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送读书笔记600字大全

小编: 笔砚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目送读书笔记600字篇一

读书笔记,就是要我们把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写下来,这样的好处就是能提高我们写作能力。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1500字的目送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1500字的目送读书笔记(一)

一片混沌之中,结束了最后一篇散文《魂归》,我也魂归了,复苏了意识,擦了擦朦胧的眼睛,站起来平复一下饱和的情绪,像吃了一份心灵大餐,抚着肚子,酣畅淋漓。

四面显得格外的静,我想每天的凌晨一点半应该都是这样的吧,呼噜与梦话齐飞,皎月与台灯一色,情景交融,跟《目送》中的插图一样,每一幅都无比切合文章又别出韵味。

儿子的成长、离开,父亲、母亲的苍老逝去,兄弟的携手共行,朋友的牵挂,失落、无助等等,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再平常不过的事,像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空灵、沉寂,从笔尖慢慢流出,真实的让你除了共鸣还是共鸣。至于战争和贫困篇章的加入,则进一步增添了几丝寒意,世界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残酷,直接面对生命的死角反而更加充实我们的视野和人生。

七十三篇散文,款款两三百页,平和的语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总是在不经意间道出人生的真谛,如晴空霹雳,划破的不止长空,还有人的思想。文字魅力而忧伤,仿佛外界已与你无关,你只需要跟着文字的步履走,一字一句一篇,一字一句一篇,不需要意识,不用考虑时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想没有几个人不会为这样赤裸裸滚烫的文字颤动。人性最现实的一面,她选择平白直述,也许唯有这样的干脆利落才会让人明白些许,被秒杀过后才会觉悟和痛快!有人把《目送》和《背影》这一相似的场景比较,各成体系的文学之美,一比较就是亵渎,用自己的经历去体会这些再平凡不过的事,用心感受这样的别离,才能明白,才能大悟。

我们家有三个孩子,我是最后一个被那两个淳朴的农民送进大学的,听爸妈聊天说,送大姐上大学回来时,大姐在校门口哭了,而二姐是嘻嘻哈哈的把爸送出学校,最后到我,我不知道该使劲的笑一笑还是动情的哭一哭,平静的送他出了学校,上车的时候递了两块零钱给他,皱着眉头伴上一句:路上小心!皱着眉头回了一句:注意身体,回去吧!像极了两个肝胆相照够哥们、讲义气的兄弟。然后600逐渐消失在视线中,他的背影在600里面,连目送的机会也没有。那时的我应该和他送我的情景一样,知道人已经走远了,可还驻留在路边眺望,也不知道自己在等待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思考点什么,像是为了维护一个画面,定格一个场景,留给诗人破解。

这样的场景在爸目送奶奶的时候显得更加的悲凉。奶奶都走了一年多了,爸又一次在坟前伤感的跪下,磕头,点燃几大页的信纸,眼泪成了这个时候最好的伴奏,无声的悼念,无声的追忆中,奶奶会感受到的,我不知道信里面写的什么,也不曾试问,但我知道,那应该是爱,不带一点技巧的赤子之爱。

一次又一次的面对这样的场景,我没有有笑,亦没有哭,久了会皱起眉头劝爸,走了,走了。眼泪流不出来往往会更来得痛苦和伤心。有无数次的,我想像着对爸说:别那么伤心,你欠奶奶的就算我头上吧,反正早晚我会欠你很多的,像今天的你一样!但我不能说,也不敢说。生命就是场轮回,只是自己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罢了,平淡、从容、镇静地观察着感受着周围的人和事以及人和事的变迁更替,我想龙应台多多少少也是这样想的,就差说出来罢了。

有一种爱,一句话,一个微笑或许就可以感知,有一种爱,散落得漫无边际,人只能默默地让自己确信它的存在,无从说起,却无处不在,也许这就是爱,比张杰唱得实在。有一种隐忍是蕴藏着一种力量的,有一种静寂是惊天的告白,其实,全是爱。

《目送》,再次唤醒我心中一直迷失的一个角落,叫感恩。

1500字的目送读书笔记(二 )

这个寒假,我读了中国台湾着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适合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其中二十六篇,却已经深深感动。

同名主打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或者妈妈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赴甘肃黄羊川,参加南京电视台的那次拍摄活动时;当我迈入南外大门,参加人生第一次入学考试时,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这难道就是作者所说的那个“父女母-子一潮的定义吗?那个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吗?不,不止这些,还有父女,还有那个张望父亲背影的女儿……

记得在作者回中国台湾那天,父亲骑了很破的车子送她,将她送到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原因就是车子太破,怕影响女儿的形象。而当时的作者呢?她是这样写的”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虽然她知道父亲出于好心,不想让她蒙受阴影,但她是多么希望父亲能把她送进校园啊,懂事的作者知道父亲的苦衷,没有央求,而是默默的理解了父亲,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没有追。这应该就是亲人之间的理解吧,这样的背影,凄凉且难忘。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潮,这句话是那样的简单明了,但却是给我了深深的思考:作者为了照顾父亲,甚至自己的裙子上都沾上了污迹;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亲,宁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奔向机场,赶最晚的飞机……这一切,是不是应该让我们学习呢?

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是给亲人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吗?我们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吗?我们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吗?

不要让我们的亲人也因我们而伤心和失望,不要让那满腔的祝福变成没有主人的青烟,不要让亲人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

想要珍惜这些关爱,就要从点滴之事做起,从理解做起。

1500字的目送读书笔记(三)

整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龙应台《目送》

在寂寞而困惑的青年少年时光,我希望可以碰到这样的一本书:

它所展现的,正是眼前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友谊,亲情,爱情;生活,学习,娱乐。它最好不要说教意味太重,一定不要有阅读障碍,内容应该简洁却有力,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它当然不能太过简单、空洞、荒诞、离奇,或者只是单纯地讲个故事,至少在我阅读过程中或者阅读过后,有一种随时想要再打开重新阅读一遍的冲动。它让你忍不住拿起笔,在深深触动你的句子处来回咀嚼、反复诵读,然后誊写在自己最宝贵的笔记上。它引起你的深深思索。

幸运的,在我高三那段晦涩的岁月,我遇到了这样的书。

它在我三点一线的生活中,增添了一番色彩。在所有所有空闲的时光,都有它的陪伴,每每手指触及到它,就有偌大的充实感和满足感。把它放在枕边,睡前翻几遍,嘴角带着笑意,安然进入甜甜的睡梦中。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写友谊,写亲情,写失败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写尽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它告诉我,要真正的注视一切,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里。

读《目送》,你能感悟到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与“舍”,一种刻苦铭心的痛。

作者如是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或许,在作者与儿子,作者与父亲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时光中,他们目送一个背影,看着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涩的少年岁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看着我独自走下去。他们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时光里,我只能一个人走。可是我知道,他们眼中的担忧,他们眼中的不舍,他们眼中一逝而过的伤痛,纵然我看不到。

读《(不)相信》,你能领悟到人生心灵旅程里最大的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