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金融发展调研报告(汇总15篇)

小编: 紫薇儿

一份优秀的竞聘报告能够让雇主对你产生兴趣,愿意给予你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辞职报告示例,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融发展调研报告

当前,我市正处于建设强市名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凸现。如何推进我市金融产业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最近,针对我市金融业发展这一课题,我们到有关单位、部门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篇调研报告。

一、我市金融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企业,它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担保、典当、信托和租赁业,在我市主要表现为前五种。近几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金融工作的政策部署,积极推动金融业改革、发展和创新,金融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xx年股票、基金及权证交易量实现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99%,今年1-5月份实现交易量204亿元,比去年全年增长133%。担保业和典当业有了初步发展。到xx年底,全市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达11家,总注册资本金亿元,累计担保金额亿元。典当行达三家,业务开展良好。

(二)金融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以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商业化改革,xx年银行业实现利润亿元,而xx年亏损亿元,不良贷款率比xx年下降了个百分点。省银监局评选的良好银行中我市有3家入围。昌润典当公司自成立至今,没发生过一笔呆坏帐,xx年昌润典当公司在全省96家典当行年审汇总中,排名第6位。

(三)金融改革和创新步伐加快。xx年11月,城市信用社成功并入华夏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明显进展,8家农联社获准发行了亿元的央行专项票据。目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日益完善,资本充足率逐步提高,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明显增强。保险企业推行的契约式联防保险,得到了保监会的充分肯定。中间业务发展迅速,到xx年底,全市银行机构保函余额亿元、保理余额亿元、国内信用证余额1340万元、国外信用证余额万美元,同比分别增加亿元、亿元、1240万元和万美元。

(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作用增强。各金融机构充分发。

挥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作用,xx、xx和xx年积极牵线搭桥,召开了三次大型银企合作洽谈会,共签约资金亿元,涉及74个项目和138家企业,实现了银企双赢。xx年到xx年,年均贷款增加51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加贷款亿元。特别是工商银行聊城分行连续三年进入全国工商银行二级分行经营30强,xx年名列第16位,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亿元,占全市所有贷款新增额的%,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xx年以来,各保险公司为社会承担各类风险责任金共计亿元,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保险金亿元,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补偿、稳定社会的作用。

(五)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先后组织开展了净化信用环境系统工程、诚信金融创建、金融安全区建设、信用聊城建设等活动,有效改善了全市信用环境。xx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的意见》,把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纳入了对各部门和县级政府的目标考核范围。xx年下发了《聊城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核评价实施细则》,开展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评选活动,进一步优化了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xx年,高唐县被评为省级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对不足。金融业增加值总量(亿元),仅是济南市(亿元)的%,增速比济南(%)低个百分点,比gdp增速低个百分点,贷款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低于滨州近20个百分点。除按行政区划设立的金融机构外,我们缺乏股份制商业银行进驻。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山东设立分支机构的有10家,我市仅有华夏银行一家。地方性银行只有农村信用社。证券营业机构只有齐鲁证券一家。担保业实力太小,xx年,我市11家信用担保机构中,有5家未开展任何业务,两家已名存实亡。全市典当行数量少、规模小。

二是银行信贷结构和市场工具结构单一。银行市场结构过于集中,信贷资金过分集中于少数大中型企业。xx年,我市十户大企业新增贷款52亿元,占全市贷款增加额的74%,导致投放到中小企业和农村的太少,新农村建设依然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此外,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信贷等传统业务领域,个人金融结算、理财、咨询、代理等个性化、服务性产品严重不足,衍生金融工具发展滞后,基本没有业务发生。

名民营企业8亿多元贷款也都是互保贷款。如果一家企业经营不善,很容易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双力破产就涉及到中通、鑫亚、东方内燃机等企业,教训非常深刻。之所以企业相互担保过于集中,是因为一些挂靠政府部门的中介机构办理抵押贷款的评估、登记等手续繁琐、收费过高。如某客户在某行贷款1000万元,评估、登记等各项费用合计为抵押物评估价值1700万元的7%,占贷款额的1/10。从信用环境看,企业、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不少企业不严格按照财会制度核算,对银行信贷调查敷衍应付。有的企业诚信道德缺失,刻意逃废债务,给银行信贷资金安全造成一定风险。

二、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

贷款占比下降到3%以内,大大增强了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四是鼓励发展民间资本市场。目前温州大多中小企业仍然依赖于民间借贷。据估算,温州用于民间借贷的资金不低于6000亿人民币。温州有些县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通过民间投资来解决,减轻了政府负担。五是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收录温州借款企业信息6万余家,个人客户信息40万个。温州本外币不良贷款率仅为%,在全国291个城市中,被评为5个金融生态级别最高的城市之一。潍坊市为规范企业融资行为,开展了企业资信评级工作,xx年召开了首批银行信用最佳企业授牌大会,对163户信用最佳企业进行了表彰。

三、关于发展我市金融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我们过去一直把银行当作地方的“钱袋子”、出纳员,经常利用行政手段干预银行的投资行为,是有深刻教训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已不局限于资本或资金的借贷功能,而是更广泛、更深刻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引导、渗透、激发、扩散作用。当务之急是转变认识,重新审视金融产业的作用,像对待制造业一样,促其尽快做大做强。

长效机制,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定期召开银企联席会议,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三是进一步培育保险市场。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完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城乡商业养老保险和农业保险。目前临清市正在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建议条件成熟后推广到全市。加强诚信建设,严厉打击保险诈骗行为。四是大力推进直接融资。成立企业上市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十一五”上市规划,大力培植上市公司资源,积极推动优质企业上市。对企业改制上市实行政策扶持,按规定给予相应优惠。进一步推动我市大型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工作,通过发行企业债券、项目债券等形式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五是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全面落实我市《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改进中小企业评级授信制度,成立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完善我市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基金管理办法及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倾斜。加快发展典当业,出台激励发展政策,使之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之一。

不能超过1千万元,加入省农业合作银行后,放款权限可增加几倍。研究农信社的不良资产处置问题,是否可以学习潍坊的做法,政府量力而行采取置换不良资产税收返还的办法,尽快使农信社甩下包袱,做强做大。二是理顺管理体制。建议整合现有机构,设立市金融证券管理服务办公室或金融服务中心,负责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各项服务,引进辖外金融机构,组织企业上市和银企合作洽谈等。三是鼓励各银行努力创新金融产品。重点发展中间业务,拓宽银行盈利渠道。大力推广票据使用。大力发展金融租赁业务,促进企业直接融资。四是积极争取村镇银行试点。最近,银监会提出降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并支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虽然当前山东尚未列入试点,但我们应密切注意国家政策动向,积极争取试点。

(四)要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全市信用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加快征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建立征信体系,向金融机构及社会其他部门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大力开展信用村、信用户、信用社区建设,提高全社会信用意识。二是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体系。尽快剥离依附于工商、税务、国土、房产等部门的中介机构,规范各种评估机构的收费行为,规定评估收费区间(温州规定300-500元)和标准,违反者给予处罚。

积极引进国内外资信等级高的中介服务机构,增强行业竞争,促进中介机构提高业务水平。三是加强和防范金融风险。规范企业改制破产行为,配合银行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逃废债务行为,落实保全金融债权。严禁非法集资、非法证券交易、地下钱庄、地下保单和非法外汇交易,打击各种金融诈骗行为。加强对异常资金流动情况的监控,积极遏制和有效打击洗钱等相关犯罪。四是大力创造好的软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是整个社会软环境的改善,行政机关不得干预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坚决治理“三乱”,确保金融产业发展有一个良好环境。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xx管分局:

根据《xx的通知》(银保监办发xx号)文件精神,为扎实有效做好xx银行(以下简称“我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上级监管部门关于乡村振兴工作有关精神,及相关工作要求和战略部署,现将我行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优化“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和机制。

(一)乡村振兴服务情况。

涉农贷款余额x万元,较年初增加x万元,增速x%;

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x万元,较年初增加x万元,增速x%。当地贷款余额x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x%,无跨经营区域办理授信及发放贷款的情况,当地贷款户数x户,户均x万元。

(二)完善治理机制,各级各司其职。

1、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党的作用始终贯穿于经营环节全过程,积极在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党的核心作用。2020年我行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2、乡村振兴工作,是国家政策的一部分,也是我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上级监管部门对我行的工作要求,我行充分认识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思想站位,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保障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开展。

组长:x。

副组长:x。

成员:x、x、xx。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x部,主要负责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与协调,落实上级监管部门下发政策,组织相关条线人员培训,落实行内领导班子的工作计划,收集、整理乡村振兴文字材料等工作。

x年初我行已制定信贷投放计划,信贷资源配置侧重“三农”领域,计划发放各项贷款x万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占比x%,涉农贷款占比x%,普惠型涉农贷款占比x%。并将各项指标任务分解至个人,按季考核,择优奖励。同时主动承担贷款客户在办理贷款时,产生的不动产登记费及抵押评估费,不收取除贷款利息以外的任何手续费,减少客户融资成本,让利客户。

二、强化关键领域金融供给。

积极响应x市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各项政策,强力推进乡村振兴大会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产业发展,支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大力发展。构建完善支农支小金融需求的特色经营模式,改进创新贷款产品与抵押方式,为“三农”及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x年为x推出x贷款,目前已授信x万元。x年计划推出农具抵押贷款,推广“厂商银”、“商农银”合作模式,大力支持县域“三农”及小微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强化支农支小战略定力,向乡镇延伸服务触角。

三、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质效。

x年我行共开展银企对接会x次,覆盖企业家数x家,对接会主要为企业介绍我行信贷产品及为企业宣传讲解“延期还本付息”相关政策,在抖音、微博等短视频平台上传相关视频,累计点击量达1700余次。x年我行与中国农业银行x支行合作设立助农取款点,截止目前共在x市各乡镇设立了x个助农取款点。

四、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由于目前x市相关职能部门暂未普及林权、土地经营权等相关权证抵押登记业务,我行目前仅有传统的抵押贷款,较难开展其他权证抵押登记业务,目前只能通过发放保证担保或者信用类贷款为相关种植户提供资金支持,支持力度有限。

五、脱贫攻坚成果。

我行挂点x村委扶贫,计划帮助x村委x户家庭脱贫。认真实施对已出台政策措施进行指导和督促,对定点扶贫的村委,由行领导带队组成驻村工作队,每天保证一名扶贫干部留村进行帮扶工作,派出的干部工作认真、情况清楚,工作得力,同时配合村委打击乡村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活动。

驻村工作组统筹提高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在不断完善村级党建工作格局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及时踉进新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靠体制和机制创新激励,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并健全完善村委会各项规章制度,让干部干得舒畅、有奔头,努力把基层党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我行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动员有能力的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定点扶贫工作中来,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帮扶到户,让贫困户得到更多实惠和发展机会,使扶贫解困明显推进,新农村建设明显加快,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基层组织明显加强。一是落实包村帮户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和扶贫领导小组的工作人员曾多次亲临帮扶村,走访x余次,慰问贫困群众和贫困党员家庭x户,送去价值x元的米油肉等生活用品。二是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扶贫领导小组积极动员单位有能力有爱心的职工加入到帮扶行列中来,开展“老同志牵手留守儿童活动”,为x村贫困学生捐资助学,使其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同时也有一个更好地学习环境。截止目前南兴村委x户家庭已全部脱贫。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x年将继续坚守村镇银行定位,扎根县域,服务当地“三农”及小微企业。积极运用央行再贷款及其货币政策工具,x年拟申请央行再贷款x元,用于支持雷州地区“三农”及小微企业,进一步助力当地经济良性发展。

(二)树立合规、审慎、稳健的经营意识,始终坚持“小额、分散”的风险防控理念。加强涉农贷款的内控合规管理,盯紧关键岗位、人员和业务环节,将相关风控要求形成“硬约束”。

x年我行将继续坚守村行定位,秉承“x”理念,始终面向“三农”、服务“x”宗旨,以打造“x”为目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xx银行。

x年x月x日。

金融危机调研报告:金融危机与我国传媒业的发展

为认真落实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搞好学习时间活动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市总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制定了调研提纲,精心设置了《企业调查问卷》、《职工调查问卷》、《企业调查问卷汇总表》、《职工调查问卷汇总表》,并于4月下旬,由市领导带队,组成5个调研小组,到10家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调研。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企业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在调查的10家企业中,受国际金融危机明显影响的有7家,占70%;其中在调查的4家小型非公企业中有3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占75%。在所调查的大型企业中,出口企业受影响最大,主要原因是订单减少,以前的利润被快速稀释,流动资金较少,有的资金链已到断裂的边缘,导致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

2、职工的基本情况。

一是职工队伍明显减少,尤其是太湖和怀宁两县;二是在岗职工人数减少,尤其是集体单位职工减幅较大;三是在岗职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除外)的收入不同程度减少,尤其是集体和非公企业的职工。

3、职工目前的思想状况。

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订单减少,有部分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引起许多职工对表未来前途的担扰。调查问卷显示,职工主要是对企业发展、个人岗位、工资收入、社会保障等产生了较大忧虑。

二、工会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做法。

1、深人调查研究,及时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市总工会迅速行动起来,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深人企业调研等形式,及时摸清经济危机对职工的'影响,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2、开展思想教育,帮助职工认清当前经济形势。

各级工会利用工会宣传阵地,加强对职工的形势教育,引导职工理性看待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以及企业的经济现状,增强与企业共渡难关的信心。

3、开展增收减支活动,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各级工会引导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组织职工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活动,许多企业号召职工开展“六个一”节约行动,即节约一度电、一两煤、一升油、一滴水、一块料、一分钱,坚持从点滴做起,从今天做起,努力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我为企业作贡献的良好氛围。

4、组织开展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职工队伍素质。

在加强内部挖潜,做好降本减负的同时,许多企业工会充分利用当前生产不饱和的时机,积极开展系列培训,做到练好内功强素质,为下阶段生产复苏打下扎实基础。

金融发展调研报告

近日,我们对具有发展畜牧业资源丰富和潜力巨大的吉林省xx市进行了专题调研。

结果显示:区域畜牧业在市场经济的拉动下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金融部门信贷支持力度减弱,较大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发展步伐。

截至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畜牧业贷款余额3亿元,占“三农”贷款比重仅为9.2%。其中2004年前畜牧业贷款2.4亿元,近4年来新增畜牧业贷款只有0.6亿元,远远低于其他行业贷款增量。

究竟难在哪里。

畜牧贷款风险高,惧贷心理加重。

过去,xx市辖区内农业银行和农信社曾多次承办畜牧业贷款,对当地畜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受市场、经营、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部分畜牧业贷款出现不良,甚至形成风险。截至2008年末,全市畜牧业不良贷款余额2.2亿元,占畜牧业贷款投放总量的73%,这一巨额不良贷款的形成,致使承办贷款的金融机构产生了惧贷心理,贷款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据对某县农业银行调查了解,2003年办理一批奶牛贷款,贷款规模为2000万元,共计63户,购买奶牛216头,期限为3年,于2005年到期。目前,该批贷款共计收回本金137万元,其余1863万元全部形成不良,不良率高达93.15%。

户多面广、分散经营不利于管理。

几年来,xx市70%以上的养殖户还处于分散经营,庭院养殖,遍布各村屯,给承办贷款的金融机构增加了经营成本和管理难度。例如某县农行2000年发放的养羊贷款,共计2380万元,养殖户1017户,分布10个乡、97个村、225个自然屯,每名信贷员平均负责170个养殖户。距离该行最远的养殖户村屯达120公里。这样就导致信贷员到户率低,跟踪管理不到位,对养殖户和养殖情况发生变化不能得到及时了解和掌握。

例如,该县包拉温都乡五道营子村养殖户王志刚贷款2.5万元,购买羊76只,仅半年时间,由于饲养能力和越冬缺少饲养,便把羊一次性全部卖掉,卖羊款用于子女办婚事。目前,该笔贷款已全部形成风险。

缺少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市场与养殖户难以形成产业链条。

目前,畜牧业产品市场发育并不完全成熟,全市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22户,覆盖率低,对养殖户经济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拉动作用小,养殖户直接面对市场,只要市场价格或需求出现较大波动或变化,不但畜牧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而且养殖业主的经营理念和信心也会产生变化,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收入的不稳定性,导致对农户经营规模,经营项目受到严重制约,致使畜牧业贷款存在风险隐患。

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联动机制。

无论是当地政府、牧业管理部门或金融机构,在过去项目建设中,往往表现为重扶持、轻管理;重投入、轻回收。这种项目后期管理不足或管理不到位现象,是严重缺少部门之间协调联动机制的典型表现,后果是把养殖户风险直接转嫁给了承贷的金融机构。

以某市农信联社为例,2004年奶牛贷款项目启动后,从开始申报贷款、筹建奶牛园区,到养殖户办理贷款,购回奶牛。项目竣工之后,畜牧部门及推介该项目的乡镇政府便完成使命,后续的经营管理、经济效益、资金偿还、安全隐患等全部由该联社承担。这种严重缺乏部门之间协管理的现状,致使畜牧业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不仅给金融业带来新的风险,而且严重影响了牧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关政策措施不配套。

畜牧业贷款具有额度大、期限长、风险难以把控等特点,如果没有相关政策的配套实施,金融业投放信贷的顾虑短期内难以消除。据对辖内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座谈反映,过去支持畜牧业发展的信贷资金由于缺少相关配套政策,以至于出现大面积不良贷款和经营风险时难以挽回,因而顾虑重重。

主要表现在:一是信贷资金出现风险时,金融内部缺少保全措施;二是地方政府推介或主导的项目,金融业贷款出现损失后缺少必要的补偿政策;三是畜牧业贷款缺少保险政策的及时跟进。

对策与建议。

完善配套机制,实行封闭式运行。

针对区域大多数养殖户与市场脱节,尚未形成产业链条的实际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注重培育和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当地养殖户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市场的有机对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链条。即:市场—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由产业化龙头企业首先建设养殖和加工基地,要引进养殖农户进入基地集中饲养,并由公司统一提供防疫、疾病治疗等服务,提供饲料,统一收购加工,统一销货,统一结算,整体运作程序完全达到封闭式运行,将市场、管理、资金流程等置于可控之内,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资金风险。

建立多方联动的协调管理机制。

针对目前养殖户点多面广、分散经营、不便管理的实际,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协调畜牧职能部门,乡村政府,承贷金融机构建立多方联动协调管理机制。

乡村政府要协助承贷银行管住户、看住物,防止个别养殖户中途转产不养、变卖等造成贷款形成风险;畜牧职能部门要对养殖户实行档案化管理,不但要为养殖户提供饲养技术、防疫等服务,还要协助承办贷款行社管理资金使用,防止挪用;对贷款购买的大牲畜实行档案化管理,变卖时需经畜牧业部门批准;承办行要督促分管信贷人员做到经常到户,及时了解掌握养殖户的经营情况和思想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控信贷风险。

政府牵头、搭建平台、实施集约化经营。

政府部门在扶持区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应改变过去按户补贴、分别使用的做法,将政府扶持养殖户的财政资金集中起来,按统一标准建造畜禽集中养殖园区,走牧业养殖专业合作化道路,建议由养殖大户或养殖能手出任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实行种畜统一购进,统一饲养,统一配购饲料,统一防病治病,统一管理,逐步提高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尽快建立并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

首先,要对大牲畜、规模养殖的家禽等实施保险政策,由地方财政统一承担畜牧业保险费用。其次,制定实施畜牧业贷款风险和损失的补偿政策,在该项贷款完成一个周期后,由当地政府部门牵头、畜牧、承办行、保险公司担保机构参加的评估小组,对被认定风险和损失的贷款及时予以补偿。最后,对金融机构新增加畜牧业贷款要给予收贷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充分调动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

金融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一是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营销理念,要正视区域经济与社会环境实际,努力寻找金融助推畜牧业发展的着力点,切忌畏首畏尾,故步自封,无所作为。

二是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与管理,力求在信贷人员配备、业务流程设计、风险管控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三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为有效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各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向上级行争取贷款权限,努力保持对牧业经济发展必要的支持力度,尽量放大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效果,有效破解区域牧业发展难题,进而实现政、银、企、农多赢局面。

四是基层央行要发挥协调和窗口指导的作用。主动牵头协调政府、财政、金融机构、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建立完善投资体系,对农信社资金投放能力不足的要给予再贷款支持,努力满足畜牧业发展资金需求。

金融业发展调研报告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力发展金融业是促进榆林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突出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大制约因素。推动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已经迫在眉睫。最近,根据省政协的通知精神,我市政协财农委组织人员,对全市金融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情况通报,召开了金融界人士座谈会,并走访了有关金融机构,企业界人士和农村,了解我市金融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提出加快发展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金融业的现状。

(一)榆林金融业机构建设概况。

目前,我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5类21家,包括1家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4家大型股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榆林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榆林分行、中国银行榆林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榆林分行;3家银行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榆阳农村合作银行、神木农村合作银行、府谷农村合作银行;9家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长安银行榆林分行、交通银行榆林分行、招商银行榆林分行;1家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榆林分行,构成榆林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基本框架。其中法人机构12家(12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法人机构9家。从业人数5064人,营业网点544个,其中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325个,邮政储蓄银行79个,农业银行61个,占营业网点的85.4%;从分县情况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榆阳区、神木、府谷、定边、靖边和横山县,分别为106、60、72、52、48、40个,占营业网点的69.4%。当然全市仍有14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网点,主要分布在靖边、佳县、绥德和子洲县。平均每0.6万人拥有一个银行网点资源;城市网点密度大于农村,农村网点人口覆盖率小于城市。近期,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西安银行等多家银行考察榆林市场,拟在榆设立分支机构,榆林银行业金融机构队伍将进一步壮大。

根据陕政办发[xx]108号和陕金融发[xx]1号文件精神,我市积极支持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共16家,已开业经营的有10家,其余6家正计划于年底全部开业。目前正在申报的小额贷款公司有34家,其中已经报省金融办待批的有18家。

xx年三季度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4家,152个机构。其中财产险公司15家,寿险公司9家。全市县级支公司40个县级营销服务部81个,中xx保财险、中国人寿在乡镇设立了79个保险机构。全市保险从业人员6597人,较年初增加702人。

(二)货币信贷运行情况。

xx年三季度,全市各银行金融机构执行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榆林经济的'冲击,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榆林市存款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信贷投放呈现扩张趋势。

1、存款增长再创新高。截至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47.78亿元,较年初增加260.85亿元,增长29.41%。储蓄存款余额为604.17亿元,较年初增加121.08亿元,全市企业存款余额为329.10亿元,较年初增加98.19亿元。从总量看,全市活期存款(包括企业活期和活期储蓄)呈上升的趋势,定期存款(包括企业定期和定期储蓄)呈下降的趋势,存款活期化趋势有所加强。9月末,全市活期存款余额为768.17亿元,占全部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的82.31%,定期存款余额为165.10亿元。受经济面逐渐好转影响,居民投资意愿增强,储蓄存款增速出现下降,企业加大生产投入,企业存款持续快速增长。

2、各项贷款增势明显。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651.84亿元,较年初增加183.84亿元,增长39.28%,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21.92个百分点,同比多增113.25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90.99亿元,较年初增加72.23亿元,增幅22.66%,同比增长13.99个百分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1.25亿元,较年初增加62.5亿元,增幅48.54%,同比增长13.86个百分点。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同步增长,9月末,全市短期贷款余额为379.40亿元,较年初增加129.70亿元,同比多增74.34亿元,主要是农业贷款增加较多(较年初增加84.46亿元,同比多增38.6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64.79亿元,较年初增加60.08亿元,同比多增35.57亿元。在总量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得到优化。各类金融机构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不断提高信贷投入效率,支持农业生产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使全市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从贷款投向分布看,9月末,工业贷款余额62.66亿元,较年初上升18.52亿元,同比多增11.74亿元,继续加大对煤、电、油、气、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农业贷款余额192.07亿元,较年初增加84.46亿元,同比多增38.62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61.12%,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基本建设贷款余额134.64亿元,较年初增加23.11亿元,同比多增3.57亿元,金融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也在加大。

金融危机调研报告:金融危机与我国传媒业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这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世界发展新规律所做出的科学论断。因此,中央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媒面临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所必然带来的传媒全球化,也使新闻传媒业必须面对国际传媒的激烈竞争。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传媒业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媒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全国报纸种数为2111种,总印数为938.9亿印张,千人报纸拥有量为142份,分别是1978年的11.3倍、8.3倍和3.2倍,是1950年的5.5倍、144.4倍和26倍;图书总数为154526种,图书总印张数为406.1亿印张,千人图书拥有量为4944册,分别是1978年的10.3倍、3倍和1.3倍,是1950年的12.7倍、68.8倍和10.1倍;杂志总数为8889种,总印张数为100.9亿印张,千人杂志拥有量为162册,分别是1978年的9.6倍、4.4倍和2.5倍,是1950年的30.1倍、126.1倍和8.1倍;电台总数为301座,发射总功率为49615千瓦,分别是1978年的3.1和3.6倍,是1950年的6倍和138.5倍;电视台总数为357座,千人电视机拥有量为300台,分别是1978年的11.2和115.4倍。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90年代初进入中国,1993年互联网用户数仅为人,10月,用户人数为62万人,到1月用户人数达到3370万人。

我国从1978年开始恢复媒体广告业务,广告营业额的增长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从1982年到,广告营业额年均增长幅度为42%,是同期gdp增长幅度的2.6倍。广告营业额占gdp的比重从1982年的不到0.3‰,上升到20的0.8%,人均广告费也由1982年的0.15元增加到2000年的56元,广告从业人员从1982年的1.6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64万人。在广告营业额的构成中,媒体广告占到很大比重。2000年报纸广告为146.47亿元,占20.55%;电视广告为168.91亿元,占23.7%;广播广告15.19亿元,占2.13%;杂志广告11.34亿元,占1.59%。

2、传媒业的国际比较。

我国对反映传媒发展水平的几个主要指标:千人日报拥有量、千人收音机拥有量、千人电视机拥有量和千人互联网用户数,进行了世界几大国的比较。,中国千人日报拥有量为40.4份,日本为578.1份,美国为212.5份,俄罗斯为105份。19,中国千人收音机拥有量为339台,印度为120台,日本为956台,美国为2118台,俄罗斯为418台。2000年,中国千人电视机拥有量为293台,印度为78台,日本为725台,美国为854台。2000年,中国千人互联网用户为17.8人,印度为4.9人,日本为371.1人,美国为338.7人,俄罗斯为21.3人。

笔者还对中国传媒在世界传媒业中所占地位计算了测算和评估。中国的日报总量1995年已占到世界总量的9.18%,收音机总量年已占到世界总量的17.2%,电视机总量1997年已占到世界总量的24%,互联网用户20初已占到世界总量的6.2%。由这些总量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已成为世界的传媒大国。另一方面,笔者用传媒渗透能力指数计算了1995年世界各国的传媒发展水平,结果发现我国的传媒渗透能力指数仅略高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水平的1/6,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1/2,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1/5。这说明我国还仅是个传媒弱国。

在国际传播方面,美联社、合众国际、路透社、法新社每天发出的新闻量占据了整个世界新闻发稿量的4/5,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是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西方50家媒体跨国公司占据了世界95%的传媒市场。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美国电影占领了全球50%以上的总放映时间。世界传媒发展很不平衡,“西风压倒了东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新闻舆论和传媒市场,形成了“媒介帝国主义”。

金融危机调研报告:金融危机与我国传媒业的发展

我国传媒业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1978年以后进行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国家逐步减少对新闻单位的财政拨款,绝大多数新闻单位通过媒体广告等经营创收实现自收自支。第二次是19以后进行的媒体“集团化”改革,广州日报等几十家大型新闻单位组建起传媒集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是传媒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采取的改革措施,它一方面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激发出媒体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各新闻单位按照市场需求,创办了各种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媒体形式,并在内部推行独立核算、承包经营、人事分配等各项改革。“集团化”改革,是新闻媒体发展到一定规模,面对社会信息化和传媒全球化的新形势,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只有用集团这种组织形式,才能把规模日益庞大、分工逐渐细化、媒体数量不断增加、产业功能更加完备的传媒组织更好地协调和运作起来。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的外部环境,以及信息社会带来的发展机遇,加上新闻单位内部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使传媒业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目前,我国整个传媒市场的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从起传媒业连续三年保持了25%的增长速度,利税总额已超过烟草业,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四,出现了一批规模达十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大型传媒集团。

区金融与经济互促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受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复杂形势影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突破困局,特别是破解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促进地区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成为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初,市政协和xx区政协共同协商谋划,将“xx区金融与经济互促发展情况”作为开展联合调研的重点课题,进行了周密安排,组织成立了由市、区两级政协领导牵头,发改、经信、商务、农牧业、统计、财政、金融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合调研组,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调研活动。先后组织召开了政府部门、工商企业界、金融保险界、涉农合作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农户代表等多个层面的专题座谈会,参与座谈会各界人士200多人次;走访政府相关部门、金融、保险、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00多家,广泛听取和征求各方意见建议,深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从发展速度看,金融与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互促发展。“十一五”时期(20xx年—20xx年),xx区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2%,达到178。9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也呈高速增长态势,其中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4。5%,20xx年达到259。7亿元;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4。2%,20xx年达到195。7亿元。进入“十二五”,xx区经济增速放缓,进入了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20xx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预计20达到285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增速也有所下降,其中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5。4%,预计年达到460。9亿元;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0。3%,预计2014年达到393。1亿元。可以看出,不论是“十一五”的高速发展期,还是进入“十二五”的“换档期”,临河地区的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一直保持着相同的发展趋向,正相关关系十分明显。特别是金融存贷款总量与增速均高于同期经济总量与增速,金融业的持续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二)从金融资金投向看,金融资金的投向结构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20xx年—20xx年,金融机构存贷比由81。4%上升到85。2%,资金使用效率稳步提高。贷款资金投向一、二、三产的比例由20xx年的12。7:48。7:38。6演变为2014年的10。3:52。0:37。7。虽然投向一产和三产的贷款资金比例减小、数量也远远低于二产,但也正是因为长期以来金融资金对第二产业的重点投入和持续稳定增长,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了工业化进程。xx区三次产业结构由的23。2:38。3:38。5调整为2014年的16。3:51。4:32。3。从另一个角度看,贷款资金投向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的比例由“十一五”末(20xx年)60:40变为2014年的62:38,投向大中型企业资金占比持续上升,投向小微企业资金占比持续下降。虽然金融“嫌贫爱富、重大轻小”的本性一时难改,但对大中型企业的重点持续扶持,保证了龙头企业的投资和运营,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发展,对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虽然投向一产和三产、以及小微企业的资金比例有所减小,但总量和增速仍在不断增长,金融对一产和三产、以及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仍在不断加大。从目前来看,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需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加以引导。

(三)从金融总量和规模看,xx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壮大。xx区现有国有商业银行5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政策性银行1家:农业发展银行;地方股份制银行3家:河套农村商业银行、包商银行、黄河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7家,担保公司5家,保险公司24家。各类金融机构共有营业网点220多个,从业人员4600多人。20xx年—20xx年,金融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速分别达到了21。8%和20。4%。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壮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在不断加大,20xx年—2014年,金融对地方财政贡献由3。8%上升到11。8%。可以说,xx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金融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不断加大。

近年来,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为推动金融业快速发展,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特别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和实践探索。

(一)推进金融改革。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意见》,设立了金融业发展基金,市本级财政拿出500万元对引进金融机构、扶持企业上市和信贷增量进行奖励。同时出台了《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建立了绿色通道和推进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xx区完成了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河套农村商业银行和黄河村镇银行,引进了包商银行。特别是河套农村商业银行组建以来业务迅速发展,2014年10月末,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到临河地区全部金融机构的24。4%和24。1%。地方金融机构对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xx区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推动金融产品创新。针对中小微企业和农户资信不足、担保不足和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金融机构在法律、政策、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尽最大能力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时段企业的贷款需求。其中河套农商行大力推广“商户联盟贷款”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农户”、“基地+农户”、“担保+农户”等贷款模式,有力地支持了“三农”发展。截至11月底,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3。44亿元,同比增长11。1%。农业银行突破抵押担保贷款的政策限制,创新推出了“专业合作社+农户”、“多户联保”等信贷产品,为从事农业的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融资52。13亿元;工商银行推出了适合小微企业融资“短、频、快”特点的“网贷通”,已累计发放贷款23。51亿元;中国银行以“中银信贷工厂”为依托,为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量身定做了“银商通达”、“乳业通宝”、“粮食通宝”等十余种授信新产品,业务量明显上升;包商银行围绕地方特色推出了“圈链客户”信贷业务,存、贷款余额增长达30%以上。这些创新性金融信贷产品的推出,促进了金融服务多元化,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信贷需求,缓解了融资难问题。

区金融与经济互促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二次创业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我们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行动指南,《纲要》高屋建瓴,不仅对油田的产能建设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对油田的农牧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具有前瞻的指导意义。对此,我们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政治高度,认为××油田农牧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我们进行二次创业的政治要求。为完成这项政治任务我们必须从宏观上科学分析,从微观上入手,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大庆地区地处黑龙江的松嫩平原。地表土质以盐碱和草原为主。油田开发以来,人们的经济活动已形成石油开发与农牧经济各自优势并存的格局。这里的生态环境,除了原本就脆弱外,还与个别不适当的经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发展,在主观上农牧业都力图取得一处好的生态环境,并为此展开过草场和耕地的开发。考察农牧经济区域与石油开发城市建设交替增长的原因,与生态环境变迁相交织,具有明显的生态社会学和二次创业的政治意义。

一、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要正确分析农牧业各自对种植业的需求与生态的关系。

油田开发以来,大庆地区农牧经济生态区域的增长,与农牧业发展为求得生存的需要,与油田农牧经济需求所相适应的生态经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从农业经济对垦殖草场的需要,牧业经济在保持自己生产方式独特性前提下对种植业的些许需要两个线索来逐一分析。当然,个中不排除农业垦殖对草原的`强力推进。

从油田发展农业经济的角度来看,与移民城市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农产品生活必需品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上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油田一系列成功的农牧开发政策的实施,这里的农牧分布格局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另外,由于畜牧业经济产品的单一缺陷,需要农业产品作为补充。也使得油田农牧业开始依赖油田开发进程,尤其随着居民对粮食等农产品需求量的加大,有的农牧企业便利用临近的农耕基础而从事起简单的农业种植经济。农业争夺草场,畜牧也需要农田,所以在农牧交汇处开辟草场,改牧业生态为农耕生态的主观行为渐多,经济区域变动与生态环境改变纠葛缠绕,彼此依存。

目前,油田农牧在经济生产方式变化的交错冲突中也相互调适,形成新的生态经济发展势态。油田产能建设占地与农牧业占地矛盾日异突出,并由此引发了工农之间的协调,政府和企业为此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总的看是利农、补农。因此农业发展自然会引起旧有生态系统的局部改变,并带给畜牧业经济一定的影响,弱化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随着新的经济类型的出现,其原有的经济布局发生改变是必然的,只是这一过程是在缓慢而不经意间发生着。类似的现象在油田的农牧业企业都有发生。

农业对草原的垦殖,是为减缓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造成的生活资料的缺乏为根本原因的。大庆地区草原农耕区域的扩大自油田开发以来就在不间断中进行着,除了生态脆弱的碱滩沙丘等不宜开垦地外,凡是有水源和土质肥沃的地方都逐渐被开垦。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时,有水源和能够垦殖的地方均已开辟为农田。在当时以重视农业经济为先导的形势下,垦殖草场是不可避免的,哪怕只能种植一两年也在所不惜。不过个别地区已有的垦区反映了这里的土壤不适合农业。这里土壤沙质,含碱性极重。一般垦地种植一次后,待土壤肥力自然恢复,若继续垦种就会影响到草原生态。所以垦殖也是时垦时荒,仅在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土壤肥沃的区域,有粗放的垦种。就这一情况来看,若没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油田农牧业难免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油田开发,大部分原来林木较多的地区均遭到破坏。毁林毁草严重破坏了油田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草原自然恢复能力减弱,农业不成,牧业不兴,部分耕地不得不被迫退耕还牧或弃耕,草场退化,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农牧矛盾日渐突出。故时人考察后评价说“大庆极有希望之生产事业,持续发展首推畜牧业”,“故振兴畜牧,实较垦殖为得计”。

农牧业经济与油田开发双方在争夺富源方面的拉锯战,并不是一味的此长彼消,因地理气候、发展目的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地方依然保持着某种经济成分的优势。

二、二次创业中不能忽视农牧业与油田开发双方争夺草场耕地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

不可否认,油田开发的成功,解决了我国的石油资源缺少的矛盾。为了持续发展,因发展而争夺“草场和耕地资源”的纷争此消彼长。其结果生成了新的农牧经济生态环境系统。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新生成的农牧经济区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弱化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

农牧经济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了相应的自然生态环境。牧业经济为了生存要争得草场,农业垦殖也需要土地,双方为争得富源,必然要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大庆在处理农牧与开发油田双方争夺水草的过程中,有保护农耕的主旨。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农牧经济有着自身的优势。因为农业经济和牧业经济在生产周期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农业经济较牧业经济有着生产周期短、生产成本和风险小等特性,故而在双方争夺土地、水源的拉锯中更有强力,因而农牧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不过,在农牧生产方式交替演进的过程中,生态恶化已经显现。农田已经是“幅员狭隘,十地九沙”。另外,水渠所浇灌的地亩数也在减少。因生态变迁而争夺草场和水源的纷争,不仅存在于农牧业之间,在农业和农业,牧业和牧业之间也同样存在。就草原纷争来看,由于生齿日繁,过量畜牧,导致草原生态退化,也时常引发社会矛盾。上世纪以来,大庆加强了对大庆地方农牧生产的行政管理。农牧界限的推移与水土流失强度有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较,农业的影响要大于牧业,这不仅仅是因为农区的人口密度要大于牧区,换句话说,除了人为因素外,植被、地表组成物质等多种多样的自然因素也在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植被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而植被的变化主要是林木面积的缩小,由于人口的增加和油田区域的扩展,一部分草地和林地被征用,自然环境受到人为的破坏和干扰,保持植被原貌的土地越来越少。

在农牧业经济的相互拉锯之中,草场开辟为农田,后又荒芜的现象也较严重。开垦、抛荒、耕地增减不定的过程,使草原大体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而这一趋势的非线性过程所表现出的就是植被破坏,土壤不能有效地涵养水分,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乃至沙化。

上述从表面上看扩大了农业区,但实质上加剧了农牧矛盾,引发了发展矛盾。由垦殖而引起的农牧冲突等社会问题也早已经引起有关人士的注意,并认为就大庆的实际情形来看,更“宜于畜牧”。主要表现在:(1)垦殖移民,仅解决一部分人之生活问题;于国家之立场,应为全体油田人民着想,使其生计提高。(2)农业不宜发达;而畜牧则不受交通限制,产品亦易于销售。(3)在贸易上,牧畜可以出口,增加输出。(4)农业投入的资本较畜牧多,而大庆非兴水利,广造森林,不足以复兴农业,而牧畜则不然。(5)就地质而言,大庆大部分土地,黄土层甚浅,设行垦殖,即土层之侵蚀作用更大,则易成沙化;而牧畜,则极浅之土层,因生牧草关系,可使土层不易起侵蚀作用。因此,一味讲求垦殖,而不注重气候、地势、土壤等自然生态环境,抛弃畜牧的观念和做法是不可取的。大庆“气候寒冷,雨量稀少,春季霜去较迟,秋季见霜过早之区,只能宜林木,不能骤事农垦。因热冷剧变,冀作物有良好之生长与收获,势所不能。”

同样,忽略大庆区域土壤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而不是因地制宜地实施相宜的经济形式,也会造成生态失衡。所以在研究了大庆地区农牧业经济变迁后,所做出的总结应是“大庆地区在作为畜牧地区时,侵蚀就不甚显著,在作为农业地区时,侵蚀就较为严重。”

三、政治任务与经济任务的并存带给我们的思考。

大庆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生态环境对油田开发与持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从事不同经济生活的人们,需要不同的生态经济环境,为此,纷争就会迭宕起伏。改畜牧生态为农耕生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农牧经济双方需要而互补的一种结果,但更大程度上又是将内地过剩人口向周边新土地的转移消化。如果原生态环境能够适应这种改变,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从事不同经济生活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得到改善。不过大部分的时候这种改变均发生在土层薄,沙层厚,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差的荒漠草原带,而这些地方仅能适应草原牧业生态社会,一旦被垦殖为农田,短期内可能稍有收益,但很快沙化现象就会显现,进而引发社会矛盾。况且,近几十年,是大庆历史上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人口增长最快,矛盾冲突频繁,草场开垦最多。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恐怕也抵得上此前历史时期的总和,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生态脆弱的半农半牧地区,人们不适当的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远不是畜牧业所能比拟的。在这里我们借用费孝通先生的一段话。费孝通先生指出:“靠天种地的粗放农业对牧场草地来说是一种破坏力量。而且凡是丢荒之地在天旱地区植被破坏后,很快就会沙化,农耕所及,草场荒废。”加上农业社区人口增殖一定要扩大耕地面积,即使在较高的农作和施肥的农业水平上,也会和牧民争夺土地。所以在这种技术条件农区和牧区既相互依存,需要互通有无,而又相互排斥,难于长期和平共存。这种关系在传统生产技术没有突破以前,决定了大庆边区农牧接触界限上长期发生的你去我来,我来你去拉锯局面。所以,今天大庆开发中退耕还草还林等的举措,应用科学和科技手段对半农牧地区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的调适,就是对以往教训的吸取。

金融危机调研报告:金融危机与我国传媒业的发展

6月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实体经济受到较大冲击,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订单大幅减少,生产经营困难,部分企业采取减薪、裁员、缩短工时和控制用工需求等措施压缩成本,出现了停产、半停产、破产和倒闭状态。一部分内地农民工因失业、收入低而离开务工地,出现了返乡回流现象。为更好地了解金融危机导致沿海企业经营困难对我市农民工的影响,进一步维护好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市总工会及时组建了专题调研组,从月初开始,先后分组深入到我市的万州、黔江、江津、南川、永川、璧山、铜梁、开县、云阳、巫溪、丰都、忠县、秀山、彭水等14个区县和东南沿海的上海、昆山、广州、珠海、深圳、东莞等6个省(区、市)进行调研,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走访企业在岗职工、听取村社干部情况介绍、面对面与返乡农民工交流、发放调查问卷、火车站和田间地头随机访谈等多种方式,就金融危机导致沿海企业经营困难对我市农民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市返乡回流农民工的基本概况。

**市共有786.2万农民工,其中有300万农民工在市外务工。截至去年12月30日,全市返乡回流农民工47.2万人,占全市外出务工总数的6%。其中:市外回流37.8万人,占已返乡农民工的80%。这其中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回流的31.2万人、占66.1%,从**市外其他地区回流的7.3万人、占15.5%;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达到20.4万人,占总数的43%。从调研组在14个区县抽样调查6000名农民工的情况看,返乡回流的农民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从性别上看,男性农民工较多。共抽样调查返乡回流农民工6000人,其中:男性有4182人,占总数的69.7%;女性有1818人,占总数的30.3%。二是从年龄上看,46岁以上的较多。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回流农民工中年龄在29岁以下的有380人,占总数的6.4%;30—45岁的有1190人,占总数的19.8%;46岁以上的有4430人,占总数的73.8%。三是从文化上看,初中以下的较多。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回流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有5124人,占总数的85.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有876人,占总数的14.6%。四是从行业上看,建筑制造业的较多。抽样调查显示,有2802人是从事电子加工、服装加工、玩具制造和鞋类制造业的占46.7%;从事建筑业的有2048人,占总数的34.1%;从事餐饮住宿的有945人,占总数的15.8%;从事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的205人,占总数的3.4%。五是从技能上看,未经过培训的较多。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外出前参加过工会和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有1434人,占总数的23.9%;没有参加过技能培训的有4566人,占总数的76.1%。绝大部分是技能单一的农民工。六是从收入上看,工资足额兑现的较多。抽样调查有89.3%的农民工的工资是足额兑现的;仅有10.7%的农民工没有足额兑现。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群体:一部分是因企业破产倒闭或减薪裁员,有1—2个月没能足额兑现工资的占6.7%;另一部分是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企业老板“有意”不足额兑现工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留住人才,待企业渡过难关后,这部分人员能够回到企业继续务工的占4%。

二、对我市农民工造成的主要影响。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部分农民工返乡回流,在座谈和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既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同时又有积极的作用。

从消极方面看,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农民工总体收入明显减少。绝大部分企业都是采取先压缩工作时间、减少员工工资、再实行裁员、最终才停产或破产倒闭。大部分返乡的农民工都经历了先减薪后裁员的过程。因此,农民工工资普遍为正常标准的80%左右,收入减少大约20%。二是土地转租矛盾开始凸显。由于大多数农民工常年在外务工,有的甚至全家外出。家中土地或由本人、或由当地村委会转租,有的已经转让了土地经营权。农民工返乡后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新的工作,在家又无地耕种,成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三是生产生活上带来新的困难。有一部分举家外出多年的农民工,家中房屋年久失修,有的破烂不堪,有的已经倒塌。这次因失业返乡,吃住、医疗、子女上学等问题自身无法解决,有的农民工无心也无力重新修建房屋。由于长时间外出,大部分农民工已经习惯城市生活,对农村的道路、照明、饮水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反而不适应。四是部分青年农民工不愿返乡。青年农民工多数是初中、高中或者大学毕业就外出务工,他们正处在精力旺盛、头脑活跃的阶段。由于多年在城市务工就业,养成了“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但在身份上他们仍是“农村人”。企业倒闭失业后,绝大部分青年农民工不愿返回农村,不愿待在农村,继续留在城市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五是短期内就业和创业较难。返乡回流农民工数量逐渐增多,且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技能较为单一。由于内地企业和工种与沿海企业的差距,短期内还不能完全适应,加之本地企业也因金融危机的影响,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都较为紧缺,在短时期内农民工将面临就业难和创业难。

从积极方面看,有四个方面的作用已初显:一是增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量。通过近年的努力,农村的面貌得到较大改善,但建设力量总体上还较为薄弱。金融危机导致部分农民工返乡回流,这部分农民工见识广、观念新、能吃苦,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十分重要的骨干力量。二是带动和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多年的城市生活,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了沿海农村的生产方式。这次返乡回流,必将有力地促进新能源(沼气、太阳能)的利用、农村劳动力货币化,带动农村传统的种养殖方式方法的转变,农业机械化设施设备等将得到更加有效的推广使用。三是促进一大批返乡农民工就地务工创业。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市农民工出现了“回流不回乡”的现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愿望十分强烈。大部分农民工回流后并没有从事单纯的农业生产。他们有的兴办企业、有的从事个体经营、有的承包荒山荒地从事规模种养殖、有的通过各级各部门的联络协调,已经就近就地实现了再就业。四是推进了区县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建设。农民工返乡回流后,一部分经济基础较好、经商意识较强的农民工不愿返回农村,有的在区县中心城区购置新房,安排子女在县城入学,在城区周边的工业园区实现就业;有的在乡镇小城镇买房,有的在交通方便的公路沿线建房,兴办个体经营、开办“农家乐”等。有的区县还制定优惠政策,调动返乡农民工建房的积极性,部分乡镇出现了返乡农民工“建房忙”的现象。

三、帮助返乡回流农民工的对策建议。

一是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多数返乡民工都准备今后继续外出务工,但往哪里去和从事什么工作都心里没数,希望获得就业引导,避免盲目流动。各级党政和劳动部门应积极寻求就业信息,加强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用工信息的收集发布,加强与本地相关用人单位的联系,提供大量的就业信息。既可充分利用电视、手机等现代通讯传媒,也可在乡镇、村社举办一些小型的“乡场招聘会”,让更多的农民工了解到就业信息。

二是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农民工返乡回流后,43.8%农民工表示将继续寻找机会外出务工,但苦于没有一技之长,渴望在当地学习掌握一两门专业技术,劳动保障部门及各级工会应针对农民工的特点,就近开展一些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如钢筋工、焊工、电工、家政服务、种养殖技术等。通过政府部门组织开展订单式培训,实现“一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就业技能水平。

三是广泛开展创业指导。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对有一定资金实力、又具有创业意愿的返乡民工,在肉牛、生猪、蛋鸡、蚕桑、竹木、苗圃、土地规模流转等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和饮食、服装、娱乐、日常用品连锁超市等私营个体工商项目上加强政策引导。帮助他们选准致富项目,并在资金协调、土地流转、技术服务、政策倾斜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

四是加大帮扶力度。部分农民工由于举家外出务工多年,家中田地荒芜,房屋破烂,返乡后无法居住、没有口粮,希望获得政府的帮扶救助。各级党政应更加重视和切实关心返乡农民工工资兑现、子女人学、大病就医等实际问题,为生活较为困难的返乡民工送大米、送棉被、送衣物,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他们心坎上。同时,也希望乡镇和村、社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土地规模经营等政策时,稳定农村土地政策,保障返乡农民工的生产资料权益。

农村金融调研报告

目前,我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5类21家,包括1家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4家大型股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榆林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榆林分行、中国银行榆林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榆林分行;3家银行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榆阳农村合作银行、神木农村合作银行、府谷农村合作银行;9家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长安银行榆林分行、交通银行榆林分行、招商银行榆林分行;1家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榆林分行,构成榆林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基本框架。其中法人机构12家(12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法人机构9家。从业人数5064人,营业网点544个,其中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325个,邮政储蓄银行79个,农业银行61个,占营业网点的85.4%;从分县情况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榆阳区、神木、府谷、定边、靖边和横山县,分别为106、60、72、52、48、40个,占营业网点的69.4%。当然全市仍有14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网点,主要分布在靖边、佳县、绥德和子洲县。平均每0.6万人拥有一个银行网点资源;城市网点密度大于农村,农村网点人口覆盖率小于城市。近期,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西安银行等多家银行考察榆林市场,拟在榆设立分支机构,榆林银行业金融机构队伍将进一步壮大。

根据陕政办发[xx]108号和陕金融发[xx]1号文件精神,我市积极支持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共16家,已开业经营的有10家,其余6家正计划于年底全部开业。目前正在申报的小额贷款公司有34家,其中已经报省金融办待批的有18家。

xx年三季度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4家,152个机构。其中财产险公司15家,寿险公司9家。全市县级支公司40个县级营销服务部81个,中国人保财险、中国人寿在乡镇设立了79个保险机构。全市保险从业人员6597人,较年初增加702人。

(二)货币信贷运行情况。

xx年三季度,全市各银行金融机构执行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榆林经济的冲击,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榆林市存款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信贷投放呈现扩张趋势。

1、存款增长再创新高。截至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47.78亿元,较年初增加260.85亿元,增长29.41%。储蓄存款余额为604.17亿元,较年初增加121.08亿元,全市企业存款余额为329.10亿元,较年初增加98.19亿元。从总量看,全市活期存款(包括企业活期和活期储蓄)呈上升的趋势,定期存款(包括企业定期和定期储蓄)呈下降的趋势,存款活期化趋势有所加强。9月末,全市活期存款余额为768.17亿元,占全部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的82.31%,定期存款余额为165.10亿元。受经济面逐渐好转影响,居民投资意愿增强,储蓄存款增速出现下降,企业加大生产投入,企业存款持续快速增长。

2、各项贷款增势明显。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651.84亿元,较年初增加183.84亿元,增长39.28%,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21.92个百分点,同比多增113.25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90.99亿元,较年初增加72.23亿元,增幅22.66%,同比增长13.99个百分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1.25亿元,较年初增加62.5亿元,增幅48.54%,同比增长13.86个百分点。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同步增长,9月末,全市短期贷款余额为379.40亿元,较年初增加129.70亿元,同比多增74.34亿元,主要是农业贷款增加较多(较年初增加84.46亿元,同比多增38.6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64.79亿元,较年初增加60.08亿元,同比多增35.57亿元。在总量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得到优化。各类金融机构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不断提高信贷投入效率,支持农业生产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使全市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从贷款投向分布看,9月末,工业贷款余额62.66亿元,较年初上升18.52亿元,同比多增11.74亿元,继续加大对煤、电、油、气、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农业贷款余额192.07亿元,较年初增加84.46亿元,同比多增38.62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61.12%,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基本建设贷款余额134.64亿元,较年初增加23.11亿元,同比多增3.57亿元,金融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也在加大。

3、不良贷款持续“双降”。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11.89亿元,较年初减少1.25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1.96%,较年初下降了0.8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64亿元,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30.6%,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79亿元,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40.2%。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三农”机构,占全市不良贷款总额的88.22%。从五级分类情况看,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分别为8.19亿元.2.99亿元和0.78亿元,其所占比率分别为1.35%、0.49%和0.13%。比年初下降0.68、0.17和上升0.02%。

4、经营效益继续攀升。截至6月底,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账面利润14.72亿元,较去年同期多盈1.36亿元。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利润7.84亿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利润6.09亿元(其中三家合行的利润占到了全市合作金融机构的78.66%)。利润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信贷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利息收入仍是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的主要来源。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上半年99.5%的收入来自贷款利息收入和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所占份额仍然很少,但较以往有很大起色,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半年的中间业务收入达1.26亿元。

5、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有所提升。自去年市银监分局出台《榆林银监分局推动小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以来,提升小企业金融服务取得各方共识。今年银监分局进一步推动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截至6月底,全市发放中型企业贷款118.04亿元,比年初增加13.69亿元,增幅13.12%。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9.5%。全市发放小型企业贷款49.16亿元,比年初增加14.57亿元,增幅42.12%。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8.12%。

6、农户小额贷款的试点推广工作顺利进行。为了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缓解广大农村地区贷款难问题,我市加快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步伐。xx年12月我省首家小额贷款公司——神木县惠民贷款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还有部分区县,如府谷、横山、榆阳正在积极筹建各自的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农村金融创新开启了良好的局面,对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7、保险业的发展稳步提升。xx年前三季度,我市保险业保持了较快发展,全市保险业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一是保险费收入增幅较快。9月底,全市保险费总收入112667.2万元,其中财产险73039.77万元,寿险39627.43万元。

二是保险保障功能明显。9月末,全市保险业为社会提供了851.3亿元的财产风险保障,共为171万人次提供了256亿元的人身保险保障,其中财产险公司赔款支出36662.92万元,寿险公司赔款与给付支出1062.87万元。

三是扩大农村保险市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已在农村开办了农村房屋保险、农村各种车辆保险、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小额借款人意外保险、农村干部综合保险、计划生育手术保险、学生平安保险、能繁母猪保险、红枣种植保险等十几种保险业务,并逐步建立一批“保险示范乡村”,逐步建立农村保险体系和风险防范补偿机制。四是税收贡献逐年提高,截至9月底,全市保险业上缴国家及地方税金5992.58万元,代地税局代收代缴车船税4592万元,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xx年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支持证券公司提高证券交易量,另一方面积极组建以基金运作方式的能投公司,积极推动诚投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推动榆天化、神木九江等公司上市工作。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受农村与城市相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等历史性原因影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远未完善和健全,不仅体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更体现在农村担保、信用体系不完善,市场发展不充分等软件方面。这些不健全的表现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日益突显,引发诸多矛盾。具体表现在:

(一)需求多样性与金融机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以现代农业、现代农民和现代农村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目前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现状是: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离县域农村地区,支农功能“边缘化”。

二是政策性银行机构职能难以发挥。

三是合作金融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种资金需求。目前农村金融阵地基本上是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垄断经营局面,但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服务“三农”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二)需求成长性与资金来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资金增量需求很大。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最现实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从目前农村金融现状看,金融供给与资金需求矛盾突出。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供给逐年减少。

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实力较弱。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因其历史包袱较重、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对“三农”的支持往往也显得力不从心。

三是县域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遍布于城乡的邮政储蓄机构,由于体制原因更是存多贷少,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资金“抽水机”。

(三)需求时代性与金融服务传统性之间的矛盾。从目前金融服务情况看,其服务的传统性与时代性需求矛盾。主要表现在:

一是金融服务品种单一。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部门仍然以传统存、贷、汇服务手段为主,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缺少服务品种创新。

二是金融产品的适应性较差。首先是贷款期限短,目前涉农银行业机构多沿用传统农业贷款方式发放办法,发放1年期以内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与农业生产的长周期、季节性的特点不相适应。其次为贷款额度偏小,目前农村从事生产经营的贷款需求通常在5—50万元左右,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正常授信1万元以内,最高授信额度为5万元,与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不相适应。

三是信贷交易成本过高。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逐步从农村市场退出,这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区域垄断定价能力得以增强,农村信贷供给价格不断提高。

(四)需求新生性与金融服务功能落后性之间的矛盾。

一是农业产业保险支持空白。农业生产对自然有着特殊的依赖性,产量风险远大于工业制造业。因此,需要引入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

二是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当前,贷款担保难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

三是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缓慢。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加快建立现代农村物流体系,但目前金融对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支持投入很少。四是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缺位。农村劳动力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当前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五)政策的不完善性与农村现实性之间的矛盾。我国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村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根本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我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8倍,加各种补贴等隐性收入达6倍左右。农民依然是最弱势的群体,农民只有土地和宅基地,而农民土地仍集体所有。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在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难以对新农村建设形成有力的支撑。

(一)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

一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涉足甚少,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

二是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相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

三是政府的涉农资金未能全部存入涉农银行。四是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机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二)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取得贷款难。一是为防范贷款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二是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三是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较短,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四是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载的压力加大。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三)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一是借款人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二是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有效需求。三是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四)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一是民间借贷良莠不齐,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二是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时有发生,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远远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三是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资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银监部门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信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吻合,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五)保险业发展不平衡,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一是保险深度和密度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国际上通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业发达程度最主要的两个标志。9月末,全市保险市场深度为1.12%,保险密度为357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年百分点,保险密度低了110元,同时与我市gdp增速同样存在巨大差异,这就说明我市保险市场挖掘和开拓尚不够充分。二是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产寿险业务都主要集中在榆阳、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区,南部六县的保险业务发展较慢。三是产品开发和拓展需求进一步加强。名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很多,但是发展的比较单一,险种结构相对集中。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四是社会的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偿机制尚不健全。

(七)银行业机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存在潜在隐患。xx年,榆林市行业机构案件上升,部分银行机构对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给银行案件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良好的司法环境和社会治安状况、高效的案件侦破能力将成为维护金融安全和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通过以上对当前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新农村建设一样,同样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才能加以完善。

(一)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农村各类金融机构的支农合力作用。

一是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支农范围,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推动农业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强化其政策支农职责。

二是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治理,探索和推行大额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有重点地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

三是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开展“公司+基地+农户”贷款和“订单农业”贷款,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信贷资金的大规模需求。四是明确农村所有金融机构的法宝义务,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户生产经营、民营企业发展、助学和消费。五是实现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良性循环,建立农村资金反哺回流机制。

(二)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

一是政府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过度,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切实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是以农村文化为载体,强化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户及农村个体二商户信用信息库,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是将农村保险体系纳入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框架,积极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在农村设立网点,争取成立地方性的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为农村种养等行业提供保险服务,建立完善的“三农”保险补偿机制。四是建立多主体、多形式的担保机构,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多种担保方法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状况。

(三)增加大额贷款的投放,积极支持农村种养大户、工商户和小企业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主体的投资也迅速增加,资金需求规划也大大增加。小额贷款只能满足小农户的简单再生产需求,无法满足扩大再生产需求。而扩大再生产需求受到限制将制约和减缓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村企业、种养大户和个体工商户是农村最重要的经济引擎,他们有强烈的资金需求,并且资金需求规划较大,但正规金融的信贷规模约束却使得很多企业、种养大户和工商户为了发展生产不得不七拼八凑借钱。而很大一部分不能融入到充分资金的企业或农户则不得不延迟投资、压缩生产规模,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对农村种养大户、工商户和小企业大额贷款的投放,应当成为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重点。

(四)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这一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康发展。

一是明确小额贷款的监督管理。针对业务范围、风险特点以及对公众影响的不同,合理确定小额借款组织的市场收入条件。允许和鼓励产品创新、自主开发小额信贷产品,通过灵活多样的信贷服务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同时,应根据小额信贷组织的类型、业务范围以及风险大小等因素,设定不同的监管原则。

二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紧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及制度,将其纳入法律制度的约束之内。与此同时,要为小额贷款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扩大小额信贷组织融资来源提供更有利的环境,消除一些体制上或制度上的障碍。

三是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功能定位。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在农业、农民和农村这个大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求得自身发展和壮大。

四是坚持小额贷款公司和市场化动作。要建立在市场商业化的基础上,按照现代金融机构的原则进行经营,追寻资金可持续运营的成功模式。

(五)大力开展农村金融创新,开发真正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产品,努力改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高效的金融创新服务。创新包括:金融产品创新、贷款方式创新、担保方式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等。目前,广大农村仍以农户经济为主,但是今日农户正朝着现代新型农民转变,传统的种养加工户正向种养大户、订单农业、进城务工经商农户和小型加工户转变。其经营范围已渗透到农产品加工、制造、运输、商品流通及各类产业化等领域。随之而来,农户的资金需求也显现出多元化。因此,要从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角度,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继续推行农村小额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还应不断创新贷款方式,开发出更灵活,更适应农民需要的贷款品种。比如:为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可拓展教育类、培训类、创业类贷款,帮助农民自主创业;围绕富裕起来的农户,可尝试开办农户投资型、消费型及住房类贷款,以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对资金需求比较大的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可尝试推出大额联保农业贷款,水利设施改造、低洼地改造中长期贷款,以支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培植优秀农村民营企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金融调研报告

金融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没有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就很难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离不开制度性扶持政策。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亟待建立健全,应积极发挥税收作用,促进农村金融体系更快更好建设。

(一)关于农村信用社。

为配合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确保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进行,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改革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税收政策。

1.从20__年1月1日起至20__年底,对参与试点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他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按其应纳税额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2.从20__年1月1日起,对改革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取得的金融保险业应税收入,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二)关于农业保险。

根据现行营业税法规规定,对农牧保险,即为种植业、养殖业、牧业种植和饲养的动植物提供保险的业务,免征营业税。

金融调研报告

调查对象:校区内所有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二、主体。

互联网金融,仿佛在一夜春风之后,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但到底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为何会产生,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开展了调查,有了一些收获。

(一)背景。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与现代信息科技相结合的,以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为代表精神的,以传统金融业的在线化、互联网企业的渗透化和金融生态圈新型化为主要业态表现的,以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为核心模式的新兴领域。就其内涵而言,涉及货币信用化与虚拟性流通,就其外延而言,拓展到互联网的各种运用。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本质上并未改变金融的属性,只是对金融的构成要素进行了重构,是对传统金融业的一次革新。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这种崭新的金融模式有着深刻的产生背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既出于金融个体(主要是指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对于降低成本的强烈渴求,也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的有力支撑。

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是全球瞩目的大事,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金融管制的放松。而全球主要经济体每一次重要的体制变革,往往伴随着重大的金融创新。中国的金融改革,正值互联网金融潮流兴起,在传统金融部门和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中国的金融效率、交易结构,甚至整体金融架构都将发生深刻变革。

(二)产生的原因。

一是互联网化。随着wifi,3g等技术发展,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趋势非常明显,有线电话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也融合进来。移动支付将与银行卡、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方式进一步整合,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和以任何方式进行支付。二是行业融和。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近年来互联网业、金融业和电子商务业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行业融合日渐深入,已经形成新的“互联网金融”蓝海,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在支付、结算和融资领域内的种.种“举措”,给银行的传统经营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三是技术为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为依托,尤其是数据产生、数据挖掘、数据安全和搜索引擎技术,是互联网金融的有力支撑。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搜索引擎等形成了庞大的数据量。云计算和行为分析理论使大数据挖掘成为可能。数据安全技术使隐私保护和交易支付顺利进行。四是网络交易。自从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和平板电脑进入我们的生活,通过互联网做交易开始变得更加普及。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下面是我们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2、你是否熟悉互联网金融a、非常熟悉b、熟悉c、不熟悉。

3、你是否利用互联网参与过金融活动a、总是b、经常。

c、从不。

4、你是否了解“余额宝”等存款类业务a、了解,已使用。

b、了解,未使用c、没有使用。

5、你对传统金融模式的满意程度a、满意b、一般c、不满意。

6、你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满意程度a、满意b、一般c、不满意。

7、你认为互联网金融安全吗a、非常安全。

b、一般c、不安全。

8、你是否被互联网金融欺诈过。

a、没有。

b、偶尔。

c、经常。

9、你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益率高吗。

a、高。

b、一般。

c、不高。

10、你是否看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a、非常看好。

b、比较看好。

c、不看好。

(三)调查分析及建议。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被大多数的人所熟知,近一半以上的人都参与到互联网金融交易,目前大多数的人对互联网金融的一些营销方式还是比较满意的,互联网金融的支付快捷便利,带来的收益较储蓄高,企业融资成本大大降低,融资速度快,这些让互联网金融的未来看起来一片大好,但是由于它目前正处于幼稚期,也暴露了很多缺点,一是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进行数据的传递、存储、处理和使用,有可能面临因设备问题和人为问题带来的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问题。近期出现大批互联网贷款公司出现挤兑、骗贷、跑路等现象,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二是虚拟金融服务引起的洗钱、非法集资等业务风险。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在电子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由于交易对手身份确认、信息不对称等,增加了业务的风险判断和管理风险;互联网金融高效便捷的金融产品虚拟交易方式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滥用,为洗钱、非法集资等不法活动提供便利。三是监管法律法规滞后缺位引起的法律问题。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方面的监管和适用的法律存在空白和灰色地带,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于市场发展。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业务呈现多元化,涵盖全部金融子领域,对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无时空限制、客户范围广泛,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则会造成大面积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系统性风险。我们调查的人群中就有人被欺诈过,一半的人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欠缺,所以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是要加强互联网法制建设,制定互联网管理的基本法,明确互联网管理的基本原则,明确网络运营商、网络用户、信息服务企业和信息发布者等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建议金融机构和从事网络支付服务的非金融机构加强技术防范、人才培养、内部控制和风险预警,建设数据备份中心,建立网络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确保网络金融安全。二是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首先是要明确牵头监管的部门,避免一些不法个人或机构利用网络销售金融产品的欺诈行为;其次是对当前存在的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分类,对高风险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实现登记备案制度。三是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平台体系。正如马云所言“金融的本质是做信用,互联网金融本身是建一个有信用的体系”。四是积极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对外开放,接纳部分有成功经验的国外互联网金融机构来华开展业务,形成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和谐格局。五是加大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研究,鼓励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对互联网企业而言,发展互联网金融,首先需要的是扩大金融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和维护客户群,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式平台优势,强化互联网金融产品开发,满足客户一站式和多样性需求服务;其次加大技术研发,改进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实现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安全畅通和信息安全传输。对金融机构而言,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优势,加强对其他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尤其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互联互通,开发更多适合网上营销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鼓励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服务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聚成合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及其服务是经济发展的血液。而目前,由于农村金融的困境日益凸显,农村金融服务落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掣肘因素。因此,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强化“三农”金融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破解的难题。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有金融体系在为农村服务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由于农村经济货币程度较低,农村金融赖以生存的微观经济基础脆弱,正规金融因农村的比较弱势而选择“自我纠正”,国有商业银行大量退出农村市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下降,农村金融出现“空洞化”和边缘化。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基本没有涉足,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又将面临业务严重萎缩的问题,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其次,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向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再次,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2、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很难取得贷款。为防范贷款风险,面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另外,由于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深入,农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周期长,而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一般为1年,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信息不对称;此外,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受能力严重受挫。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3、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差,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个体公商户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需求。另外,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4、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民间借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良莠不齐,同时,也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另外,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在所难免,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此外,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现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借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配套,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5、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农业保险机构运行障碍主要表现有:保险基金规模较小,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项目界定模糊,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偏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赔机制尚不健全。

特点,积极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

1、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要建立起政府主导、横向联动和金融服务“三位一体”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机制,并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和监测,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量化考核,并不断健全金融生态环境法律基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外部生存环境。首先,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融资成本,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健全信用文化,广泛开展诚信宣传,强化农户诚信教育,培育农户的信用道德和信用精神,提高农户的信用素质。政府采用补助的形式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新型农民整体素质。另外,深化农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使企业真正成为合格的农村市场主体。尽快建设和健全企业和个人的诚信系统,加快诚信立法,实现银行、政府、执法部门间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互连互通,提高社会信用信息的共享程度。运用法律、制度、行政和经济手段,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等诚信机构,提升其公信力。建立农村信用的激励和惩戒机制,完善企业市场竞争和退出的公平环境,创造农村金融生态良性发展的诚信环境。其次,转换地方政府职能。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加强对创建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指定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目标、任务以及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切实转换服务理念,强化农村服务意识,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结合当地农村经济金融状况,加快支农金融相关的制度建设,并保证规章制度的完善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有效保护农村投资者、存款者的合法权利。再次,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与支持力度。财政是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以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农业产业环境,投资环境和农村经济的运行质量。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满足农村金融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农村金融生态比城市金融生态相对脆弱,因此,需要加强国家财政与政策性金融对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项目支持力度。同时,需要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与制度设计。

2、加快法律制定,为农村金融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农村金融立法应循序渐进,平稳推进。应重点制定农业投资法、农村合作金融法和农业保险法等专门法律,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使之有能力和动力进行金融制度创新。首先,制定农业投资法。制定农业投资法,使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法律化,通过立法规定中央、地方、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农业的投资比例及相应的责任。另外,农业投资法在法律上要规定对农业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农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应低于城市的商业银行,以调整其级差收益。同时,建立农业信贷国家财政补贴制,以补偿因低息贷款而造成的损失,走农村金融“以农养农,国家保护”的路子。此外,农业银行在完成上交存款准备金后,多存可以多贷,但必须明确年度农业信贷的结构比例和投入时期。

其次,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尽快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及配套的法规,给农村合作金融以应有的法律保护。在农村合作金融法律中,要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产权组织形式、融资渠道、经营机制、管理模式、运营规则、职能作用等做出明确规定。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在资金、利率、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优惠政策,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在立法中应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经营目标、经营业务、权利义务、与政府的关系等内容做出规定。这样既可以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法律的依据、规范和保障,又可以规范农村合作金融市场,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再次,制定农业保险法。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从法律上明确政府、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政策和财政上予以支持,建立起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村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在农业保险法中,要明确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和实施方式。扩大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农业保险应包括农作物的耕种、收获后储藏、加工及其运输的保险,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财产的保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身保险及各种手工艺和家庭产品的保险等。另外,要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中应发挥的作用。进行保费补贴,根据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和我国财力,规定保费补贴的参考比率;进行费用补贴,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由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经营费用进行补贴。实行某些优惠政策,对农业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免税,对其经营的商业保险业务则降低税率,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也实行免税;对农业保险的投保人提供贷款担保或对向投保者提供低息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利息补贴。另外,要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制度体系。根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实际需要,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商业性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等。

3、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首先,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内控制度,完善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树立以改革和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价值观,构建起涵盖农村信用社各部门、各岗位以及每个员工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完善目标考核、真正使经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增强其经营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同时要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其次,进一步改革产权制度。强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强化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有效地转换经营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高内控执行效果;强化增资扩股工作,确保信息的透明度和操作的合规合法性,逐步优化股权结构。再次,完善治理结构。在治理结构选择上,要坚持所有者控制原则及效率管理和监督原则。要做到入股农民是农村信用社的所用者和控制者,形成信用社和入股农民的命运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制度和体制安排,创造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在组织内部结构机制安排上,既要相互统一,又要相互制衡。根据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坚持所有者的利益主体和他的风险主体是一致的,而在治理上和管理上也应由他们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最后,加强风险防范。努力扩充资本金。资本充足率提高了,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的能力自然就增强了。同时,农村信用社应抓住改革的机遇,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改善自身经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形象,做好服务,强化信用社与社员的联系,使入股社员得到实惠,提高人们的入股积极性。努力实施多元化战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业务应该多样化,资金的投放领域和投放对象应该广泛化。提高信贷质量。农村信用社要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增强其风险意识;严格信贷审查,加强信贷管理,及时催收贷款。

4、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应构建一个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相结合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首先,拓宽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作为目前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应逐步向综合型政策性银行转变,满足不能通过竞争性金融活动而获得满足的农村金融需求。农业发展银行应当健全和完善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继续支持国家粮油储备体系建设,履行为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等政策性业务。在业务拓展上,农发行在目前基础上调整充实业务范围,积极开办粮油产业化经营贷款、重新对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市场定位,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结构,逐步将支持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使其成为支持农村发展的综合型政策性银行。同时要拓宽业务覆盖面。通过增设基层网点、接收部分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或接收部分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网点作为自己的分支机构,增强服务农业的能力。另外,逐步开办扶贫开发项目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业务;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和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拓宽筹资渠道。此外,建立农村政策性保险业务,鉴于商业农业保险尚缺乏市场基础,建议在政策推动下争取成立地方性的,以政策为依托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建议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农业保险发展基金,在财政补贴之外,支付农民的保费补贴和农业保险部门的超额赔款补贴,通过政府补贴或委托代理的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其次,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合作金融机构因自身制度设计的特点,使得为社员服务方面具有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的内在优势,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

如由农户自愿发起的资金互助组织,这种资金互助组织应是真正意义的合作制组织,社员之间互相监督,社员代表参与合作社决策,建立社员大会控制下的法人治理机构,有效建立其自我约束和自担风险的经营机制。再次,逐步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民间金融具有信息成本低、利率弹性大、服务态度好等优点,适度、健康的发展对于活跃民间投资,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要通过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解决民间金融所存在的问题,并逐步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充分利用传统的信用资源来培育和发展民间金融主体,使金融产业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市场化。国家应尽快制定民间金融相关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加强政策引导,规范民间金融行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使之合法化、公开化。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小额信贷组织和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根据市场化的原则,发展以不吸收公众存款的私营、股份、合作制的小额信贷组织和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条件成熟时可由监管部门实行备案制管理,设立民营银行,提高民间金融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更好为“三农”服务。

5、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首先,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调整县级金融服务功能。国有商业银行要合理设置县域机构,取消单纯吸储的银行营业网点。商业银行可以适度调低系统内上存资金的比例和利率,以减少和解决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农业资金流向非农业、经济落后地区资金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这个资金盈缺布局不均衡、两极分化越拉越大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适度“放权”,给予或扩大对基层行的资金授权授信额度和新增贷款的审批权限。其次,调整、完善农村邮政储蓄的功能,以改变邮政储蓄造成农村资金外流的局面。国家应制订相应的政策,政储蓄资金管理办法,必须对现有邮政储蓄制度进行改革。将县以下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通过人民银行全额用于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并将此作为一项制度稳定下来。另外,降低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中央银行利率。

此外,按照机构企业化方向改革邮政储蓄机构,推进邮政储蓄银行网络的建立,并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部门,面向“三农”开展业务;通过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进一步加大邮储资金支农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再次,对支农再贷款要进行财政贴息,引导资金进入农村。不论在地方一级还是在国家一级,财政支农资金和信贷资金都缺乏衔接和配合,国家和地方财政可将支农资金给予财政贴息,以引导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加大农业投入,降低农民的贷款成本。

6、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首先,建立农村信贷保险制度。积极开发农业贷款损失补偿保险品种,对商业性保险公司按照农业保险的业务比重给予相应的保费补贴及免交涉农业保险营业税等优惠政策。其次,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把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考虑组建政策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可以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引导农民参保意识;也可以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办业务,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代理农业保险业务。也可以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支持和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再次,建立信用担保补偿机制。政府要建立信用担保补偿基金,每年按照一定比例补充当年基金并牵头组建符合农村需求的评估担保机构,设立由财政、企业、农村金融机构出资的信用担保基金,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立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以分散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最后,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机制。消除政府承担隐性担保的责任,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为稳定金融体系提供事后补救措施,也有助于农村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

农村金融调研报告

从2003年以来的发展情况看,xx县金融发展总体形势较好。

(一)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大幅增长。截止2015年末,无为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927889万元,较2002年末增加542954万元,增长141.05%,年平均增速为13.03%;各项贷款余额为518580万元,较2002年末增加162446万元,增长45.61%,年平均增速为10.02%;若考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处置因素,自2003年以来,无为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实际较2002年末增加273624万元,增长71.44%,年平均增速为11.23%,与几年来的gdp平均增速基本相当。

(二)各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充裕。从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例情况分析,2015年末无为县金融机构综合存贷款比例只有56.62%,可用信贷资金比例至少为18.38%。。一是目前这32家企业的经营状况都不好,有的盈利能力比较弱,许多都处于实际亏损状态,还本付息能力较差;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因而助长了这些企业的法人代表滋长了信用缺失意识,如无为县的某油脂厂、某食品公司和某调味品公司等,欠了大量银行贷款,现在却很难找他们还本付息。

(三)农村资金需求不平衡、不规范,造成金融信贷资金难以满足其需求。一是由于近年无为县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故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十分强劲。从此次召开银企对接会的调查摸底情况看,实现对接的企业有65家,资金需求为356086万元;不够条件,未能实现对接的企业有46家,资金需求39260万元。因此,今年无为县中小企业的总资金需求是395346万元。二是农户资金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目前无为县的农户生产基本上还是包产到户式的小规模生产,而且农业生产的收益低,因此很少有农民拿贷款从事农业生产的;特别是在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已经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涨幅的前提下,就更没有什么农民拿贷款进行农业生产的。三是农村经济担保体系不健全,造成农村经济组织等农业资金需求难以满足。如农村以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为主的个体经济合伙性组织,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手续,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就难以向其发放贷款支持。

三、无为县推进金融发展的几点做法

(一)正确贯彻国家货币信贷政策,以推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金融的持续发展。无为县在贯彻国家货币信贷政策时,始终坚持“正确贯彻和灵活运用”的原则,不教条机械地执行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坚持在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寻求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每年年初的金融工作会议,人民银行无为县支行都要组织全县各金融机构负责人认真学习国家货币信贷政策,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同时人民银行要求各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好防范金融风险和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醒各金融机构贯彻国家货币信贷政策一定要密切联系无为县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执行,努力支持和促进无为辖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即使在近年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情况下,虽然无为县各金融机构的授权授信规模受到了一定制约和影响,但无为县各金融机构依然想方设法帮助企业多方面融通资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015年,受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影响,无为县金融机构的账面贷款余额虽然仅增加38671万元,但为促进无为县经济发展,无为县各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企业融通资金48940万元;其中农业发展银行无为县支行争取其上级行对无为县企业直接贷款4560万元,无为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通过社团贷款引进县外农村信用社对我县企业贷款4450万元,工商银行无为县支行在信贷规模受限的情况下帮助企业向县外银行办理转贴现13588万元,同时各金融机构还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企业争取县外银行(徽商银行等)贷款12500万元,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宏观调控对无为县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提高了全县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而且避免了由于宏观紧缩造成的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现象的出现。

(二)加强银政沟通与合作,促进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农村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在新的国际和国内金融形势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了三轮重大的改革,至此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三个显着阶段:1979-1993年;1994-1996年;1997-2011年。本文对这三个阶段进行详细分析,以此回顾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程。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包括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邮政储蓄等正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非正规金融组织。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三个显着阶段,基于对这三个阶段的分析,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历程进行探讨。

第一阶段:恢复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1979-1993年) 在1979年之前,我国对于农村地区的金融安排是动员农村储蓄,支持城镇工业化发展,没有建立起单独为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真正的农村金融组织。1979年之后,我国开始了第一阶段的农村金融安排,主要是恢复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形成农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和竞争状态。

(一)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

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在农业银行领导、监督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存贷业务,而不作为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农村信用社业务规模和业务内容发展迅速,对农民个人贷款用途发生了改变,贷款数额也成倍增加。根据1996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从该年起农村信用社改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监管,农村信用社脱离中国农业银行的领导管理,实行自主经营,金融监管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农村信用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随后,国家农业投资公司、国家林业投资公司、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也逐步成立。这样,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基本上建立起来,并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若以1980年为基期,1980-1993年间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信社存款增加了18.7倍,年平均增幅达25.7%;贷款增加了15.6倍,年平均增幅24.1%.农村社会总产值增加了12.3倍,年平均增幅22.1%。

(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

基金会、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各种合会、私人钱庄,其中农村合作基金会自1984年在少数地区试办以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全国发展也较快。从性质上来讲,它不是一个真正的金融机构,而是一个社区性金融系统的补充,对于协调农村闲散资金,缓解农村资金供求不平衡的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中国农业银行身兼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双重任务,这种背景不利于其商业化发展和经营管理的改善。农信社在农业银行直接管理下,也束缚了其独立发展空间。加上部分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组织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严重的非规范经营,混乱了农村金融市场,加剧了我国农村金融风险。所以,以建立农村金融体系为目的的第二轮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阶段: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1994-1996年) 自2004年以后,面临着混乱的农村金融市场,建立一个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势在必得。这是《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的。这轮改革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金融制度的安排。

(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运用分为两类:一类是重点支持农业的产前环节,其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以固定资产贷款为主体的各类农业开发和技术改造贷款;另一类是为了支持粮棉油等农产品流通各环节,进行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体的收购、调销和储备贷款。中国农业银行也将政策性业务划出之后,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加快了商业化的步伐。

(二)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改革

农村信用社的政治体制背景比较复杂,必须加强对其的商业化改革,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向合作制方向发展,并在信用联社的基础上,有步骤地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进行金融监督管理。由于农信社继续沿袭中国农业银行管理时期商业化的经营方向,随农村金融需求的大幅度增加,金融供求缺口越来越大。事实上,农信社本身的历史包袱沉重,资本金严重不足,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不完善,很多方面都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要求。

同时,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明确其不属于金融机构,不得办理存贷款业务,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改变为隶属农业部,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仍隶属于财政部,但办理农业信托投资。

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的发展性金融需求也缺乏来自银行的资金保证。

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必然由非正规金融安排来补充,导致民间借贷和各类合会组织兴起,带来许多金融纠纷。各类基金会和部分农信社不能规范经营, 金融市场寻租现象普遍。

第三阶段:促进农村金融商业化和多元化(1997-2015年) 1997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对基层分支机构进行了撤并,退出了县域范围,重点转向了城市;基层营业机构的贷款审批权和财务权上收,业务重点放在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上,较少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的需求。

(一)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造

2003年6月,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为标志,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试点由8省市试点进一步扩散到全国。这轮改革是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从2003年起,我国允许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与农村合作银行,但

对其设立在注册资本总量、资本充足率、发起人规模、从业人员、设立分支机构数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这些新型农村银行均是在原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股份制银行,实际上不具有合作性质。

改革后,农信社逐步形成了四种产权关系: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县级农信社统一法人、县级法人。截至2015年底,完成产权改造后,组建了17家农村商业银行,113家农村合作银行,1824家县级统一法人。由于此轮改革的目标不是解决农村融资问题,而是解决农信社生存和发展问题,所以在解决农村融资问题上,资金越来越远离农民,向城市流入。

(二)农村邮政储蓄的发展

农村邮政储蓄机构数量庞大,遍布城乡,业务发展迅速,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上起到一定作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于2015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中国第五大银行。邮政储蓄拥有最广的城乡覆盖面,并提供最多交易额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其近60%的储蓄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邮政储蓄于2015年在部分省份开展邮政储蓄定期存单质押贷款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缓解了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还将试点在农村领域发放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及微小企业主贷款,并在时机成熟时推出农村小额保险甚至小额期货等产品。

质量上的规模上均较小。

(三)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逐渐向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转变,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加大了对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的管制力度。为了消除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竞争冲击,1997年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合并、关闭;随后1999年,被彻底解散。除农村合作基金会外,非正规性金融体系主要由亲友之间的个人借贷行为、个人和企业团体间的直接借款行为、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高利贷、各种合会、私人钱庄等组成。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也是类似于信用合作组织,基本上均被取缔。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动了小额贷款试点,银监会出台了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新政策,给农村金融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多元化发展道路。2015年的3月1日,以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成立为标志,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关键时刻。

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2015年1月29日公布的2015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迫切性,表明了优化农村金融体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环节。为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等金融机构。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6个试点省

(区)共核准2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1家,贷款公司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另外,还有8家机构已提出申请,其中3家已获筹建。三类新型机构共筹集各类资本12726.65万元。其中,银行资本6480.21万元,占比50.9%;产业资本1953.89万元,占比15.4%;个人资本4292.55万元,占比33.7%.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2446.16万元,存款余额19344.87万元,贷款余额11953.48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2015.43万元,初步起到了将社会资金引向农村地区、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村金融商业化、多元化。

由于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农村经济长期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而为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各种金融组织的效益和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各国有商业银行和众多的股份制银行。在当今金融市场放开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农村金融组织想要在新的时代下赢得发展机遇,必须深刻研究农村金融改革的脉络,理清各种问题存在的根源,不断地深化改革,开拓各种新的金融产品,做好农村经济的主力军。在为农村经济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发展。

为了培育一批运行良好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状况银监会计划2011年设立192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11月份全国已有13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18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2家。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类型

(一)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投资人的要求,银监会发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作了相关规定:企业入股,财务状况良好,入股前上一年度盈利;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全部资产的10%以上;境内自然人入股,须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良好信用记录,企业和自然人的入股资金来源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

村镇银行应该是未来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的主要趋势,自开展以来 1

已有118家试点分布全国各地,是新型金融机构中比重最大的。它有着商业银行的性质,在经营过程中较农村信用社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担子较轻;较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存款,后续资金有保证。但是,由于刚刚涉足农村市场村镇银行运行起来会感到经验不足,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准入政策的放宽,村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数量将逐渐增多,竞争也愈来愈激烈。

(二)贷款公司

贷款公司作为新型金融机构,它是由有限股东的自有资金和来自一个机构的批发性融资开展相关业务。按照央行的规定它只能办理贷款业务以降低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目前我国已有7家设立,如下图:

2

这个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比如,只贷不存注定它随着规模的扩大后续资金不足,仅通过政府绕道批发和依靠自有资金是很难满足资金需求的,除此之外,公司的最终归属权,银行业如何对其进行监管都是其面临的问题。

(三)农村资金互助社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农村小企业资源入股组成,由10名以上符合银行业监管部门规定要求的社员发起设立,注册资本、营业场所、管理制度等达到监管部门规定要求,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农业资金互助社,是为农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出现基金短缺时,提供一个有效的资金渠道。将有限的股本资金合在一起,用在合理的、需要的地方,以便最大限度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合作社有自己的一套完备系统和体系,在吸收股金和发放贷款上,该有的程序一个也不少。

誉。现在很多农民创业、建房的时候,都不再找亲戚朋友,而是更多的寻求互助社的帮助,他们对互助社都有一定了解,互助社对担保人和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也知根知底,操作起来更方便快捷。

据悉,资金互助社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中经全乡社员代表通过,全乡13006个社员入股636万元,剩余364万元股金按照“入股自愿、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每股最少1万元,最多不准超过总股金的5%向全乡范围的集体企业、个体企业和广大群众吸收。资金主要用于发放社员贷款,满足社员需求后确有富余可存放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可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

二.我国农业现状和新型金融机构的方向

我国农业经营模式基本上仍然是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个体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的能力和所承担的风险都比较小,相对于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对落后,迫切需要改革。机械化生产和有限的耕地以及农村富足的劳动力以及不相适应。为了进行新农村建设和解决富余劳动力,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也有待改革。

近年来很流行的农民工进城为劳动力的输出做出了很大贡献,但这样做并不能解决更被吓的问题,农民必须考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自己的比盘上开创一片新的天地。尽量想办法发展新型农业,例如,冬季利用闲置的土地资源种植蔬菜大棚或者是专业的饲养企业或者其他的创富实业及服务业,以此来活跃农村经济和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

士的技术指导和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资金的支持,尤其是新型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但是,对于新型金融机构都是在实践中慢慢总结经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第一, 新型金融机构必须创新经营理念,绝不可以仅仅作资金的供给者,他们应该利用自己的有限财力和人力在扶农项目上做更多的贡献,向农民提供一些实际的方法和手段,致力做到“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并重。”

第二, 新型金融机构应该创新产品,针对农民的资金需求形势开发不同的新型信贷产品。农户的信贷需求特点一般是:小金额,分散化,难抵押,非正规。针对这些特点,各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创新力度。目前已存在的新型金融信贷产品有:专门针对农村有志青年创业而发展的巾帼青年创业贷款,“农家乐”支持农民创业,“兴农贷款工程”,“新家园”农民康居贷款等等。

第三, 各金融机构应尽力防控经营风险。首先,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按照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分开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研究制定有关信贷制度,将操作流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形成科学统一的信贷制度体系;其次,继续做好客户的信用评价和统一授信工作;再次,改进信贷审查工作。进一步规范贷款调查评估,提供贷前调查的全面性,准确性,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已经以往的贷款情况等因素区别对待,提高办贷效率;最后,切实做好贷后的管理工作坚持销售和管理并重。防止和纠正重贷轻管的倾向。注意从库存管理延伸的物流和现金流管理扩展到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开展贷款后评价工作,继续抓好企业征信系统建设。

第四, 各新型金融机构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切忌打着空口

号,不做实事。各金融机构应该定期下乡深入到农户了解最真实的一线情况。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较少且农村客户的覆盖面较广,金融机构亦可以在客户中选择少数可信且有意愿和能力的作为机构的代理将农户的真实资料和具体情况进行定期的反馈到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可以以此来给予该代理一定的报酬。

三.其他

(一)新型机构的建立是必要的,但是对于原有机构如果得到财政和政府的扶持政策也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分子。例如,农村信用合作社,它们分布农村的很细小的角落,面相当广,机构的设施也比较健全,由于其长期扎根农村工作经验充足,客户源广泛且稳定,值得考虑将其改组成新的商业银行,加快其发展力度,尽快甩掉其历史包袱,轻装上阵为新农村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二)有关民间金融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个禁区逐渐开始被提及。的确,对于一部分有经济头脑,懂经营知识的民间主体应该允许其合法化。民间金融要有一条“黄线”,“黄线”以内允许其发展,超越“黄线”就应该依法加以管制。这条“黄线”就要求相关法律予以限制,将其标准化。

四.结论

笔者相信,只要各新型金融机构有一颗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扶持农业的心,新型金融机构和新农村建设都将朝着希望的方向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