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牧童主持串词(6篇)

小编: 文锋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欢乐的牧童主持串词篇一

牧童词

朝牧牛⑴,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7)村谷。

荷(6)蓑出林春雨细⑵,芦管卧吹莎草绿⑶。

乱插蓬蒿箭满腰⑷,不怕猛虎欺黄犊⑸。[1]

注释

⑴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

⑵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

⑶莎(su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茎直立,三棱形。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⑷蓬蒿(hāo):“ 茼蒿”的俗称。

⑸黄犊(dú):小牛。[2]

(6)荷:披着,背上。

译文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1]再也不怕猛虎来欺负牛犊。

作品简析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读罢这首诗,有过放牛经历的人肯定都会会心一笑。这首诗里描绘的牧童憨态可掬,腰间插上几枝蒿竿子,小胸脯一挺,自信心爆棚,就以为自己是李广了,老虎来了也不怕。无论是谁,儿时都做过这样稚气的侠客梦。与吴作人、张大千、李可染和黄永玉等老先生的《牧牛图》中的主人公相比,这个傻乎乎的小家伙似乎更逗人喜爱。

[1]

作者简介

李涉

(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3]

欢乐的牧童主持串词篇二

牧童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三遍,要求读准字音。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3、全班有感情朗读。

4、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欣赏美丽原野

课件展示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

1、指名朗读。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原野?从那里看出来的?

3、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男女生分别读)

(二)倾听悠扬笛声:

1、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2、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3、录音机播放悠扬的笛音。

4、多么悠扬的笛声,是谁在吹呢?(小黑板出示第二句)

5、指名朗读,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你怎么知道的呢?

6、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三)拓展数字诗歌:

1、齐读前两句诗,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句后半段有什么特点呢?

2、你还知道哪些数字诗呢?

(四)体会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2、课件展示后两句古诗

3、轻声朗读诗句,想一想: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4、牧童忙碌了一天,到黄昏的时候,终于可以歇歇了,他吃得饱饱的,要干什么呢?(睡觉)怎么睡呢?

5、如此轻松自在的牧童,你能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6、如此自在的牧童在月光下,美美的躺在原野上,他想做些什么呢?

(五)想象美丽画卷:

1、闭上眼睛,听录音朗读古诗,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六)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1、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2、出示吕岩小传,指名朗读。

3、结合吕岩的介绍,你能知道原因吗?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牧童》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原野生活的乐趣,我们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欣赏了他美妙的曲子。现在,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再次感受山村迷人的暮色,感受古代孩子天真烂漫,自由自在。

六、课外拓展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搜集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抄在积累本上并在小组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这是5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牧童》,它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快乐的生活,文字浅显,用意很深。

关于这首古诗的教学我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想象画面来深入理解古诗,这种方法既可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情感之美。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就淡化了诗意,通过品析诗句,反复诵读,去感悟诗情。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了解诗句大意。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及想象感受牧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这节课一方面是读古诗,从整体上感知古诗内容,二是通过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整节课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孩子的天真烂漫和自由自的童年生活。

欢乐的牧童主持串词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指答。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4.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5.(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

6.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7.想。(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

8.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9.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10.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一、二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会读书。

2.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3.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4.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诗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

4.你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声)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6.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8.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10.读得太棒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五、理解

三、四句诗。

过渡: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相机教学“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

3.对了,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4.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5.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7.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8.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9.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10.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11.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2.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13.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六、小练笔。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七、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1.生自由背。

2.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①谁来背。(老师想配上音乐,更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更能走进牧童)

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八、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九、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欢乐的牧童主持串词篇四

《牧童》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教具准备:电子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导入:

师:这节课呢先来听老师念几首诗的名句,听一下这几首诗中描写了哪个主人公。仔细听好,第一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第二首,“牧童归来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第三首,“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这三首诗里面都描述了谁? 学生回答(牧童)

那么牧童是干什么的?-----放牧的儿童

3、师:恩,非常好。刚刚那些优美的诗句描写的是中国的牧童。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个外国的牧童,他们是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的斯洛伐克的牧童。大家对斯洛伐克这个国家熟悉么?斯洛伐克是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是世界上城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还拥有肥沃的平原和连绵的高山峻岭。牧童们在自己的家乡自由地放声歌唱。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听一下这首斯洛伐克民歌《牧童》 师板书出课题

二、学唱歌曲

(一)、掌握节奏、听录音范唱

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

2、再听歌曲

师:“歌曲分为几个乐句?哪一句被反复唱了两遍,为什么” 生:“四个乐句,三四句反复唱两遍,因为歌曲中有反复记号。” 师总结,并简单介绍歌曲的演唱形式为二声部合唱。

3、师范唱歌曲第一段。(问:你觉得歌曲的那一句最富有跳跃感?为什么?)生回答。(第三句)

师总结(因为歌曲中出现了切分的节奏,这种节奏的运用会使歌曲显得活泼、跳跃)

4、出示切分节奏x x x 并练习。

师:“切分节奏在歌曲中共出现了几次?”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朗读一遍歌词”

师拍手领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二)、演唱歌曲

1、高声部旋律。

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高声部旋律,请学生采用拍手的形式,充分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先唱曲谱,后填歌词并适当处理歌曲,然后完整演唱高声部(轻声)。

2、学唱二声部旋律

(1)师范唱第一段,请学生找出与高声部不同的两句旋律。

师:“刚才我们演唱了高声部旋律,同学们唱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低声部旋律。先听老师唱第一段。请同学们听一下,低声部的那两个乐句是跟高声部不一样的?”

教师指导学唱第二、三句旋律曲谱,后填词演唱。(教师钢琴指导音准,尤其是#4)(2)完整演唱第一段二声部旋律。

3)分形式演唱并评价

a、老师演唱低声部,学生演唱高声部。

b、学生分男女两组进行合唱。(根据男女生音色决定所唱声部)(4)两个声部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三、小结:

谢谢大家的合作,我们今天的课上的非常成功,请同学们课下自学二三段歌词并分小组演唱。

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小小的作业,请同学们自己搜集其他的斯洛伐克民歌,联系本节课学习的《牧童》,总结一下斯洛伐克民歌的特点。

教学对象: 四年级学生 课程名称: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山乡牧童》 唱歌课《牧童》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师基本信息:

陈南南,毕业于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年在高台逸夫小学担任音乐老师。

09

《牧童》教学设计

姓名:陈南南 学校:高台逸夫小学 时间:2011年11月

欢乐的牧童主持串词篇五

5 古诗词三首

①牧童

1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板书:牧童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教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弃:逗弃。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1)草铺横野六七里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2)笛弄晚风三四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3)归来饱饭黄昏后

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已是黄昏之后了。(4)不脱蓑衣卧月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六、布置作业

练习册相关联系

欢乐的牧童主持串词篇六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古诗词以其特有的风韵,令很多人为之着迷,然而,为什么还要学古诗

古诗和白话文都可以表达相同的思想,但古文更简洁、更幽雅……

白话文像一杯平淡的水,人靠这平淡的水而活下去;古文像一粒糖块,偶尔的加一块在水中,你会有一种甘甜的回忆,人可以在平淡中活着,但如果你自己懂得给自己加点糖,生活会更幽雅、儒雅、文雅。学习古文,像和一个睿智的深邃的老人对话,让你受益无穷……

如何学习一首古诗呢? 看懂“文题”

注意从文题中推测、预知、理解古诗词的大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题直接点明了诗词的中心及内容,有的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了解诗人

了解作者的生平,当时的处境,性格特点,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好坏,直接影响作者的写作的情绪,面对相同的处境,不同的作者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李白与杜甫,由于他们的性格不同,即使处境相同,则他们诗的意境也不同。通读诗句

读懂“注释”注释,是学生自读课文的重要凭借。

展现“画面” 根据诗文想象诗文大意。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就像电影镜头一样,自然而然地浮现,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理解,能更深入体会理解古诗的内容。直观,熟记于心,印象深刻。再现“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诗人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整理出来的学习一首古诗的环节自学牧童。

了解诗人。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通读诗句

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铺”字为什么读pū? 蓑衣”平舌)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读懂“注释”。

展现“画面”。理解第一句诗。

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你是从哪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

请大家再认真读这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1.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2.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

3.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像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4.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理解第二句诗。

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4.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5.是啊!晚风中的牧童,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6.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7.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8.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理解

三、四句诗。

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在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相机教学“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

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3.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① 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这样的生活真是——?(悠闲、自在、无拘无束)6.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7.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8.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卧”躺或趴 9.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0.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

11.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1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来背一背这首诗吧。

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①谁来背。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

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宋代诗人雷震描绘过一幅牧牛归来图《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另一位唐代诗人栖蟾也写过一首《牧童》: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宋代诗人黄庭坚自幼聪颖,七岁就写了一首《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作业:

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写清。要求合理想象:之前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要去草地,在草地发生什么,牧童的心理活动以及心情。你还可以想想作者怎么看到这个景象的,作者什么感受,什么心情。

板书 牧童

看懂“文题” 七八里 宽阔

了解诗人(景)

通读诗句 三四声 静

读懂“注释”

展现“画面” 卧月明 安详、恬静(事)再现“意境”

对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