学生那略高昂的朗诵声,应该能感受到学生们强烈情感的倾泻。

二、重视朗读指导,注重语言感悟与积累

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加深体验和感悟。而感悟和积累语言的最好方法是“熟读精思”。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始终贯穿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本”的思想,在课堂上首先保证读的时间,一堂课书声琅琅,读书训练贯彻始终;其次讲究读的形式,有范读、引读、自读、指名读、集体读等;再者是讲究读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图文对照着读,观看视频,模拟配音朗读等。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步深入体验作者通过语言所传达的那份真挚情感。

三、关注学生差异,珍视学生独特感受

说到这点,我想,无论这堂课上什么内容,我们所要关注的对象始终是学生。而每一位学生就是一个生命。生命是独特的,不是同一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课堂上对生命个体的差异给以充分的尊重,那也就不会走入简单说教的误区,同样会收到一些教育的实效,民族精神教育也不例外。《林海》这篇课文在教学时主要以作者的三次“亲切、舒服”为感情主线,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是一位成人,他以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愫。而我们课堂上的阅读者却是学生,如果老师无视学生,一味地强调作者的感受一定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在课中我运用多元的评价主体评价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有差异的对话中,相互提升,引起共鸣。如一学生在读“树”一节后,我请学生评价:她读得好吗?为什么你认为她读得好?“因为她读出了惊喜的感觉。”“我感到她读出了自豪的语气。”…从学生的评价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相信这些也更易留于学生的心中。

其实,根据语文学科综合性人文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远不止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进行探索。

林海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在我们语文教研组组织的“同课异构、构建朗读课堂”活动中我和袁老师共同执教了《林海》这一课。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并了解自然资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我在教学本课,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线--亲切与舒服,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

1、抓文章中作者情感。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多次出现的“亲切、舒服”,通过图片和影像反复有感情朗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同样的情感,从而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2,在教学中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整体感知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在小组读,然后全班读,抽学生进行评价,然后再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也体现了新的学习方式,在这段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踊跃,讨论热烈,学习效果良好,课程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真正地都动起来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学生对大兴安岭的美景了解不够,在加上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对朗读的指导还需加强,以情动人的“品读”还不够,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等还不够,在资料汇报方面,许多学生家庭没电脑,可查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限,不能让学生对兴安岭有更多的了解。

本文语言质朴而优美,是老舍先生作品的一个特点,也是本课的一个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美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课文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是朗读、背诵和抄写。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一些段落,抄写一些优美的语句。

林海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林海》是六年级上册第xx课。作者老舍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先讲了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然后又通过联想,写出了大兴安岭对国家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表达了他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教学这一课后,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和反思一下。

一、导入激趣,紧密联系生活。教学这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请见过大海的同学谈谈对大海的印象。学生会说,“一望无际”,这恰恰也是林海的一大特点,我随即边播放林海的视频,边说,“今天老师带你们走进一个特殊的海,那就是东北大兴安岭的林海,去欣赏一下那儿独特的美。”这样就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了起来,有助于学生尽快地进入情境,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课文。

二、体现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学习这节课时,不管是对大兴安岭的认识,对词语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我都没有为学生设下框框,而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挥,相互补充,说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学习方法。我只是站在点拨、引导的位置,把学习的机会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保障了学生“读、思、议、说”的时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重视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习批注。如何结合课文内容来学习批注呢?我的教学策略是“根据主题,练习批注”。课文分别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层次清楚,段落分明。我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时,请他们品读相关内容;圈圈画画相关词句,找出特点写好批注,然后在全班交流中谈谈感受。先以“岭”的学习为抓手,带领着学生一起学习,品读词句,在白板上规范地圈画词句,写上表明自己感受的批注。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举一反三,“岭”和“花”这两部分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批注这个学习内容也就内化成了他们自己的本领。如果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都能重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学生将受益无穷。

林海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一、案例

师:读了“花”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问老师一个问题:“花”的特点是什么?

师:他问的这个问题,谁能帮助他解决?

生:我觉得花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多”。第二个是“美丽”。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的问题是,“还穿绣花鞋“这里的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师:(课件)“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轻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请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

师:他问的这个“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绣花鞋”指的是兴安岭的“花”。

师:对。下面听老师读这个句子,边听边想象,作者把兴安岭当怎样的人来写的。

……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生: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呢?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是花的果子。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作贡献,所以写了小红豆。

……

生:我还想问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说不出那些花的名字来?

师:这个问题相信你能解决,这说明了什么?

师:说明这儿的花多。

师:对了!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也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

二、分析

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是教学观念的更新。过去是教师问学生,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现在是学生问老师,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思维得以发挥。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课堂氛围宽松,学生想说就说,想问就问,大胆的探索,体现了教育的人文性。

三、思考

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提问?

四、对策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天文、地理、自然、社会、伦理、道德等,可以说无所不容。语言文字的通俗性也最能激发学生思维,唤起学生想象。学生个性的需求不同,想探究的问题也不同,课堂上,学生的许多问题是不可预测的,既然鼓励学生问,学生什么都可能问。如:“乌鸦的羽毛为什么是黑的?”“蚂蚁在下雨前为什么搬家?”“为什么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还纹丝不动?”有些问题看似古怪,其实是必然。因为,孩子对新事物的发现,永远是好奇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面对孩子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有的教师抱怨说:“现在的课堂教学越来越不会教了,越来越不敢教了。”我看,教师不必惊慌,应该沉着冷静,仔细分析学生的问题,能解决的,尽量解决,解决不了的,也可留下悬念,以后探讨。关键是教师要放下权威,不要伤害学生爱问的积极性。

不过,主张让学生提问,如果处理不好,教学的弊端也会凸现出来,那就是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实质性。语文教学就是解决学生问题的教学吗?学生海阔天空的问,漫无边际的联系,是不是就影响到语文教学的特有价值呢?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关注。

首先,教会学生提问是前提。语文虽然有丰富的人文内含,但语文有语文的特点,语文课不能上成思想教育课或自然科学课(这和强调知识的整合,学科教育的综合性有区分的)。所以,教师渗透学生提问的方法和着眼点很重要。一般是是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来提问,问题是为理解课文而服务的,不能架空课文浮想联翩的乱问。提问的方法有很多,如分析课题提问、抓住主要字句提问、体会人物的角色特点提问等。

第二,在合作中探究问题。问题最好不让他们一下子生成,先让他们读书,读不懂的时候再问,这就避免了问题的盲目性。有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这样浅显的问题在小组内就解决了,减少了无用的消耗,同时优化了问题,使问题更有价值。学生提出问题,还要先让学生自己解决,发动学生讨论,鼓励不同的见解。

第三,可以向课外延伸。尽管我们让学生抓住语文的特点来提问,但学生的问题是不可预测的。突发奇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也不能回避。如有必要解决的就解决,没有必要在课堂解决的或解决不了的,把它延伸到课外。这样做,既不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要上成学生有问题的教学,但不能上成满堂分析问题的教学,否则失去了阅读教学的原本意义。

林海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林海》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了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学本课,我首先抓住了情感主线――亲切与舒服,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整个教学过程中:

1、抓文章精髓,教师教的思路跟着学生的学习意愿走。

让学生寻找文中作者把参观林海的全部情感凝聚成的两个内涵极深,并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亲切、舒服”这个词从而抓住了文章的精髓,让学生自己谈怎样做才能与作者产生同样的情感,这样教师的教学思路随着学生的学习意愿走,而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从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林海》自然风光片的播放使学生进入情境,亲眼目睹了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直观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美景的赞叹与喜爱的情感,更为理解课文语言文学的意境美打下了基础,同时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观赏得很认真,不时发出惊讶和赞叹之声,学生真正全身心投入欣赏。

3、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朗读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围绕自读指示学习课文,喜欢同一景物的同学可以自由组合互相讨论、合作探究”这一环节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也体现了新的学习方式,在这段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踊跃,讨论热烈,学习效果良好,课程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真正地都动起来了。

4、情感升华、推向高潮。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让美妙的音乐配合学生的朗读,完成填空,指导背诵,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学生对大兴安岭的美景了解不够,对朗读的指导还需加强,以情动人的“品读”还不够。我想,这在我今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提高。

林海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六

《林海》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了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学本课,我首先抓住了情感主线亲切与舒服,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

1、抓文章精髓,教师教的思路跟着学生的学习意愿走。

让学生寻找文中作者把参观林海的全部情感凝聚成的两个内涵极深,并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亲切、舒服”这个词从而抓住了文章的精髓,让学生自己谈怎样做才能与作者产生同样的情感,这样教师的教学思路随着学生的学习意愿走,而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从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林海自然风光片的播放使学生进入情境,亲眼目睹了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直观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美景的赞叹与喜爱的情感,更为理解课文语言文学的意境美打下了基础,同时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观赏得很认真,不时发出惊讶和赞叹之声,学生真正全身心投入欣赏。

3、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朗读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围绕自读指示学习课文,喜欢同一景物的同学可以自由组合互相讨论、合作探究”这一环节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也体现了新的学习方式,在这段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踊跃,讨论热烈,学习效果良好,课程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真正地都动起来了。

4、跨越学科界限,考察理解能力和绘画技巧。

为了了解兴安岭的“岭”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一设计既考查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理解情况,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绘画的能力,从而也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学生画得比较投入,而且画得准确、美观,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

5、情感升华、推向高潮。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林海的爱”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顿时课堂活跃起来,画画的、写诗的、朗诵诗的、唱歌的、签名的……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也有感到不足之处,例如: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对朗读的指导还需加强,可多进行以美感人的“赏读”,以情动人的“品读”,以扶为主的“教读”,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等,另外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还不够到位,除了让学生课前查找有关兴安岭的物产的资料外还可以查找其它方面的资料进行汇报,可查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进行展示,让学生对兴安岭有更多的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搜集祖国其他宝地的资料在汇报中激发学生热爱美丽富饶的祖国的情感。

林海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七

《林海》这篇文章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作者一次次产生亲切与舒服之感,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我在教学本课,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线--亲切与舒服,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

1、抓文章中作者情感。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多次出现的“亲切、舒服”,通过图片和影像反复有感情朗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同样的情感,从而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2,在教学中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体感知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在小组读,然后全班读,抽学生进行评价,然后再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也体现了新的学习方式,在这段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踊跃,讨论热烈,学习效果良好,课程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真正地都动起来了。

3,角色表演。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角色表演时,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林海的爱”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顿时课堂活跃起来,朗诵诗的、写诗的、唱歌的、画画的、……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学生对大兴安岭的美景了解不够,在加上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对朗读的指导还需加强,以情动人的“品读”还不够,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等还不够,在资料汇报方面,许多学生家庭没电脑,可查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限,不能让学生对兴安岭有更多的了解。

[《林海》教学反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林海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八

今年,再一次教《林海》这一课,我吸取了教训,在讲课前认真钻研了教材,改变了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住描写大兴安岭美丽可爱的句子,体会其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法,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理解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感情的升华,而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学生先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个词来描写林海的绿,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观察校园里的各种树木,在实践中体会“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个词所描述的意境,并找到原因。学生返回教室后汇报了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因为树木的“种类不同、高低不同、远近不同、受光不同、树龄不同、疏密不同……”所以在作者的眼里大兴安岭的“绿”呈现出“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个词准确地体现了大兴安岭的绿的层次美。此时我要求学生回归文本,品读课文,并提出问题——“‘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四个词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绿’,你还能想出哪些描写绿颜色的词?”学生开动脑筋想出了许多描写绿颜色的词——“墨绿”、“翠绿”、“嫩绿”、“茶绿”、“果绿”、“黛绿”、“橄榄绿”……这时我让学生用自己能想到的绿色来替换课文中的“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四个词,再读课文来品味,学生很快认识到各种描写绿颜色的词都没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四个词所包含的绿颜色丰富——这四个词不但包含了同学们列举的各种绿色,还包含了同学们不知道的各种绿。“作者用词真是太准确了!”这是同学们品味了作品的语言魅力后发出的由衷的赞叹。在几天后的测试中,我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样的填空题全班仅有一名学生填错!

叶澜教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地激活凝固的语言文字,才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两次教学《林海》给我一个启示:老舍先生的作品之所以成为名著,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经历了时间老人的筛选,经历了几代读者的考验。因此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必须深入体会作品所包蕴的丰富的内涵,前一次教《林海》只是简单地运用了对比的方法研读了课文,在反复、多次的朗读中,才生硬地“体会”到了作者的用意。一次测试暴露了学生理解课文的肤浅、片面,也暴露出我在钻研教材方面的不足。第二次教学时,我认真钻研了教材,寻找到课文的“空白点”,并引导学生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实践中体会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语境,激活了文本中凝固的语言文字,然后回归文本,对文本进行了探究性的阅读,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真正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